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考试题

唐小编寄语:考试题:在第一二题中选一题、三四题中选一题、五六题中选一题,这三题是考试的前三题,第七题是考试题的第四题【“智慧城市的发展” 老师说会加在考试题中,作为第二问】 第八、九是平时作业一定要抄的

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各地方政府的独舞。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社会信息化应用和城市管理系统层出不穷,建设模式单一,建设效率也偏低。智慧城市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规模越来越大,政府的力量将不足以支撑城市的智慧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以席卷之势渗入到城市管理和服务建设当中。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而且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政治、社会、管理、经济等各个层面,尤其是在以社交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更加倾向于以市民为主体的开明式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必须接受和容纳更多民众的互动式参与。

2011年8月28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新闻发布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官员、专家共100多人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出席发布会。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和社区和谐发展的转换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居民生活便捷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一般认为,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但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要早于这个时间,如韩国政府在2004年3月就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力求将韩国城市乃至全国提前推入智能社会;欧盟2005年7月开始实施“2010战略”,致力发展最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新服务,并在2007年提出和开始推行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09年9月IBM与美国迪比克市也共同宣布启

动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奥巴马政府已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振兴经济计划的关键性支撑之一。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推进信息化、现代化、幸福化、和谐化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建设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是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效率、管理水平,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环境美好和居民幸福的原本之义。

鉴于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已经蔚然成风,创建、发展智慧城市成为目前及未来城镇发展不可避免的方向选择,建设智慧城市是转变城市外延型发展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手。 为引导、促进智慧城市创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筹备,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以及中国国情和“十二五”规划,制定了迄今为止我国第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设幸福指数、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等一级指标3项,就业与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科技创新等二级指标23项,信息与网络化水平等三级指标86项,以及社区心理援助、志愿文化等四级细分指标362项,形成了一个囊括宽领域、多层面、广含义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在这次发布会上被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正式纳入全国第一批“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实践示范区”。

无疑,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全国各地方智慧城市(镇)建设热潮的到来,并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进程 总之,智慧城市将呈现出充分应用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逐渐走向市场化的、公众互动式参与的发展新局面。

1.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是什么?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2.如何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科学立法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科学立法就是要加快形成各个方面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可以有确定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前提条件。只有抓紧立法工作,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严格执法是指依法办事,即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严格执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主要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三是公正司法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一丝不苟地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求一切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秉公办案,严肃执法,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处理各种案件,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另一方面,要求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并依法制裁。

四是全民守法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我国的公民和组织进行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大家都必须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它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保障。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够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前发展,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目标。

3如何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当前,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难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人为核心,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为人们生活创造更美好、更有效的生存环境,使得城乡之间更加融合。城镇化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才是有利于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健康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建设中,“人”始终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新型城镇化区别于过往的关键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力求突破过去那种以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为主的城镇化,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强调和维护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

其一,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来考虑,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和进城务工经商,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加强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交融。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打破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差异,让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城镇化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舞台由传统乡土亲缘拓展到整个社会,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群体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城市与人的融合。具体而言,特大城市、大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要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强吸纳能力,放宽户籍限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

其二,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还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推进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还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此外,还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从而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改革的推动力”和“规划的约束力”。不仅要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按照城镇化人口转移趋势,优化城乡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力,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从而真正释放城镇化所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的意思是什么?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

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5.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及人士发表重要讲话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 深刻阐释了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但是,在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错失历史机遇,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被动挨打、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两岸同胞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统一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而民族复兴的进程是为国家统一创造和积累着必要条件和能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过程。这不仅将造福大陆同胞,更将造福台湾同胞。作为一家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愿意与台湾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的荣耀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台湾来说“是福音、是历史机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认清并切实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身发展前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结合起来,在参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鲜明表达我们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我们民族发展历史中汲取经验启示,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深刻阐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光荣传统。近代以来台湾被割让是历史留给两岸同胞的集体伤痛,两岸复归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也符合台湾同胞的长远利益,理应成为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涉及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会有任何妥协和动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一意志的庄严宣示,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绝不会容忍”。“台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违背中华儿女的共同意愿。无论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感情来说,我们决不允许“台独”,决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划出这条“红线”的,是不可撼动的民族意志。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两岸同胞的支持,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是两岸同胞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但是“台独”势力逆流而动,仍在竭力煽动两岸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交流与合作,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指出,“台独”分裂势力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他又重申,“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这体现了我们不计前嫌,愿意尽最大努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意愿和广阔胸襟。

三、 丰富和发展了对国家统一形式和内涵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阐述我们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他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表述言简意赅,有利于两岸同胞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已经表明,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实行高度自治,还可以参与国家管理,台湾同胞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可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照顾了各方利益,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是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表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这三个“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善意和包容性。按照“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特殊性将得到充分照顾,台湾各界的意见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将充分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这表明,我们不但要在制度安排上,对和平统一后的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作出顶层设计,而且更重视台湾同胞心理感受,更重视两岸同胞心灵的相融相通。古语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制度的安排可以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人心的契合,将使统一的基础更加牢不可破。面对两岸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差异,两岸同胞如果能以同理心看待,多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更有利于两岸同胞心手相连,从而为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表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当前两岸同胞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这为实现和平统一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和平统一是我们的目标追求,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积累共识;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共同利益,融洽同胞感情;有利于为和平统一创造和积累必要条件,是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坚定走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因遇到一些沟坎而止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举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表明了我们愿意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自信和信心,也指明了当前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方向。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波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两岸关系发展上,我们将保持耐心和定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项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及人士也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神圣使命。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讳言这一使命,从来都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努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台湾统派力量虽小,长期以来在台湾受到误解、中伤和打压,但民族情怀深厚,统一立场坚定,为反对“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理应得到关心,理应得到肯定。习总书记这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表达对台湾统派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必将鼓舞他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为两岸和平统一而继续奋斗。我们坚信,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国家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早日实现。

6.“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两岸一家亲”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两岸同胞要彼此信赖,彼此扶持

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

二.不断扩大、密切两岸交流交往

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纵览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一个字:情。

第一、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在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基础上,习总书记强调两岸血脉相连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而且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台湾与大陆割裂开来,这也正是两岸能够共同前进的重要力量。

第二、命运与共的炽烈同胞情。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大陆充分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而产生的特殊心态,提出要熨平创伤,“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并“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共同开创未来。

第三、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情。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述了“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的发展规律,指出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息息相关,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同圆梦。习总书记关于两岸亲情、同胞情和民族情的论述,流露出让两岸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真情”,这是大陆对台工作走入民众、走向民间的新开端,有利于两岸化解心结,实现心灵契合,进一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习总书记的四点意见对推动两岸关系实现持续和平发展作了深刻阐述。一是要在既有

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造福两岸民众,争取更大进展。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三个有利于”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多受益。二是高瞻远瞩地指出,要防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也就是说,要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防止两岸关系出现逆转和倒退。对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习总书记一方面指出“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另一方面也强调,有信心“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

7.结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谈谈你对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前景的看法 看法:自由贸易园区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在货物监管、外汇管理、税收政策、企业设立等领域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区域,包括:自由港、自由经济区、对外贸易区等类型。如果设立上海自贸区,这样上海成为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中国经济升级起示范作用。 对于在沪金融机构来说,自贸区的设立将带来更多业务,市场也可以扩大到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不过,随着机遇并存的,将是国际金融机构同台竞争的冲击。“竞争会使金融机构更强大,最终与国际机构接轨。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影响的不仅是目前正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金融创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包括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都要考虑跟上。重庆、舟山、广州、厦门等地都在争夺设立自贸区的机会。

上海明确定位国际金融中心,也将成为航运中心,设立自贸区有其深厚的基础。而前海是“立足于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因此,前海该做的是,积极引进香港的人才和专业机构,在服务行业做好配套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机制,帮香港机构打开内地市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浦东自由贸易区”成立,且得到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前提下。现时大陆通过香港市场和港币这个缓冲区试水全球货币市场,而不至於令人民币直面外币冲击。但若自由兑换进入内地,则人民币能否经受得住海外资本的恶意做空,恐怕还是未知数。

前景:上海自贸区也将对长三角经济起到巨大带动作用。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即在这个区域之间的相关贸易管理是相对宽松的,自由化程度高。跨到这个自由贸易区,就等于走到了国际市场。因而一个地方设立自贸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

推动上海中心建设,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8乌克兰危机对俄美关系产生那些复杂的影响 要明白此次危机的缘起,一切要从欧盟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战开始说起。苏联解体后,由于与俄罗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习惯,乌克兰一直在以俄罗斯为老大哥的独联体庇护下发展。但由于大片的国土连接四个欧盟国家,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都有着重要略意义,拉拢乌克兰一直是欧盟的长期策略从下面这幅俄新社的图表可以看出,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重要枢纽,其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乌克兰危机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武库而消停,恰恰相反,这些年来成为冷战最后的战场,甚至在引发第二次冷战。乌克兰又倒向了西方,克里米亚地区则公投要重回俄罗斯。

一、基督教文明的扩张性从未停息。作为西方世界最具宗教色彩的美国,如何搞垮苏联,又如何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这一点。乌克兰危机是美国肢解俄罗斯帝国梦想的战略举措。在欧盟调停下,乌国内局势一度出现转机,但不符合美国彻底排挤掉俄的战略构想。美国助理国务卿特别是努兰德承认,美已经为此“投资”50多亿美元,并用粗话咒骂准备与俄国妥协的欧盟,表明美国试图通过乌克兰政变达到以下战略目的:首先、消除俄罗斯从文明道统上挑战基督教文明的合法性。俄罗斯敢于向西方叫板,不只是普京的彪悍作风,或俄罗斯注重军事、能源等硬力量使然,更在于俄罗斯作为第三罗马帝国的底气。这从其宗教“正教”(东正教”是误译)名称即可见一斑。何况东正教不受教皇管制,有自的独立而分散的教派体系。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永远不是外国。俄斯的历史发端于“基辅罗斯”(Kievan-Rus),俄罗斯的宗教就从那里起源。乌克兰几百年里都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即便此后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个体,也一直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看,乌克兰西部1939年并入苏联;乌克兰东部克里米亚60%的居民是俄罗斯人,1954年才加入乌克兰。没有作为俄罗斯文明发源地的乌克兰,俄罗斯成为亚洲色彩更浓的欧亚国家,“欧亚联盟”破产,文明道统上便无法挑战西方。其次,消除俄罗斯复兴的可能。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复兴空间,这是最后的关键战役。乌克兰是“俄罗斯帝国的钥匙”,这是西方政界的通识,也是华盛顿“策反”乌克兰的主要动机。美国外交战略家、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对俄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个帝国;有了听从使唤且服从(俄国)意志的乌克兰,俄罗斯自动成为帝国。”俄罗斯能源通道经乌克兰输往欧洲,俄不时“断气”制约乌克兰、欧盟。乌克兰倒向西方,将掐断俄进入西欧油气管道。进一步,美通过乌变天试图赶走俄罗斯黑海舰队,使之在克里米亚无法立足,砍断俄罗斯借此影响中东事务的地缘-军事途径。目前斗争焦点集中于此。再者,离间德俄,控制欧盟。离间德俄关系,进一步控制欧盟。正如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所承认,美国推动欧盟和北约东扩,重要动机是稀释德国对欧洲的支配,华盛顿极力在乌克兰推动欧盟和俄国对立,是预防德国和俄罗斯组成经济乃至政治联盟,抵消美国霸权。欧盟安全上靠美国,能源上靠俄罗斯,乌克兰危机后能源上转而依赖美国。这使得美国全方位控制欧盟,尤其是德国。

二、政治危机源于经济危机,对外经济依存是国家安全的软肋。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以及依赖西方经济的经济困难国家

转移,引发全球觉醒时代和阿拉伯之春。此次,西方为避免刺激俄罗斯和中国,未用“乌克兰之春”或“橙色革命

”等口号,但实质无异。乌克兰国内经济困难,处于债务违约及破产边缘,为外部操控提供可能。乌克兰政变是西方所一手策划,西方利用的是乌克兰不想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倾向。

三、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是战略折腾的诱因。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让西方得意忘形,美国更是得出“历史的终结”的结论。新保守主义、新帝国论一度甚嚣尘上,结果导致美国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余年而难以自拔。欧盟也乘势大规模扩张,光2004年一年就吸纳十个国家,迄今消化不良。这些都是错误解读冷战结束的历史在作怪。其实,苏联并非被西方自由民主所搞垮,而是自行解体的。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必然性意义,往往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曾说,“一切历史事变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去年,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赢得西方一局,让美国知难而退。今天,美国再次发力,弄掉亚努科维奇,当然也是报

复。现在,美国又遇到可能失去克里米亚的战略困境。正如一战没有打完,再打二战;冷战没有打完,现在开启第二次冷战,焉知祸福?

四、一旦遭遇俄罗斯这样的强大对手,欧盟的尴尬地位一再暴露。在欧盟斡旋亚努科维奇与乌反对派达成妥协后,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社评:自苏联解体以来,从来没有哪个事件比这场从基辅开始的革命更加明确地昭示着“欧洲时刻”的到来,结果美国根本不买账,直接插手搞掉亚氏,成功实现乌克兰转变。危机由乌克兰未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起,欧盟积极介入调停,但最终演变为美俄博弈,再次表明欧盟难以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欧盟预计不会跟随美国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一遇到俄罗斯等外部威胁的重大问题,内部分裂就暴露出来。欧盟超过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德国外长警告称将俄罗斯踢出

G8有风险。卡内基欧洲主任扬·特介称,乌克兰危机可以说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一次重大失败。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德籍俄罗斯问题专家马伊斯特称,欧盟策划了一场连自己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冲突,目前根本没有对危机作出合适反应的手段。由于乌不是北约成员国,克里米亚被俄“保护”之后,西方不可能擅自出动军队。欧盟和美国最终必将认可俄对克里米亚任何形式的控制。虽然欧美官员已开始讨论制裁俄罗斯,但鉴于欧元区最近才逐步从欧债危机中走出来,如果现在制裁俄,无疑会把自己的经济拖下水:第一,欧盟是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德国对俄出口占欧盟对俄出口的30%。制裁俄无疑会拖累欧盟贸易。第二,

欧盟高度依赖俄油气资源。俄对欧盟出口80%是能源,欧盟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尤其严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芬兰、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亚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度高达100%,而意大利和德国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度也超过25%。2006年以来,俄曾两次以断供天然气施压乌克兰和国际社会。天然气是俄的王牌,一旦断供将是欧洲经济不能承受之重。欧盟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向乌克兰提供至少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不过大部分资金有附带条件,并且需要欧盟成员国和其他机构批准。还不清楚欧盟的援助资金有多少能够立即到位。

五.乌克兰危机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指出,欧亚大陆的联合或为一种力量所支配,将成为真正的世界岛。倘如

此,两面靠洋不再是美国的战略优势,而是战略劣势,因为美国将成为孤岛,这将是美国的战略噩梦。这就不难明白,作为海洋文明的美国,视欧亚大陆文明的复兴为梦魇。为此,乌克兰危机只是美国的战略三环之一部分:其一是彻底终结俄罗斯复兴梦想;其二是离间俄欧,尤其是德俄关系。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贸区,让伙伴国不必

“在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欧盟是欧洲历史的终结选择。换言之,俄罗斯加入欧盟是欧盟的梦想其三是离间中俄关系

9.南海一直暗流汹涌,越南、菲律宾、日本、美国,竟相在这里一显身手作为最大的利益方中国如何对付这些国家的围合你有什么建议 第一,坚持双边谈判,反对将争端问题多边化、复杂化,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南海事务。

第二,坚持南海“历史性权利”立场,有力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各种主张。中国至少从唐代开始对南海 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管辖权,20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又正式公布了“九段线”海域疆界线,中国一直 享有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我们要通过坚持南海“历史性权利”立场,有力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各种主张。 如越、菲、马、印尼、文各国二战后以来长期对中国立场和主张持“默认”态度,越南统一前后关于南海 主权问题的“反言”行为, 菲律宾关于其所占南沙部分岛礁以及黄岩岛是无主地的理由等,我们都可 以拿来加以反击和驳斥。

第三,以 《海洋法公约》 中的“陆地支配海洋”精神为依据,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岛礁主权要求。国际 法的基本原则是“陆地支配海洋”,海洋权益不会产生陆地领土主权。这意味着,沿海国声称海洋管辖权的基础是本国的领土主权,一个国家只能是先有陆地领土,才能享有对海域及其底土的权利,不能因某一陆地领土在自己国家声称的海洋管辖范围之内,距离本国海岸近,而要求改变其原来的主权归属,马来西亚、文莱提出的南沙部分岛礁主权以及菲律宾提出的黄岩岛主权,都是以这些岛屿距离本国海岸较近,位于其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为理由。这种理由是“海洋支配陆地”,明显违反《海洋法公约》的 “陆地支配海洋”原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站不住脚的。

第四,运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法律武器,维护南海权益。如可以用“历史性权利”,通过九段线, 维护权益。最高目标:坚持九段线的海域疆界线地位,实现囊括九段线以内全部岛屿和海域的主权权利。 最低目标:守住九段线的岛屿归属线地位,使用群岛基线划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与周边沿海国专属经济区重叠部分使用中间线划界。

第五,进行单方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运作,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最低目标是通过单方开发行为 推动周边国家与我进行共同开发,改变目前“中方搁置,他方开发”的不利局面。目前东盟的南海争端国 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已在南海我传统疆域线内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油气开采活动,共在曾母盆地、万安盆 地、文莱-沙巴盆地、礼乐滩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中越盆地、安渡滩盆地、郑和盆地等八个盆地26万 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围内打出了1000多口油井,年石油开采量达6000多亿吨,天然气达300多亿立方米。由于我国在深海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深海钻采技术滞后,缺少钻采设 备;另

外,由于这一地区存在诸多海权争端,形势时紧时缓,影响到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上我国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大局,对争端国采取睦邻政策,严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多种因素形 成了今天的“中方搁置,他方开发”局面。这既不利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南海主权的维护, 因此,中国要利用近年来深海油气开采技术和设备的巨大进步,进行单方或多方(主要指与区域外的国家联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运作,以获取实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最低目标是要通过开发行为推动周边 国家与我进行共同开发,以改变目前“中方搁置,他方开发”的不利局面。此外,还应采取切实可行措 施,支持大陆渔民到南沙进行渔业捕捞和宣誓主权的行为。

第六,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维护南海权益。通过前面对南海问题法律解决途径的分析,可以得知,司法途径能否解决问题,有赖于各方的诚意和妥协,在当前周边争端国占据控制岛礁和资源开采有利局面、美日国家积极干预、国际反华势力敌视中国、司法解决途径各方都较谨慎的情况下,和平解决南海 争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极有可能通过军事手段,为此,我们要未雨绸缪,认真做 好军事斗争准备,以达到威慑其他争端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有效应对突发事变,教训对手;有效制止区外大国武力介入;以及未来能够抓住机遇,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南海被占岛屿和海域,一举彻底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之目的。为此,一要通过建造航空母舰、新型核潜艇、装备先进中程战役战术导弹、东风-21D 导弹及歼-20隐形战斗机等增强海空军力量,威慑、打击争端国及外来武力干涉的对手;二要加强所占岛 礁的军事设施建设。如在较大的永暑礁、美济礁建设军用机场,修建大型军用码头;三要选择不断挑衅中 国的一些争端国作为武力打击对象,果断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快打快收,打击、教训其嚣张气焰。

唐小编寄语:考试题:在第一二题中选一题、三四题中选一题、五六题中选一题,这三题是考试的前三题,第七题是考试题的第四题【“智慧城市的发展” 老师说会加在考试题中,作为第二问】 第八、九是平时作业一定要抄的

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各地方政府的独舞。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社会信息化应用和城市管理系统层出不穷,建设模式单一,建设效率也偏低。智慧城市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规模越来越大,政府的力量将不足以支撑城市的智慧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以席卷之势渗入到城市管理和服务建设当中。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而且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政治、社会、管理、经济等各个层面,尤其是在以社交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更加倾向于以市民为主体的开明式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必须接受和容纳更多民众的互动式参与。

2011年8月28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新闻发布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官员、专家共100多人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出席发布会。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和社区和谐发展的转换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居民生活便捷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一般认为,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但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要早于这个时间,如韩国政府在2004年3月就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力求将韩国城市乃至全国提前推入智能社会;欧盟2005年7月开始实施“2010战略”,致力发展最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新服务,并在2007年提出和开始推行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09年9月IBM与美国迪比克市也共同宣布启

动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奥巴马政府已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振兴经济计划的关键性支撑之一。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推进信息化、现代化、幸福化、和谐化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建设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是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效率、管理水平,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环境美好和居民幸福的原本之义。

鉴于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已经蔚然成风,创建、发展智慧城市成为目前及未来城镇发展不可避免的方向选择,建设智慧城市是转变城市外延型发展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手。 为引导、促进智慧城市创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筹备,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以及中国国情和“十二五”规划,制定了迄今为止我国第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设幸福指数、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等一级指标3项,就业与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科技创新等二级指标23项,信息与网络化水平等三级指标86项,以及社区心理援助、志愿文化等四级细分指标362项,形成了一个囊括宽领域、多层面、广含义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在这次发布会上被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正式纳入全国第一批“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实践示范区”。

无疑,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全国各地方智慧城市(镇)建设热潮的到来,并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进程 总之,智慧城市将呈现出充分应用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逐渐走向市场化的、公众互动式参与的发展新局面。

1.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是什么?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2.如何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科学立法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科学立法就是要加快形成各个方面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可以有确定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前提条件。只有抓紧立法工作,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严格执法是指依法办事,即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严格执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主要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三是公正司法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一丝不苟地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求一切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秉公办案,严肃执法,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处理各种案件,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另一方面,要求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并依法制裁。

四是全民守法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我国的公民和组织进行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大家都必须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它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保障。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够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前发展,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目标。

3如何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当前,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难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人为核心,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为人们生活创造更美好、更有效的生存环境,使得城乡之间更加融合。城镇化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才是有利于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健康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建设中,“人”始终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新型城镇化区别于过往的关键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力求突破过去那种以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为主的城镇化,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强调和维护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

其一,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来考虑,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和进城务工经商,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加强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交融。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打破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差异,让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城镇化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舞台由传统乡土亲缘拓展到整个社会,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群体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城市与人的融合。具体而言,特大城市、大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要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强吸纳能力,放宽户籍限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

其二,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还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推进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还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此外,还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从而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改革的推动力”和“规划的约束力”。不仅要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按照城镇化人口转移趋势,优化城乡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力,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从而真正释放城镇化所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的意思是什么?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

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5.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及人士发表重要讲话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 深刻阐释了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但是,在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错失历史机遇,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被动挨打、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两岸同胞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统一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而民族复兴的进程是为国家统一创造和积累着必要条件和能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过程。这不仅将造福大陆同胞,更将造福台湾同胞。作为一家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愿意与台湾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的荣耀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台湾来说“是福音、是历史机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认清并切实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身发展前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结合起来,在参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鲜明表达我们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我们民族发展历史中汲取经验启示,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深刻阐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光荣传统。近代以来台湾被割让是历史留给两岸同胞的集体伤痛,两岸复归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也符合台湾同胞的长远利益,理应成为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涉及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会有任何妥协和动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一意志的庄严宣示,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绝不会容忍”。“台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违背中华儿女的共同意愿。无论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感情来说,我们决不允许“台独”,决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划出这条“红线”的,是不可撼动的民族意志。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两岸同胞的支持,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是两岸同胞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但是“台独”势力逆流而动,仍在竭力煽动两岸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交流与合作,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指出,“台独”分裂势力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他又重申,“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这体现了我们不计前嫌,愿意尽最大努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意愿和广阔胸襟。

三、 丰富和发展了对国家统一形式和内涵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阐述我们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他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表述言简意赅,有利于两岸同胞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已经表明,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实行高度自治,还可以参与国家管理,台湾同胞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可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照顾了各方利益,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是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表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这三个“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善意和包容性。按照“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特殊性将得到充分照顾,台湾各界的意见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将充分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这表明,我们不但要在制度安排上,对和平统一后的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作出顶层设计,而且更重视台湾同胞心理感受,更重视两岸同胞心灵的相融相通。古语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制度的安排可以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人心的契合,将使统一的基础更加牢不可破。面对两岸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差异,两岸同胞如果能以同理心看待,多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更有利于两岸同胞心手相连,从而为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表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当前两岸同胞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这为实现和平统一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和平统一是我们的目标追求,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积累共识;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共同利益,融洽同胞感情;有利于为和平统一创造和积累必要条件,是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坚定走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因遇到一些沟坎而止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举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表明了我们愿意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自信和信心,也指明了当前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方向。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波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两岸关系发展上,我们将保持耐心和定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项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及人士也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神圣使命。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讳言这一使命,从来都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努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台湾统派力量虽小,长期以来在台湾受到误解、中伤和打压,但民族情怀深厚,统一立场坚定,为反对“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理应得到关心,理应得到肯定。习总书记这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表达对台湾统派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必将鼓舞他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为两岸和平统一而继续奋斗。我们坚信,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国家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早日实现。

6.“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两岸一家亲”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两岸同胞要彼此信赖,彼此扶持

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

二.不断扩大、密切两岸交流交往

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纵览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一个字:情。

第一、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在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基础上,习总书记强调两岸血脉相连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而且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台湾与大陆割裂开来,这也正是两岸能够共同前进的重要力量。

第二、命运与共的炽烈同胞情。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大陆充分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而产生的特殊心态,提出要熨平创伤,“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并“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共同开创未来。

第三、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情。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述了“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的发展规律,指出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息息相关,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同圆梦。习总书记关于两岸亲情、同胞情和民族情的论述,流露出让两岸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真情”,这是大陆对台工作走入民众、走向民间的新开端,有利于两岸化解心结,实现心灵契合,进一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习总书记的四点意见对推动两岸关系实现持续和平发展作了深刻阐述。一是要在既有

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造福两岸民众,争取更大进展。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三个有利于”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多受益。二是高瞻远瞩地指出,要防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也就是说,要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防止两岸关系出现逆转和倒退。对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习总书记一方面指出“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另一方面也强调,有信心“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

7.结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谈谈你对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前景的看法 看法:自由贸易园区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在货物监管、外汇管理、税收政策、企业设立等领域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区域,包括:自由港、自由经济区、对外贸易区等类型。如果设立上海自贸区,这样上海成为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中国经济升级起示范作用。 对于在沪金融机构来说,自贸区的设立将带来更多业务,市场也可以扩大到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不过,随着机遇并存的,将是国际金融机构同台竞争的冲击。“竞争会使金融机构更强大,最终与国际机构接轨。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影响的不仅是目前正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金融创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包括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都要考虑跟上。重庆、舟山、广州、厦门等地都在争夺设立自贸区的机会。

上海明确定位国际金融中心,也将成为航运中心,设立自贸区有其深厚的基础。而前海是“立足于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因此,前海该做的是,积极引进香港的人才和专业机构,在服务行业做好配套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机制,帮香港机构打开内地市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浦东自由贸易区”成立,且得到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前提下。现时大陆通过香港市场和港币这个缓冲区试水全球货币市场,而不至於令人民币直面外币冲击。但若自由兑换进入内地,则人民币能否经受得住海外资本的恶意做空,恐怕还是未知数。

前景:上海自贸区也将对长三角经济起到巨大带动作用。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即在这个区域之间的相关贸易管理是相对宽松的,自由化程度高。跨到这个自由贸易区,就等于走到了国际市场。因而一个地方设立自贸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

推动上海中心建设,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8乌克兰危机对俄美关系产生那些复杂的影响 要明白此次危机的缘起,一切要从欧盟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战开始说起。苏联解体后,由于与俄罗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习惯,乌克兰一直在以俄罗斯为老大哥的独联体庇护下发展。但由于大片的国土连接四个欧盟国家,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都有着重要略意义,拉拢乌克兰一直是欧盟的长期策略从下面这幅俄新社的图表可以看出,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重要枢纽,其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乌克兰危机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武库而消停,恰恰相反,这些年来成为冷战最后的战场,甚至在引发第二次冷战。乌克兰又倒向了西方,克里米亚地区则公投要重回俄罗斯。

一、基督教文明的扩张性从未停息。作为西方世界最具宗教色彩的美国,如何搞垮苏联,又如何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这一点。乌克兰危机是美国肢解俄罗斯帝国梦想的战略举措。在欧盟调停下,乌国内局势一度出现转机,但不符合美国彻底排挤掉俄的战略构想。美国助理国务卿特别是努兰德承认,美已经为此“投资”50多亿美元,并用粗话咒骂准备与俄国妥协的欧盟,表明美国试图通过乌克兰政变达到以下战略目的:首先、消除俄罗斯从文明道统上挑战基督教文明的合法性。俄罗斯敢于向西方叫板,不只是普京的彪悍作风,或俄罗斯注重军事、能源等硬力量使然,更在于俄罗斯作为第三罗马帝国的底气。这从其宗教“正教”(东正教”是误译)名称即可见一斑。何况东正教不受教皇管制,有自的独立而分散的教派体系。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永远不是外国。俄斯的历史发端于“基辅罗斯”(Kievan-Rus),俄罗斯的宗教就从那里起源。乌克兰几百年里都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即便此后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个体,也一直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看,乌克兰西部1939年并入苏联;乌克兰东部克里米亚60%的居民是俄罗斯人,1954年才加入乌克兰。没有作为俄罗斯文明发源地的乌克兰,俄罗斯成为亚洲色彩更浓的欧亚国家,“欧亚联盟”破产,文明道统上便无法挑战西方。其次,消除俄罗斯复兴的可能。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复兴空间,这是最后的关键战役。乌克兰是“俄罗斯帝国的钥匙”,这是西方政界的通识,也是华盛顿“策反”乌克兰的主要动机。美国外交战略家、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对俄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个帝国;有了听从使唤且服从(俄国)意志的乌克兰,俄罗斯自动成为帝国。”俄罗斯能源通道经乌克兰输往欧洲,俄不时“断气”制约乌克兰、欧盟。乌克兰倒向西方,将掐断俄进入西欧油气管道。进一步,美通过乌变天试图赶走俄罗斯黑海舰队,使之在克里米亚无法立足,砍断俄罗斯借此影响中东事务的地缘-军事途径。目前斗争焦点集中于此。再者,离间德俄,控制欧盟。离间德俄关系,进一步控制欧盟。正如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所承认,美国推动欧盟和北约东扩,重要动机是稀释德国对欧洲的支配,华盛顿极力在乌克兰推动欧盟和俄国对立,是预防德国和俄罗斯组成经济乃至政治联盟,抵消美国霸权。欧盟安全上靠美国,能源上靠俄罗斯,乌克兰危机后能源上转而依赖美国。这使得美国全方位控制欧盟,尤其是德国。

二、政治危机源于经济危机,对外经济依存是国家安全的软肋。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以及依赖西方经济的经济困难国家

转移,引发全球觉醒时代和阿拉伯之春。此次,西方为避免刺激俄罗斯和中国,未用“乌克兰之春”或“橙色革命

”等口号,但实质无异。乌克兰国内经济困难,处于债务违约及破产边缘,为外部操控提供可能。乌克兰政变是西方所一手策划,西方利用的是乌克兰不想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倾向。

三、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是战略折腾的诱因。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让西方得意忘形,美国更是得出“历史的终结”的结论。新保守主义、新帝国论一度甚嚣尘上,结果导致美国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余年而难以自拔。欧盟也乘势大规模扩张,光2004年一年就吸纳十个国家,迄今消化不良。这些都是错误解读冷战结束的历史在作怪。其实,苏联并非被西方自由民主所搞垮,而是自行解体的。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必然性意义,往往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曾说,“一切历史事变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去年,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赢得西方一局,让美国知难而退。今天,美国再次发力,弄掉亚努科维奇,当然也是报

复。现在,美国又遇到可能失去克里米亚的战略困境。正如一战没有打完,再打二战;冷战没有打完,现在开启第二次冷战,焉知祸福?

四、一旦遭遇俄罗斯这样的强大对手,欧盟的尴尬地位一再暴露。在欧盟斡旋亚努科维奇与乌反对派达成妥协后,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社评:自苏联解体以来,从来没有哪个事件比这场从基辅开始的革命更加明确地昭示着“欧洲时刻”的到来,结果美国根本不买账,直接插手搞掉亚氏,成功实现乌克兰转变。危机由乌克兰未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起,欧盟积极介入调停,但最终演变为美俄博弈,再次表明欧盟难以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欧盟预计不会跟随美国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一遇到俄罗斯等外部威胁的重大问题,内部分裂就暴露出来。欧盟超过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德国外长警告称将俄罗斯踢出

G8有风险。卡内基欧洲主任扬·特介称,乌克兰危机可以说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一次重大失败。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德籍俄罗斯问题专家马伊斯特称,欧盟策划了一场连自己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冲突,目前根本没有对危机作出合适反应的手段。由于乌不是北约成员国,克里米亚被俄“保护”之后,西方不可能擅自出动军队。欧盟和美国最终必将认可俄对克里米亚任何形式的控制。虽然欧美官员已开始讨论制裁俄罗斯,但鉴于欧元区最近才逐步从欧债危机中走出来,如果现在制裁俄,无疑会把自己的经济拖下水:第一,欧盟是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德国对俄出口占欧盟对俄出口的30%。制裁俄无疑会拖累欧盟贸易。第二,

欧盟高度依赖俄油气资源。俄对欧盟出口80%是能源,欧盟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尤其严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芬兰、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亚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度高达100%,而意大利和德国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度也超过25%。2006年以来,俄曾两次以断供天然气施压乌克兰和国际社会。天然气是俄的王牌,一旦断供将是欧洲经济不能承受之重。欧盟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向乌克兰提供至少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不过大部分资金有附带条件,并且需要欧盟成员国和其他机构批准。还不清楚欧盟的援助资金有多少能够立即到位。

五.乌克兰危机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指出,欧亚大陆的联合或为一种力量所支配,将成为真正的世界岛。倘如

此,两面靠洋不再是美国的战略优势,而是战略劣势,因为美国将成为孤岛,这将是美国的战略噩梦。这就不难明白,作为海洋文明的美国,视欧亚大陆文明的复兴为梦魇。为此,乌克兰危机只是美国的战略三环之一部分:其一是彻底终结俄罗斯复兴梦想;其二是离间俄欧,尤其是德俄关系。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贸区,让伙伴国不必

“在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欧盟是欧洲历史的终结选择。换言之,俄罗斯加入欧盟是欧盟的梦想其三是离间中俄关系

9.南海一直暗流汹涌,越南、菲律宾、日本、美国,竟相在这里一显身手作为最大的利益方中国如何对付这些国家的围合你有什么建议 第一,坚持双边谈判,反对将争端问题多边化、复杂化,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南海事务。

第二,坚持南海“历史性权利”立场,有力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各种主张。中国至少从唐代开始对南海 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管辖权,20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又正式公布了“九段线”海域疆界线,中国一直 享有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我们要通过坚持南海“历史性权利”立场,有力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各种主张。 如越、菲、马、印尼、文各国二战后以来长期对中国立场和主张持“默认”态度,越南统一前后关于南海 主权问题的“反言”行为, 菲律宾关于其所占南沙部分岛礁以及黄岩岛是无主地的理由等,我们都可 以拿来加以反击和驳斥。

第三,以 《海洋法公约》 中的“陆地支配海洋”精神为依据,驳斥其他争端国的岛礁主权要求。国际 法的基本原则是“陆地支配海洋”,海洋权益不会产生陆地领土主权。这意味着,沿海国声称海洋管辖权的基础是本国的领土主权,一个国家只能是先有陆地领土,才能享有对海域及其底土的权利,不能因某一陆地领土在自己国家声称的海洋管辖范围之内,距离本国海岸近,而要求改变其原来的主权归属,马来西亚、文莱提出的南沙部分岛礁主权以及菲律宾提出的黄岩岛主权,都是以这些岛屿距离本国海岸较近,位于其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为理由。这种理由是“海洋支配陆地”,明显违反《海洋法公约》的 “陆地支配海洋”原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站不住脚的。

第四,运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法律武器,维护南海权益。如可以用“历史性权利”,通过九段线, 维护权益。最高目标:坚持九段线的海域疆界线地位,实现囊括九段线以内全部岛屿和海域的主权权利。 最低目标:守住九段线的岛屿归属线地位,使用群岛基线划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与周边沿海国专属经济区重叠部分使用中间线划界。

第五,进行单方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运作,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最低目标是通过单方开发行为 推动周边国家与我进行共同开发,改变目前“中方搁置,他方开发”的不利局面。目前东盟的南海争端国 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已在南海我传统疆域线内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油气开采活动,共在曾母盆地、万安盆 地、文莱-沙巴盆地、礼乐滩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中越盆地、安渡滩盆地、郑和盆地等八个盆地26万 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围内打出了1000多口油井,年石油开采量达6000多亿吨,天然气达300多亿立方米。由于我国在深海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深海钻采技术滞后,缺少钻采设 备;另

外,由于这一地区存在诸多海权争端,形势时紧时缓,影响到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上我国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大局,对争端国采取睦邻政策,严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多种因素形 成了今天的“中方搁置,他方开发”局面。这既不利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南海主权的维护, 因此,中国要利用近年来深海油气开采技术和设备的巨大进步,进行单方或多方(主要指与区域外的国家联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运作,以获取实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最低目标是要通过开发行为推动周边 国家与我进行共同开发,以改变目前“中方搁置,他方开发”的不利局面。此外,还应采取切实可行措 施,支持大陆渔民到南沙进行渔业捕捞和宣誓主权的行为。

第六,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维护南海权益。通过前面对南海问题法律解决途径的分析,可以得知,司法途径能否解决问题,有赖于各方的诚意和妥协,在当前周边争端国占据控制岛礁和资源开采有利局面、美日国家积极干预、国际反华势力敌视中国、司法解决途径各方都较谨慎的情况下,和平解决南海 争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极有可能通过军事手段,为此,我们要未雨绸缪,认真做 好军事斗争准备,以达到威慑其他争端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有效应对突发事变,教训对手;有效制止区外大国武力介入;以及未来能够抓住机遇,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南海被占岛屿和海域,一举彻底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之目的。为此,一要通过建造航空母舰、新型核潜艇、装备先进中程战役战术导弹、东风-21D 导弹及歼-20隐形战斗机等增强海空军力量,威慑、打击争端国及外来武力干涉的对手;二要加强所占岛 礁的军事设施建设。如在较大的永暑礁、美济礁建设军用机场,修建大型军用码头;三要选择不断挑衅中 国的一些争端国作为武力打击对象,果断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快打快收,打击、教训其嚣张气焰。


相关内容

  • 2016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区域870大纲
  • 013 经济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 ................................. 1 869西方经济学 ................................. 1 870专业综合考试 ............................... 3 872经 ...

  •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讲义大纲
  •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级) 第一部分 经 济 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经济师考试
  •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沦的基本内容,是否具有运用市场基本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需求函数.需求 ...

  •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升本科[考试大纲]
  • <经济学>2015年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组织的考试. 二.考试科目 <经济学>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 ...

  •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二.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的 ...

  • 金融学期末考试试题
  • 金融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 1.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 2.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种种原因而推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这时,货币就发挥着贮藏手段的职能.贮藏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 ...

  • 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汇总
  • 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汇总 珠海公务员面试真题汇总 4月24日上午: 1.组建一个社区医疗队,为老人服务,政策要实施重点是什么? 2.政府考核从经济指标向环保转换,怎么看? 3.有人进行网站攻击,并且发布能源供应不足的消息,你怎么做? 4.政府组建了便民服务站,来收集信息,再集中去进行办 ...

  • 重磅|省府文件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政发[2016]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9日 方案 ...

  • 财经类专业考试大纲
  • <2010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财经类专业 一.考试对象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 二.考试总体要求 第一部分 经济法律基础知识 熟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了解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熟悉公司法律制度,掌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 ...

  • 寿险理财规划师考试大纲
  • 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企业年金概述 (一)掌握企业年金的概念和特征 1.企业年金的特征与类型 2.企业年金的性质与特征 (二)各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 1.美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2.日本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3.我国香港地区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三)发展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