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摘要:研究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烟草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综合防治
Occurre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of Virus Diseases in Tobacco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 diseases in tobacco. The causes of tobacco virus disease were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disease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tobacco, virus diseases, occurrence,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烟草病毒病是全世界烟草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类侵染性病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也是我国各烟区的重要病害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烟草病毒病先后在世界各国发生危害,并时常暴发流行,给烟草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接挫伤了烟草种植者的积极性,且已成为威胁我国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呈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人们对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
烟草病毒病是烟草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已报道的烟草病毒病种类有16种[1],其中主要病毒病种类有烟草普通花叶病(TMV )、烟草黄瓜花叶病(CMV )、烟草马铃薯Y 病毒病(PVY )、烟草蚀纹病(TEV )、烟草马铃薯X 病毒病(PVX )及烟草环斑病(TRSV )。但能够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有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和马铃薯Y 病毒病等[2]。烟草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30%~50%,有的地块甚至绝产[3]。烟草感染病毒病后烟叶等级下降,品质变劣[4]。目前烟草病毒病已严重阻碍我国烟草生产的发展,烟草病毒病的防治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导致烟草发生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不是一种,而不同的病毒侵染烟草后产生的症状不同,侵染的途径也不同,对不同的病毒病采取的防治措施也因病而异。因此,弄清各种烟草病毒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不同的防治对策对烟区烟农防治烟草病毒病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 2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烟草病毒病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在烟草生产区病毒病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烟草病毒病主要有TMV 、CMV 几种[6],自1981年首次报道马铃薯Y 病毒病(PVY)以来[7],又先后鉴定出BCTV 、TEV 、TRSV 等十余种病。
其次,危害烟草的主要病毒种类发生了变化,在20世60年代之前,以TMV 的危害最为严重, 60年代初CMV 对烟草的危害日趋严重,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TMV 、TMV 与CMV 复合侵染为主;90年代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CMV 危害依然严重;2纪末至21世纪初PVX 危害也在逐渐加重。
第三,主病毒的株系越来越复杂,TMV 已被鉴定出4个株CMV 至少有3个株系,各种病毒的株系复杂化, 使其害更为严重。
第四,各种病毒在田间复合侵染普遍发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成为病毒危害的主要方式状更加复杂与严重,使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3 烟草病毒病流行原因
近年来,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危害也日趋严重。造成烟草病毒病持续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不合理
我国北方蔬菜保护基地不断扩大,大面积种植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油菜,为传毒介体蚜虫和病毒自身提供了周年不断的越冬与繁殖场所。因此,常年的连作制度造成各种病毒毒源的积累,使得病害逐年加重[8]。因此,烟区的苗床地和烟地最好采用轮作,间隔3~4年轮作1次,并注意不要与马铃薯、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换茬,应与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为宜[9]。
3.2 栽培品种抗性较差,栽培措施不规范
目前,烟草品种很难兼顾优质和抗病性,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品种往往抗病性较差,长期种植感病品种,这势必导致病毒病逐年加重。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烟草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部分烟农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田间操作不规范,使得烟株营养比例失调生长不良,抗病性减弱,进一步加重了病害的危害。
3.3 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加重了烟草病毒病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可导致病毒的种群结构、毒源植物、虫媒种群、烟草本身的抗病性等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烟草病毒病的发生。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尤其有利于有翅蚜虫的发生和昆虫介体的活动,昆虫介体传播的烟草病毒病,如CMV 、PVY 、TEV 和烟草曲叶病毒病等往往发生比较严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如酸雨、暴风雨等,大大降低了烟草自身的抗逆性,导致烟叶生产的损失不断加大[10]。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病毒病的研究和预测预报
在研究病毒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病毒病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准确预测病毒病的发生动态和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综合防治。
4.2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治疗病毒病效果理想的药剂。病毒病的防治应从改良品种、改进农事耕作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以改进农事操作,优化耕作制度为主,辅以少量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系统综合防治,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指导下,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4.3 选育和推广应用抗病良种
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11]。研究[12]表明,抗病性强的品种,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低于非抗病品种,且产生的损失小。抗TMV 的烟草品种主要有辽烟8号、辽烟10号、辽烟12号、辽烟15号、鄂烟1号、鄂烟2号、中烟98、中烟99、台烟5号、台烟6号、白肋21、Coker86、CV87、CV09—2、NC279、9205、转基因NC89纯合系等;抗PVY 的品种主要有NC744、N2、Ⅵr —ginia SCR、V AM 、TN86、PBD6、筑波1号、筑波2号、13本F 系列、T90等;抗CMV 的品种主要有NC89、K326、G140等转基因系列品种和1vr6、1vIv7系列烤烟品种等;双抗TMV 和CMV 的品种主要是转基因双抗NC89纯合系;抗TEV 的品种主要有高抗品TN86、中抗品种G80、G140、NC89、中烟90,耐病品种KY14、KY10、BY21;抗TLCV 的品种仅有100—26(K20×Smyrna )×K20组合,且为中抗[13]。
4.4 栽培措施防病
一些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农事操作往往导致病毒病的发生或蔓延流行。从烟田整体生态系统出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尽力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利烟草生长发育的条件,才可能把病毒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4]。
4.4.1 均衡营养
合理施肥研究[15]表明,均衡营养,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增施有机饼肥可以提高烟株营养抗性,增强烟株自身抗病能力。据报道[16],碘对TMV 活性有特殊作用,当pH 值高于或低于5.5~6.0时,碘可以使病毒活性大大降低。研究[17]表明,补充适量的锌可以降低烟株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活性,抑制病毒增殖,提高烟草对花叶病的抗性,减轻发病程度。
4.2.2 合理布局烟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烟田
烟田需选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并要远离村庄、果园、烤房、菜地、油菜田
和马铃薯田等。不要重茬、连作,合理进行轮作。轮作只能选用非寄主作物,如禾本科作物、棉花、甘薯等。不能与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轮作,也不能与这些作物连作。同时,要避免这些作物邻作、间作,更不能与桃、李等果树间作。
4.4.3 搞好种子处理、苗床土消毒
烟草花叶病毒、环斑病毒可在种子或混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之一。同时,也可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种子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其操作技术,首先采用无病烟株上的种子,并用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去除混在其中的碎屑及不饱满的种子。经过筛选的种子要在50~52℃温水中浸5~10 min ,晾干后包衣,或者将筛选过的种子用0.1%硝酸银(AgNO3)或2%硫酸铜(CuSO4)、10%磷酸三钠(Na ,PO )等浸种5~15 min,洗净晾干包衣。苗床和营养土、农家肥等有机肥也要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
4.4.4强化苗床和田间管理
病株残体是TMV 的主要初侵染源,应避免施用未彻底腐熟的粪肥,不重茬。CMV 、PVY 、TEV 等蚜传病毒病应避免与茄科、葫芦科蔬菜邻近种植,苗床更应远离这些作物及村庄,并做好苗床土和营养土的消毒。烟草种子虽不带毒,但种子表面及混杂在种子间的杂质会带毒,种子消毒非常必要,可采用抗病毒制剂稀释液消毒。在苗床和田间作业时,每20min 将手和操作工具浸泡于牛乳或肥皂液中彻底清洗很有必要,也可用抗病毒制剂进行消毒。杜绝在苗床和田间吸烟,农事操作时注意先健株后病株,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销毁。注意做好苗床和田间卫生。研究表明,麦烟套种可以明显减轻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有利的栽培措施和田间管理可有效预防并减轻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可以作为烟草病毒病的重要预防手段加以应用。
4.4.5 严格田间消毒作业
在大田和苗床进行农事操作时,人手、剪刀、育苗盘等农具要严格消毒。做到不吸烟,不吃蔬菜、瓜果,不伸手乱摸,减少不必要的田间活动。打顶、抹权要在雨露干后进行,并要做到先健株后病株。烟农如果同时又是菜农、果农,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应先进行烟田操作,洗手换衣后再进行菜地、果园等作业,防
止交叉传染。此外,烟草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在农事操作中及时将顶、权、低脚叶、拔除的病株等带离烟田,进行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也是防止病害传播的重要措施。
4.4.6种植诱蚜作物
在烟田四周种植至少2垄宽的油菜。在移栽油菜时用涕灭威杀蚜,并在移栽烟株前施药杀蚜,减少迁飞到烟株上的蚜虫数量,对减轻病毒病有一定的效果[18]。
4.4.7及时喷药,预防田间发病
抗病毒制剂主要是通过诱导植物产生对病毒侵染与增殖的抗体或抑制病毒活性同时诱导烟草产生抗性,从而提高烟株的抗病毒能力。起到控制病害的作用。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好的抗病毒制剂主要有22%金叶宝WP400倍、1.5%埴病灵Ⅱ号1000倍、2%茼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250倍以及病毒特等。预防效果一般在41%~60%。个别研究认为,抗病毒剂1号、病毒宁、病毒敌、毒病灵、埴病灵也有较好的防效。此外,NS-83增抗剂、病毒A 、菌毒清、病毒清、灭毒双、S52、病毒净等抗病毒制剂对烟草病毒病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在选用抗病毒制刺的同时混配0.3%KH2PO4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
4.5 应用地膜等设施防病
4.5.1 银灰地膜覆盖驱蚜防病
银灰膜覆盖不仅能提高烟田土壤温度,改善烟株根部光、热、水、气等生长条件,提高养分利用率,抑制杂草生长,促进烟株健壮,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驱避有翅蚜在第一次迁飞高峰时向烟田大量转移,减少带毒蚜虫对烟草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显著降低烟田病毒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4.5.2 镀铝反光膜在烟垄上和垄间覆盖避蚜防病
反光膜在移栽后的20 d以上时间内,能有效减少迁飞到烟草上的蚜虫数量,起到防病的作用。
4.5.3 无纺覆盖治虫防病
无纺布是一种很好解决病毒病害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范围广,加上目前病毒病危害多为复合性侵染,这给烟叶
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增加了烟草病毒病防治的难度。目前生产上烟草病毒病防治通常采用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防治手段。常用的方法有加强农艺栽培措施的管理,农具、土壤消毒,防治蚜虫,切断传播途径,使用农药驱除或杀死昆虫介体。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高效防治烟草病毒病的农药。
虽然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育种及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还存在疑虑,并且转基因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充分掌握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加强预测预报, 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减少损失,达到稳产、优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贤朝, 王彦亭, 王押发. 中国烟草病害.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成巨龙. 烟草病害诊断.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雷吕英. 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剂试验. 中国烟草科学, 2002, (1): 28-29. [4]白金. 烟草病害防治图册.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王风龙.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烟草科技, 2002, (4): 43-45. [6]朱贤朝. 中国烟草病害.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韩晓东, 李林森, 周家平. 山东烟草病毒病鉴定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 中国烟草, 1980(3): 14~18.
[8]杨德廉, 王凤龙, 钱玉梅.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策略[J]. 中国烟草科学, 2001, 22(1): 46~48.
[9]杨红超.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内江科技, 2007, 28(7): 108. [10]雷艳丽.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J].安徽农业
[11]蒙世贵, 胡启贤, 吕道林. 灭蚜宁防治烟蚜药效试验. 烟草科技, 2002(8): 47-48.
[12]马国胜, 郭红, 陈娟. 浅析皖北烟草脉斑病连年发生并间歇式暴发原因及对策[J ]. 植物保护, 2000, 26(4): 26-28.
[13]董志坚, 郑新章, 刘立全. 烟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烟草科技, 2002
(12): 38-45.
[14]吴柳松, 天臣, 张炳孝, 等. 烟草PVY 病毒综合防治技术试验报告. 烟草科技, 1998(2): 436.
[15]马国胜, 郭红, 陈娟. 浅析皖北烟草脉斑病连年发生并间歇式暴发原因及对策[J ]. 植物保护, 2000, 26(4): 26-28.
[16]蒙世贵, 胡启贤, 吕道林. 灭蚜宁防治烟蚜药效试验. 烟草科技, 2002(8): 47-48.
[17]周本国, 高正良, 马国胜, 等. 烟草病毒病(CMV 、PVY )药剂防治及挽回损失研究初报. 烟草科技, 1998(3): 44-45.
[18]陈德鑫, 王风龙, 钱玉梅, 等. 烟草病毒病避蚜防病技术研究[C ].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烟草学会, 2002: 107. 110.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摘要:研究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烟草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综合防治
Occurre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of Virus Diseases in Tobacco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 diseases in tobacco. The causes of tobacco virus disease were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disease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tobacco, virus diseases, occurrence,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烟草病毒病是全世界烟草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类侵染性病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也是我国各烟区的重要病害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烟草病毒病先后在世界各国发生危害,并时常暴发流行,给烟草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接挫伤了烟草种植者的积极性,且已成为威胁我国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呈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人们对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
烟草病毒病是烟草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已报道的烟草病毒病种类有16种[1],其中主要病毒病种类有烟草普通花叶病(TMV )、烟草黄瓜花叶病(CMV )、烟草马铃薯Y 病毒病(PVY )、烟草蚀纹病(TEV )、烟草马铃薯X 病毒病(PVX )及烟草环斑病(TRSV )。但能够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有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和马铃薯Y 病毒病等[2]。烟草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30%~50%,有的地块甚至绝产[3]。烟草感染病毒病后烟叶等级下降,品质变劣[4]。目前烟草病毒病已严重阻碍我国烟草生产的发展,烟草病毒病的防治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导致烟草发生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不是一种,而不同的病毒侵染烟草后产生的症状不同,侵染的途径也不同,对不同的病毒病采取的防治措施也因病而异。因此,弄清各种烟草病毒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不同的防治对策对烟区烟农防治烟草病毒病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 2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烟草病毒病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在烟草生产区病毒病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烟草病毒病主要有TMV 、CMV 几种[6],自1981年首次报道马铃薯Y 病毒病(PVY)以来[7],又先后鉴定出BCTV 、TEV 、TRSV 等十余种病。
其次,危害烟草的主要病毒种类发生了变化,在20世60年代之前,以TMV 的危害最为严重, 60年代初CMV 对烟草的危害日趋严重,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TMV 、TMV 与CMV 复合侵染为主;90年代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CMV 危害依然严重;2纪末至21世纪初PVX 危害也在逐渐加重。
第三,主病毒的株系越来越复杂,TMV 已被鉴定出4个株CMV 至少有3个株系,各种病毒的株系复杂化, 使其害更为严重。
第四,各种病毒在田间复合侵染普遍发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成为病毒危害的主要方式状更加复杂与严重,使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3 烟草病毒病流行原因
近年来,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危害也日趋严重。造成烟草病毒病持续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不合理
我国北方蔬菜保护基地不断扩大,大面积种植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油菜,为传毒介体蚜虫和病毒自身提供了周年不断的越冬与繁殖场所。因此,常年的连作制度造成各种病毒毒源的积累,使得病害逐年加重[8]。因此,烟区的苗床地和烟地最好采用轮作,间隔3~4年轮作1次,并注意不要与马铃薯、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换茬,应与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为宜[9]。
3.2 栽培品种抗性较差,栽培措施不规范
目前,烟草品种很难兼顾优质和抗病性,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品种往往抗病性较差,长期种植感病品种,这势必导致病毒病逐年加重。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烟草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部分烟农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田间操作不规范,使得烟株营养比例失调生长不良,抗病性减弱,进一步加重了病害的危害。
3.3 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加重了烟草病毒病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可导致病毒的种群结构、毒源植物、虫媒种群、烟草本身的抗病性等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烟草病毒病的发生。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尤其有利于有翅蚜虫的发生和昆虫介体的活动,昆虫介体传播的烟草病毒病,如CMV 、PVY 、TEV 和烟草曲叶病毒病等往往发生比较严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如酸雨、暴风雨等,大大降低了烟草自身的抗逆性,导致烟叶生产的损失不断加大[10]。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病毒病的研究和预测预报
在研究病毒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病毒病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准确预测病毒病的发生动态和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综合防治。
4.2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治疗病毒病效果理想的药剂。病毒病的防治应从改良品种、改进农事耕作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以改进农事操作,优化耕作制度为主,辅以少量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系统综合防治,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指导下,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4.3 选育和推广应用抗病良种
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11]。研究[12]表明,抗病性强的品种,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低于非抗病品种,且产生的损失小。抗TMV 的烟草品种主要有辽烟8号、辽烟10号、辽烟12号、辽烟15号、鄂烟1号、鄂烟2号、中烟98、中烟99、台烟5号、台烟6号、白肋21、Coker86、CV87、CV09—2、NC279、9205、转基因NC89纯合系等;抗PVY 的品种主要有NC744、N2、Ⅵr —ginia SCR、V AM 、TN86、PBD6、筑波1号、筑波2号、13本F 系列、T90等;抗CMV 的品种主要有NC89、K326、G140等转基因系列品种和1vr6、1vIv7系列烤烟品种等;双抗TMV 和CMV 的品种主要是转基因双抗NC89纯合系;抗TEV 的品种主要有高抗品TN86、中抗品种G80、G140、NC89、中烟90,耐病品种KY14、KY10、BY21;抗TLCV 的品种仅有100—26(K20×Smyrna )×K20组合,且为中抗[13]。
4.4 栽培措施防病
一些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农事操作往往导致病毒病的发生或蔓延流行。从烟田整体生态系统出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尽力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利烟草生长发育的条件,才可能把病毒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4]。
4.4.1 均衡营养
合理施肥研究[15]表明,均衡营养,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增施有机饼肥可以提高烟株营养抗性,增强烟株自身抗病能力。据报道[16],碘对TMV 活性有特殊作用,当pH 值高于或低于5.5~6.0时,碘可以使病毒活性大大降低。研究[17]表明,补充适量的锌可以降低烟株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活性,抑制病毒增殖,提高烟草对花叶病的抗性,减轻发病程度。
4.2.2 合理布局烟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烟田
烟田需选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并要远离村庄、果园、烤房、菜地、油菜田
和马铃薯田等。不要重茬、连作,合理进行轮作。轮作只能选用非寄主作物,如禾本科作物、棉花、甘薯等。不能与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轮作,也不能与这些作物连作。同时,要避免这些作物邻作、间作,更不能与桃、李等果树间作。
4.4.3 搞好种子处理、苗床土消毒
烟草花叶病毒、环斑病毒可在种子或混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之一。同时,也可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种子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其操作技术,首先采用无病烟株上的种子,并用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去除混在其中的碎屑及不饱满的种子。经过筛选的种子要在50~52℃温水中浸5~10 min ,晾干后包衣,或者将筛选过的种子用0.1%硝酸银(AgNO3)或2%硫酸铜(CuSO4)、10%磷酸三钠(Na ,PO )等浸种5~15 min,洗净晾干包衣。苗床和营养土、农家肥等有机肥也要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
4.4.4强化苗床和田间管理
病株残体是TMV 的主要初侵染源,应避免施用未彻底腐熟的粪肥,不重茬。CMV 、PVY 、TEV 等蚜传病毒病应避免与茄科、葫芦科蔬菜邻近种植,苗床更应远离这些作物及村庄,并做好苗床土和营养土的消毒。烟草种子虽不带毒,但种子表面及混杂在种子间的杂质会带毒,种子消毒非常必要,可采用抗病毒制剂稀释液消毒。在苗床和田间作业时,每20min 将手和操作工具浸泡于牛乳或肥皂液中彻底清洗很有必要,也可用抗病毒制剂进行消毒。杜绝在苗床和田间吸烟,农事操作时注意先健株后病株,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销毁。注意做好苗床和田间卫生。研究表明,麦烟套种可以明显减轻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有利的栽培措施和田间管理可有效预防并减轻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可以作为烟草病毒病的重要预防手段加以应用。
4.4.5 严格田间消毒作业
在大田和苗床进行农事操作时,人手、剪刀、育苗盘等农具要严格消毒。做到不吸烟,不吃蔬菜、瓜果,不伸手乱摸,减少不必要的田间活动。打顶、抹权要在雨露干后进行,并要做到先健株后病株。烟农如果同时又是菜农、果农,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应先进行烟田操作,洗手换衣后再进行菜地、果园等作业,防
止交叉传染。此外,烟草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在农事操作中及时将顶、权、低脚叶、拔除的病株等带离烟田,进行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也是防止病害传播的重要措施。
4.4.6种植诱蚜作物
在烟田四周种植至少2垄宽的油菜。在移栽油菜时用涕灭威杀蚜,并在移栽烟株前施药杀蚜,减少迁飞到烟株上的蚜虫数量,对减轻病毒病有一定的效果[18]。
4.4.7及时喷药,预防田间发病
抗病毒制剂主要是通过诱导植物产生对病毒侵染与增殖的抗体或抑制病毒活性同时诱导烟草产生抗性,从而提高烟株的抗病毒能力。起到控制病害的作用。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好的抗病毒制剂主要有22%金叶宝WP400倍、1.5%埴病灵Ⅱ号1000倍、2%茼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250倍以及病毒特等。预防效果一般在41%~60%。个别研究认为,抗病毒剂1号、病毒宁、病毒敌、毒病灵、埴病灵也有较好的防效。此外,NS-83增抗剂、病毒A 、菌毒清、病毒清、灭毒双、S52、病毒净等抗病毒制剂对烟草病毒病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在选用抗病毒制刺的同时混配0.3%KH2PO4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
4.5 应用地膜等设施防病
4.5.1 银灰地膜覆盖驱蚜防病
银灰膜覆盖不仅能提高烟田土壤温度,改善烟株根部光、热、水、气等生长条件,提高养分利用率,抑制杂草生长,促进烟株健壮,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驱避有翅蚜在第一次迁飞高峰时向烟田大量转移,减少带毒蚜虫对烟草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显著降低烟田病毒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4.5.2 镀铝反光膜在烟垄上和垄间覆盖避蚜防病
反光膜在移栽后的20 d以上时间内,能有效减少迁飞到烟草上的蚜虫数量,起到防病的作用。
4.5.3 无纺覆盖治虫防病
无纺布是一种很好解决病毒病害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范围广,加上目前病毒病危害多为复合性侵染,这给烟叶
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增加了烟草病毒病防治的难度。目前生产上烟草病毒病防治通常采用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防治手段。常用的方法有加强农艺栽培措施的管理,农具、土壤消毒,防治蚜虫,切断传播途径,使用农药驱除或杀死昆虫介体。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高效防治烟草病毒病的农药。
虽然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育种及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还存在疑虑,并且转基因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充分掌握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加强预测预报, 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减少损失,达到稳产、优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贤朝, 王彦亭, 王押发. 中国烟草病害.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成巨龙. 烟草病害诊断.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雷吕英. 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剂试验. 中国烟草科学, 2002, (1): 28-29. [4]白金. 烟草病害防治图册.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王风龙.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烟草科技, 2002, (4): 43-45. [6]朱贤朝. 中国烟草病害.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韩晓东, 李林森, 周家平. 山东烟草病毒病鉴定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 中国烟草, 1980(3): 14~18.
[8]杨德廉, 王凤龙, 钱玉梅.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策略[J]. 中国烟草科学, 2001, 22(1): 46~48.
[9]杨红超.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内江科技, 2007, 28(7): 108. [10]雷艳丽.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J].安徽农业
[11]蒙世贵, 胡启贤, 吕道林. 灭蚜宁防治烟蚜药效试验. 烟草科技, 2002(8): 47-48.
[12]马国胜, 郭红, 陈娟. 浅析皖北烟草脉斑病连年发生并间歇式暴发原因及对策[J ]. 植物保护, 2000, 26(4): 26-28.
[13]董志坚, 郑新章, 刘立全. 烟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烟草科技, 2002
(12): 38-45.
[14]吴柳松, 天臣, 张炳孝, 等. 烟草PVY 病毒综合防治技术试验报告. 烟草科技, 1998(2): 436.
[15]马国胜, 郭红, 陈娟. 浅析皖北烟草脉斑病连年发生并间歇式暴发原因及对策[J ]. 植物保护, 2000, 26(4): 26-28.
[16]蒙世贵, 胡启贤, 吕道林. 灭蚜宁防治烟蚜药效试验. 烟草科技, 2002(8): 47-48.
[17]周本国, 高正良, 马国胜, 等. 烟草病毒病(CMV 、PVY )药剂防治及挽回损失研究初报. 烟草科技, 1998(3): 44-45.
[18]陈德鑫, 王风龙, 钱玉梅, 等. 烟草病毒病避蚜防病技术研究[C ].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烟草学会, 2002: 10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