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 水 镇 五 年 扶 贫 规 划
中共甜水镇委员会 甜水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在市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思想统一,责任明确,为做好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五年扶贫规划。
一、基本情况
甜水镇位于甘宁两省(区)交界,是庆阳市的“北大门”,北接宁夏惠安堡镇,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秦团庄乡、山城乡、南湫乡毗邻,距县城81公路,211国道呈南北走向贯穿镇区。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农户2436户,农业人口12052人,城镇居民2640人。全镇劳动力6120人。辖区内有一个回民组33户171人。全镇总土地面积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00亩。土地瘠薄,盐碱度大,干旱少雨且多大风扬沙天气,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属于典型的干旱贫困山区乡镇。截止去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按照国家最新颁布的贫困标准,全镇现有贫困户1257户6008人,贫困面达51%。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洋芋、小杂粮、草畜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镇每年种植洋芋和荞麦等小杂粮稳定在6万亩左右,
羊存栏达到2.3万只。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甜水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建成以煤炭、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辅之以荞麦、豆类、洋芋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工业新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现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户,其中年产30万吨的甜水煤矿和240万吨甜水南煤矿年内可建成投产,投资10.2亿元的甘肃明峰九连山水泥有限公司2×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即将开工建设。扬黄一期工程于1996年建成通水,灌溉面积1600亩,扬黄二期续建工程也于去年基本建成通水。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有效解决区域贫困问题,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突破口,按照 “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的原则。坚持“大扶贫”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群众为主体,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保证群众享有知情权、
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二)坚持瞄准贫困、注重导向的原则。瞄准全镇最贫困对象和建设盲区,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追求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扶贫效果,使全镇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
(三)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突出工作重点,优先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实施项目,为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原则。坚持“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做法,创新财政资金使用与管理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确保试点区域整村推进工作连片开发取得实效。
(五)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有效解决区域贫困问题,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适度超前,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连片开发发展规划。
(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扶贫规划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尊重群众意愿,又服从统一规
划,既改善基础条件,又完善管理制度,既着眼抓点示范,又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使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惠,让扶贫工作深得民心。
四、发展现状
总体上讲,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镇群众的共同努力,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依托区域诸多优势,群众想致富、快发展的意识比较浓厚。一是地理条件优越较为突出。甜水镇地处甘宁交界处,211国道线穿境而过,煤矿企业分布四周,交通便捷、企业云集、商贸繁荣,对发展全镇的商业运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商贸流通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甜水镇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山、川兼有,梁、峁相间。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土地沙化、气候凉爽、干旱少雨,特殊的土壤、气候和降雨量造就了良种洋芋、荞麦、豌豆等小杂粮,质优品良,属绿色无公害产品。羊羔肉、荞剁面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尤其是羊羔肉,肉质鲜嫩,口感独特,以少膻味,味淡雅,酥烂而不失其形,滑腻而不失其味的独到闻名省内外。不断发展的特色产业为全镇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和发展后劲。三是地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甜水镇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储量丰富,前景广阔。境内有煤炭资源,煤炭储量1938.6万吨,构造简单,煤质优良,甜水年产30万吨煤矿和甜水南年产240万吨煤矿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预计2012年内可建成投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
开采,必将对该镇的劳动力输转及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工业园区发展前景广阔。甜水镇工业园区位于甜水街村南街、贾沟泉、余红井三个村民小组交界,是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县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2011年,经过县镇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完成了1:1000地形图测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及审查工作,总体布局结构为“三轴一带七区”,现已入驻企业6户,完成投资5.6亿元。2012年,将启动实施工业集中区三条主干道的道路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搭建起集中区建设的主框架。
依托诸多区域优势,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格局至今没有打破,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较强,商品经济、市场农业的意识欠缺;人多地少的现状限制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缺乏,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建设小康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政策扶持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群众“三难”(生产难、行路难、吃水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村组道路以沙砾和土基路为主,晴通雨阻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全镇居民饮水困难,主要以窖水和含氟高的井水为主,长期饮用高氟井水导致大多数群众患有氟骨症。山区耕地大
多数为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实施梯田建设项目的区域较少。部分农户居住分散、房屋危旧、道路不通、排水不畅等问题非常突出。三是发展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一些群众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想法,外界压力小,危机感和责任感淡漠,缺乏上进心,压力不够,动力不足,强烈发展的愿望不强,不善于学习,不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少,在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顾虑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镇的快速发展。
五、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开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加收入,不断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建立和完善长效扶贫机制,巩固和扩大扶贫效果,着力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二)基本任务
1、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居家环境建设和农村危窑(房)改造,统筹抓好农网改造、村组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配套建设,使全镇贫困人口的基
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扶持发展主导产业。结合各村组自然条件实际,形成以种草养畜和洋芋、葵花、等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产业创收的新格局,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引导青年群众外出务工,针对各村实际,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培育骨干增收项目,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根据各村组实际,本着缺啥补啥、巩固提高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全民健身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4、推进贫困村民主管理。健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落实好“党支部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和村民代表的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村务管理缺席化、民主化、规范化。
六、主要工作思路
按照“一项规划定标、三个类别推进、五条路子并举”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思路、务实重效,突出重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奋力开创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科学指导,坚持一项规划定标
结合各村组实际,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调整,多措并举促增收。一要坚持发展壮大洋芋、
小杂粮产业,确保粮食增产。每年抓好3万亩优质洋芋基地和3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建设,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把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产业化的重点,吸收发展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村级产业协会带头人进入合作社,建立营销网络、畅通流通渠道,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努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二要努力壮大草畜产业。确保每年新种紫花苜蓿1万亩,建成2个千亩示范点。形成规模棚圈养殖,全镇新建棚圈300座,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羊存栏达到4万只。
(二)因势利导,按照三个类别推进
全镇按地域划分为城中村(甜水街村)、城郊村(大良洼村、七里墩村、张铁村)、远郊村(鲁掌村、高崾岘村、赵掌村、邱滩村、狼儿滩村、何塬村)等三个类别,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不搞“一刀切”、不能“全看齐”、千篇一律。
城中村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突出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紧抓住小城镇建设机遇,重点突出项目建设,坚持“控制土地总量、盘活土地存量、加大土地流量”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重点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年新建住宅120户。
城郊村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和特色农业。在劳务输出上,
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由自发性、无序性向有目的性、有组织性输出转变, 由普通劳工型向劳技、劳智型输出转变。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年输转劳务人员2000人以上。
远郊村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号召,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开发,形成特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优质洋芋、特质荞麦、高产葵花、良种苜蓿,使其成为支撑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品牌”。
(三)机制引导,发展五条路子并举
一是依托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城中村(甜水街村)紧抓机遇、用好政策,依托项目建设借势发展配套的专业市场、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增加全村群众的经济收入。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大全镇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苦咸、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建成镇区自来水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所有村组通柏油路,实现 “组组通公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和耕种条件,将山区山坡地进行提质改造,实施集中连片整修梯田。
三是实行迁户腾地建设新农村。全力支持构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按照“统一规划、项目支撑、集中安臵、设
施配套”的思路,抓好市县级新农村试点建设,致力打造古朴与现代交融、都市与农村互动的新村庄。
四是建立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点,吸收发展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村级产业协会带头人进入合作社,建立营销网络、畅通流通渠道,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努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五是认真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要针对农民法律知识匮乏,法制意识淡薄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帮助农民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走正道。要试行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树典型、促后进,带动村风民风不断好转。实现全镇经济收益最大化。
七、具体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扎实有效开展,使群众长期得实惠,达到真正脱贫致富的目的,我镇主要围绕以下举措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分年度、分类别整体推进。
(一)调整产业结构。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增产增收困难、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结合各村组实际,扶持种植
洋芋和葵花、苦荞等小杂粮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纵深发展,全镇每年种植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3万亩洋芋基地和3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五年内建成养殖棚圈300座,羊存栏达到4万只,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2012年成立甜水镇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发挥效益,调引良种,指导种植。
(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争取项目,动员企业等有效方法,五年内筹资修通全镇所有村组、组户道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和农产品销售运输等瓶颈问题;二是针对全镇川地面积少,耕作条件差的现状,计划对山坡地进行提质改造,每年实施平田整地工程至少3000亩。三是我镇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居住在窑洞和土木结构的危旧房中,为了彻底改善落后面貌,改进居住条件,计划五年内争取项目实施至少150户危改工程,以确保更多的农户能够有一座安全稳定的住所。
(三)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我镇中心小学有校舍21间,在校学生数1329人,教学班均容纳学生数63人。学生超负荷容纳,校舍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计划新建教学楼一幢。
(四)新建中心幼儿园。全镇原有3所幼儿园均属民办幼儿园,在教学、管理和安全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计划2012年新建公办幼儿园一所,占地六亩,概算总投资300多万元。
(五)建设北关农贸市场。立足发展商贸流通,加强综
合治理的定位,建成投资650万元占地50亩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一处,两层单面商用楼房240间,配套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计划2012年全面建成,有效活跃商贸流通,集中解决街道脏乱差的突出问题。
(六)改善居民区生活环境。针对街道居民区巷道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计划对6条巷道1250米的土基路进行硬化、绿化,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为城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七)自来水工程和蓄水库建设。我镇居民主要以饮用窖水和含高氟、苦咸井水为主,饮水安全系数低。通过多方争取,自来水工程于2011年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概算总投资3000多万元,计划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建成30万方蓄水池一座。
(八)劳务输转方面。通过积极衔接争取,一是动员组织至少50名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知识青年赴银川等地务工;二是组织16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相貌端正、品行兼优的女性青年赴省市县宾馆务工。
(九)加强组织培训。一是以村为单位,举办农民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下发技术资料,培训农民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二是帮助、指导村支书、主任学习政策、法律、科技等知识,树立基层党政组织威信。
(十)开展帮扶结对。一是开展省、市、县、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将全镇10个行政村、贫困户1257
户、贫困人口6008人全部纳入帮扶范围,保证一一对应,应帮尽帮。二是争取动员国营、私营企业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五年内救助50名贫困大学生正常毕业、顺利就业。
(十一)注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定每周一为书记、镇长接待日,周一、三、五为联村领导和分管领导接待日,周二、四、六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日。注重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群体性事件,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各项扶贫政策顺利落实,我镇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王海峰同志任组长,副书记、分管财务、农村工作的副镇长、纪委书记、武装部长、司法所长任副组长,各村支书和镇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各村组扶贫开发的具体工作,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夯实工作责任。我镇大力开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坚持把扶贫工作列为全镇的重点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认真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抓的具体责任,坚持“三到”原则(项目到村,干部到点,责任到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强基层组织。镇党委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选强配硬村级领导班子,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选进队伍,确保基层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协调关系、落实规划。
(四)强化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计划衔接、部门共建和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形成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各类扶贫资金向帮扶农户倾斜,为贫困户如期完成脱贫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五)提供技术保障。提供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脱贫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甜 水 镇 五 年 扶 贫 规 划
中共甜水镇委员会 甜水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在市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思想统一,责任明确,为做好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五年扶贫规划。
一、基本情况
甜水镇位于甘宁两省(区)交界,是庆阳市的“北大门”,北接宁夏惠安堡镇,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秦团庄乡、山城乡、南湫乡毗邻,距县城81公路,211国道呈南北走向贯穿镇区。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农户2436户,农业人口12052人,城镇居民2640人。全镇劳动力6120人。辖区内有一个回民组33户171人。全镇总土地面积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00亩。土地瘠薄,盐碱度大,干旱少雨且多大风扬沙天气,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属于典型的干旱贫困山区乡镇。截止去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按照国家最新颁布的贫困标准,全镇现有贫困户1257户6008人,贫困面达51%。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洋芋、小杂粮、草畜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镇每年种植洋芋和荞麦等小杂粮稳定在6万亩左右,
羊存栏达到2.3万只。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甜水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建成以煤炭、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辅之以荞麦、豆类、洋芋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工业新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现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户,其中年产30万吨的甜水煤矿和240万吨甜水南煤矿年内可建成投产,投资10.2亿元的甘肃明峰九连山水泥有限公司2×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即将开工建设。扬黄一期工程于1996年建成通水,灌溉面积1600亩,扬黄二期续建工程也于去年基本建成通水。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有效解决区域贫困问题,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突破口,按照 “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的原则。坚持“大扶贫”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群众为主体,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保证群众享有知情权、
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二)坚持瞄准贫困、注重导向的原则。瞄准全镇最贫困对象和建设盲区,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追求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扶贫效果,使全镇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
(三)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突出工作重点,优先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实施项目,为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原则。坚持“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做法,创新财政资金使用与管理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确保试点区域整村推进工作连片开发取得实效。
(五)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有效解决区域贫困问题,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适度超前,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连片开发发展规划。
(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扶贫规划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尊重群众意愿,又服从统一规
划,既改善基础条件,又完善管理制度,既着眼抓点示范,又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使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惠,让扶贫工作深得民心。
四、发展现状
总体上讲,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镇群众的共同努力,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依托区域诸多优势,群众想致富、快发展的意识比较浓厚。一是地理条件优越较为突出。甜水镇地处甘宁交界处,211国道线穿境而过,煤矿企业分布四周,交通便捷、企业云集、商贸繁荣,对发展全镇的商业运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商贸流通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甜水镇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山、川兼有,梁、峁相间。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土地沙化、气候凉爽、干旱少雨,特殊的土壤、气候和降雨量造就了良种洋芋、荞麦、豌豆等小杂粮,质优品良,属绿色无公害产品。羊羔肉、荞剁面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尤其是羊羔肉,肉质鲜嫩,口感独特,以少膻味,味淡雅,酥烂而不失其形,滑腻而不失其味的独到闻名省内外。不断发展的特色产业为全镇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和发展后劲。三是地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甜水镇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储量丰富,前景广阔。境内有煤炭资源,煤炭储量1938.6万吨,构造简单,煤质优良,甜水年产30万吨煤矿和甜水南年产240万吨煤矿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预计2012年内可建成投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
开采,必将对该镇的劳动力输转及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工业园区发展前景广阔。甜水镇工业园区位于甜水街村南街、贾沟泉、余红井三个村民小组交界,是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县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2011年,经过县镇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完成了1:1000地形图测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及审查工作,总体布局结构为“三轴一带七区”,现已入驻企业6户,完成投资5.6亿元。2012年,将启动实施工业集中区三条主干道的道路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搭建起集中区建设的主框架。
依托诸多区域优势,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格局至今没有打破,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较强,商品经济、市场农业的意识欠缺;人多地少的现状限制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缺乏,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建设小康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政策扶持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群众“三难”(生产难、行路难、吃水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村组道路以沙砾和土基路为主,晴通雨阻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全镇居民饮水困难,主要以窖水和含氟高的井水为主,长期饮用高氟井水导致大多数群众患有氟骨症。山区耕地大
多数为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实施梯田建设项目的区域较少。部分农户居住分散、房屋危旧、道路不通、排水不畅等问题非常突出。三是发展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一些群众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想法,外界压力小,危机感和责任感淡漠,缺乏上进心,压力不够,动力不足,强烈发展的愿望不强,不善于学习,不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少,在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顾虑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镇的快速发展。
五、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开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加收入,不断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建立和完善长效扶贫机制,巩固和扩大扶贫效果,着力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二)基本任务
1、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居家环境建设和农村危窑(房)改造,统筹抓好农网改造、村组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配套建设,使全镇贫困人口的基
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扶持发展主导产业。结合各村组自然条件实际,形成以种草养畜和洋芋、葵花、等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产业创收的新格局,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引导青年群众外出务工,针对各村实际,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培育骨干增收项目,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根据各村组实际,本着缺啥补啥、巩固提高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全民健身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4、推进贫困村民主管理。健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落实好“党支部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和村民代表的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村务管理缺席化、民主化、规范化。
六、主要工作思路
按照“一项规划定标、三个类别推进、五条路子并举”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思路、务实重效,突出重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奋力开创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科学指导,坚持一项规划定标
结合各村组实际,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调整,多措并举促增收。一要坚持发展壮大洋芋、
小杂粮产业,确保粮食增产。每年抓好3万亩优质洋芋基地和3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建设,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把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产业化的重点,吸收发展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村级产业协会带头人进入合作社,建立营销网络、畅通流通渠道,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努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二要努力壮大草畜产业。确保每年新种紫花苜蓿1万亩,建成2个千亩示范点。形成规模棚圈养殖,全镇新建棚圈300座,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羊存栏达到4万只。
(二)因势利导,按照三个类别推进
全镇按地域划分为城中村(甜水街村)、城郊村(大良洼村、七里墩村、张铁村)、远郊村(鲁掌村、高崾岘村、赵掌村、邱滩村、狼儿滩村、何塬村)等三个类别,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不搞“一刀切”、不能“全看齐”、千篇一律。
城中村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突出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紧抓住小城镇建设机遇,重点突出项目建设,坚持“控制土地总量、盘活土地存量、加大土地流量”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重点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年新建住宅120户。
城郊村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和特色农业。在劳务输出上,
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由自发性、无序性向有目的性、有组织性输出转变, 由普通劳工型向劳技、劳智型输出转变。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年输转劳务人员2000人以上。
远郊村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号召,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开发,形成特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优质洋芋、特质荞麦、高产葵花、良种苜蓿,使其成为支撑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品牌”。
(三)机制引导,发展五条路子并举
一是依托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城中村(甜水街村)紧抓机遇、用好政策,依托项目建设借势发展配套的专业市场、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增加全村群众的经济收入。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大全镇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苦咸、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建成镇区自来水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所有村组通柏油路,实现 “组组通公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和耕种条件,将山区山坡地进行提质改造,实施集中连片整修梯田。
三是实行迁户腾地建设新农村。全力支持构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按照“统一规划、项目支撑、集中安臵、设
施配套”的思路,抓好市县级新农村试点建设,致力打造古朴与现代交融、都市与农村互动的新村庄。
四是建立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点,吸收发展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村级产业协会带头人进入合作社,建立营销网络、畅通流通渠道,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努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五是认真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要针对农民法律知识匮乏,法制意识淡薄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帮助农民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走正道。要试行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树典型、促后进,带动村风民风不断好转。实现全镇经济收益最大化。
七、具体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扎实有效开展,使群众长期得实惠,达到真正脱贫致富的目的,我镇主要围绕以下举措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分年度、分类别整体推进。
(一)调整产业结构。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增产增收困难、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结合各村组实际,扶持种植
洋芋和葵花、苦荞等小杂粮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纵深发展,全镇每年种植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3万亩洋芋基地和3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五年内建成养殖棚圈300座,羊存栏达到4万只,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2012年成立甜水镇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发挥效益,调引良种,指导种植。
(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争取项目,动员企业等有效方法,五年内筹资修通全镇所有村组、组户道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和农产品销售运输等瓶颈问题;二是针对全镇川地面积少,耕作条件差的现状,计划对山坡地进行提质改造,每年实施平田整地工程至少3000亩。三是我镇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居住在窑洞和土木结构的危旧房中,为了彻底改善落后面貌,改进居住条件,计划五年内争取项目实施至少150户危改工程,以确保更多的农户能够有一座安全稳定的住所。
(三)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我镇中心小学有校舍21间,在校学生数1329人,教学班均容纳学生数63人。学生超负荷容纳,校舍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计划新建教学楼一幢。
(四)新建中心幼儿园。全镇原有3所幼儿园均属民办幼儿园,在教学、管理和安全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计划2012年新建公办幼儿园一所,占地六亩,概算总投资300多万元。
(五)建设北关农贸市场。立足发展商贸流通,加强综
合治理的定位,建成投资650万元占地50亩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一处,两层单面商用楼房240间,配套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计划2012年全面建成,有效活跃商贸流通,集中解决街道脏乱差的突出问题。
(六)改善居民区生活环境。针对街道居民区巷道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计划对6条巷道1250米的土基路进行硬化、绿化,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为城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七)自来水工程和蓄水库建设。我镇居民主要以饮用窖水和含高氟、苦咸井水为主,饮水安全系数低。通过多方争取,自来水工程于2011年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概算总投资3000多万元,计划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建成30万方蓄水池一座。
(八)劳务输转方面。通过积极衔接争取,一是动员组织至少50名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知识青年赴银川等地务工;二是组织16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相貌端正、品行兼优的女性青年赴省市县宾馆务工。
(九)加强组织培训。一是以村为单位,举办农民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下发技术资料,培训农民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二是帮助、指导村支书、主任学习政策、法律、科技等知识,树立基层党政组织威信。
(十)开展帮扶结对。一是开展省、市、县、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将全镇10个行政村、贫困户1257
户、贫困人口6008人全部纳入帮扶范围,保证一一对应,应帮尽帮。二是争取动员国营、私营企业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五年内救助50名贫困大学生正常毕业、顺利就业。
(十一)注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定每周一为书记、镇长接待日,周一、三、五为联村领导和分管领导接待日,周二、四、六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日。注重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群体性事件,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各项扶贫政策顺利落实,我镇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王海峰同志任组长,副书记、分管财务、农村工作的副镇长、纪委书记、武装部长、司法所长任副组长,各村支书和镇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各村组扶贫开发的具体工作,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夯实工作责任。我镇大力开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坚持把扶贫工作列为全镇的重点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认真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抓的具体责任,坚持“三到”原则(项目到村,干部到点,责任到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强基层组织。镇党委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选强配硬村级领导班子,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选进队伍,确保基层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协调关系、落实规划。
(四)强化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计划衔接、部门共建和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形成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各类扶贫资金向帮扶农户倾斜,为贫困户如期完成脱贫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五)提供技术保障。提供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脱贫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