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张志强(1959-),男,黑龙江龙江县人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省(市)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区域产业结构和支柱企业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

产重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4.建立面向产业的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和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须与合作企业进行“校企课程置换”,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

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在下面五个环节做好“对接”工作。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专业设置就像一个企业的产品,首先要有市场需求,否则产品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市场。要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和技术证书等内容.动态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和职业岗位变动情况,既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企业全程参与制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

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5.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

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张志强(1959-),男,黑龙江龙江县人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省(市)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区域产业结构和支柱企业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

产重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4.建立面向产业的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和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须与合作企业进行“校企课程置换”,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

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在下面五个环节做好“对接”工作。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专业设置就像一个企业的产品,首先要有市场需求,否则产品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市场。要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和技术证书等内容.动态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和职业岗位变动情况,既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企业全程参与制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

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5.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

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相关内容

  • 高职院校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问题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各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仔细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校根据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特点,自2013年以来,安排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教师下企业对山东地区的粮油储备企业 ...

  • 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特别关注] 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周之良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为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作出很大贡献,也是企业为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需指出了目 ...

  •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徐丹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从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 ...

  •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 3 (1,2,3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大学生村官胜任能力是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运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苏中.苏南.苏北245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了该群体胜任能力现状与差异.最后,提出提升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具体建议. ...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周萍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应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 ...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提要 本文借鉴浙江省5所国家示范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结合台州地方高职教育实际,对台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提出对策. 关键词:台州: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课题项目: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高职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对台州高职教育的启迪&g ...

  • 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 摘 要 西藏职业教育主要面临着教育观念与教育改革发展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学校办学能力与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等矛盾问题.经济快速增长.教育水平提高.财政持续投入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要紧密围绕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健全保障.改善环境等方面采取对策措 ...

  •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在对相关问题归因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背景 ...

  •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王正雄 周轮 [摘 要]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建好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企业实习的瓶颈难题.我校在校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