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练习

鱼我所欲也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知识要点】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 受 “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8、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25.作者在文中赞扬了那些人?斥责了那些人?又高接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6、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8、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9、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3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5、理解性默写

⑶、体现“性本善”耳。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⑻、文中与“嗟来之食”与之,乞人不屑也。

⑽、《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8、“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9

40、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4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60、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6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6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一.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二.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4)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十一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十二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十三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十四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十五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鱼我所欲也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知识要点】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 受 “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8、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25.作者在文中赞扬了那些人?斥责了那些人?又高接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6、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8、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9、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3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5、理解性默写

⑶、体现“性本善”耳。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⑻、文中与“嗟来之食”与之,乞人不屑也。

⑽、《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8、“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9

40、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4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60、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6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6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一.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二.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4)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十一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十二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十三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十四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十五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相关内容

  • 人教版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
  •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2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 ...

  •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精选
  •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精选) 简答题 1.概括段意: 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3.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 ...

  • 雅思口语考官最在乎的17个得分点|雅思|口语|考官
  • 雅思考官在乎的17个口语得分点: 以下是雅思口语考试中最重要的得分点,大家可以对照下面的列表自我检查一下,看看还有哪些不符合: Fluency & Coherence 流利度与连贯性 a) Can I speak at length on a topic? 我能否详尽地就一个话题侃侃而谈? ...

  • 初中文言文词语解释练习
  • 七上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 饭疏食饮水(<十二章>)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 尔辈 ...

  • 语文版九年级上.下册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查找)
  • 语文版九年级上.下册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查找) 1语文版九年级上合集(19) 1语文版九年级下合集(9) 2语文版九年级上单元练习(43) 2语文版九年级下教学计划(7) 3语文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23) 3语文版九年级下单元练习(19) 4语文版九年级上月考试卷(61) 4语文版九年级下期中考试(4 ...

  •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网友来稿)
  • 黄卫武  教学目的: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 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4.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预习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 ...

  •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
  •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 ...

  • 初学吉他练习基本步骤
  • 初学练习吉他的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先要有一定的乐理基础,会看简谱和五线谱,这是所有乐器要用到的基本知识.五线谱是国际通用标谱方式,也就是说学会了五线谱所有国家的曲谱都可以看得懂.当然在练习吉他的初期,不能很快掌握五线谱的话,但一定要会看简谱(也就是中国的标谱方式),将简谱的每个音在吉他上找到对应 ...

  • 对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该学说认为学习是被动的活动,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