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讲--考古类型学是怎么回事?

虽然考古现场总让人觉得神秘好奇,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却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大家不理解为何这些学究总是醉心于陶罐,将陶片视若珍宝;也不懂考古专家为什么要把陶片分成折沿、卷沿、尖唇、方唇、鼓肩、溜肩、直腹、圆腹,分成A、B、C、D型,Aa、Ba亚型,Ⅰ、Ⅱ、Ⅲ、Ⅳ式,更不要说文化分区、分类型、分期、分段了。一部考古学报告就像是一本天书,不仅让普通读者望洋兴叹,也让部分想涉取资料的历史学家无从下手,甚至让考古学家们也不停地撰文商榷。考古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复杂枯燥的器物排队?是故弄玄虚吗?

中和村遗址出土遗物

大多数人都知道考古的目的不是挖宝,而是通过古代遗存来还原历史,即“透物见人”。考古学家面对的“物”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包含了数万年以来人类创造的所有遗迹和遗物,仅一个遗址就要出土成千上万的遗迹遗物。如何把这些遗迹遗物介绍报道出来以便于大家分析研究?一件一件地描述吗?当面对成百上千的遗址时,又怎么分析这些资料呢?对于那些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遗物,如何开展研究?显然,面对庞杂的遗存,我们不可能杂乱无章地去逐一介绍报道,否则就是“以有涯随无涯”,即使耗尽我们的精力也无法消化这些庞大而混乱的资料,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我们需要一种科学便捷的方法来系统地分析研究这些“物”,这就是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就是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排比以揭示遗存特征及其演变的方法论。

出土资料整理

类型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分类。将遗物按不同质地分为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漆木器等。石器门类下再根据形态用途分为斧、锛、凿、刀、镞等,陶器再根据器形用途分为釜、鬲、罐、瓮、缸、盆、钵等;青铜器根据用途分为兵器、饪食器、酒器、生产工具等,兵器下再分戈、矛、剑、戟、弩等,饪食器下再分为鼎、鬲、簋、甗、盨等。通过分类,庞大的遗存资料显得条理清晰了。如果把遗址比作动物界,那么这个分类过程就像在划分动物的纲目科属种。

宗咱遗址出土磨制、打制石刀

人类遗存远比受基因遗传控制的动物界更加复杂,归属于同一器类的器物差别会很大。比如石刀,不仅制作工艺上有打制和磨制的不同,形态上还会有半月形和长方形、单孔和双孔的区别;陶罐更为复杂,陶质陶色、火候、器型、纹饰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大小程度及远近亲疏怎么区分?关公不可能大战秦琼,但是汉代的陶釜和唐代的陶釜却都呈现在考古学家的眼前。两件不同的陶釜是汉代与唐代的差别?长安制造与洛阳制造的差别?还是室内用釜与室外用釜的差别?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遗物出土的地层顺序来观察、排比、归纳器物的共存关系及演化规律,选取合适的划分标准进行更为细致的型式划分。通常用“型”来代表每一个器类下存在的多个小类亚类,用“式”来代表每一小类亚类的演化顺序。型式的划分不是主观随意的,不仅必须从地层关系中归纳出来,还要经过所有地层关系的检验。

南诏时期莲花纹瓦当的变化

南诏时期兽面纹瓦当的变化

遗物的类型式区分归纳清楚了,但是还没有“透物见人”,类型学研究也就没有完成。把庞大的遗物拆分,就是为了更好地排比,在认识遗存特征和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类型学还要研究各类型的遗物在横向上是怎么共存的,纵向上又如何演化更替。

横向上来说,有稳定共存关系的器物可以视为同时代的遗存,共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平板电脑、触屏手机、高铁反映了现代生活状况,半月形石刀、双耳陶罐、山字格青铜剑同样勾勒出另一个时代面貌,而且平板电脑不会与半月形石刀有稳定的共存关系。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同为陶器的罐、瓮、盆、钵是否都有相同的制作方法、器型及纹饰图案等共同特征。例如马家窑文化的罐、盆、瓶等不同器型上都有旋涡纹、水波纹、垂弧纹、蛙纹等主题图案,唐汪式陶器都具有制作粗糙、表面磨光、施红色陶衣等制作风格,这些共同特征需要总结归纳。具有共同风格、面貌特征相近且具有稳定的共存关系的一批遗迹遗物,就可以把它命名为某某考古学文化或某某类型。“类型”是考古学文化下面有共同文化特征但是又有区别的遗存。在类型下面,还会用某某式遗存、甲乙丙丁组器物来进一步细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

纵向上来说,各型式的器物是怎样演变排序的?不同的器型、类型、文化分别代表了哪些时代?这也是我们分期分段的依据。如果每一件遗存就是一本已经一页一页散乱开来的书,那么考古类型学的工作就相当根据每一页文字内容恢复一本书的章节目录页码,给这本书命名,并按照图书分类目录放到合适的书架位置上。当我们通观这个书架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地区各自的历史;随便给我们一页残书,我们也能根据残书知道它来自于书架的哪个位置。

陶鬲的演化分期

时空框架的建立,让我们得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研究文化的演变传承。型式、类型、文化这些不同层级的命名,极大地方便了讨论和交流,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在考古学上,一般认为不同的遗存代表了不同的人群或同一人群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各考古学文化遗存间的亲疏关系、分布演变情况,就从侧面揭开了古代历史现况。遗迹遗物则直接展现了古人生活状况,还原了鲜活的历史,而类型学就是这部历史的时间表。

陶鬲的分区

为什么类型学能构建这么一个框架呢?怀疑的人会问:人类创造的每一件遗存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怎么会有演化规律可循?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识和传统习惯等都有阶段性变化,以上因素都会在人类创造的遗存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这就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唐代佛教较为流行,瓦当就以莲花纹、法轮纹等佛教元素居多。盛唐时以肥为美,陶罐造型也较为饱满。汉代流行“事死如事生”,墓葬中就多一些陶屋、陶井、农田、六畜等模型。新石器时代陶器大多放置于屋内地面上,人们总是以俯视的视角来看到这些器物,彩陶图案就大多装饰在盆的内壁或者罐的上腹部,看不到的部位就无纹饰;五代以后桌椅凳子普遍使用,纹饰多遍布器物全身,这都是生活习惯对器物造型的影响。人类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器物变化不会跳跃发展,会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

类型学原理图

可口可乐瓶的演化

古代遗物那么多,考古学家为什么特别青睐陶器呢?各种器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速率,坚固耐用的变化就慢,常用易碎的变化较快。陶器就属于日常使用最广泛且容易破碎的器类,在持续不断的生产更新中,器形变化速度比较快。依据多变的器形变化,考古学家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时间表,所以较为关注陶器。

当前,碳十四等测年技术越来越成熟精确,但是考古类型学的作用丝毫没有减退,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仍旧是我们认识古代遗存的重要方法。考古类型学的原理方法也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还有很多的知识和奥秘等待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虽然考古现场总让人觉得神秘好奇,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却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大家不理解为何这些学究总是醉心于陶罐,将陶片视若珍宝;也不懂考古专家为什么要把陶片分成折沿、卷沿、尖唇、方唇、鼓肩、溜肩、直腹、圆腹,分成A、B、C、D型,Aa、Ba亚型,Ⅰ、Ⅱ、Ⅲ、Ⅳ式,更不要说文化分区、分类型、分期、分段了。一部考古学报告就像是一本天书,不仅让普通读者望洋兴叹,也让部分想涉取资料的历史学家无从下手,甚至让考古学家们也不停地撰文商榷。考古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复杂枯燥的器物排队?是故弄玄虚吗?

中和村遗址出土遗物

大多数人都知道考古的目的不是挖宝,而是通过古代遗存来还原历史,即“透物见人”。考古学家面对的“物”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包含了数万年以来人类创造的所有遗迹和遗物,仅一个遗址就要出土成千上万的遗迹遗物。如何把这些遗迹遗物介绍报道出来以便于大家分析研究?一件一件地描述吗?当面对成百上千的遗址时,又怎么分析这些资料呢?对于那些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遗物,如何开展研究?显然,面对庞杂的遗存,我们不可能杂乱无章地去逐一介绍报道,否则就是“以有涯随无涯”,即使耗尽我们的精力也无法消化这些庞大而混乱的资料,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我们需要一种科学便捷的方法来系统地分析研究这些“物”,这就是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就是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排比以揭示遗存特征及其演变的方法论。

出土资料整理

类型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分类。将遗物按不同质地分为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漆木器等。石器门类下再根据形态用途分为斧、锛、凿、刀、镞等,陶器再根据器形用途分为釜、鬲、罐、瓮、缸、盆、钵等;青铜器根据用途分为兵器、饪食器、酒器、生产工具等,兵器下再分戈、矛、剑、戟、弩等,饪食器下再分为鼎、鬲、簋、甗、盨等。通过分类,庞大的遗存资料显得条理清晰了。如果把遗址比作动物界,那么这个分类过程就像在划分动物的纲目科属种。

宗咱遗址出土磨制、打制石刀

人类遗存远比受基因遗传控制的动物界更加复杂,归属于同一器类的器物差别会很大。比如石刀,不仅制作工艺上有打制和磨制的不同,形态上还会有半月形和长方形、单孔和双孔的区别;陶罐更为复杂,陶质陶色、火候、器型、纹饰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大小程度及远近亲疏怎么区分?关公不可能大战秦琼,但是汉代的陶釜和唐代的陶釜却都呈现在考古学家的眼前。两件不同的陶釜是汉代与唐代的差别?长安制造与洛阳制造的差别?还是室内用釜与室外用釜的差别?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遗物出土的地层顺序来观察、排比、归纳器物的共存关系及演化规律,选取合适的划分标准进行更为细致的型式划分。通常用“型”来代表每一个器类下存在的多个小类亚类,用“式”来代表每一小类亚类的演化顺序。型式的划分不是主观随意的,不仅必须从地层关系中归纳出来,还要经过所有地层关系的检验。

南诏时期莲花纹瓦当的变化

南诏时期兽面纹瓦当的变化

遗物的类型式区分归纳清楚了,但是还没有“透物见人”,类型学研究也就没有完成。把庞大的遗物拆分,就是为了更好地排比,在认识遗存特征和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类型学还要研究各类型的遗物在横向上是怎么共存的,纵向上又如何演化更替。

横向上来说,有稳定共存关系的器物可以视为同时代的遗存,共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平板电脑、触屏手机、高铁反映了现代生活状况,半月形石刀、双耳陶罐、山字格青铜剑同样勾勒出另一个时代面貌,而且平板电脑不会与半月形石刀有稳定的共存关系。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同为陶器的罐、瓮、盆、钵是否都有相同的制作方法、器型及纹饰图案等共同特征。例如马家窑文化的罐、盆、瓶等不同器型上都有旋涡纹、水波纹、垂弧纹、蛙纹等主题图案,唐汪式陶器都具有制作粗糙、表面磨光、施红色陶衣等制作风格,这些共同特征需要总结归纳。具有共同风格、面貌特征相近且具有稳定的共存关系的一批遗迹遗物,就可以把它命名为某某考古学文化或某某类型。“类型”是考古学文化下面有共同文化特征但是又有区别的遗存。在类型下面,还会用某某式遗存、甲乙丙丁组器物来进一步细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

纵向上来说,各型式的器物是怎样演变排序的?不同的器型、类型、文化分别代表了哪些时代?这也是我们分期分段的依据。如果每一件遗存就是一本已经一页一页散乱开来的书,那么考古类型学的工作就相当根据每一页文字内容恢复一本书的章节目录页码,给这本书命名,并按照图书分类目录放到合适的书架位置上。当我们通观这个书架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地区各自的历史;随便给我们一页残书,我们也能根据残书知道它来自于书架的哪个位置。

陶鬲的演化分期

时空框架的建立,让我们得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研究文化的演变传承。型式、类型、文化这些不同层级的命名,极大地方便了讨论和交流,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在考古学上,一般认为不同的遗存代表了不同的人群或同一人群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各考古学文化遗存间的亲疏关系、分布演变情况,就从侧面揭开了古代历史现况。遗迹遗物则直接展现了古人生活状况,还原了鲜活的历史,而类型学就是这部历史的时间表。

陶鬲的分区

为什么类型学能构建这么一个框架呢?怀疑的人会问:人类创造的每一件遗存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怎么会有演化规律可循?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识和传统习惯等都有阶段性变化,以上因素都会在人类创造的遗存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这就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唐代佛教较为流行,瓦当就以莲花纹、法轮纹等佛教元素居多。盛唐时以肥为美,陶罐造型也较为饱满。汉代流行“事死如事生”,墓葬中就多一些陶屋、陶井、农田、六畜等模型。新石器时代陶器大多放置于屋内地面上,人们总是以俯视的视角来看到这些器物,彩陶图案就大多装饰在盆的内壁或者罐的上腹部,看不到的部位就无纹饰;五代以后桌椅凳子普遍使用,纹饰多遍布器物全身,这都是生活习惯对器物造型的影响。人类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器物变化不会跳跃发展,会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

类型学原理图

可口可乐瓶的演化

古代遗物那么多,考古学家为什么特别青睐陶器呢?各种器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速率,坚固耐用的变化就慢,常用易碎的变化较快。陶器就属于日常使用最广泛且容易破碎的器类,在持续不断的生产更新中,器形变化速度比较快。依据多变的器形变化,考古学家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时间表,所以较为关注陶器。

当前,碳十四等测年技术越来越成熟精确,但是考古类型学的作用丝毫没有减退,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仍旧是我们认识古代遗存的重要方法。考古类型学的原理方法也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还有很多的知识和奥秘等待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相关内容

  • 考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
  • 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 作者:黄金狮子 碳十四测年法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碳十四测年法之父是个美国人,名叫W. F. 利比(W. F. Libby).他是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专家.热原子化学.示踪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专家.利比在1947年的时候创立了用放射性碳十四(14C)测定年代的方 ...

  • 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 发布时间:2008-01-18 | 来源:原载:姜岩的博客 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我知道这个推断一出,肯定引起巨大争论--你姜岩凭什么故做惊世骇俗之举?!各位朋友,且听我一一道来:目前中华文明向上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最早的夏朝大约在4000多年前.再往上呢?有人说,那时候尽管有人类活动,但还不能叫 ...

  • 500美科学家签名反对达尔文进化论
  • 中华网科技讯 500多名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这些科学家联合签名的反对文章中写道:"我们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表示非常的怀疑". 这篇文章还称:"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要求各领域科学界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 ...

  •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 ...

  •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叶建敏考古发现"中国龙--人类吃胎儿"的历史真相
  •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叶建敏考古发现"中国龙--人类吃胎儿"的历史真相 --成为本年度中国考古界最伟大发现 本报讯: 考古可分为"理论学术考古"与"实地实物考古",犹如物理可以分为"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 ...

  • 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参加了院里组织的干部培训之后,我又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前认为当一个学生干部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领导和老师分配的任务完成好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在听完培训后,我才知道,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做好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只完成了自己本职工作的一小部分,学生干部的职能还有很大一部分等待我们去开发 ...

  • P2P行业利息到底应该怎么算?
  • P2P的业务模式其实很简单,首先还是要强调一下,全称应该是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用借款服务平台.平台上有两类客户,一类是有具备一定的信用资质和还款能力的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另一类是具有理财需求,希望通过出借资金获取利息收入的出借人. 具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客户首先向平台提出借款申请并提供信用资质材料,经过 ...

  •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张光直 : 论 " 中国文明的起源 " * 本文为张光直先生夫人李卉女士在张光直遗物中发现,约写于 1990 年前后,经陈星灿先生整理. 最近几年以来, " 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一一或与此类似的题目一一成为中国考古学.古史学界热烈讨论的 ...

  • 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是两种极权主义的结合
  • 孙隆基: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是两种极权主义的结合 2015年12月07日 17:38 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张弘 3人参与 2评论 世界史的研究与写作,在中文历史学研究中并不多见.近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新世界史>一书第一卷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