"读书不如读人"等

  读书不如读人   北 村   以读书排行榜作为读书和买书的路径,可能是一种愚蠢的危险的方法,因为这样做的人不是见识浅薄,就是不相信时间的威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是中国内地的图书排行,还是海外华文图书的排行,仰或是英文图书的排行,大部分充斥着二三流的书籍,在排行榜上挺得最久的可能是好东西,但这的确很难分辨。一般而言,刺激感觉的东西能畅销一时,诉诸心灵的东西可常销永久。有时,这两种书在同一张榜单上。但可以说,榜单上十有八九是垃圾,这大致也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并非说庸俗是大众的标志,而是大多数人自动放弃了认真阅读的权利,所以标准就混乱了。因为只要你仔细地读一读那些垃圾作品,再对照一下真正的精品书籍,你就很容易分辨什么是你最应该读的东西。但几乎很少人有这样的心境来作区别。既如此,就永远无法讨论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因为人们并不想阅读,只想浏览。阅读和浏览是有很大区别的,浏览只用脑,不用心;或者干脆说,比浏览更过之的是连脑都不用,只用眼睛。这样的阅读适合于漫画,文字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谈读书先要说清楚一个事实:目前的情形是,不是没有好书,而是没有读书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习惯在改变。虽然我自己是一个虚构作品的作家,但我似乎越来越钟情于真实作品。不如传记。对于小说而言,我更愿意读这个作家的传记,因为这样我能捕捉到那个没射影子的人的心灵。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托尔斯泰转》是我每年必读上一遍的书,这本传记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冗长详细,透过最真实的记录我能顺着作家的灵魂线索游走。我厌倦评传,它很危险,我把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传记一起配合阅读,就能把这本传记读成评传。我相信时间的威力,我建议大家多读传统,不是守旧,是实事求是,因为时间已经替我们进行了最好的遴选。我们读当代的书必须靠我们自己选择,这个选择有时非常费力,因为我们不能高估我们超越的能力,我们仅有的几十年时间可能会被我们的错误选择耗尽,所以,当我们读了传统之后会获得一条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成以此为标准)来对当代的书籍进行选择,可能你就能获得精准的路径。因为你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的阅读才是快乐阅读,无所谓的浏览却令人疲劳。因为前者我称之为“动情的阅读”,人动了情,就会忘记疲劳。这是阅读的真相。   也许我的观点显得腐朽。但我的上网教训是:有时我在网上荡了一天,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这似乎在警告我:同样,读太多的书也是没有用的,读有用的书才能增长智慧。饱读诗书之说在当代可能会误入子弟,因为现在的出版物太多,大多数只是“书”而不是“诗”。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人,然后做人。有时读一本好书能改变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人性。比如山东画报出版社最近出的《德兰修女传》,因为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正确的人性。好书都在纠正人性的偏差上有突出贡献。      (选自北村博客)      工作着是美丽的   方 方   在大学时,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名字比名字比内容更加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写完一篇小说或者是做完一件事,以全身心放松的姿态活动筋骨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如果我在某一场合说这句话和我的感受来,是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幼稚是一种浪漫,或者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我知道,这是一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工作,他们总觉得工作只应该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则天然地应该坐在工作者的旁边,,品着茶,抽着香烟,很宏观地谈论他们无论如何也左右不了的天下大事,然后在偶尔地对着他们近旁那些忙碌的人们评头论足――虽然他们也并没有看清楚那些忙碌的人正在做些什么。   工作的人往往会对他们的议论感到忿忿然,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跳出来说;你们光说不做,你们要觉得我做得不好,你来试试看。每逢此时,说话的人多半会很有风度并显得很宽容地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嘛。   是呀,这是中国的一句名言,人家说的不对,你就只当没有听见不行么?善于工作的人往往不懂言辞,在此刻多半只会喳口无言,脸色灰暗的有如自己果真犯了大错。不知就里的人们,见了工作的人这份脸色,在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时,也认定他果然是犯了错的。   工作的人的确是容易出错的,其原因就在于所做的事总有它的具体性。而任何事一且具体了就很容易找出它的出漏之初。比方办刊物,标题起的不好,,文章漏校几个字,版式不太美观之类,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又如开汽车,天天在街上出入,不小心被自行车擦掉一块漆以及后车灯叫别人撞扁等等,也都在面上搁着。这些一目了然的毛病,自然给说话的人提供了说长道短的素材。   说话的人却很少有出错的机会。因为他们不做事只说话,而话语总是很虚无的,虚无的东西便抓摸不着。更何况说话的语气还可以调节说话的内容,有时一句话,换一种语气说,便能说得与原意相反,足可以阐释得让听过两种语气的人目瞪口呆。所以,说话的人因为长久以来只说话,已经把说话这种方式操练得具有很高的技巧了。这一来,越发不易让人觉得他也会出错。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完美的不易犯错误的说话的人,显然比一个成天工作并于忙碌中有所疏忽、偶有过失的人要受欢迎得多。所以,我们看到喜欢说话的人越来越多,而喜欢做事或者说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一个现代名词也就应运而生:嘴力劳动者。   纵是如此,我们――这些喜欢工作的人,还是愿意“幼稚而浪漫”地重复这样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选自方方博客)      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   摩 罗   王开岭在他的随笔集《激动的舌头》中,引用了赫尔岑回忆录所谈到的一个风俗。赫尔岑满怀深情地说,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风俗:他们夜间在窗台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一渡难关。王开岭接着赞叹道:“多么伟大的细心!”   前不久读张宇光《拉萨的月亮》,才知道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分过去。书中“我”钱分的差不多了,就专挑看得顺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他看着不喜欢的人,就被他挑过去了。这时,“我”的同伴、藏族大学生达娃把“我”拉到一边,告诫“我”不能这样有所遗漏,这样做会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惟有依顺布施,布施完了就结束,才是对的,达娃讲完以后,认真地看着“我”,当她确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没有因此受到伤害,才放心地继续布施去了。   我对这一段文字惊叹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细腻的心灵。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读到这么好的文字,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我们的心灵当然也只会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西伯利亚人和拉萨人都有这样伟大的善良。   法国社会也有一个由志原者兴起的节日,叫露宿街头周。这群好事者提倡安居乐业的人们,每年都在那一周到街头去住宿,以体会无家可归、长年露宿街头者的辛酸与困苦,从而激发起伟大的爱心和构想出援救的举措。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群体对于落难者和弱者的体贴与关怀。他们不是呵斥弱者、欺凌弱者,而是以最大的善心布施弱者。在奉命整饬市容市貌时,他们也许也会将露宿街头者赶走,可是社会的另一些成员会主动送上关切。人类心灵尚有温暖的一角,由此得到了体现。   为什么细腻本身就常常是伟大的,因为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   一个关心别人的处境和尊严,必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尊严体验。所以,在一彻底丧失了尊严的无赖群体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良知和关怀可言。      (选自摩罗博客)

  读书不如读人   北 村   以读书排行榜作为读书和买书的路径,可能是一种愚蠢的危险的方法,因为这样做的人不是见识浅薄,就是不相信时间的威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是中国内地的图书排行,还是海外华文图书的排行,仰或是英文图书的排行,大部分充斥着二三流的书籍,在排行榜上挺得最久的可能是好东西,但这的确很难分辨。一般而言,刺激感觉的东西能畅销一时,诉诸心灵的东西可常销永久。有时,这两种书在同一张榜单上。但可以说,榜单上十有八九是垃圾,这大致也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并非说庸俗是大众的标志,而是大多数人自动放弃了认真阅读的权利,所以标准就混乱了。因为只要你仔细地读一读那些垃圾作品,再对照一下真正的精品书籍,你就很容易分辨什么是你最应该读的东西。但几乎很少人有这样的心境来作区别。既如此,就永远无法讨论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因为人们并不想阅读,只想浏览。阅读和浏览是有很大区别的,浏览只用脑,不用心;或者干脆说,比浏览更过之的是连脑都不用,只用眼睛。这样的阅读适合于漫画,文字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谈读书先要说清楚一个事实:目前的情形是,不是没有好书,而是没有读书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习惯在改变。虽然我自己是一个虚构作品的作家,但我似乎越来越钟情于真实作品。不如传记。对于小说而言,我更愿意读这个作家的传记,因为这样我能捕捉到那个没射影子的人的心灵。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托尔斯泰转》是我每年必读上一遍的书,这本传记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冗长详细,透过最真实的记录我能顺着作家的灵魂线索游走。我厌倦评传,它很危险,我把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传记一起配合阅读,就能把这本传记读成评传。我相信时间的威力,我建议大家多读传统,不是守旧,是实事求是,因为时间已经替我们进行了最好的遴选。我们读当代的书必须靠我们自己选择,这个选择有时非常费力,因为我们不能高估我们超越的能力,我们仅有的几十年时间可能会被我们的错误选择耗尽,所以,当我们读了传统之后会获得一条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成以此为标准)来对当代的书籍进行选择,可能你就能获得精准的路径。因为你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的阅读才是快乐阅读,无所谓的浏览却令人疲劳。因为前者我称之为“动情的阅读”,人动了情,就会忘记疲劳。这是阅读的真相。   也许我的观点显得腐朽。但我的上网教训是:有时我在网上荡了一天,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这似乎在警告我:同样,读太多的书也是没有用的,读有用的书才能增长智慧。饱读诗书之说在当代可能会误入子弟,因为现在的出版物太多,大多数只是“书”而不是“诗”。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人,然后做人。有时读一本好书能改变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人性。比如山东画报出版社最近出的《德兰修女传》,因为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正确的人性。好书都在纠正人性的偏差上有突出贡献。      (选自北村博客)      工作着是美丽的   方 方   在大学时,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名字比名字比内容更加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写完一篇小说或者是做完一件事,以全身心放松的姿态活动筋骨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如果我在某一场合说这句话和我的感受来,是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幼稚是一种浪漫,或者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我知道,这是一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工作,他们总觉得工作只应该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则天然地应该坐在工作者的旁边,,品着茶,抽着香烟,很宏观地谈论他们无论如何也左右不了的天下大事,然后在偶尔地对着他们近旁那些忙碌的人们评头论足――虽然他们也并没有看清楚那些忙碌的人正在做些什么。   工作的人往往会对他们的议论感到忿忿然,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跳出来说;你们光说不做,你们要觉得我做得不好,你来试试看。每逢此时,说话的人多半会很有风度并显得很宽容地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嘛。   是呀,这是中国的一句名言,人家说的不对,你就只当没有听见不行么?善于工作的人往往不懂言辞,在此刻多半只会喳口无言,脸色灰暗的有如自己果真犯了大错。不知就里的人们,见了工作的人这份脸色,在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时,也认定他果然是犯了错的。   工作的人的确是容易出错的,其原因就在于所做的事总有它的具体性。而任何事一且具体了就很容易找出它的出漏之初。比方办刊物,标题起的不好,,文章漏校几个字,版式不太美观之类,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又如开汽车,天天在街上出入,不小心被自行车擦掉一块漆以及后车灯叫别人撞扁等等,也都在面上搁着。这些一目了然的毛病,自然给说话的人提供了说长道短的素材。   说话的人却很少有出错的机会。因为他们不做事只说话,而话语总是很虚无的,虚无的东西便抓摸不着。更何况说话的语气还可以调节说话的内容,有时一句话,换一种语气说,便能说得与原意相反,足可以阐释得让听过两种语气的人目瞪口呆。所以,说话的人因为长久以来只说话,已经把说话这种方式操练得具有很高的技巧了。这一来,越发不易让人觉得他也会出错。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完美的不易犯错误的说话的人,显然比一个成天工作并于忙碌中有所疏忽、偶有过失的人要受欢迎得多。所以,我们看到喜欢说话的人越来越多,而喜欢做事或者说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一个现代名词也就应运而生:嘴力劳动者。   纵是如此,我们――这些喜欢工作的人,还是愿意“幼稚而浪漫”地重复这样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选自方方博客)      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   摩 罗   王开岭在他的随笔集《激动的舌头》中,引用了赫尔岑回忆录所谈到的一个风俗。赫尔岑满怀深情地说,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风俗:他们夜间在窗台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一渡难关。王开岭接着赞叹道:“多么伟大的细心!”   前不久读张宇光《拉萨的月亮》,才知道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分过去。书中“我”钱分的差不多了,就专挑看得顺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他看着不喜欢的人,就被他挑过去了。这时,“我”的同伴、藏族大学生达娃把“我”拉到一边,告诫“我”不能这样有所遗漏,这样做会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惟有依顺布施,布施完了就结束,才是对的,达娃讲完以后,认真地看着“我”,当她确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没有因此受到伤害,才放心地继续布施去了。   我对这一段文字惊叹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细腻的心灵。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读到这么好的文字,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我们的心灵当然也只会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西伯利亚人和拉萨人都有这样伟大的善良。   法国社会也有一个由志原者兴起的节日,叫露宿街头周。这群好事者提倡安居乐业的人们,每年都在那一周到街头去住宿,以体会无家可归、长年露宿街头者的辛酸与困苦,从而激发起伟大的爱心和构想出援救的举措。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群体对于落难者和弱者的体贴与关怀。他们不是呵斥弱者、欺凌弱者,而是以最大的善心布施弱者。在奉命整饬市容市貌时,他们也许也会将露宿街头者赶走,可是社会的另一些成员会主动送上关切。人类心灵尚有温暖的一角,由此得到了体现。   为什么细腻本身就常常是伟大的,因为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   一个关心别人的处境和尊严,必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尊严体验。所以,在一彻底丧失了尊严的无赖群体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良知和关怀可言。      (选自摩罗博客)


相关内容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的读书计划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的读书计划 这几天远程研修,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老师写的出色的文章,给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有位老师写的<磨好自己的斧>.回想自己这几年来,磨自己的斧子了吗?没有,偶尔看看教学理论也是蜻蜓点水.刚毕业时的一腔热血已经不再沸腾,渐渐像煮熟的青蛙没有了活力.通过这次研 ...

  • 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
  •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

  • 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
  • 读书之于心灵,犹如锻炼之于身体。 读好书,就像在同历史上最杰出的人交谈。 爱书的人绝不会缺少忠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愉快的伴侣和有效的慰藉。 读书不加思考,如同吃东西不经消化。 我所有的优点都应归功于书籍。 读书的习惯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重 要方法之一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 ...

  • 关于爱读书的名言
  •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不动笔墨不看书。 ---徐特立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 ...

  •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就难以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难以向更r的地L发展.在成功之前,-个人要积蓄足够的力量. 知识的积累比之财富更有价值,它能使一个人从博学中领悟智慧,能帮助一个人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犹太人特别重视金钱,但他们认为知识比财富更重要.这则犹太人的传说故事就反映了他们对于知识和 ...

  •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 ...

  •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 讨老婆看妻舅,买衣裳看衫袖. 两家养驴驴瘦,合伙用船船漏. 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勿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重之酒.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冷汤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干姜扭不出汁,老糠榨不出油. ...

  • 读书无用论起源
  • 读书无用论起源: 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 ...

  •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

  • 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诗词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 00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00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00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00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00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00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007.节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