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二、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课堂探究

1和战国时期相比, 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课堂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重点)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3、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著作 先秦之儒 论语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儒学、阴阳家、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

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 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的教育体制

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建立的影响:

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措施(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①罢黜百家

②起用儒学之士、表彰六经

③创建太学

④建立郡国学校。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

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二、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课堂探究

1和战国时期相比, 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课堂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重点)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3、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著作 先秦之儒 论语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儒学、阴阳家、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

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 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的教育体制

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建立的影响:

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措施(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①罢黜百家

②起用儒学之士、表彰六经

③创建太学

④建立郡国学校。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

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相关内容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权威发布||河南2015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敲定,范围.时间都在这儿
  • 11月3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2015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10个学科的考试将分两期进行.一起来了解具体内容! 按照规定 我省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5级在校学生 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学科考试安排在2017年1月6日~8日: ...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主备:殷晓波 审校:徐 永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第2课 ...

  •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摘 要:高一新生如何尽快进入高中生角色,顺利实现初高中历 史学习的衔接,文章从"差异"入手,通过分析初高中历史体例. 课标.考题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意识.探究 意识和材料意识.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初中历史和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_赵亚夫
  • ,((%年)期A4B)C,((%历史教学0123456789:;1?@A4B)-(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赵 亚 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模块设计"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 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市有安徽.天津.山东.黑龙江等. 如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 ...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