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2008年上海历史单科高考试题: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要回答以上问题 ,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来解决。
【讲授新课】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并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探究学习】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
一、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太祖朱元璋: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明成祖朱棣: 设内阁
清雍正帝: 增设军机处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导致知识分子逆烦
【学法指导】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封建制度从战国时期建立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明清之际,已经处于衰落阶段。但是伴随封建制度的不断衰退,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首先在思想领域内反映出来。于是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3个思想家)
(一)明末:
1、李贽——离经叛道
(1)生平:年少时求学,中年时做官,晚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3)代表作:《焚书》《藏书》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
材料二 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材料三 李贽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史料并对史料中反映出的李贽的思想主张加以论述,最后交由学生予以总结和评价: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李贽批判理学家的虚伪,强调吃穿是人的自然欲求,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他还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赞扬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自由恋爱,支持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农民起义。以上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4)主张:
①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实质:否定孔子)
②批判理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5)特点: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解放,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6)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生平:抗清 著书
(2)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了,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为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
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3)主张:
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③工商皆本
(4)特点: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5)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强调:黄宗羲思想观点的局限性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是明清时期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依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另外其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又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仅仅提出以“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
2、顾炎武——经世致用
(1)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2)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熟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末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末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 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3)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思考:“经世致用”的含义是什么?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含义:指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
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原因:A、客观方面: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情况
B、主观方面: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
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影响:
A、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考证学术之风气。
B、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4)特点: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5)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针对八股取士)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唯物思想
(1)生平:抗清 著书
(2)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3)主张: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特点:用唯物论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5)评价: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观点,试归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特点,并予以评价
材料一 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在跳。——梁启超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 —李泽岩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价
(一)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君主专制(批判性)
2、继承先秦儒学主张和谐发展,强调力行,敢于探索的优良传统(继承性)
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时代特色)
(二)评价:
1、积极:
(1)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总之,明清之际的思想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总结性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更靠近国计民生,因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继承和发展。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思考:为什么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会发展不完善,没有如法国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本课小结】
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开头的上海高考题应能迎刃而解了,在提问学生的基础上公布答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用唯物论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李贽(1527—1602年),出生于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出序号。
(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你认为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史料:③⑤⑥⑦; 史料解释:④;历史叙述:①; 历史观点:②;历史评价:⑧。(2)政治: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新兴市民阶层壮大;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成为一潭死水。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作为反封建的先驱,明末的李贽首先举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旗。继之而起的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他们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他们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时,要注意引导孩子结合必修1和比修2中有关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来思考,并提醒孩子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在学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标题来理解他们的主张。课后总结时,一定要向孩子强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演变的范畴,三者思想的特点在于它的“批判性”,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虽然他们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但这一时期占据正统地位的仍是宋明理学。
还有,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再加上他们的观点也不一,因此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几位思想家主张的同时,最好通过材料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2008年上海历史单科高考试题: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要回答以上问题 ,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来解决。
【讲授新课】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并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探究学习】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
一、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太祖朱元璋: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明成祖朱棣: 设内阁
清雍正帝: 增设军机处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导致知识分子逆烦
【学法指导】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封建制度从战国时期建立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明清之际,已经处于衰落阶段。但是伴随封建制度的不断衰退,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首先在思想领域内反映出来。于是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3个思想家)
(一)明末:
1、李贽——离经叛道
(1)生平:年少时求学,中年时做官,晚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3)代表作:《焚书》《藏书》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
材料二 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材料三 李贽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史料并对史料中反映出的李贽的思想主张加以论述,最后交由学生予以总结和评价: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李贽批判理学家的虚伪,强调吃穿是人的自然欲求,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他还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赞扬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自由恋爱,支持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农民起义。以上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4)主张:
①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实质:否定孔子)
②批判理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5)特点: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解放,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6)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生平:抗清 著书
(2)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了,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为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
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3)主张:
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③工商皆本
(4)特点: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5)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强调:黄宗羲思想观点的局限性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是明清时期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依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另外其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又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仅仅提出以“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
2、顾炎武——经世致用
(1)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2)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特色,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 熟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末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末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 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3)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思考:“经世致用”的含义是什么?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含义:指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
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原因:A、客观方面: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情况
B、主观方面: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
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影响:
A、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考证学术之风气。
B、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4)特点: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5)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针对八股取士)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唯物思想
(1)生平:抗清 著书
(2)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3)主张: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特点:用唯物论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5)评价: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观点,试归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特点,并予以评价
材料一 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在跳。——梁启超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 —李泽岩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价
(一)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君主专制(批判性)
2、继承先秦儒学主张和谐发展,强调力行,敢于探索的优良传统(继承性)
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时代特色)
(二)评价:
1、积极:
(1)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总之,明清之际的思想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总结性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更靠近国计民生,因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继承和发展。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思考:为什么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会发展不完善,没有如法国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本课小结】
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开头的上海高考题应能迎刃而解了,在提问学生的基础上公布答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用唯物论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李贽(1527—1602年),出生于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出序号。
(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你认为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史料:③⑤⑥⑦; 史料解释:④;历史叙述:①; 历史观点:②;历史评价:⑧。(2)政治: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新兴市民阶层壮大;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成为一潭死水。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作为反封建的先驱,明末的李贽首先举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旗。继之而起的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他们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他们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时,要注意引导孩子结合必修1和比修2中有关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来思考,并提醒孩子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在学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标题来理解他们的主张。课后总结时,一定要向孩子强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演变的范畴,三者思想的特点在于它的“批判性”,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虽然他们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但这一时期占据正统地位的仍是宋明理学。
还有,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再加上他们的观点也不一,因此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几位思想家主张的同时,最好通过材料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