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一、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
“自我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Thomas Creer 所写的“哮喘的自我保健”中,意思为“病人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之后,“自我管理”一词便广泛用于针对慢性病的病人教育项目中。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
面临的挑战 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慢性病已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把预防慢性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报告也提出,所有国家的卫生系统,包括最贫困的国家在内,都需要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强的卫生需求。 慢性病的医疗现状 单纯依靠传统的临床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因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主要影响因素而急剧增加的慢性病患者的保健需要,必须探索新的保健服务模式来尽量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健康功能和生活质量,控制慢性病所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由于慢性病在很多方面很有共性,所以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自我管理的目标人群 自我管理的目标人群可涵盖20%急症期和高危期的病人和80%的症状平稳和健康的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成功推行可以节省大量临床资源,同时减少慢性病患者过度依赖医生的
局面。
自我保健的可行性 一个人的保健时间构成可分为:体检就诊、免疫接种、睡眠调节、疲劳的管理、平衡膳食、适度锻炼、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管理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在个人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训慢性病自我管理知识,只是在患者已有的自我管理基础上,加以引导,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我管理对个人健康保健的积极作用。目前医疗体系已建立了慢性病管理随访制度。随访的方式基本是由医生负责的单向管理模式,缺少病人的参与,效果有限,其次现在慢性病患者人数众多,医生相对不足,覆盖面有限,看病难,医生的医疗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指导、了解病人的需求,因而使患者的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
三、国内外自我管理开展情况的介绍
国外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现状
国外较成功的自我管理团体项目包括关节炎自我管理计划(arthritis self-management program,ASMP)和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均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te Lorig博士和同事研究制定。研究者依据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自信心),由标准受训人员在社区开展为期6周的系列课程,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患者管理疾病的自信心),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前者针对关节炎患者,后者主要在关节炎、心脏病、肺病或中风患者中开展。和对照组相比,
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健康行为和健康情况(例如残疾、疲劳、疼痛和抑郁)改善,6个月内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减少。随访1年和2年,患者在抑郁和自我效能方面表现显著的改善,看病和看急诊次数减少,节省了医疗费用。在英国、中国等国家该计划都已被成功推广应用,重复试验得到类似的结果。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Patrick Mcknight博士等开展的一项持续24个月的随机干预试验显示,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力量训练和自我管理有效。该研究从某社区居民中招募了273位确诊膝骨关节炎的中年患者(35岁~64岁),患者出现关节疼痛
比躯体功能改善(26%)、疼痛评估分数降低(40%)、躯体残疾程度改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研究者认为力量训练、自我管理都是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使膝骨关节炎患者受益,而自我管理尤其具有简便、经济、负担少的特点而值得向患者大力推荐。 国内慢性病自我管理现状
我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很多医护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疾病知识教育加入了疾病管理技能训练,除心理健康指导外,更注重提高患者与他人沟通的技能、解决疾病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寻求家庭社会支持的能力等。
自我管理教育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医护人员集中授课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疾病管理技能训练+病友相互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模式,如“高血压之家”“糖尿病学校”“哮喘俱乐部”等形式。
这些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了获取自我管理信息的途径,定量研究提示这些措施对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有肯定效果。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加大对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最终促使患者有效地管理疾病,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
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社会和医疗体系更多地关注。
四、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1、自我管理团体项目: 团体课程形式,通常每次持续2小时~2.5小时,连续5周~7周。强调互动方法、经验学习和提高自我效能,内容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互动支持。
2、社区教育团体课程:可在社区由合格的专业人员组织,包括提高自我效能策略、解决问题的练习和讨论。 进行系列课程有助于支持患者长期行为改变,促进互动支持。
3、电话支持: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咨询师接听随叫随通的专线电话,电话咨询内容包括疾病症状监测、日常药物维持和药物副作用处理、自我保健活动等。该模式能够加强专业化指导、效果可靠,同时减少临床面对面相见、通话费用低廉、节省费用。
4、家庭自学计划:患者通过邮件和网络,如音频视频辅助、网络计划等工具参与,交流内容可以集中在某个方面(如精神压力的应对)或系列自我管理主题。 该方法具有缩短专业人员工作时间、加强专业指导(经过筛选的内容更有效)、覆盖患者范围广、网络模式容许互动等优点。
5、医务人员一对一口头指导:典型内容是疾病和治疗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满足病人的个性需求。
6、疾病教育手册通常作为附属于其他干预措施的方法,单独应用时不能认为是自我管理教育的一种形式。
五、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能
六、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演示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一、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
“自我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Thomas Creer 所写的“哮喘的自我保健”中,意思为“病人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之后,“自我管理”一词便广泛用于针对慢性病的病人教育项目中。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
面临的挑战 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慢性病已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把预防慢性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报告也提出,所有国家的卫生系统,包括最贫困的国家在内,都需要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强的卫生需求。 慢性病的医疗现状 单纯依靠传统的临床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因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主要影响因素而急剧增加的慢性病患者的保健需要,必须探索新的保健服务模式来尽量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健康功能和生活质量,控制慢性病所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由于慢性病在很多方面很有共性,所以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自我管理的目标人群 自我管理的目标人群可涵盖20%急症期和高危期的病人和80%的症状平稳和健康的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成功推行可以节省大量临床资源,同时减少慢性病患者过度依赖医生的
局面。
自我保健的可行性 一个人的保健时间构成可分为:体检就诊、免疫接种、睡眠调节、疲劳的管理、平衡膳食、适度锻炼、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管理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在个人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训慢性病自我管理知识,只是在患者已有的自我管理基础上,加以引导,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我管理对个人健康保健的积极作用。目前医疗体系已建立了慢性病管理随访制度。随访的方式基本是由医生负责的单向管理模式,缺少病人的参与,效果有限,其次现在慢性病患者人数众多,医生相对不足,覆盖面有限,看病难,医生的医疗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指导、了解病人的需求,因而使患者的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
三、国内外自我管理开展情况的介绍
国外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现状
国外较成功的自我管理团体项目包括关节炎自我管理计划(arthritis self-management program,ASMP)和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均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te Lorig博士和同事研究制定。研究者依据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自信心),由标准受训人员在社区开展为期6周的系列课程,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患者管理疾病的自信心),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前者针对关节炎患者,后者主要在关节炎、心脏病、肺病或中风患者中开展。和对照组相比,
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健康行为和健康情况(例如残疾、疲劳、疼痛和抑郁)改善,6个月内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减少。随访1年和2年,患者在抑郁和自我效能方面表现显著的改善,看病和看急诊次数减少,节省了医疗费用。在英国、中国等国家该计划都已被成功推广应用,重复试验得到类似的结果。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Patrick Mcknight博士等开展的一项持续24个月的随机干预试验显示,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力量训练和自我管理有效。该研究从某社区居民中招募了273位确诊膝骨关节炎的中年患者(35岁~64岁),患者出现关节疼痛
比躯体功能改善(26%)、疼痛评估分数降低(40%)、躯体残疾程度改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研究者认为力量训练、自我管理都是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使膝骨关节炎患者受益,而自我管理尤其具有简便、经济、负担少的特点而值得向患者大力推荐。 国内慢性病自我管理现状
我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很多医护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疾病知识教育加入了疾病管理技能训练,除心理健康指导外,更注重提高患者与他人沟通的技能、解决疾病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寻求家庭社会支持的能力等。
自我管理教育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医护人员集中授课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疾病管理技能训练+病友相互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模式,如“高血压之家”“糖尿病学校”“哮喘俱乐部”等形式。
这些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了获取自我管理信息的途径,定量研究提示这些措施对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有肯定效果。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加大对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最终促使患者有效地管理疾病,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
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社会和医疗体系更多地关注。
四、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1、自我管理团体项目: 团体课程形式,通常每次持续2小时~2.5小时,连续5周~7周。强调互动方法、经验学习和提高自我效能,内容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互动支持。
2、社区教育团体课程:可在社区由合格的专业人员组织,包括提高自我效能策略、解决问题的练习和讨论。 进行系列课程有助于支持患者长期行为改变,促进互动支持。
3、电话支持: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咨询师接听随叫随通的专线电话,电话咨询内容包括疾病症状监测、日常药物维持和药物副作用处理、自我保健活动等。该模式能够加强专业化指导、效果可靠,同时减少临床面对面相见、通话费用低廉、节省费用。
4、家庭自学计划:患者通过邮件和网络,如音频视频辅助、网络计划等工具参与,交流内容可以集中在某个方面(如精神压力的应对)或系列自我管理主题。 该方法具有缩短专业人员工作时间、加强专业指导(经过筛选的内容更有效)、覆盖患者范围广、网络模式容许互动等优点。
5、医务人员一对一口头指导:典型内容是疾病和治疗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满足病人的个性需求。
6、疾病教育手册通常作为附属于其他干预措施的方法,单独应用时不能认为是自我管理教育的一种形式。
五、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能
六、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