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3年稿)
整个语文教育界均对语文自身构造缺乏清晰系统的认知,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及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尽管理念、思路都不错,但采取将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与达成能力目标所要作为路径的语文内容混为一谈或干脆对语文内容避而不谈的方式,有意回避了对语文自身构造系统的无知或一知半解,造成目的地始终明确,路径却时隐时现的怪象,让语文教师和学生陷入走迷宫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语文教学的低效顽症。本“课标”从阐述语文课程相关概念与性质出发,在搞清语文自身构造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虽沿用原课标理念,却将使语文教学彻底走出无序、重复、混乱、低效状态!个人做了国家应该做而且一直在做却没能做好的事。
——作者附记
第一部分 课程认识与设计
一、课程概念与性质
(一)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乃中国特色的语言称谓,又称汉语文、华语文,或简称汉语、华语、汉文、华文、中文。其中汉语、华语偏向于口头,汉文、华文、中文偏向于书面。但口头、书面只是材质不同,前者在物质上呈现为语音,后者在物质上呈现为文字,拥有共同的序列单位及其构造法则,并通过文字与语音的对应而转化。本是汉族先民的民族语言,后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于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发展为现代汉语(相应地,之前的语文被称作古代汉语),并随着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而成为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全体华人共同的母语。是世界众多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语文是以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为基本物质材料,并从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的意义出发,按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调配形、神、序、纹四个要素构成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以满足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下的语文使用需要的有机整体系统。
(二)语文使用
语文使用就是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语文的过程。
语文使用的说、写过程,就是构成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的过程。首先是运用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当然,现在已包容进古今各时、东西各方的思维发展成果),将所感知的人、事、景、物及其形态、动态融合成有机整体作为所要构成的相应单位语文的外在之形;将其中所蕴含的某个道理或所激发出的某种情感抽取出来,或含蓄或直白地用以作统率、作灵魂,成为该单位语文的内在之神,从而建构起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整体。这就意味着,在将形、神二因素融合成思想内容整体之前,就必须率先拥有一定的人、事、景、物、理、情的清晰而明确的感知。任何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最基本的感知,也不可能先知先觉,都是后天由家庭、学校启蒙所得。纵观几千年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识字、写字的需要,将具有普世价值的最基础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维)
等等编写成分门别类、整齐押韵、琅琅上口、便于诵记与查找运用的启蒙识字课文,供学生一边识字、写字,一边掌握基本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维),开启心智,并建构起心智体系雏形,为逐步完善提供基础。事实上,所有学科的知识无不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维)的相应体系类别之中。这就不但为以后的语文使用,也为学习其他学科,乃至终身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宽泛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建构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整体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即一方面得遵循将理、情融入人、事、景、物及其形态、动态之中,形成思想内容整体的框架构造的法则——句级单位语文的叫句法,章级单位语文的叫章法,篇级单位语文(即文章)的叫篇法。这主要涉及人、事、景、物、理、情在单位语文中表述的先后顺序,故简称之为序。另一方面得创造性地运用上相匹配的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书写格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等等方式方法。这主要是加强表达效果,突出美感,统称之为文采修饰,简称为纹。
这就是说,说、写方式下的语文使用,是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运用形、神、序、纹四个要素建构口头上、书面上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有机整体以传达情感、认知,供他人听、读,并藉以提高自身语文表达(说、写)能力的过程。
语文使用的听、读过程,就是解读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的过程,也即听、读方式下的语文使用,同样须运用上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将别人业已按照说、写过程所建构成的口头上、书面上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解读成自己需要的形、神、序、纹直至内部层次要素,以理解他人意图,享受情感、道理与美的浸润、薰陶,或作出否定、修正的判断,同时学习语文及其说、写、听、读使用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人们认知事物由表象到本质的规律,其过程也是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进行的。
人们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过程中,丰富着语文素养,提高着语文水准,以交流情感与认识。同时感知越来越多的人、事、景、物、情、理;砥砺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形成坚强意志、良好品质和个性,逐渐完善心智构造,传承、创造文化与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语文与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是华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哺育华人脱却自然性、野蛮性、个体性,成长为具有社会性、文明性(即人文性)的人的甘甜乳汁。前者表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后者表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二者如肉身与灵魂同存于人体一般同存于单位语文整体之中。任何一个单位语文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这就是语文的性质。
同时,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一则,所有学科知识均可以装载到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之中,成为其思想内容的形、神,甚至其物质外形的序、纹,也涉及美学、美术、音乐、文字、音韵、文学等等众多学科,其综合性没有哪门学科堪与比拟;二则,学习者只有自身亲历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过程,才能切实感知语文真谛,具有无可替代的实践性。这种综合性和实践性就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的性质。
(四)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教会人们语文使用,即让人们熟练、顺畅地运用说、写、听、读
四种方式去使用语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站在语文使用过程的高度,抓住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之对象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涉及的形、神、序、纹各要素,经济、高效地教授相关内容,致力学生语文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包括美感在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正是凭藉其自身人、事、景、物、理、情的天然因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直至完善其心智构造,为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
(五)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就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斟酌语文使用过程中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之对象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涉及的形、神、序、纹各要素,形成科学体系,并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语文体系的自身规律,分解到各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规范教材编写、教育教学实施与质量评价的系统设计。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即是语文使用过程中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必须具备的对形、神、序、纹各要素本身及其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涵养,直至完善的心智构造体系。从形的方面说,要具备对一般人、事、景、物基本特点的感知及某些特殊人、事、景、物的深层了解;从神的方面说,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审美和符合普世价值的道理(含自然景物之理和人生社会之理)认识,更追求对某些个人、事、景、物的真知灼见;从序和纹的方面说,既要掌握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又要能有所创新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以概念、判断为前提的抽象推理的西方思维和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行生克”等为代表以联想、想像为基本方式的形象思维的中国思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只要受到外界人、事、景、物、理、情及其内部层次的任何一点的触动,就能不假思索或加以思考后说、写成相应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或者听、读到以非专门化领域形、神为思想内容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能够即时理解把握其形、神、序、纹及其内部层次的熟练程度,并且能够以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作为人生乐事。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尽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无论如何,人文性的内涵只表现在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通过人、事、景、物有机整体之形反映出来的情、理之神上。因此,必须在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过程中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含审美)的薰陶感染,价值观念的引领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对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多元感受和理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使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对照普世价值观念,涵养积极
健康的情感与审美趣味,追求正确认识,多说多听多读多写多思考,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使用的规律,并有所创新,形成、发展语文使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独立观察、深入思考、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以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为纽带,注重说、写、听、读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运用语文自身系统的规律,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捕捉所引发的情感,感悟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注重读书,从书本认识人、事、景、物,扬弃理、情,不断丰富形神兼备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掌握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的序与纹,并在将形、神、序、纹融合为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过程中砥砺思维,提升语文使用的熟练程度。
同时,运用好所有学科的知识无不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维)的相应体系类别之中的规律,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注重跨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拓宽运用领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语文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思维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涵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趣味,追求正确认识,多说多写多听多读多思考,重视语文使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使用规律。
3.课程目标十二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总内容”之下,又将目标和内容合二为一,设立“三维目标”,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延续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各学段目标与内容结合的“三维目标”,从“识字与写字”、“说写”、“听读”、“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综合性学习”旨在提供针对生活状况,综合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句、章、篇三级单位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与实践,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开发”部分,对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
教会学生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由形、神、序、纹四因素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形成、发展语文素养和熟练、直至创造性地使用语文的能力。
(二)总体内容
涉及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与解读(听、读)的诸如知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内容:
1.一定数量的构成单位语文的语音、文字及其对应转换与自身组合。
2.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
观察、积累一定的人、事、景、物的有机整体,感悟、感知相应的理、情,并能运用思维从某个特定的人、事、景、物的有机整体中确定恰当的理、情作为自己即将说、写的单位语文之神,即中心,然后,以之为灵魂,为统率,改造、重建人、事、景、物,形成有机整体之形,建构成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的有机整体,存储于头脑之中,成为思维状态下的准单位语文。接下来,根据该准单位语文和预期听、读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的个性喜好,一方面运用相应的句、章、篇法则或其变式,搭建该单位语文框架结构之序;一方面就某些点展开联想、想像,处理好出发点与联想、想像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音乐美和图画美的艺术美,意象美或质朴美的内容美的文采修饰,完成纹的构造,使思维状态下的准单位语文转换成以语音或文字整体为载体的,可供人听、读的物质状态下的真单位语文。
3.单位语文的解读(听、读)
从思维角度看,单位语文的解读(听、读)正好与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相反。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掌握单位语文构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解读。同时,还要掌握诸如倾听、诵读、略读、鉴赏等等解读(听、读)自身所特有的方式方法等内容。
(三)目标与内容的结合——“三维目标”
无论语文整体、各级单位语文本身,还是构成各级单位语文的形、神、序、纹各要素及其内部层次,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要素凝结而成的有机整体,故语文课程目标倡导从该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以期语文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行为均能着眼各方面语文素养的齐头并进,整体提高,避免孜孜以求营建某一单个方面的系统完整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学习过程中的特定阶段、特定步骤提供学习的侧重点,切忌借着“三维目标”的幌子肢解语文。
1.就知识与能力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全面掌握包括古代汉语
和现代汉语在内的语文系统,并能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研究的需要,自主、熟练地选择相关知识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就过程与方法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熟练掌握说、写、听、读现代汉语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语文使用过程及过程各阶段相应方法,懂得古代汉语诗词文章的诵读(含鉴赏)、写作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和借助现代各种媒介,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领略、享受语文之美,之神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注重联想、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发展;积累丰富的人、事、景、物、理、情的认识,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健康情感和审美趣味,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完善心智构造。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使用句(单、复)级单位语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为形成心智构造积累素材。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说、写
1.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仔细观察其动态、形态特征,发现其间关联,培育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的思维胚芽,把握所引发的兴趣、情感,所感悟的道理,根据现代汉语句(单、复)级单位语文“人、事、景、物+干什么”或“人、事、景、物+怎么样”的构造方式(句法),由纯客观陈述过渡到口头上通过语气、语调、体态,书面上通过标点符号、语气词、重音标注及词语色彩,将兴趣、情感、道理融入其中,能就人、事、景、物的动态、形态特征展开联想、想像,说、写出形、神、序、纹四个因素齐全且恰当的句(单、复)级单位语文。说的时候能用普通话,说、写均能遵循语文使用规范,顾及听、读对象与自己身份,做到得体、简洁,并以之为美事、乐事。
2.进一步关注人、事、景、物、理、情之间及其内部各层面动态、形态之间的关联,形成初步的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能用词接法(使用关联词)或意接法将前面已学会的句(单)级单位语文连缀成句(复)级单位语文,在得体、简洁的基础上,做到连贯,掌握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3.学习与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相对应的请假条、留言条、发票等日常应用文写作。
4.学习章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三)听、读
1.主要听、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或相当于此级别的单位语文,与说、写中所学该级别单位语文的形、神、序、纹相印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其中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发展思维,巩固方法,感受听、读的乐趣,养成专心倾听、阅读,积极思考,爱护图书的习惯。
2.听话时除了理解语音、字词表层意义,还能根据说话人的体态、语气、语调及语言环境,理解深层含义,话外之音,并掌握其所用思维上、修辞上的方法。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并根据书面上的标点符号、语气词等标志,把握作者情感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做到抑扬顿挫,富有真情实感。学习默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逐句逐层理解其意思,把握各层之间的关系,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把握其思维方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配合本学段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听、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此学段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观察、思考人、事、景、物,以发现其间关联,培育思维能力,为说、写、听、读积累素材,提供基础,将语文学习引导到生活实际,做到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实践化、生活化。
3.运用说、写、听、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配合图画的方式热心参与、反映校园、社区活动或解决一些只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就能完成的生活、学习上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3~4年级):使用章级单位语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16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形成心智构造雏形。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百度百科。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2.扩大人、事、景、物的观察范围,能就其形态、动态作更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握其特征,提炼准确词语进行描述,能把握其各层面关联,形成判断、推理、联想、想像等基本思维能力,对所激发的情感和所感悟到的道理作出初步评判、甄别,选取积极健康者作为章
级单位语文的神,并在其统率下,改造、重构人、事、景、物有机整体之形,建构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思想内容整体。
3.掌握章级单位语文结构之序:认识起始部分、展开部分、收束部分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综合式、申说式、按断式、特殊式四种结构方式,并结合思想内容整体,联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构造进行运用。
4.能就与所要构成的章级单位语文的理、情之神关联密切之处的动态、形态细节展开联想、想像,运用上音乐美、图画美、意象美或质朴美各种手法,进行文采修饰,并最终呈现出形、神、序、纹齐全且合理的章级单位语文。
5.初步掌握章级单位语文拟上题目转换成篇级单位语文的方法。
6.学习与章级单位语文相对应的书信、日记、对联等日常应用文写作。
7.初步学习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三)听、读
1.学会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转述,力求准确、具体、生动;记住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脑子里形成发问单位语文,选择适当适当时机发问。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字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网路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脑子里形成发问单位语文,选择适当的解决方式。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使用篇级单位语文(记叙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初步形成心智构造体系。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句(单、复)、章级单位语文的说、写,懂得说、写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掌握观察、思考的基本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形成人、事、景、物、理、情、思的初步系统。
3.能就所遭遇(听、读、看、亲历)到的人、事、景、物快速度、多角度把握所激发的情感,所感悟的道理,并筛选甄别,针对社会需要作出判断,以之为神,改造、重构或通过联想、想像重构人、事、景、物整体,作为记实或想像为形的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
4.掌握由章级单位语文扩展为篇级单位语文的框架结构构造之序,并熟练、灵活运用。
5.能根据理、情表达的需要,运用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象征、悬念、伏笔照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等修辞手法,使所说、写的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具有音乐美、图画美、意象美或质朴美。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形、神、序、纹齐全且到位。
7.学写读书笔记,能就形、神、序、纹或某个因素做出评价,学写常见应用文。
(三)听、读
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或加以阐发。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篇级单位语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流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资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路等资讯管道获取资料,尝试写
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画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使用篇级单位语文(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学性,浅显古诗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写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初步完善心智构造体系。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感受、体验和思考。
2.掌握说明性、议论性篇级单位语文与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异同,根据形、神特性和需要实际,运用适宜的序、纹方式,说、写不同文体的篇级单位语文,形成属于自己的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说、写过程和习惯,提高独立说、写的能力。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征,创造性地感知、感悟独特情感和道理,丰富、完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系统。
4.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写常见应用文,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并借助体态语言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5.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6.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与一般篇级单位语文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听、读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流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所听、读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和相应的阅读方式方法。
6.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资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8.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9.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0.能利用图书馆、网路搜集自己需要的资讯和资料,帮助阅读。
11.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四)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画。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五学段(高中阶段):使用专门化的篇级单位语文及其集合
(一)识字与写字
1.能随时运用工具书或网路解决说、写、听、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
2.根据自己爱好与习惯练好所擅长的字体。
(二)说、写
1.巩固一般文体的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并能依据不同标准编写文集。
2.系统地学习针对社会、生活、学习问题的发言、解说、讲演等情形下的说话。
3.系统地学习新闻稿件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文学作品的创作。
4.学习用古代汉语进行简短诗文的写作。
5.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7.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
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8.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9.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10.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1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2.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1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听、读
1.在(听)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听)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语音材料和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语音材料和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听)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听)读和创造性(听)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听)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语音材料和文本。根据不同的(听)读目的,针对不同的(听)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流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听)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着(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3.根据自己爱好,选修相关专门篇级单位语文,形成专门语文素养:
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准。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资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
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就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景物写作新闻和人物传记。 语文应用与创新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资讯。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文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着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文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文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文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文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文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文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资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电脑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着,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着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着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着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着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着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着,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准。
(四)综合性学习
设置、模拟或深入实际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进行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综合活动。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与开发
一、教材编写
终结教材的文选式编排体例,代之以学习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语文使用的深化过程为经线,各级单位语文及其集合的构成要素与使用方式为纬线的编排体例,真正体现“课文无非是些例子”的理念和先有说、写,后有听、读的语文发展规律。
二、教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切实把握句、章、篇三级单位语文,并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调配形、神、序、纹四个要素进行语文使用,以自己娴熟的语文使用,创造性的教材运用,积极开发、合理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使用。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使用方法。
三、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准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回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回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回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准。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其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单位语文的速度与质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路,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3年稿)
整个语文教育界均对语文自身构造缺乏清晰系统的认知,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及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尽管理念、思路都不错,但采取将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与达成能力目标所要作为路径的语文内容混为一谈或干脆对语文内容避而不谈的方式,有意回避了对语文自身构造系统的无知或一知半解,造成目的地始终明确,路径却时隐时现的怪象,让语文教师和学生陷入走迷宫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语文教学的低效顽症。本“课标”从阐述语文课程相关概念与性质出发,在搞清语文自身构造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虽沿用原课标理念,却将使语文教学彻底走出无序、重复、混乱、低效状态!个人做了国家应该做而且一直在做却没能做好的事。
——作者附记
第一部分 课程认识与设计
一、课程概念与性质
(一)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乃中国特色的语言称谓,又称汉语文、华语文,或简称汉语、华语、汉文、华文、中文。其中汉语、华语偏向于口头,汉文、华文、中文偏向于书面。但口头、书面只是材质不同,前者在物质上呈现为语音,后者在物质上呈现为文字,拥有共同的序列单位及其构造法则,并通过文字与语音的对应而转化。本是汉族先民的民族语言,后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于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发展为现代汉语(相应地,之前的语文被称作古代汉语),并随着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而成为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全体华人共同的母语。是世界众多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语文是以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为基本物质材料,并从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的意义出发,按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调配形、神、序、纹四个要素构成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以满足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下的语文使用需要的有机整体系统。
(二)语文使用
语文使用就是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语文的过程。
语文使用的说、写过程,就是构成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的过程。首先是运用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当然,现在已包容进古今各时、东西各方的思维发展成果),将所感知的人、事、景、物及其形态、动态融合成有机整体作为所要构成的相应单位语文的外在之形;将其中所蕴含的某个道理或所激发出的某种情感抽取出来,或含蓄或直白地用以作统率、作灵魂,成为该单位语文的内在之神,从而建构起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整体。这就意味着,在将形、神二因素融合成思想内容整体之前,就必须率先拥有一定的人、事、景、物、理、情的清晰而明确的感知。任何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最基本的感知,也不可能先知先觉,都是后天由家庭、学校启蒙所得。纵观几千年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识字、写字的需要,将具有普世价值的最基础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维)
等等编写成分门别类、整齐押韵、琅琅上口、便于诵记与查找运用的启蒙识字课文,供学生一边识字、写字,一边掌握基本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维),开启心智,并建构起心智体系雏形,为逐步完善提供基础。事实上,所有学科的知识无不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维)的相应体系类别之中。这就不但为以后的语文使用,也为学习其他学科,乃至终身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宽泛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建构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整体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即一方面得遵循将理、情融入人、事、景、物及其形态、动态之中,形成思想内容整体的框架构造的法则——句级单位语文的叫句法,章级单位语文的叫章法,篇级单位语文(即文章)的叫篇法。这主要涉及人、事、景、物、理、情在单位语文中表述的先后顺序,故简称之为序。另一方面得创造性地运用上相匹配的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书写格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等等方式方法。这主要是加强表达效果,突出美感,统称之为文采修饰,简称为纹。
这就是说,说、写方式下的语文使用,是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运用形、神、序、纹四个要素建构口头上、书面上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有机整体以传达情感、认知,供他人听、读,并藉以提高自身语文表达(说、写)能力的过程。
语文使用的听、读过程,就是解读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的过程,也即听、读方式下的语文使用,同样须运用上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将别人业已按照说、写过程所建构成的口头上、书面上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解读成自己需要的形、神、序、纹直至内部层次要素,以理解他人意图,享受情感、道理与美的浸润、薰陶,或作出否定、修正的判断,同时学习语文及其说、写、听、读使用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人们认知事物由表象到本质的规律,其过程也是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进行的。
人们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过程中,丰富着语文素养,提高着语文水准,以交流情感与认识。同时感知越来越多的人、事、景、物、情、理;砥砺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形成坚强意志、良好品质和个性,逐渐完善心智构造,传承、创造文化与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语文与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是华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哺育华人脱却自然性、野蛮性、个体性,成长为具有社会性、文明性(即人文性)的人的甘甜乳汁。前者表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后者表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二者如肉身与灵魂同存于人体一般同存于单位语文整体之中。任何一个单位语文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这就是语文的性质。
同时,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一则,所有学科知识均可以装载到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之中,成为其思想内容的形、神,甚至其物质外形的序、纹,也涉及美学、美术、音乐、文字、音韵、文学等等众多学科,其综合性没有哪门学科堪与比拟;二则,学习者只有自身亲历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过程,才能切实感知语文真谛,具有无可替代的实践性。这种综合性和实践性就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的性质。
(四)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教会人们语文使用,即让人们熟练、顺畅地运用说、写、听、读
四种方式去使用语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站在语文使用过程的高度,抓住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之对象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涉及的形、神、序、纹各要素,经济、高效地教授相关内容,致力学生语文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包括美感在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正是凭藉其自身人、事、景、物、理、情的天然因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直至完善其心智构造,为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
(五)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就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斟酌语文使用过程中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之对象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涉及的形、神、序、纹各要素,形成科学体系,并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语文体系的自身规律,分解到各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规范教材编写、教育教学实施与质量评价的系统设计。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即是语文使用过程中建构(说、写)与解读(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所必须具备的对形、神、序、纹各要素本身及其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涵养,直至完善的心智构造体系。从形的方面说,要具备对一般人、事、景、物基本特点的感知及某些特殊人、事、景、物的深层了解;从神的方面说,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审美和符合普世价值的道理(含自然景物之理和人生社会之理)认识,更追求对某些个人、事、景、物的真知灼见;从序和纹的方面说,既要掌握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又要能有所创新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以概念、判断为前提的抽象推理的西方思维和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行生克”等为代表以联想、想像为基本方式的形象思维的中国思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只要受到外界人、事、景、物、理、情及其内部层次的任何一点的触动,就能不假思索或加以思考后说、写成相应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或者听、读到以非专门化领域形、神为思想内容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能够即时理解把握其形、神、序、纹及其内部层次的熟练程度,并且能够以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作为人生乐事。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尽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无论如何,人文性的内涵只表现在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通过人、事、景、物有机整体之形反映出来的情、理之神上。因此,必须在语文使用的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过程中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含审美)的薰陶感染,价值观念的引领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对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多元感受和理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使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对照普世价值观念,涵养积极
健康的情感与审美趣味,追求正确认识,多说多听多读多写多思考,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使用的规律,并有所创新,形成、发展语文使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独立观察、深入思考、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以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为纽带,注重说、写、听、读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运用语文自身系统的规律,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捕捉所引发的情感,感悟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注重读书,从书本认识人、事、景、物,扬弃理、情,不断丰富形神兼备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掌握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方法的序与纹,并在将形、神、序、纹融合为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过程中砥砺思维,提升语文使用的熟练程度。
同时,运用好所有学科的知识无不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维)的相应体系类别之中的规律,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注重跨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拓宽运用领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语文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思维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涵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趣味,追求正确认识,多说多写多听多读多思考,重视语文使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使用规律。
3.课程目标十二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总内容”之下,又将目标和内容合二为一,设立“三维目标”,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延续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各学段目标与内容结合的“三维目标”,从“识字与写字”、“说写”、“听读”、“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综合性学习”旨在提供针对生活状况,综合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句、章、篇三级单位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与实践,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开发”部分,对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
教会学生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由形、神、序、纹四因素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的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形成、发展语文素养和熟练、直至创造性地使用语文的能力。
(二)总体内容
涉及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与解读(听、读)的诸如知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内容:
1.一定数量的构成单位语文的语音、文字及其对应转换与自身组合。
2.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
观察、积累一定的人、事、景、物的有机整体,感悟、感知相应的理、情,并能运用思维从某个特定的人、事、景、物的有机整体中确定恰当的理、情作为自己即将说、写的单位语文之神,即中心,然后,以之为灵魂,为统率,改造、重建人、事、景、物,形成有机整体之形,建构成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的有机整体,存储于头脑之中,成为思维状态下的准单位语文。接下来,根据该准单位语文和预期听、读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的个性喜好,一方面运用相应的句、章、篇法则或其变式,搭建该单位语文框架结构之序;一方面就某些点展开联想、想像,处理好出发点与联想、想像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音乐美和图画美的艺术美,意象美或质朴美的内容美的文采修饰,完成纹的构造,使思维状态下的准单位语文转换成以语音或文字整体为载体的,可供人听、读的物质状态下的真单位语文。
3.单位语文的解读(听、读)
从思维角度看,单位语文的解读(听、读)正好与单位语文的构造(说、写)相反。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掌握单位语文构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解读。同时,还要掌握诸如倾听、诵读、略读、鉴赏等等解读(听、读)自身所特有的方式方法等内容。
(三)目标与内容的结合——“三维目标”
无论语文整体、各级单位语文本身,还是构成各级单位语文的形、神、序、纹各要素及其内部层次,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要素凝结而成的有机整体,故语文课程目标倡导从该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以期语文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行为均能着眼各方面语文素养的齐头并进,整体提高,避免孜孜以求营建某一单个方面的系统完整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学习过程中的特定阶段、特定步骤提供学习的侧重点,切忌借着“三维目标”的幌子肢解语文。
1.就知识与能力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全面掌握包括古代汉语
和现代汉语在内的语文系统,并能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研究的需要,自主、熟练地选择相关知识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就过程与方法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熟练掌握说、写、听、读现代汉语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语文使用过程及过程各阶段相应方法,懂得古代汉语诗词文章的诵读(含鉴赏)、写作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和借助现代各种媒介,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说,通过中小学十二年时间的语文学习,领略、享受语文之美,之神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注重联想、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发展;积累丰富的人、事、景、物、理、情的认识,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健康情感和审美趣味,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完善心智构造。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使用句(单、复)级单位语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为形成心智构造积累素材。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说、写
1.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仔细观察其动态、形态特征,发现其间关联,培育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的思维胚芽,把握所引发的兴趣、情感,所感悟的道理,根据现代汉语句(单、复)级单位语文“人、事、景、物+干什么”或“人、事、景、物+怎么样”的构造方式(句法),由纯客观陈述过渡到口头上通过语气、语调、体态,书面上通过标点符号、语气词、重音标注及词语色彩,将兴趣、情感、道理融入其中,能就人、事、景、物的动态、形态特征展开联想、想像,说、写出形、神、序、纹四个因素齐全且恰当的句(单、复)级单位语文。说的时候能用普通话,说、写均能遵循语文使用规范,顾及听、读对象与自己身份,做到得体、简洁,并以之为美事、乐事。
2.进一步关注人、事、景、物、理、情之间及其内部各层面动态、形态之间的关联,形成初步的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能用词接法(使用关联词)或意接法将前面已学会的句(单)级单位语文连缀成句(复)级单位语文,在得体、简洁的基础上,做到连贯,掌握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3.学习与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相对应的请假条、留言条、发票等日常应用文写作。
4.学习章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三)听、读
1.主要听、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或相当于此级别的单位语文,与说、写中所学该级别单位语文的形、神、序、纹相印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其中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发展思维,巩固方法,感受听、读的乐趣,养成专心倾听、阅读,积极思考,爱护图书的习惯。
2.听话时除了理解语音、字词表层意义,还能根据说话人的体态、语气、语调及语言环境,理解深层含义,话外之音,并掌握其所用思维上、修辞上的方法。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并根据书面上的标点符号、语气词等标志,把握作者情感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做到抑扬顿挫,富有真情实感。学习默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逐句逐层理解其意思,把握各层之间的关系,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把握其思维方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配合本学段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听、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此学段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观察、思考人、事、景、物,以发现其间关联,培育思维能力,为说、写、听、读积累素材,提供基础,将语文学习引导到生活实际,做到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实践化、生活化。
3.运用说、写、听、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配合图画的方式热心参与、反映校园、社区活动或解决一些只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就能完成的生活、学习上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3~4年级):使用章级单位语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16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形成心智构造雏形。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百度百科。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2.扩大人、事、景、物的观察范围,能就其形态、动态作更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握其特征,提炼准确词语进行描述,能把握其各层面关联,形成判断、推理、联想、想像等基本思维能力,对所激发的情感和所感悟到的道理作出初步评判、甄别,选取积极健康者作为章
级单位语文的神,并在其统率下,改造、重构人、事、景、物有机整体之形,建构形神兼备的单位语文思想内容整体。
3.掌握章级单位语文结构之序:认识起始部分、展开部分、收束部分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综合式、申说式、按断式、特殊式四种结构方式,并结合思想内容整体,联系句(单、复)级单位语文的构造进行运用。
4.能就与所要构成的章级单位语文的理、情之神关联密切之处的动态、形态细节展开联想、想像,运用上音乐美、图画美、意象美或质朴美各种手法,进行文采修饰,并最终呈现出形、神、序、纹齐全且合理的章级单位语文。
5.初步掌握章级单位语文拟上题目转换成篇级单位语文的方法。
6.学习与章级单位语文相对应的书信、日记、对联等日常应用文写作。
7.初步学习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
(三)听、读
1.学会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转述,力求准确、具体、生动;记住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脑子里形成发问单位语文,选择适当适当时机发问。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字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网路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脑子里形成发问单位语文,选择适当的解决方式。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使用篇级单位语文(记叙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初步形成心智构造体系。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句(单、复)、章级单位语文的说、写,懂得说、写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掌握观察、思考的基本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形成人、事、景、物、理、情、思的初步系统。
3.能就所遭遇(听、读、看、亲历)到的人、事、景、物快速度、多角度把握所激发的情感,所感悟的道理,并筛选甄别,针对社会需要作出判断,以之为神,改造、重构或通过联想、想像重构人、事、景、物整体,作为记实或想像为形的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思想内容。
4.掌握由章级单位语文扩展为篇级单位语文的框架结构构造之序,并熟练、灵活运用。
5.能根据理、情表达的需要,运用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象征、悬念、伏笔照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等修辞手法,使所说、写的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具有音乐美、图画美、意象美或质朴美。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形、神、序、纹齐全且到位。
7.学写读书笔记,能就形、神、序、纹或某个因素做出评价,学写常见应用文。
(三)听、读
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或加以阐发。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篇级单位语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流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资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四)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路等资讯管道获取资料,尝试写
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画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使用篇级单位语文(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学性,浅显古诗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写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并认识、理解这些字及其所组合的常见词语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维,初步完善心智构造体系。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说、写
1.巩固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感受、体验和思考。
2.掌握说明性、议论性篇级单位语文与记叙性篇级单位语文的异同,根据形、神特性和需要实际,运用适宜的序、纹方式,说、写不同文体的篇级单位语文,形成属于自己的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说、写过程和习惯,提高独立说、写的能力。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征,创造性地感知、感悟独特情感和道理,丰富、完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系统。
4.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写常见应用文,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并借助体态语言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5.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6.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与一般篇级单位语文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听、读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流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所听、读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和相应的阅读方式方法。
6.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资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8.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9.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0.能利用图书馆、网路搜集自己需要的资讯和资料,帮助阅读。
11.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四)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画。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五学段(高中阶段):使用专门化的篇级单位语文及其集合
(一)识字与写字
1.能随时运用工具书或网路解决说、写、听、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
2.根据自己爱好与习惯练好所擅长的字体。
(二)说、写
1.巩固一般文体的篇级单位语文的说、写,并能依据不同标准编写文集。
2.系统地学习针对社会、生活、学习问题的发言、解说、讲演等情形下的说话。
3.系统地学习新闻稿件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文学作品的创作。
4.学习用古代汉语进行简短诗文的写作。
5.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7.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
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8.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9.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10.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1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2.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1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听、读
1.在(听)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听)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语音材料和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语音材料和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听)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听)读和创造性(听)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听)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语音材料和文本。根据不同的(听)读目的,针对不同的(听)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流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听)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着(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3.根据自己爱好,选修相关专门篇级单位语文,形成专门语文素养:
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准。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资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
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就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景物写作新闻和人物传记。 语文应用与创新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资讯。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文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着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文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文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文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文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文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文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资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电脑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着,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着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着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着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着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着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着,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准。
(四)综合性学习
设置、模拟或深入实际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进行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综合活动。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与开发
一、教材编写
终结教材的文选式编排体例,代之以学习说、写、听、读句、章、篇各级单位语文的语文使用的深化过程为经线,各级单位语文及其集合的构成要素与使用方式为纬线的编排体例,真正体现“课文无非是些例子”的理念和先有说、写,后有听、读的语文发展规律。
二、教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切实把握句、章、篇三级单位语文,并按照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调配形、神、序、纹四个要素进行语文使用,以自己娴熟的语文使用,创造性的教材运用,积极开发、合理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使用。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使用方法。
三、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准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回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回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回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准。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其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单位语文的速度与质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路,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