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部分教材以此为起点,首先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重要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并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重要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在上学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所形成的一些对常见几何形体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平时做的手工和游戏)中所积累的对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感性认识。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对于这些图形是模糊的,而且是“体” “面”部分的。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6-~48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棱柱和圆柱的底面,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圆钟、笔筒、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圆柱)、水彩笔、方格纸、印泥、白纸(长方形、正方形、圆)、皮筋(3根)、水彩笔(红、绿、蓝)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来的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三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积木,请你拿一个你认识的最喜欢的积木向大家介绍介绍名称。

生:我拿的是……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些图形客人,这些图形你认识吗?

(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生:认识。

师:那你们知道的名字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评价:真厉害,看来大家在幼儿园的时候对这些图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 师:今天这节课啊,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让他们来课堂做客等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22分钟)

(一)找一找、摸一摸,体悟图形特征。(10分钟)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客人啊,就藏在你们手中的积木上呢,不信,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他们!

(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上的哪个面上找到的,边说边指) 交流长方形:(4分钟)

生1:我找到了,我在长方体的这个面上找到了长方形!

教师:你们找到了吗?一起来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的面,感觉(平平的。)

再摸一摸长方形的边线,你有什么感觉?(感觉边线直直的。)

长方体除了上面是长方形的,还有哪些面也是长方形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再任意找一个面,摸一摸边线,感觉一下,是不是直直的。(是的)

教师:我们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边上的线是直直的。(指着长方形说。)

交流正方形:(3分钟)

师:谁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正方体的这个面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摸一摸,正方形的面和边上的线,摸的时候想一想,摸正方形的时候,感觉跟长方形一样吗?(面平平的、边线直直的、长方形的边线有长有短,正方形的边上一样长)

师:看来小朋友们的感觉真厉害,摸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不同的感觉。

正方体的这个面是正方形,那其他的面呢?(都是正方形。)

师:哦,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交流三角形:(2分钟)

教师:谁找到了三角形?

生3:我在这个物体上找到了三角形。

师:三角形摸上去什么感觉?(面是平平的,边是直直的。)

三角形和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条边线,三角形只有三条。

教师评价: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感觉越来越好了。

教师:这个积木,除了这个面是三角形,还有哪个面是三角形。

你在这个积木上,还能找到什么图形?

交流圆:(2分钟)

最后一个图形朋友谁找到了?

生4:我在圆柱的上面找到圆形。

摸起来什么感觉?

师:圆摸的感觉和前面的三种图形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圆的边线不是直直的了,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

(二)画一画。(10分钟)

师:刚才啊,小朋友们在积木上找到了这些图形小客人,那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他们从积木上走到白纸跟大家见见面呀?

谁有好办法?

教师:同桌合作,一个人负责按紧积木,一个人负责画,把四个图形朋友都请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人合作的最棒,画的又好又快。

教师边巡视,边收集学生的作品,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交流长方形:

出示三种不同的画法:

上面或下面 前面或者后面 左面或者右面

师:同样的长方体,怎么出来了不同的长方形呢?

生:因为用的不同的面出来的。

师:这个长方形是用哪个面画出来的?(上面或者下面?

那这个长方形呢?(前面或者后面)

那这个长方形呢?(左面或者右)

教师:用一个长方形,最多可以画出几种长方形呢?(三种,不要追问为什么? )

教师:我们用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可以画出一样的长方形;前面和后面也能画出一样的长方形;左面和右面也能画出一样的长方形。 交流正方形:

教师:你的正方形是用哪个面画出来的?(他是用正方体的上面画的,有跟他不一样的吗? (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教师:用这个正方体,画出来的正方形一样吗?(一样)

有办法了比划比划吗?学生拿着正方体,任意选一个面比划一下。 交流三角形: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么画出来的?

教师追问:用这个积木的上面和下面,画出来的三角形一样吗?自己用比划一下。 交流圆:

教师:圆,谁来介绍一下。

追问:他用圆柱的上面画出了圆,谁要补充?

圆柱的上面和下面都可以画圆,画出的圆是一样的。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合作,把积木上的图形朋友都请了下来,同时还发现了每一种积木中的秘密。

我们把长方体积木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把这种积木的上面或者下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把圆柱的上面或者下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对于这些图形是模糊的, “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由“体”转移到“面”;“描一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面”

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物体某个面的形状,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一)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题)5分钟。

处理方式:请学生到讲台上点鼠标,一种图形请一个人,并用完整的说一说。

教师: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如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等等。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学生举例说。

(二)围一围。想想做做第2。(5分钟)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图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好吗?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

(1)出示钉子板,介绍边演示,这是一块钉子板,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很多钉子,想这样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能未出不同的图形。你想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吗?

(2)提出要求:请你在钉子板上分别围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帮助。学生动手围一围,

(3)启发: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为什么围不出来?

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来,圆的边到处都是歪曲的,所以钉子板上围不出来。

(三)玩一玩。(弹性练习:三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我们就一起来和这些图形朋友朋友来“玩一玩”好吗?(好)

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里分别涂不同的颜色。

讨论:怎样涂色?(同一种图形,用一种颜色,涂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涂到图形的外面。) 请你先涂一涂,然后把下面空格里填一填。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你哪些新的认识?

五、动手做。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你能用我们学到的这些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吗?(播放音乐)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部分教材以此为起点,首先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重要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并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重要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在上学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所形成的一些对常见几何形体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平时做的手工和游戏)中所积累的对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感性认识。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对于这些图形是模糊的,而且是“体” “面”部分的。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6-~48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棱柱和圆柱的底面,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圆钟、笔筒、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圆柱)、水彩笔、方格纸、印泥、白纸(长方形、正方形、圆)、皮筋(3根)、水彩笔(红、绿、蓝)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来的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三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积木,请你拿一个你认识的最喜欢的积木向大家介绍介绍名称。

生:我拿的是……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些图形客人,这些图形你认识吗?

(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生:认识。

师:那你们知道的名字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评价:真厉害,看来大家在幼儿园的时候对这些图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 师:今天这节课啊,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让他们来课堂做客等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22分钟)

(一)找一找、摸一摸,体悟图形特征。(10分钟)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客人啊,就藏在你们手中的积木上呢,不信,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他们!

(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上的哪个面上找到的,边说边指) 交流长方形:(4分钟)

生1:我找到了,我在长方体的这个面上找到了长方形!

教师:你们找到了吗?一起来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的面,感觉(平平的。)

再摸一摸长方形的边线,你有什么感觉?(感觉边线直直的。)

长方体除了上面是长方形的,还有哪些面也是长方形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再任意找一个面,摸一摸边线,感觉一下,是不是直直的。(是的)

教师:我们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边上的线是直直的。(指着长方形说。)

交流正方形:(3分钟)

师:谁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正方体的这个面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摸一摸,正方形的面和边上的线,摸的时候想一想,摸正方形的时候,感觉跟长方形一样吗?(面平平的、边线直直的、长方形的边线有长有短,正方形的边上一样长)

师:看来小朋友们的感觉真厉害,摸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不同的感觉。

正方体的这个面是正方形,那其他的面呢?(都是正方形。)

师:哦,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交流三角形:(2分钟)

教师:谁找到了三角形?

生3:我在这个物体上找到了三角形。

师:三角形摸上去什么感觉?(面是平平的,边是直直的。)

三角形和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条边线,三角形只有三条。

教师评价: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感觉越来越好了。

教师:这个积木,除了这个面是三角形,还有哪个面是三角形。

你在这个积木上,还能找到什么图形?

交流圆:(2分钟)

最后一个图形朋友谁找到了?

生4:我在圆柱的上面找到圆形。

摸起来什么感觉?

师:圆摸的感觉和前面的三种图形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圆的边线不是直直的了,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

(二)画一画。(10分钟)

师:刚才啊,小朋友们在积木上找到了这些图形小客人,那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他们从积木上走到白纸跟大家见见面呀?

谁有好办法?

教师:同桌合作,一个人负责按紧积木,一个人负责画,把四个图形朋友都请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人合作的最棒,画的又好又快。

教师边巡视,边收集学生的作品,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交流长方形:

出示三种不同的画法:

上面或下面 前面或者后面 左面或者右面

师:同样的长方体,怎么出来了不同的长方形呢?

生:因为用的不同的面出来的。

师:这个长方形是用哪个面画出来的?(上面或者下面?

那这个长方形呢?(前面或者后面)

那这个长方形呢?(左面或者右)

教师:用一个长方形,最多可以画出几种长方形呢?(三种,不要追问为什么? )

教师:我们用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可以画出一样的长方形;前面和后面也能画出一样的长方形;左面和右面也能画出一样的长方形。 交流正方形:

教师:你的正方形是用哪个面画出来的?(他是用正方体的上面画的,有跟他不一样的吗? (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教师:用这个正方体,画出来的正方形一样吗?(一样)

有办法了比划比划吗?学生拿着正方体,任意选一个面比划一下。 交流三角形: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么画出来的?

教师追问:用这个积木的上面和下面,画出来的三角形一样吗?自己用比划一下。 交流圆:

教师:圆,谁来介绍一下。

追问:他用圆柱的上面画出了圆,谁要补充?

圆柱的上面和下面都可以画圆,画出的圆是一样的。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合作,把积木上的图形朋友都请了下来,同时还发现了每一种积木中的秘密。

我们把长方体积木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把这种积木的上面或者下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把圆柱的上面或者下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对于这些图形是模糊的, “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由“体”转移到“面”;“描一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面”

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物体某个面的形状,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一)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题)5分钟。

处理方式:请学生到讲台上点鼠标,一种图形请一个人,并用完整的说一说。

教师: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如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等等。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学生举例说。

(二)围一围。想想做做第2。(5分钟)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图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好吗?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

(1)出示钉子板,介绍边演示,这是一块钉子板,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很多钉子,想这样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能未出不同的图形。你想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吗?

(2)提出要求:请你在钉子板上分别围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帮助。学生动手围一围,

(3)启发: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为什么围不出来?

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来,圆的边到处都是歪曲的,所以钉子板上围不出来。

(三)玩一玩。(弹性练习:三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我们就一起来和这些图形朋友朋友来“玩一玩”好吗?(好)

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里分别涂不同的颜色。

讨论:怎样涂色?(同一种图形,用一种颜色,涂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涂到图形的外面。) 请你先涂一涂,然后把下面空格里填一填。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你哪些新的认识?

五、动手做。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你能用我们学到的这些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吗?(播放音乐)


相关内容

  • 东方之星的理论
  • [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 [训练3-4岁孩子数字的运用] 猫妈妈 ...

  • 认识圆形中班教案
  • 篇一: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认识梯形,月牙形.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2.寻找出牛身上的图形,并学习简单的记录.统计. 3.尝试用几何图形拼牛. 教学准备:1 .每组一张用长方形,梯形,月牙形做成的牛图. 2.记录表如图,记录用的笔 ...

  •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案
  •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 ...

  •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 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认识梯形,月牙形.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2.寻找出牛身上的图形,并学习简单的记录.统计. 3.尝试用几何图形拼牛. 教学准备:1 .每组一张用长方形,梯形,月牙形做成的牛图. 2.记录表如图,记录用的笔 教学过程:1.复习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 ...

  • 认识平面图形精品教案
  • 鳌 江小学四栏式精品教案专用纸 课 题: 认识平面图形 设计·执教者 [教学设想](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由体到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身边的物体引入,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利用学生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材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 ...

  •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来源: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幼儿园 翟文娟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白兔头饰一个 ...

  •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轴对称再认识(一)教案
  • <轴对称再认识(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1-22页,轴对称再认识(一).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人们装饰.布置生活环境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图形.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水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认识钟表
  • 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案来源:奥数网 2010-06-18 11:29:59 单元教学内容:分类(P38―――P41) 单元教材分析: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 ...

  •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003文档
  •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8篇 1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梯形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