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20∞年第4期

N04

200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lⅡT柚0f

总第127期

sch咖u而v锄曲(socid

sdeIlcc

Edi血n)

Sm№.127

§宋代文化研究§

论宋、金德顺军之战

王智勇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本姒西部宋军的战斗索质以及宋廷主战派北伐的战略部署、德顺军所处的重要的战略位置,论述德顺之战

对宋金西部战场乃至整个战局的影响,认为非战场因素即“将从中御”是导致宋军失利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德顺军;吴璋军;西部战场;将从中御

[摘要】发生于高宗绍兴末年的宋金德顺军之战,是决定这一时期整个宋金战争成败的关键战役之一,

【中围分类号】P=m.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a766(200B}04—0119—05

发生于绍兴三十二年末、隆兴元年初的宋、金德顺军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一场典型的局部战役影响全局的战争,也是军事史上由于非战场因索导致处于进攻态势一方由胜转败的典型战例,战争的间接结果之一是南宋在与金签定的“隆兴和议”中,仍处于屈辱和不平等的地位,并由此决定了宋孝宗继位后宋、金关系发展的大势,对宋、金中后期的军事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到了中、东部战场。次即刘筠率领宋军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境下所取得的顺昌大捷,而著名将领岳飞以进攻的态势所取得的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的胜利,更是彪炳史册,其他将领包括韩世忠等.其军事成就都无法与之相比,号为名将的刘光世、张俊等更是浪得虚名,其抗金业绩诚不足道。但是,刘琦自顺昌之战后遂一落千丈,在德顺之战前,刘琦与金兵战于准东,即遭败绩。岳飞无疑是南宋最出色的将领.但却于绍兴十一

年被高宗、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家军”亦在张俊部属田师中等的统率下,丧

德顺之战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宋、金战争的焦

失了原有的战斗力。而西部“吴家军”的命运则有所不同,由于吴玢于绍兴九年英年早逝,宋朝廷在川陕地区顺利地恢复了以文制武的体制,因此在绍兴十二年宋朝廷收兵权的浪潮中.在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胡世将的节制之下,“吴家军”仍由吴蚧原来的属将吴磷、杨政、郭浩所分掌,而其中以吴磷军的兵力最强,

“研死,胡丞公

(世将)命其弟磷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蚧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其后磷又得之。故三大将之兵,惟兴州偏重者,此

点和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参加德顺之战的吴磷所统率的西部宋

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这一时期南宋军队中首屈一指的.是宋军的主力所在。

众所周知,在抗金战争中,南宋军队逐渐形成了诸如岳家军、韩家军、吴家军等多支抗金的有生力量.“建炎之后,诸大将之兵浸增,遂各

以精锐雄视海内”‘11‘o一”兵考’。但是,纵观宋、

金战争史,南宋对金战争中所取得的最可称道的

胜绩却只有五太战役,即吴蚧、吴磷兄弟率西部宋军所取得的和尚原和仙人关大捷,它使当时以

摧枯拉朽的气势横扫宋军的金军首遭重创,迫使金军调整对宋战争的战略,将作战的重点从西部

2003年第4期

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113・

署王超与副都部署王继忠领兵向北驰援,同时召

都在修缮城堡,加固防御,防止对方的袭击。辽军之骚扰侦察行动,引起了宋廷的高度警惕。景

镇州桑赞、高阳关周莹两部率兵赴定州会合。周莹以没有诏旨为借口,按兵不动.仅有桑赞一部应召前来。王继忠率步兵先行,至望都县南六里

的康村,即陷入辽军的重重包围,后面的粮道叉

德元年(10∞年)八月,辽军将要南侵的计划就已经为宋廷所侦知,九月,真宗主动向宰相毕士安、寇准,枢密使王继英提出亲征的决定。他

说:“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

被辽军截断。在王继忠孤军同辽军奋战之际,王超与桑赞却畏怯退师。遂使王继忠激战二日后全

军覆没,而他本人也被辽擒获。宋廷闻知败况.急调援军正面布防.以阻止辽军深入,而辽军则见好就收,就此调头撤还。

综观这三次战役,宋军的损失较辽为大。宋在河北边防部署的总兵力加上增援的机动兵力虽远多于人侵之辽军o。但辽军悉为骑兵部队。作

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州岳五‘’只是大臣们对亲征的出发日期意见不同而未确定。随

即,真宗又向河北驻军及乡兵、边民分别颁布了动员诏书,作好了必要的应战准备。

闰九月,约20余万辽军对宋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两军在宋缘边各地陆续发生战斗,双方在第一阶段的交战中各有胜负,其战况确无疑者胪列如下:

闰九月丙寅(十五日),辽军与宋兵战于唐

战灵活机动,善于避实就虚。以突袭的方式使宋

廷来不及调兵遣将,因此多能在每一个局部战场

以优势兵力压倒宋军,从而使战争主动权几乎都

操在辽方手上。另一方面,宋朝廷在这三次战役中都采取积极的应战姿态,极力支撑,使辽军的实力也有所消耗,尤其是宋真宗表示出的不妥协

兴寨,大破之。丁卯(十六日),辽统军使萧挞

览(“览”又译作“凛”)败宋军于遂城,擒守将王先知。

辽军攻掠顺安军,莫州都总管石普率所部击

态度。不能不使辽国有所顾虑,而不敢贸然深

入。再有.三次战役宋军总的损失较大.但也没有作出遣使求和之类的软弱举措,这既是真宗“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策略的具体体现。也不能不是使辽萧太后“有厌兵意”的一

走之Ⅲ‘知82“墙。

契丹主(即辽圣宗)、萧挞览亲自领兵攻北平寨,守将田敏率军与敌交战于杨村。田敏等击走之。田敏谍知契丹主引兵离北平十里的蒲阴驻寨.当夜率锐兵袭破其营帐。契丹主与挞览于是再东趋攻保州,亦不利败北o。

乙亥(二十四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9“02~。

唐河即涟水。由西向东.横亘在定州城北八

个重要原因o“#“),与后来澶渊之盟的订立有

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评论澶渊之盟的古今学者,几乎都忽略了这三次战役与澶渊之盟的关系,而多着眼于澶渊战役及盟约的本身。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宋真宗在辽国的三次进攻面前作出妥协求和的举动,在接下来的澶渊之盟就可能出现另一番景象,辽国必定会向宋廷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不然,战火就不会就此而熄灭。

辽国以战促和的战略进攻

望都之战后,辽以游骑经常对宋实施骚扰,在缘边地区时有小规模的战斗发生,同时,双方

里o,从上段材料可见,宋军统帅王超以主力临河结阵,准备迎战集聚南侵之辽军,而辽“合

众”而来的大军在其先渡河侦探虚实的小股“游骑”遭到歼击之后,随即放弃了进攻定州的计划.避开宋军的锋芒,转而向东移至阳城淀驻扎。因此,辽主力实际上设有渡河,只在唐河以北虚晃了一枪。

o如上述成平二年一役,宋增援了“步骑二十万”.而辽军投人的总兵力每次都不足十万。见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三及‘长编)对辽军之统计。

o以上战事见‘辽史)卷一四<圣宗纪)、‘续资治通鉴)卷二四、(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唐兴城条、(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六。

战日各不同,难以考实,当在是月二十二日稍前或稍后。

o‘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滴水条:“在州北八里。……又东过唐县谓之唐河。”

o见《长缠>卷五七景德元年闰九月癸酉条、侏史)卷三二六‘田敏传)。按顺安、北平寨二战.诸书所载交

・114・

四川太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刁期

以上是澶渊之战的第一目I臣。对于王超未主辽军的进攻。辽军围攻瀛朋不克后,在辽军北面动出击,不少史书中多有微词。如《长编>卷五的保州张凝、北平寨田域受诏带兵进入辽境,向

七景德元年闰九月癸酉条作如下记载:“挞览与辽易州以南的守军发起攻势,以此造成人侵辽军

契丹主及其母合势以攻定州。王超阵于唐河,执

的后顾之忧“l(“氍恃’“蠊'。尽管易州的辽守军遭

诏书按兵不出战,敌势益炽,其轻骑俄为我裨将

到张凝、田敏二部的重创,人侵宋境之辽军却仍所击,乃率众东驻阳城淀。”面对来犯的辽军主

然置后方于不顾,继续深入南下,并于十一月二力,王超临河结阵,本台兵家持重之道。假如渡十二日抵达澶州。

河主动出击,背水决战,若别无与之配合的友邻辽在军事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又数次遣使奇兵,则犯用兵之大忌。因此,不能认为王超的

“乞许通和”.且言“乞早差人至此商量。见今顿

不出战为畏怯。如果说“敌势益炽”是出于王超兵,不敢虏劫”㈨“一2二^、一2”,。真宗对辽议

的畏儒,何以辽军仅因轻骑遭到打击后就不敢在和的要求都予以积极响应,并任命殿直曹利用为定州与王超交战呢?这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髑门祗候、假崇仪副使,作为议和使者。这里值

的。《宋会要》蕃夷一之二七记为:“王师阵于唐得一提的是:作为使臣曹利用的“右班殿直”身

河,厉兵蓐食以待之。”‘宋史・真宗纪)则作

份‘6¨目5荆。属三班小使臣阶列,且在左班殿直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并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

之下。为低级武官,所以欧阳修说:“枢密曹侍

河,击其游骑”。比较起来,我们宁肯相信这样中利用,澶渊之役,以殿直使于契丹。”[1。“a1亦的记载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

不过意在说明曹利用其时身份的低微。这大抵与辽国的军事进攻甫一发动。随即向宋朝传递辽国使臣李兴、孙崇的级别不相上下。

出议和信息。闰九月二十四日,被辽俘获的宋降真宗一方面与辽保持对等的外交规格议和,将王继忠的密奏就已送达真宗御前。这封言“北另一方面也作好与之决战的准备。在寇准等主战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且“词甚恳激”的奏臣僚的鼓励下,虽然不止~次有过疑惑与傍徨,书是交由莫州守将石普转致,而且持书使臣“小但最终还是回到原定的方案上,抛弃逃跑的建校李必等四人”是辽圣宗与萧太后亲自召“至车

议,选择了亲征的决定,于十一月二十日北上,lIl∈面授”的,因此真宗并不怀疑其诚意,但他不二十六日渡过黄河,到达与辽对垒的澶州北城。

能答应辽国索要关南土地这一条件,为此.真宗

对宋真宗在亲征问题上出现的犹豫和顾虑,

也不失体面地采用了同等的外交方式,让石普将

众多论者都持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真宗的这

宋愿意议和的手诏付李兴转赐王继忠。而拒绝了种态度虽然不值得赞扬,但是可以理解。当时真

其要宋朝派遣使臣赴辽营谈判的要求8]{奄五”。

宗所面临的情况是:辽军虽在瀛州城下遭到较大

宋朝这种不屈服的外交姿态,迫使辽发动了损失,“其众犹二十万。”而王超率领的河北三路第二阶段攻势。

大军驻防定州,奉诏后“逾月不至”澶州。澶州十月六日,辽大军从定州东面缘胡卢河越过守军加上真宗可能从京师抽调的随驾部队.其数

关南,抵达瀛州城下,辽圣宗与萧太后亲自擂鼓量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总敷充其量不过

督战攻城。箭如雨阵飞集城上;同时,又分兵多

数万人①。且澶州距京师仅250里“¨(巷3,若澄

路攻逼瀛州周围各地,以牵制宋军对瀛州的增州有失或辽骑趁黄河冰冻分兵越过澶州,一日即援。但是,辽军大举攻瀛州十余日。死亡三万多

可抵达开封城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使得以

人,也未能攻克州城,不得已只好解围撤去。瀛

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文臣陷人悲观州以外的各地除祁州一处陷落外,其余都抵抗住

情绪。进而影响到宋真宗。然而,评价历史人

0太祖以降至仁宗朝,北宋宋军数量不断增长。“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

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宋史》卷一八七《兵志))。景锫上距至道教年,下距天谘十余

年。军额敷当与至道数接近,昧去“给役使”属后勤保障的厢军外,属战斗部队的禁军马步军最多40万。守卫京师、防守西北及内地的驻军.参照熙宁三年各地驻军数(引同上),不少于15万。王超三路大军当在10万以上。还有寇准在《议澶渊事宜>(《国朝诸巨奏议)卷一三o)中所提到的“天雄军至贝州兵马”的约3万人。再加上魏能、张凝、扬延昭、田敏等缘边精锐部队,已在30万以上。故寇准在兵力部署上尽管煞费苦心,但所能调动的部队确乎不多。也正因为如此,寇准才将“随驾兵士,卫扈宸居,固不可与犬戎交锋原野以争胜负”作为首要对策提出。

116・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7期

书隔了五天才迟迟落笔成文①,从中我们可以腺

约地感觉到辽国内部在此期间对盟约当有一番较

宗两次遣使赴辽求和的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

绝不会再向辽提出领土要求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

为激烈的争论。而最后的确定也难免带有几分意想不到的遗憾。

对澶渊之盟的两点评价

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对其正

的;前引真宗赐何承矩的诏书.已经明白向辽传递出宋朝的这一愿望,就是维持两国现存疆界以讲和。辽国拒绝宋朝的求和。不外乎是基于这样

的一个理由:既然宋要承认辽对燕云的主权.那么,关南地区也应交还于辽以维持原有的完整

确评价的最基本的前提。通过以上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和叙述,可归纳出这样两点结论:

一、渣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但又值得肯定的妥协和约。

按照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纠纷的理想标准来审视澶渊之盟,它的不平等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宋输辽岁币这一条上。因为,既然包括关南地区在内的整个燕云十六州都是历史的遗留问

性;假使辽对宋仅限于岁币上的要求。就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可能单靠外交谈判就能够办到。

其次是宋朝首先挑起战端,两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北伐燕云,既然真宗已经承认为“疆臣贪地,

为国生事”的错误之举而向辽道歉,如果要辽停

止报复以讲和。宋朝就不能不付出这一代价。第三,辽从宋朝对其西北地区的党项羌首领李继迁的妥协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公元9卯年,继迁

题,属于有争议的领土,那就应该在维持既存疆

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外交谈判以实现两国的和平,就像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辽使耶律琮与宋使孙全兴达成的和约协议一样。尽管当时两国都出于权宜之计,因而给次年正式签署的和约

遣使求和,刚继位的宋真宗采纳王禹傅的建议,

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监赐与夏、绥、银、

宥、静五州㈨卷822舡”腌)。这使已经归属宋

朝版图达15年以上的五州领土又落到李氏之手。清・王夫之已分析到契丹的这一心理,他说:“其(按指契丹)入寇也,闻李继迁以蕞尔之小丑,

笼罩上些许不稳定的带有变数的阴影,但和约的

本身毕竟树立了古代国与国正常交往的范例,也符合当今国际外交仲裁的基本准则o。从这个意

陷朔方,胁朝廷,而羁糜弗绝。“廿】∞9辽认为自

己较党项羌更为强大,宋朝似理当一例对待。因

义上讲,宋朝用岁币去换取辽对宋关南地区的承

认。就构成了该盟约的不平等性。

此,在澶渊之盟中冠最终放弃这一领土要求的妥

协,在宋人眼中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胜利。

但是,宋真宗全面地权衡利弊得失,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在坚持和维护领土主权的前提

下,对辽所作出有限度的妥协和让步,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王夫之又认为辽的目的在索赂,关南之地得与不得都无所谓…Jc卷三’,今之学术界大都承述此

说。事实是,辽人对关南之地一直是念念不忘,到后来的辽兴宗,仍旧想“谋取三美”[2】(董。恃)。因此,‘这一看法恐不符合史实而多带有主观猜测的成分。

站在宋朝的立场看,李继迁向宋称臣,赐与

这就是宋争取到辽对关南地区为宋领土的承认。站在辽国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无疑包含着他原未曾意料到的无奈和委屈。因为,瓦桥、益

津、淤口三关及以南的莫、瀛州等地即所谓的关南地区原包括在后唐石敬塘主动割让与辽的燕云十六州之内,为周世宗第二次北伐时占领,辽国

他的五州虽为自治,名义上仍在宋的版图之内,

属宋的内部问题,赐地不损朝廷尊严;宋与辽则是国与国的对等关系,承认关南以外的燕云领土

从未承认放弃其主权;而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之

后,宋朝事实上已经决定放弃对辽现管辖的燕云

属辽,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再与辽三关.宋廷势必威信扫地,无法面对天下百姓,且三关在军事上属咽喉重地,一旦归属于辽,将后患无穷。因此,宋廷始终都寸步不让:“关南久届朝

地区的主权以讲和,也再没有收复“汉唐旧疆”之类文字见诸官方正式与非正式文件。尽管宋太

0宋致辽誓书写于十二月七日,辽回致宋誓书则在是月十二日。见<长编》卷五八是月辛丑条下李焘注引《两朝誓书册)及(契丹国志)卷二o。

o参见笔者侏太祖时期宋辽关系的变化)。载《柬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该和约的

具体条款虽然已无明确的记载,但两国都没有向对方提出领土和财货的要求则是可以肯定的。

20∞年第4期

N04

200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lⅡT柚0f

总第127期

sch咖u而v锄曲(socid

sdeIlcc

Edi血n)

Sm№.127

§宋代文化研究§

论宋、金德顺军之战

王智勇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本姒西部宋军的战斗索质以及宋廷主战派北伐的战略部署、德顺军所处的重要的战略位置,论述德顺之战

对宋金西部战场乃至整个战局的影响,认为非战场因素即“将从中御”是导致宋军失利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德顺军;吴璋军;西部战场;将从中御

[摘要】发生于高宗绍兴末年的宋金德顺军之战,是决定这一时期整个宋金战争成败的关键战役之一,

【中围分类号】P=m.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a766(200B}04—0119—05

发生于绍兴三十二年末、隆兴元年初的宋、金德顺军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一场典型的局部战役影响全局的战争,也是军事史上由于非战场因索导致处于进攻态势一方由胜转败的典型战例,战争的间接结果之一是南宋在与金签定的“隆兴和议”中,仍处于屈辱和不平等的地位,并由此决定了宋孝宗继位后宋、金关系发展的大势,对宋、金中后期的军事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到了中、东部战场。次即刘筠率领宋军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境下所取得的顺昌大捷,而著名将领岳飞以进攻的态势所取得的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的胜利,更是彪炳史册,其他将领包括韩世忠等.其军事成就都无法与之相比,号为名将的刘光世、张俊等更是浪得虚名,其抗金业绩诚不足道。但是,刘琦自顺昌之战后遂一落千丈,在德顺之战前,刘琦与金兵战于准东,即遭败绩。岳飞无疑是南宋最出色的将领.但却于绍兴十一

年被高宗、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家军”亦在张俊部属田师中等的统率下,丧

德顺之战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宋、金战争的焦

失了原有的战斗力。而西部“吴家军”的命运则有所不同,由于吴玢于绍兴九年英年早逝,宋朝廷在川陕地区顺利地恢复了以文制武的体制,因此在绍兴十二年宋朝廷收兵权的浪潮中.在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胡世将的节制之下,“吴家军”仍由吴蚧原来的属将吴磷、杨政、郭浩所分掌,而其中以吴磷军的兵力最强,

“研死,胡丞公

(世将)命其弟磷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蚧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其后磷又得之。故三大将之兵,惟兴州偏重者,此

点和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参加德顺之战的吴磷所统率的西部宋

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这一时期南宋军队中首屈一指的.是宋军的主力所在。

众所周知,在抗金战争中,南宋军队逐渐形成了诸如岳家军、韩家军、吴家军等多支抗金的有生力量.“建炎之后,诸大将之兵浸增,遂各

以精锐雄视海内”‘11‘o一”兵考’。但是,纵观宋、

金战争史,南宋对金战争中所取得的最可称道的

胜绩却只有五太战役,即吴蚧、吴磷兄弟率西部宋军所取得的和尚原和仙人关大捷,它使当时以

摧枯拉朽的气势横扫宋军的金军首遭重创,迫使金军调整对宋战争的战略,将作战的重点从西部

2003年第4期

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113・

署王超与副都部署王继忠领兵向北驰援,同时召

都在修缮城堡,加固防御,防止对方的袭击。辽军之骚扰侦察行动,引起了宋廷的高度警惕。景

镇州桑赞、高阳关周莹两部率兵赴定州会合。周莹以没有诏旨为借口,按兵不动.仅有桑赞一部应召前来。王继忠率步兵先行,至望都县南六里

的康村,即陷入辽军的重重包围,后面的粮道叉

德元年(10∞年)八月,辽军将要南侵的计划就已经为宋廷所侦知,九月,真宗主动向宰相毕士安、寇准,枢密使王继英提出亲征的决定。他

说:“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

被辽军截断。在王继忠孤军同辽军奋战之际,王超与桑赞却畏怯退师。遂使王继忠激战二日后全

军覆没,而他本人也被辽擒获。宋廷闻知败况.急调援军正面布防.以阻止辽军深入,而辽军则见好就收,就此调头撤还。

综观这三次战役,宋军的损失较辽为大。宋在河北边防部署的总兵力加上增援的机动兵力虽远多于人侵之辽军o。但辽军悉为骑兵部队。作

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州岳五‘’只是大臣们对亲征的出发日期意见不同而未确定。随

即,真宗又向河北驻军及乡兵、边民分别颁布了动员诏书,作好了必要的应战准备。

闰九月,约20余万辽军对宋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两军在宋缘边各地陆续发生战斗,双方在第一阶段的交战中各有胜负,其战况确无疑者胪列如下:

闰九月丙寅(十五日),辽军与宋兵战于唐

战灵活机动,善于避实就虚。以突袭的方式使宋

廷来不及调兵遣将,因此多能在每一个局部战场

以优势兵力压倒宋军,从而使战争主动权几乎都

操在辽方手上。另一方面,宋朝廷在这三次战役中都采取积极的应战姿态,极力支撑,使辽军的实力也有所消耗,尤其是宋真宗表示出的不妥协

兴寨,大破之。丁卯(十六日),辽统军使萧挞

览(“览”又译作“凛”)败宋军于遂城,擒守将王先知。

辽军攻掠顺安军,莫州都总管石普率所部击

态度。不能不使辽国有所顾虑,而不敢贸然深

入。再有.三次战役宋军总的损失较大.但也没有作出遣使求和之类的软弱举措,这既是真宗“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策略的具体体现。也不能不是使辽萧太后“有厌兵意”的一

走之Ⅲ‘知82“墙。

契丹主(即辽圣宗)、萧挞览亲自领兵攻北平寨,守将田敏率军与敌交战于杨村。田敏等击走之。田敏谍知契丹主引兵离北平十里的蒲阴驻寨.当夜率锐兵袭破其营帐。契丹主与挞览于是再东趋攻保州,亦不利败北o。

乙亥(二十四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9“02~。

唐河即涟水。由西向东.横亘在定州城北八

个重要原因o“#“),与后来澶渊之盟的订立有

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评论澶渊之盟的古今学者,几乎都忽略了这三次战役与澶渊之盟的关系,而多着眼于澶渊战役及盟约的本身。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宋真宗在辽国的三次进攻面前作出妥协求和的举动,在接下来的澶渊之盟就可能出现另一番景象,辽国必定会向宋廷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不然,战火就不会就此而熄灭。

辽国以战促和的战略进攻

望都之战后,辽以游骑经常对宋实施骚扰,在缘边地区时有小规模的战斗发生,同时,双方

里o,从上段材料可见,宋军统帅王超以主力临河结阵,准备迎战集聚南侵之辽军,而辽“合

众”而来的大军在其先渡河侦探虚实的小股“游骑”遭到歼击之后,随即放弃了进攻定州的计划.避开宋军的锋芒,转而向东移至阳城淀驻扎。因此,辽主力实际上设有渡河,只在唐河以北虚晃了一枪。

o如上述成平二年一役,宋增援了“步骑二十万”.而辽军投人的总兵力每次都不足十万。见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三及‘长编)对辽军之统计。

o以上战事见‘辽史)卷一四<圣宗纪)、‘续资治通鉴)卷二四、(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唐兴城条、(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六。

战日各不同,难以考实,当在是月二十二日稍前或稍后。

o‘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滴水条:“在州北八里。……又东过唐县谓之唐河。”

o见《长缠>卷五七景德元年闰九月癸酉条、侏史)卷三二六‘田敏传)。按顺安、北平寨二战.诸书所载交

・114・

四川太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刁期

以上是澶渊之战的第一目I臣。对于王超未主辽军的进攻。辽军围攻瀛朋不克后,在辽军北面动出击,不少史书中多有微词。如《长编>卷五的保州张凝、北平寨田域受诏带兵进入辽境,向

七景德元年闰九月癸酉条作如下记载:“挞览与辽易州以南的守军发起攻势,以此造成人侵辽军

契丹主及其母合势以攻定州。王超阵于唐河,执

的后顾之忧“l(“氍恃’“蠊'。尽管易州的辽守军遭

诏书按兵不出战,敌势益炽,其轻骑俄为我裨将

到张凝、田敏二部的重创,人侵宋境之辽军却仍所击,乃率众东驻阳城淀。”面对来犯的辽军主

然置后方于不顾,继续深入南下,并于十一月二力,王超临河结阵,本台兵家持重之道。假如渡十二日抵达澶州。

河主动出击,背水决战,若别无与之配合的友邻辽在军事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又数次遣使奇兵,则犯用兵之大忌。因此,不能认为王超的

“乞许通和”.且言“乞早差人至此商量。见今顿

不出战为畏怯。如果说“敌势益炽”是出于王超兵,不敢虏劫”㈨“一2二^、一2”,。真宗对辽议

的畏儒,何以辽军仅因轻骑遭到打击后就不敢在和的要求都予以积极响应,并任命殿直曹利用为定州与王超交战呢?这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髑门祗候、假崇仪副使,作为议和使者。这里值

的。《宋会要》蕃夷一之二七记为:“王师阵于唐得一提的是:作为使臣曹利用的“右班殿直”身

河,厉兵蓐食以待之。”‘宋史・真宗纪)则作

份‘6¨目5荆。属三班小使臣阶列,且在左班殿直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并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

之下。为低级武官,所以欧阳修说:“枢密曹侍

河,击其游骑”。比较起来,我们宁肯相信这样中利用,澶渊之役,以殿直使于契丹。”[1。“a1亦的记载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

不过意在说明曹利用其时身份的低微。这大抵与辽国的军事进攻甫一发动。随即向宋朝传递辽国使臣李兴、孙崇的级别不相上下。

出议和信息。闰九月二十四日,被辽俘获的宋降真宗一方面与辽保持对等的外交规格议和,将王继忠的密奏就已送达真宗御前。这封言“北另一方面也作好与之决战的准备。在寇准等主战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且“词甚恳激”的奏臣僚的鼓励下,虽然不止~次有过疑惑与傍徨,书是交由莫州守将石普转致,而且持书使臣“小但最终还是回到原定的方案上,抛弃逃跑的建校李必等四人”是辽圣宗与萧太后亲自召“至车

议,选择了亲征的决定,于十一月二十日北上,lIl∈面授”的,因此真宗并不怀疑其诚意,但他不二十六日渡过黄河,到达与辽对垒的澶州北城。

能答应辽国索要关南土地这一条件,为此.真宗

对宋真宗在亲征问题上出现的犹豫和顾虑,

也不失体面地采用了同等的外交方式,让石普将

众多论者都持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真宗的这

宋愿意议和的手诏付李兴转赐王继忠。而拒绝了种态度虽然不值得赞扬,但是可以理解。当时真

其要宋朝派遣使臣赴辽营谈判的要求8]{奄五”。

宗所面临的情况是:辽军虽在瀛州城下遭到较大

宋朝这种不屈服的外交姿态,迫使辽发动了损失,“其众犹二十万。”而王超率领的河北三路第二阶段攻势。

大军驻防定州,奉诏后“逾月不至”澶州。澶州十月六日,辽大军从定州东面缘胡卢河越过守军加上真宗可能从京师抽调的随驾部队.其数

关南,抵达瀛州城下,辽圣宗与萧太后亲自擂鼓量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总敷充其量不过

督战攻城。箭如雨阵飞集城上;同时,又分兵多

数万人①。且澶州距京师仅250里“¨(巷3,若澄

路攻逼瀛州周围各地,以牵制宋军对瀛州的增州有失或辽骑趁黄河冰冻分兵越过澶州,一日即援。但是,辽军大举攻瀛州十余日。死亡三万多

可抵达开封城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使得以

人,也未能攻克州城,不得已只好解围撤去。瀛

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文臣陷人悲观州以外的各地除祁州一处陷落外,其余都抵抗住

情绪。进而影响到宋真宗。然而,评价历史人

0太祖以降至仁宗朝,北宋宋军数量不断增长。“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

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宋史》卷一八七《兵志))。景锫上距至道教年,下距天谘十余

年。军额敷当与至道数接近,昧去“给役使”属后勤保障的厢军外,属战斗部队的禁军马步军最多40万。守卫京师、防守西北及内地的驻军.参照熙宁三年各地驻军数(引同上),不少于15万。王超三路大军当在10万以上。还有寇准在《议澶渊事宜>(《国朝诸巨奏议)卷一三o)中所提到的“天雄军至贝州兵马”的约3万人。再加上魏能、张凝、扬延昭、田敏等缘边精锐部队,已在30万以上。故寇准在兵力部署上尽管煞费苦心,但所能调动的部队确乎不多。也正因为如此,寇准才将“随驾兵士,卫扈宸居,固不可与犬戎交锋原野以争胜负”作为首要对策提出。

116・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7期

书隔了五天才迟迟落笔成文①,从中我们可以腺

约地感觉到辽国内部在此期间对盟约当有一番较

宗两次遣使赴辽求和的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

绝不会再向辽提出领土要求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

为激烈的争论。而最后的确定也难免带有几分意想不到的遗憾。

对澶渊之盟的两点评价

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对其正

的;前引真宗赐何承矩的诏书.已经明白向辽传递出宋朝的这一愿望,就是维持两国现存疆界以讲和。辽国拒绝宋朝的求和。不外乎是基于这样

的一个理由:既然宋要承认辽对燕云的主权.那么,关南地区也应交还于辽以维持原有的完整

确评价的最基本的前提。通过以上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和叙述,可归纳出这样两点结论:

一、渣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但又值得肯定的妥协和约。

按照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纠纷的理想标准来审视澶渊之盟,它的不平等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宋输辽岁币这一条上。因为,既然包括关南地区在内的整个燕云十六州都是历史的遗留问

性;假使辽对宋仅限于岁币上的要求。就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可能单靠外交谈判就能够办到。

其次是宋朝首先挑起战端,两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北伐燕云,既然真宗已经承认为“疆臣贪地,

为国生事”的错误之举而向辽道歉,如果要辽停

止报复以讲和。宋朝就不能不付出这一代价。第三,辽从宋朝对其西北地区的党项羌首领李继迁的妥协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公元9卯年,继迁

题,属于有争议的领土,那就应该在维持既存疆

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外交谈判以实现两国的和平,就像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辽使耶律琮与宋使孙全兴达成的和约协议一样。尽管当时两国都出于权宜之计,因而给次年正式签署的和约

遣使求和,刚继位的宋真宗采纳王禹傅的建议,

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监赐与夏、绥、银、

宥、静五州㈨卷822舡”腌)。这使已经归属宋

朝版图达15年以上的五州领土又落到李氏之手。清・王夫之已分析到契丹的这一心理,他说:“其(按指契丹)入寇也,闻李继迁以蕞尔之小丑,

笼罩上些许不稳定的带有变数的阴影,但和约的

本身毕竟树立了古代国与国正常交往的范例,也符合当今国际外交仲裁的基本准则o。从这个意

陷朔方,胁朝廷,而羁糜弗绝。“廿】∞9辽认为自

己较党项羌更为强大,宋朝似理当一例对待。因

义上讲,宋朝用岁币去换取辽对宋关南地区的承

认。就构成了该盟约的不平等性。

此,在澶渊之盟中冠最终放弃这一领土要求的妥

协,在宋人眼中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胜利。

但是,宋真宗全面地权衡利弊得失,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在坚持和维护领土主权的前提

下,对辽所作出有限度的妥协和让步,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王夫之又认为辽的目的在索赂,关南之地得与不得都无所谓…Jc卷三’,今之学术界大都承述此

说。事实是,辽人对关南之地一直是念念不忘,到后来的辽兴宗,仍旧想“谋取三美”[2】(董。恃)。因此,‘这一看法恐不符合史实而多带有主观猜测的成分。

站在宋朝的立场看,李继迁向宋称臣,赐与

这就是宋争取到辽对关南地区为宋领土的承认。站在辽国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无疑包含着他原未曾意料到的无奈和委屈。因为,瓦桥、益

津、淤口三关及以南的莫、瀛州等地即所谓的关南地区原包括在后唐石敬塘主动割让与辽的燕云十六州之内,为周世宗第二次北伐时占领,辽国

他的五州虽为自治,名义上仍在宋的版图之内,

属宋的内部问题,赐地不损朝廷尊严;宋与辽则是国与国的对等关系,承认关南以外的燕云领土

从未承认放弃其主权;而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之

后,宋朝事实上已经决定放弃对辽现管辖的燕云

属辽,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再与辽三关.宋廷势必威信扫地,无法面对天下百姓,且三关在军事上属咽喉重地,一旦归属于辽,将后患无穷。因此,宋廷始终都寸步不让:“关南久届朝

地区的主权以讲和,也再没有收复“汉唐旧疆”之类文字见诸官方正式与非正式文件。尽管宋太

0宋致辽誓书写于十二月七日,辽回致宋誓书则在是月十二日。见<长编》卷五八是月辛丑条下李焘注引《两朝誓书册)及(契丹国志)卷二o。

o参见笔者侏太祖时期宋辽关系的变化)。载《柬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该和约的

具体条款虽然已无明确的记载,但两国都没有向对方提出领土和财货的要求则是可以肯定的。


相关内容

  •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梅村初中历史导学案 课题:第10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型:预展课 主备人:张学森 参加人:张学森.卞象乾 备课组:七年级历史组 班级: 姓名: 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 政治 ...

  • 辽宋夏金的和战_赵恒瑞
  • 第1课 辽宋夏金的和战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赵恒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中国地图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第二单元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学 ...

  • [第10课_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收集有关陈桥兵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1.建立: 时间:581年 方式:外戚篡权(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都城:长安 2.统一: 历史条件: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大发展 ③人民渴望统一 ④陈朝的腐朽 ⑤隋文帝励精图治 时间: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意义 ...

  • 辽.宋.西夏.金并立[学案
  • 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五代十国有关知识: 五代指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指的是:南方出现的前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政权之间混战不休,整个社会处于分裂状态:统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辽朝 1.背景:唐 ...

  •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❶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 ...

  • 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括号中.)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 A.北齐 B.东魏 C.西魏 D北 ...

  •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的表格中.)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 A.北齐 B.东魏 C.西魏 D.北周 3.和右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 大宋的外交耻辱(一):澶渊之盟 屈辱的开端
  • 两宋三百年间,大宋先后面临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利益,两宋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策,或主动或被迫与邻国签订了几个合约,基本上都是以宋朝吃亏.外敌得利而告终,直到崖山兵败,社稷败亡. 宋太宗时,由于立国不久,宋军连续灭了南方十国,士气旺盛,太宗便想对契丹用兵欲收复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