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时习之是贤人的学习

我将儒家的修行分为五个阶段:庶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阶段前后递进,都有关系。

学而时习之是贤人的学习态度,但是也是当今最缺乏的学习态度,古代说向圣贤看齐,这种学习态度大受推崇,今天也讲学而时习之,但似乎不是这样去做的。

我工作的地方有一位读者的编辑,算是以为学者级人物,他这些年所做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培养,而他频频举例的有一个小姑娘,一周要写好几篇论文,还要写好几篇读者专栏,还要读许多书,一直苦恼的是怎么提升阅读速度。

我起初听到的时候,甚觉励志,可是后来越想越后怕,越后怕越想,这成天都在阅读,写作,学习,留给思考的时间又是多少?

我去年读的书实在不能算是太多,一本《传习录》读了半本。然后是一本《大学》,再基本上没有看什么书,要说看,或者能算上一些闲书,好比网络小说等书,《大学》这本书我花了好长时间去咀嚼,去思考,后来我写成了三万多字的书稿,算是交代,这三万多字的书稿,从心学出发,对《大学》进行一个完全心学的解释,这是我一年多来思考的成果,这是我不苟同大家的思维。

古人说学而时习之,翻来覆去的看一本书,我们也许才能读出来不一样的东西,但是现在太追求快了,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在这样快速之下,我们读不懂古人的经典,也许只能读懂今人的一些小文章而已,而能够作为自己经世致用之书,可能寥寥无几。

在宋代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他这辈子很著名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人看来似乎毫不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夸张的写法,但我不这么看,反复咀嚼《论语》,里面可以给你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从一段话中去发义,可以得到的是无穷尽的意思。

那现在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我看是完全可以,为什么现在的人觉得不行呢?有几个愿意反复的去看一本书呢?喜欢读书的人已经不多,喜欢反复的去读一本书的人更少,《论语》这本书是千百年都适用的书,他的适用不是在这本书的表面意思,表面意思在秦朝的时候,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不适用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用两千多年呢?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的很明白,每一世有每一世的圣人,这个圣人出来是做什么用的,发掘适合当代的经典,使得经典的内容可以与当世的态度符合。

经典所用的是他的发散义,而不是初始义,但是我们看不到发散义,为什么?我们急着追赶下一本书,哪来的时间,来研究经典的发散义呢?没有,我们缺少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当然不会有学而时习之方有可得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论语》、《大学》和《爵迹》、《小时代》的区别仅仅是,哦,《论语》好像是一本好书,比《小时代》好点儿。

中国古代的太多经典需要反复的去读,需要学而时习之,才可能有所得的东西,在这个当今吵吵嚷嚷着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社会状态下,很有可能发生灯下黑的情况,连巨人究竟长什么样,巨人究竟有多高,巨人的高度在哪儿还不知道,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的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们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脚板上,看见远处的参天古木,苍然老松,其实只是巨人的腿毛,如是这样,那我们也太尴尬了。

我将儒家的修行分为五个阶段:庶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阶段前后递进,都有关系。

学而时习之是贤人的学习态度,但是也是当今最缺乏的学习态度,古代说向圣贤看齐,这种学习态度大受推崇,今天也讲学而时习之,但似乎不是这样去做的。

我工作的地方有一位读者的编辑,算是以为学者级人物,他这些年所做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培养,而他频频举例的有一个小姑娘,一周要写好几篇论文,还要写好几篇读者专栏,还要读许多书,一直苦恼的是怎么提升阅读速度。

我起初听到的时候,甚觉励志,可是后来越想越后怕,越后怕越想,这成天都在阅读,写作,学习,留给思考的时间又是多少?

我去年读的书实在不能算是太多,一本《传习录》读了半本。然后是一本《大学》,再基本上没有看什么书,要说看,或者能算上一些闲书,好比网络小说等书,《大学》这本书我花了好长时间去咀嚼,去思考,后来我写成了三万多字的书稿,算是交代,这三万多字的书稿,从心学出发,对《大学》进行一个完全心学的解释,这是我一年多来思考的成果,这是我不苟同大家的思维。

古人说学而时习之,翻来覆去的看一本书,我们也许才能读出来不一样的东西,但是现在太追求快了,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在这样快速之下,我们读不懂古人的经典,也许只能读懂今人的一些小文章而已,而能够作为自己经世致用之书,可能寥寥无几。

在宋代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他这辈子很著名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人看来似乎毫不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夸张的写法,但我不这么看,反复咀嚼《论语》,里面可以给你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从一段话中去发义,可以得到的是无穷尽的意思。

那现在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我看是完全可以,为什么现在的人觉得不行呢?有几个愿意反复的去看一本书呢?喜欢读书的人已经不多,喜欢反复的去读一本书的人更少,《论语》这本书是千百年都适用的书,他的适用不是在这本书的表面意思,表面意思在秦朝的时候,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不适用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用两千多年呢?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的很明白,每一世有每一世的圣人,这个圣人出来是做什么用的,发掘适合当代的经典,使得经典的内容可以与当世的态度符合。

经典所用的是他的发散义,而不是初始义,但是我们看不到发散义,为什么?我们急着追赶下一本书,哪来的时间,来研究经典的发散义呢?没有,我们缺少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当然不会有学而时习之方有可得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论语》、《大学》和《爵迹》、《小时代》的区别仅仅是,哦,《论语》好像是一本好书,比《小时代》好点儿。

中国古代的太多经典需要反复的去读,需要学而时习之,才可能有所得的东西,在这个当今吵吵嚷嚷着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社会状态下,很有可能发生灯下黑的情况,连巨人究竟长什么样,巨人究竟有多高,巨人的高度在哪儿还不知道,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的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们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脚板上,看见远处的参天古木,苍然老松,其实只是巨人的腿毛,如是这样,那我们也太尴尬了。


相关内容

  • 论语完整翻译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

  • 听老狼给你讲藏在[论语]中的故事
  • <论语>之前先讲几句与<论语>无关的话. 生活的那个时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叫礼乐制度,虽然当时有些的人们不肯好好地执行它了,但它大体的面目还在,就像一件衣服破了,总归还能穿. 那时候人们从政有七门必修的功课,分别叫做: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偏重于制度,射御主要是指个人战斗技能,因 ...

  • 论语十则练习题
  • <论语>十则 班级 姓名 学号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 ...

  • 人生成长三境界--感悟[论语·学而第一]开篇
  • 人生成长三境界 --感悟<论语·学而第一>开篇 晋中市教育局  侯希诚 近段时间,拜读钱穆先生撰写的<孔子传>和李长之先生撰写的<孔子的故事>,结合赏析傅佩荣先生译解的<易经>,细细研读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有一种拨云见日.心旷神怡的感觉. ...

  • [论语]八则-南通市虹桥二中---协同教育网
  • <论语>八则 殷一萍 一. 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宣传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学生将第一次感受作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的经典之处.<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包含着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有许多格言足供后人 ...

  • 论语中考题
  • <论语十则>题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

  • [论语]十五则
  • <论语>十五则 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 ì 说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yì)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è 不知而不愠( ù ) 不亦君子乎? 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 &qu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 ...

  • 再品[论语]谈颜回
  • 颜回在布衣孔子三千弟子之中,被后世尊为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首,在孔子的眼中能担得起"仁"的责任只有颜回.他践行仁德的同时对同门弟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颜回的高尚德行都是发自内心的赞赏.请跟着我,一章一节看颜回.也希望通过这篇小文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颜回这个人物,进而向他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