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论文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Analytical John.Strauss 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院 系

专 业

学 生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 ### ### ## ########## ### ### 教授

浅谈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

指导老师 ##

摘要

圆舞曲是一种源于欧洲民间的音乐舞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并成为影响欧洲艺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因素,这种分艺术音乐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出欧洲的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又把一种特有的民间音乐类型对欧洲艺术音乐影响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整个19世纪中,圆舞曲是欧美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舞曲,它几乎压倒了其他的一切舞曲体裁。在生活音乐的领域里是这样,在古典音乐的领域亦是如此。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依然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而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其所创作的圆舞曲对其他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更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将从: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四 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等。几方面对其圆舞曲的音乐风格进行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音乐风格

Analytical John.Strauss 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

Guide the teacher ##

Abstract

The waltz is a kind of music of the folks that comes from Europe to dance the form, entering in develop process in the city cultural life of Europe, and become affect the European art music creations of a kind of important facto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rt music of this kind of cent, since express a characteristic of civil music of an Europe development, and then come out the way display that a kind of special civil music type affects to the European art music.In the whole 19 centuries, waltz is predominate in Euro-American music position of dance music, it almost exceled other whole dance music forms.Is thus in the realm of living music, also is such in the realm of the classical music.21 centuries of today, the waltz is still on the up, keeping the certain influence.But was be called John of" the king of the waltz".Especially the John Strauss , the waltz that it create as to it's the influence of his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s is also very extensive.This text will from:1 waltz and its characteristics;2 Johns.Is especially the John Strauss and waltzs; 3 Johns.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of John Strauss ;4 thought contentses and arts express etc..Several aspect as to it's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carries on the shallow study for want.

Keyword:Waltz;Johnn Strauss ;Music style

目录

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 „„„„„„„„„„„„„„„„„„„„„„„„1

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2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4

(一) 圆舞曲形式中的个人风格„„„„„„„„„„„„„„„„„„„4

(二)音乐素材多样华„„„„„„„„„„„„„„„„„„„„„„„6

(三)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7 小结 „„„„„„„„„„„„„„„„„„„„„„„„„„„„„„„7 致谢„„„„„„„„„„„„„„„„„„„„„„„„„„„„„„„„8 参考文献„„„„„„„„„„„„„„„„„„„„„„„„„„„„„„9

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

圆舞曲是一种源于欧洲民间的音乐舞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并成为影响欧洲艺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因素,这种分艺术音乐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出欧洲的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又把一种特有的民间音乐类型对欧洲艺术音乐影响的方式展现出来。

圆舞曲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音乐为三拍子,每小节的第一拍是重拍。约于18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的一些地区流行,是直接从“连德勒”发展而成,连德勒是3/4拍子或3/8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段落组成。这两个段落各自要反复一遍或反复几遍,到了十七、十八世纪,连德勒在维也纳的宫廷里也出现了。

与连德勒相比,维也纳的圆舞曲在性格上变得华丽而活泼,优雅,速度较快,三拍子的节奏很富有弹性,第二,三拍经常拖长一点。维也纳圆舞曲大体上是小快板速度它比音乐会的圆舞曲单纯,明快。整首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主体为三至五首小圆舞曲(一般为四至五首),前面有序奏部,最后有结束部,各首圆舞曲依次称为“第一圆舞曲”等这些小圆舞曲每首有两个主要旋律,用单二部曲式(如//:A://:B://)或单三部曲式(如//:A://:B://:A//)构成。开头的序奏部规模有时较大。特别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作品。序奏部不仅起着“开场锣鼓”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形象。例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开头的“山谷笛声”和小鸟呜啭等,其音乐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最后的结束部常常再现前面几首小圆舞曲中的某些旋律,以此来加强乐曲的统一性,然后加快速度,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维也纳圆舞曲有时被称为“圆舞组曲”或“圆舞曲的锁链”,不过,圆舞曲各个段落之间,原则上是连续演奏而不中断的。

维也纳圆舞曲常常附有标题,其中有的标题是跟内容有联系的,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有些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些则来历不明,甚至与乐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在欣赏这些圆舞曲时,应根据具体的音乐形象加以辨别。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酒、女人和歌声圆舞曲》这个标题就是来历不明的。

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兰纳创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原先是作为伴舞曲出现,后来还出现了专供欣赏用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优秀的维也纳圆舞曲

已成为演奏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从18世纪起,圆舞曲渐渐进入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当时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圆舞曲正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个侧面。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当时的欧洲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人们需要某种安慰,作为轻松愉快的精神产品的圆舞曲,迎合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自然为人们所青睐。另外舞蹈形式的别出心裁,也是圆舞曲在19世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其他一些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相比,如小步舞和加伏特舞,都是男女保持一定距离而舞,而圆舞曲与此相反,是男方拥抱着女方旋转而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圆舞曲的舞蹈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作一些必要的调整。早期的德国民间舞蹈,如德意志舞蹈和连德勒,都是十分活跃的,步伐移动很快,并且和男女舞伴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它们都具有旋转的特性。当这些舞蹈进入城市舞厅的时候,舞步变得圆滑,柔美的手势代替了民间舞蹈中的粗野动作。相对自由的舞步和朴素的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贵族式的小步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热情奔放的圆舞曲很快便取代了庄严拘谨的小步舞曲,而成为了社交界的新宠。但是在许多欧洲作曲家的笔下,圆舞曲成为了艺术音乐,但是它的一些固有的文化特征并没有遗失,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与艺术音乐结合的过程中,它有自己的一些特长,而同时也有自身的一些弱点。

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人们称其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由于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过一百五十首以上的圆舞曲,并与另一位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因此被人们誉称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比他父亲大,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他从小爱好音乐,不到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然而父亲却不愿让儿子和自己一样过那种疲于奔命的普通音乐家生活。在父亲的强迫下,小约翰当了银行职员。可是,由于太迷恋音乐,常常上班时偷偷作曲,被老板发现,结

果被银行解雇。他因祸得福,在母亲的支持下,违背父愿,暗地里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44年(19岁)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演出自己和他父亲的作品,并同父亲的乐队竞争达5年之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在世时,虽然父子二人不和,但是他始终尊敬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将自己的乐队与父亲的乐队合并,出版了父亲的全部作品,并在序言中写道:“正因为他(指父亲),维也纳舞蹈音乐才传遍了全世界。”

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家都亲身经历了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革命爆发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年仅23岁。他怀着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当时他正在罗马尼亚演出,当地群众要求罢免奥国领事,他就带头到领事馆宣告这一要求。当局慑于群众的不满,果真就撤了领事的职。在革命高涨的日子里,他指挥演奏《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自己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自由之歌》和《大学生进行曲》等作品。

然而,革命迅速被镇压后,他很快改变了态度,为迎合统治者的学眼,投其所好,为他们写曲。例如奥皇遇刺脱险,他立刻写了《脱险狂欢进行曲》;皇帝举行婚礼,他写了《桃金娘花冠圆舞曲》,从而受到宫廷恩宠。

为了赚钱谋生,他经常接受各种“定货”,写作各式各样作品。例如为大学法学系学生舞会写了《法律学生圆舞曲》;为晨报记者写了《晨报圆舞曲》;为医学院学生写了《加速脉搏圆舞曲》;为适应维也纳市民的风尚和趣味而写了《酒、女人和歌声圆舞曲》等。

他的巡回演出遍及欧洲和远至美洲,往往具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性质。例如1854年与俄国铁路局订立合同,每年5至9月在俄国巴甫洛夫斯克和彼得堡近郊演出,为招揽顾客,印刷了10万份有他签名的肖像,分发个旅客。又如1872年,在美国签约,特地建造可容纳十忘听众和两万表演者的演出场所。为了实现这一规模庞大的演出,特意安排了一百名助手(即副指挥)跟着约翰.施特劳斯的指挥动作,分别指挥各自面前的歌队和乐队。音乐会开始用炮声作信号。这种演出很轰动,很赚钱,但是算不上艺术,连约翰.施特劳斯自己都承认:“尽管预先曾经排练过,但是这次表演的艺术成绩和质量等等,是谈都谈不上的。”

1848年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成名的约翰.施特劳斯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入了革命者的行列并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自由之歌圆舞曲》、《街垒之

歌圆舞曲》等富有革命精神的作品。

1870年是他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只写各式各样的舞曲和进行曲,其中圆舞曲有127首,也因此被誉称为“圆舞曲之王”。

革命失败后,约翰.施特劳斯继续过着疲于奔命的演出生活,甚至兼管指挥两个乐队。六十年代以后,他着手创作了规模较大的音乐会用的舞曲,他的许多优秀的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约翰.施特劳斯是多产作曲家,作品号码编到479号,他的音乐创作与奥地利的民间音乐和城市中的专业音乐传统密切相连,其优秀作品反映了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感情.活跃了城市的音乐生活,总的说来,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并不深刻,常常回避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有的作品对生活是浮光掠影式的.但他所写的大量圆舞曲并不都是佳作,其中有很多明显地看出是迎合当时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劣品;有的还明显地起着歌颂奥地利反动统治的坏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必须指出和摒弃的。但在他六、七十年代以后写的一些圆舞曲中,也有许多流传下来,受到欢迎。虽然如此,精华和糟粕仍必须要进行鉴别和分析。其中,《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1867)、《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868)、《春之歌》和《皇帝》(1888)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一) 圆舞曲形式中的个人风格

从音乐形式的角度看,作曲家们创作圆舞曲的时候,遵循着圆舞曲本身的一定曲风和规律,但并不影响作家创作个性的发挥,对于那些以圆舞曲为创作题材的音乐家们来说,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烙印上自己的个人风格并显示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的风格与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相比更为冶炼、华丽、甜美兼而有之,而且充满了活力。在舞曲结构上,他虽然保持了传统的圆舞曲形式,但也注入了新的因素,即:多以一段引子开始,引子的旋律的音乐形象有一定的标题性并和依次出现的主要圆舞曲有联系,接着是五首(有时略有增减)圆舞曲,最后是一个结尾。结尾中往往再现第一首(或最主要的)圆舞

曲,而约翰.施特劳斯在这个结构里,运用了交响乐发展的手法,全曲的章法有段落性和贯串性,同时,他完成了小步舞曲和连德勒舞曲通过徐缓的连德勒式圆舞曲到时式的快速圆舞曲发展的过程。且标题不再是偶然题写,而是揭示出作曲家受什么灵感,启发而作;前奏篇幅较前面增大,并有可能预示出之后各部分圆舞曲的主题动机。

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和其他许多维也纳圆舞曲一样,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构成。各部分之间连续演奏。

序奏:分成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行板速度和圆舞曲速度。第一部分为A大调,由小提琴的震音开始,描绘出微波荡漾的多瑙河在晨曦中悄悄醒来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圆号缓缓奏出主要动机,木管乐器组在较高音区与之呼应,三个方面水乳交融,展现出一幅绝妙美好的晨景。

序奏的第二部分转入D大调,开始进入圆舞曲速度,从而自然导入圆舞曲正题,它起着真正序奏的作用。接下来五首小圆舞曲均为二部或三部曲式,每一个都包含了两个旋律主题,相映成趣。全曲的主要主题出现在第一首小圆舞曲中,D大调主题源自于序奏动机。

随后的主题则在A大调上呈现,第二首小圆舞曲的调性为D大调——降B大调——D大调。第三首则完全为G大调。其后经过一个4小节的简短过渡导入了F大调的第四首圆舞曲。全曲的最高潮在第五首当中,在主题出现之前有一个10小节的过门,借此在调性上完成从F调转向A大调的过渡。随后主题在强拍上出现,气息悠长,打击乐器辅以欢快热烈的圆舞曲节奏,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盛大的舞会场景。

《蓝色多瑙河》的结尾异常庞大,综合再现了前面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而且也引进了一些新的音调,调性则安排为D大调转为F大调再转回D大调。

(二)音乐素材的多样化

圆舞曲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音乐形象是固定化的,尤其在节拍方面,但是作曲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在保留传统圆舞曲的一些固定特征的同时,也会用其他民间音乐素材来充实自己的圆舞曲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作品也不例外,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就沿用了一些奥地利乡村民间音乐的风格,从这首圆舞曲里,可以明显的听到民间舞蹈连德勒的音乐,民间乐器基塔琴(基塔琴是民间的拨弦乐器,跟我国的扬琴,筝有些类似.主要流行在奥地利,德国南部,瑞士等地)的声音,同时,还能听见维也纳森林里小鸟的啼鸣。这首乐曲犹如一幅以维也纳近郊的森林为背景的风俗性的水彩画,其中的森林情景,舞蹈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

本曲是按照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程式布局,也是由带序奏部和结束部的五小圆舞曲组成的。

序奏部的规模相当大,分成好些段落,总的速度是缓慢的。欣赏时,事先了解这个特点,不把序奏部仅仅当作舞曲的“引子”,而是把序奏部看成是这首乐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去欣赏它用表现的情景,那就不仅不会感到冗长,而且会感到序奏部的音乐格外动听,富有诗意而绘声绘色。

序奏的开头段落是圆舞曲的速度,C大调,3/4拍子,先是空谷笛声,由单簧管在空五度的持续音衬托下,奏出富于民间风味的旋律,造成和平,宁静的气氛。

序奏第三个段落变中庸速度,乐谱上注明这是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速度(Landler tempo).调性和拍子跟前面一样.在这里出现了优美纯朴的民间风格的旋律,这旋律由前面的主要音调发展而成,由基塔琴独奏.这一段音乐的出现使乐曲的民族色彩更加浓郁.

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春之声圆舞曲》也是最出色的一首。它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有些不一样,它不是作为舞蹈的伴奏,而是作为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创作的。从体裁上说,它还带有明显的回旋曲的特点。这就是:有一个多次再现的,贯串全曲的回旋曲主题。

乐曲一开始就充满活力。在简短、热烈的八小节圆舞曲节奏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回旋曲的主要主题。

敏捷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轻盈的舞步,音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倚音式的旋法把向上旋转的前半句和逐步稳定下来的后半句有机地连成一体。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这个回旋曲的主题,在中间和结尾再现过两次,从而与全曲其他旋律相映成趣,并把它们揉在一起。假如把不同的主旋律用不同的字母标记的话,全曲的图式是:A B A C D E F Á (结尾)

从这个图式可以看出,《春之声》既有回旋曲式的特点,又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一样,具有不同的小圆舞曲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特点。全曲各个主旋律也都娓娓动听(有些改编曲省去了其中一些部分)。

(三)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

也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把圆舞曲和民间舞曲结合起来,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至于在标题形象,旋律音调,乐队配器等方面,他的圆舞曲也有一些创新,它们使人感到作者对自己的环境,自然的景色,民间的生活的熟悉。

约翰.

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对其他领域的音乐创作有些影响,像勃

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人,都在自己的器乐小品,大型作品中运用圆舞曲。

七十年代以后,约翰.施特劳斯偏重于小型歌剧和轻歌剧的写作,在他近六十部作品中,比较有名的是《蝙蝠》(1874)。他的轻歌剧的音乐形式,多以娱乐性的舞曲为主,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构的题材,追求逗趣的情节和新奇的场面,是它们的主要缺点。

结语:

由此可见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有三个特点:

一 是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均和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血肉相连,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

二 有专业音乐的技巧和修养,在主体发展,和声配置,调式转换,配器色彩和乐曲结构等方面很有造诣。

三 抒发情感,和标题造型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致谢

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事,难以忘怀在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关怀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感谢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在论文写做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从论文写作开始就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在百忙之中不厌其烦的审阅我的论文稿,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我克服了论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传开.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2] 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3] 王凤岐.圆舞曲艺术欣赏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

[5] [德]诺伯特.林克.约翰施特劳斯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6] 罗传开.圆舞曲之王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

[7]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7)

[8]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

[9] 西洋百首名曲详解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

[10] 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1] 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发展概要及体裁研究意义 [J].上海音乐学院报,2005(6):277-281

[12] 刘希里.浅谈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共同性 [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02(2):35-38

[13] 吴棣冰.欧洲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华尔兹现象”浅析 [J].中央音乐出版社,2003(5):431-457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Analytical John.Strauss 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院 系

专 业

学 生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 ### ### ## ########## ### ### 教授

浅谈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

指导老师 ##

摘要

圆舞曲是一种源于欧洲民间的音乐舞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并成为影响欧洲艺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因素,这种分艺术音乐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出欧洲的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又把一种特有的民间音乐类型对欧洲艺术音乐影响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整个19世纪中,圆舞曲是欧美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舞曲,它几乎压倒了其他的一切舞曲体裁。在生活音乐的领域里是这样,在古典音乐的领域亦是如此。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依然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而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其所创作的圆舞曲对其他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更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将从: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四 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等。几方面对其圆舞曲的音乐风格进行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音乐风格

Analytical John.Strauss 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

Guide the teacher ##

Abstract

The waltz is a kind of music of the folks that comes from Europe to dance the form, entering in develop process in the city cultural life of Europe, and become affect the European art music creations of a kind of important facto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rt music of this kind of cent, since express a characteristic of civil music of an Europe development, and then come out the way display that a kind of special civil music type affects to the European art music.In the whole 19 centuries, waltz is predominate in Euro-American music position of dance music, it almost exceled other whole dance music forms.Is thus in the realm of living music, also is such in the realm of the classical music.21 centuries of today, the waltz is still on the up, keeping the certain influence.But was be called John of" the king of the waltz".Especially the John Strauss , the waltz that it create as to it's the influence of his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s is also very extensive.This text will from:1 waltz and its characteristics;2 Johns.Is especially the John Strauss and waltzs; 3 Johns.Is especially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of John Strauss ;4 thought contentses and arts express etc..Several aspect as to it's the music style of the waltz carries on the shallow study for want.

Keyword:Waltz;Johnn Strauss ;Music style

目录

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 „„„„„„„„„„„„„„„„„„„„„„„„1

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2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4

(一) 圆舞曲形式中的个人风格„„„„„„„„„„„„„„„„„„„4

(二)音乐素材多样华„„„„„„„„„„„„„„„„„„„„„„„6

(三)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7 小结 „„„„„„„„„„„„„„„„„„„„„„„„„„„„„„„7 致谢„„„„„„„„„„„„„„„„„„„„„„„„„„„„„„„„8 参考文献„„„„„„„„„„„„„„„„„„„„„„„„„„„„„„9

一 圆舞曲及其特征

圆舞曲是一种源于欧洲民间的音乐舞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并成为影响欧洲艺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因素,这种分艺术音乐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出欧洲的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又把一种特有的民间音乐类型对欧洲艺术音乐影响的方式展现出来。

圆舞曲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音乐为三拍子,每小节的第一拍是重拍。约于18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的一些地区流行,是直接从“连德勒”发展而成,连德勒是3/4拍子或3/8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段落组成。这两个段落各自要反复一遍或反复几遍,到了十七、十八世纪,连德勒在维也纳的宫廷里也出现了。

与连德勒相比,维也纳的圆舞曲在性格上变得华丽而活泼,优雅,速度较快,三拍子的节奏很富有弹性,第二,三拍经常拖长一点。维也纳圆舞曲大体上是小快板速度它比音乐会的圆舞曲单纯,明快。整首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主体为三至五首小圆舞曲(一般为四至五首),前面有序奏部,最后有结束部,各首圆舞曲依次称为“第一圆舞曲”等这些小圆舞曲每首有两个主要旋律,用单二部曲式(如//:A://:B://)或单三部曲式(如//:A://:B://:A//)构成。开头的序奏部规模有时较大。特别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作品。序奏部不仅起着“开场锣鼓”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形象。例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开头的“山谷笛声”和小鸟呜啭等,其音乐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最后的结束部常常再现前面几首小圆舞曲中的某些旋律,以此来加强乐曲的统一性,然后加快速度,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维也纳圆舞曲有时被称为“圆舞组曲”或“圆舞曲的锁链”,不过,圆舞曲各个段落之间,原则上是连续演奏而不中断的。

维也纳圆舞曲常常附有标题,其中有的标题是跟内容有联系的,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有些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些则来历不明,甚至与乐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在欣赏这些圆舞曲时,应根据具体的音乐形象加以辨别。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酒、女人和歌声圆舞曲》这个标题就是来历不明的。

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兰纳创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原先是作为伴舞曲出现,后来还出现了专供欣赏用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优秀的维也纳圆舞曲

已成为演奏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从18世纪起,圆舞曲渐渐进入欧洲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当时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圆舞曲正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个侧面。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当时的欧洲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人们需要某种安慰,作为轻松愉快的精神产品的圆舞曲,迎合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自然为人们所青睐。另外舞蹈形式的别出心裁,也是圆舞曲在19世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其他一些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相比,如小步舞和加伏特舞,都是男女保持一定距离而舞,而圆舞曲与此相反,是男方拥抱着女方旋转而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圆舞曲的舞蹈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作一些必要的调整。早期的德国民间舞蹈,如德意志舞蹈和连德勒,都是十分活跃的,步伐移动很快,并且和男女舞伴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它们都具有旋转的特性。当这些舞蹈进入城市舞厅的时候,舞步变得圆滑,柔美的手势代替了民间舞蹈中的粗野动作。相对自由的舞步和朴素的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贵族式的小步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热情奔放的圆舞曲很快便取代了庄严拘谨的小步舞曲,而成为了社交界的新宠。但是在许多欧洲作曲家的笔下,圆舞曲成为了艺术音乐,但是它的一些固有的文化特征并没有遗失,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与艺术音乐结合的过程中,它有自己的一些特长,而同时也有自身的一些弱点。

二 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人们称其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由于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过一百五十首以上的圆舞曲,并与另一位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因此被人们誉称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比他父亲大,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他从小爱好音乐,不到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然而父亲却不愿让儿子和自己一样过那种疲于奔命的普通音乐家生活。在父亲的强迫下,小约翰当了银行职员。可是,由于太迷恋音乐,常常上班时偷偷作曲,被老板发现,结

果被银行解雇。他因祸得福,在母亲的支持下,违背父愿,暗地里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44年(19岁)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演出自己和他父亲的作品,并同父亲的乐队竞争达5年之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在世时,虽然父子二人不和,但是他始终尊敬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将自己的乐队与父亲的乐队合并,出版了父亲的全部作品,并在序言中写道:“正因为他(指父亲),维也纳舞蹈音乐才传遍了全世界。”

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家都亲身经历了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革命爆发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年仅23岁。他怀着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当时他正在罗马尼亚演出,当地群众要求罢免奥国领事,他就带头到领事馆宣告这一要求。当局慑于群众的不满,果真就撤了领事的职。在革命高涨的日子里,他指挥演奏《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自己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自由之歌》和《大学生进行曲》等作品。

然而,革命迅速被镇压后,他很快改变了态度,为迎合统治者的学眼,投其所好,为他们写曲。例如奥皇遇刺脱险,他立刻写了《脱险狂欢进行曲》;皇帝举行婚礼,他写了《桃金娘花冠圆舞曲》,从而受到宫廷恩宠。

为了赚钱谋生,他经常接受各种“定货”,写作各式各样作品。例如为大学法学系学生舞会写了《法律学生圆舞曲》;为晨报记者写了《晨报圆舞曲》;为医学院学生写了《加速脉搏圆舞曲》;为适应维也纳市民的风尚和趣味而写了《酒、女人和歌声圆舞曲》等。

他的巡回演出遍及欧洲和远至美洲,往往具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性质。例如1854年与俄国铁路局订立合同,每年5至9月在俄国巴甫洛夫斯克和彼得堡近郊演出,为招揽顾客,印刷了10万份有他签名的肖像,分发个旅客。又如1872年,在美国签约,特地建造可容纳十忘听众和两万表演者的演出场所。为了实现这一规模庞大的演出,特意安排了一百名助手(即副指挥)跟着约翰.施特劳斯的指挥动作,分别指挥各自面前的歌队和乐队。音乐会开始用炮声作信号。这种演出很轰动,很赚钱,但是算不上艺术,连约翰.施特劳斯自己都承认:“尽管预先曾经排练过,但是这次表演的艺术成绩和质量等等,是谈都谈不上的。”

1848年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成名的约翰.施特劳斯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入了革命者的行列并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自由之歌圆舞曲》、《街垒之

歌圆舞曲》等富有革命精神的作品。

1870年是他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只写各式各样的舞曲和进行曲,其中圆舞曲有127首,也因此被誉称为“圆舞曲之王”。

革命失败后,约翰.施特劳斯继续过着疲于奔命的演出生活,甚至兼管指挥两个乐队。六十年代以后,他着手创作了规模较大的音乐会用的舞曲,他的许多优秀的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约翰.施特劳斯是多产作曲家,作品号码编到479号,他的音乐创作与奥地利的民间音乐和城市中的专业音乐传统密切相连,其优秀作品反映了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感情.活跃了城市的音乐生活,总的说来,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并不深刻,常常回避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有的作品对生活是浮光掠影式的.但他所写的大量圆舞曲并不都是佳作,其中有很多明显地看出是迎合当时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劣品;有的还明显地起着歌颂奥地利反动统治的坏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必须指出和摒弃的。但在他六、七十年代以后写的一些圆舞曲中,也有许多流传下来,受到欢迎。虽然如此,精华和糟粕仍必须要进行鉴别和分析。其中,《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1867)、《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868)、《春之歌》和《皇帝》(1888)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三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一) 圆舞曲形式中的个人风格

从音乐形式的角度看,作曲家们创作圆舞曲的时候,遵循着圆舞曲本身的一定曲风和规律,但并不影响作家创作个性的发挥,对于那些以圆舞曲为创作题材的音乐家们来说,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烙印上自己的个人风格并显示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的风格与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相比更为冶炼、华丽、甜美兼而有之,而且充满了活力。在舞曲结构上,他虽然保持了传统的圆舞曲形式,但也注入了新的因素,即:多以一段引子开始,引子的旋律的音乐形象有一定的标题性并和依次出现的主要圆舞曲有联系,接着是五首(有时略有增减)圆舞曲,最后是一个结尾。结尾中往往再现第一首(或最主要的)圆舞

曲,而约翰.施特劳斯在这个结构里,运用了交响乐发展的手法,全曲的章法有段落性和贯串性,同时,他完成了小步舞曲和连德勒舞曲通过徐缓的连德勒式圆舞曲到时式的快速圆舞曲发展的过程。且标题不再是偶然题写,而是揭示出作曲家受什么灵感,启发而作;前奏篇幅较前面增大,并有可能预示出之后各部分圆舞曲的主题动机。

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和其他许多维也纳圆舞曲一样,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构成。各部分之间连续演奏。

序奏:分成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行板速度和圆舞曲速度。第一部分为A大调,由小提琴的震音开始,描绘出微波荡漾的多瑙河在晨曦中悄悄醒来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圆号缓缓奏出主要动机,木管乐器组在较高音区与之呼应,三个方面水乳交融,展现出一幅绝妙美好的晨景。

序奏的第二部分转入D大调,开始进入圆舞曲速度,从而自然导入圆舞曲正题,它起着真正序奏的作用。接下来五首小圆舞曲均为二部或三部曲式,每一个都包含了两个旋律主题,相映成趣。全曲的主要主题出现在第一首小圆舞曲中,D大调主题源自于序奏动机。

随后的主题则在A大调上呈现,第二首小圆舞曲的调性为D大调——降B大调——D大调。第三首则完全为G大调。其后经过一个4小节的简短过渡导入了F大调的第四首圆舞曲。全曲的最高潮在第五首当中,在主题出现之前有一个10小节的过门,借此在调性上完成从F调转向A大调的过渡。随后主题在强拍上出现,气息悠长,打击乐器辅以欢快热烈的圆舞曲节奏,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盛大的舞会场景。

《蓝色多瑙河》的结尾异常庞大,综合再现了前面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而且也引进了一些新的音调,调性则安排为D大调转为F大调再转回D大调。

(二)音乐素材的多样化

圆舞曲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音乐形象是固定化的,尤其在节拍方面,但是作曲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在保留传统圆舞曲的一些固定特征的同时,也会用其他民间音乐素材来充实自己的圆舞曲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作品也不例外,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就沿用了一些奥地利乡村民间音乐的风格,从这首圆舞曲里,可以明显的听到民间舞蹈连德勒的音乐,民间乐器基塔琴(基塔琴是民间的拨弦乐器,跟我国的扬琴,筝有些类似.主要流行在奥地利,德国南部,瑞士等地)的声音,同时,还能听见维也纳森林里小鸟的啼鸣。这首乐曲犹如一幅以维也纳近郊的森林为背景的风俗性的水彩画,其中的森林情景,舞蹈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

本曲是按照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程式布局,也是由带序奏部和结束部的五小圆舞曲组成的。

序奏部的规模相当大,分成好些段落,总的速度是缓慢的。欣赏时,事先了解这个特点,不把序奏部仅仅当作舞曲的“引子”,而是把序奏部看成是这首乐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去欣赏它用表现的情景,那就不仅不会感到冗长,而且会感到序奏部的音乐格外动听,富有诗意而绘声绘色。

序奏的开头段落是圆舞曲的速度,C大调,3/4拍子,先是空谷笛声,由单簧管在空五度的持续音衬托下,奏出富于民间风味的旋律,造成和平,宁静的气氛。

序奏第三个段落变中庸速度,乐谱上注明这是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速度(Landler tempo).调性和拍子跟前面一样.在这里出现了优美纯朴的民间风格的旋律,这旋律由前面的主要音调发展而成,由基塔琴独奏.这一段音乐的出现使乐曲的民族色彩更加浓郁.

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春之声圆舞曲》也是最出色的一首。它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有些不一样,它不是作为舞蹈的伴奏,而是作为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创作的。从体裁上说,它还带有明显的回旋曲的特点。这就是:有一个多次再现的,贯串全曲的回旋曲主题。

乐曲一开始就充满活力。在简短、热烈的八小节圆舞曲节奏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回旋曲的主要主题。

敏捷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轻盈的舞步,音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倚音式的旋法把向上旋转的前半句和逐步稳定下来的后半句有机地连成一体。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这个回旋曲的主题,在中间和结尾再现过两次,从而与全曲其他旋律相映成趣,并把它们揉在一起。假如把不同的主旋律用不同的字母标记的话,全曲的图式是:A B A C D E F Á (结尾)

从这个图式可以看出,《春之声》既有回旋曲式的特点,又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一样,具有不同的小圆舞曲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特点。全曲各个主旋律也都娓娓动听(有些改编曲省去了其中一些部分)。

(三)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

也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把圆舞曲和民间舞曲结合起来,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至于在标题形象,旋律音调,乐队配器等方面,他的圆舞曲也有一些创新,它们使人感到作者对自己的环境,自然的景色,民间的生活的熟悉。

约翰.

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对其他领域的音乐创作有些影响,像勃

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人,都在自己的器乐小品,大型作品中运用圆舞曲。

七十年代以后,约翰.施特劳斯偏重于小型歌剧和轻歌剧的写作,在他近六十部作品中,比较有名的是《蝙蝠》(1874)。他的轻歌剧的音乐形式,多以娱乐性的舞曲为主,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构的题材,追求逗趣的情节和新奇的场面,是它们的主要缺点。

结语:

由此可见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有三个特点:

一 是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均和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血肉相连,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

二 有专业音乐的技巧和修养,在主体发展,和声配置,调式转换,配器色彩和乐曲结构等方面很有造诣。

三 抒发情感,和标题造型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致谢

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事,难以忘怀在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关怀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感谢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在论文写做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从论文写作开始就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在百忙之中不厌其烦的审阅我的论文稿,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我克服了论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传开.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2] 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3] 王凤岐.圆舞曲艺术欣赏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

[5] [德]诺伯特.林克.约翰施特劳斯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6] 罗传开.圆舞曲之王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

[7]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7)

[8]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

[9] 西洋百首名曲详解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

[10] 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1] 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发展概要及体裁研究意义 [J].上海音乐学院报,2005(6):277-281

[12] 刘希里.浅谈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共同性 [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02(2):35-38

[13] 吴棣冰.欧洲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华尔兹现象”浅析 [J].中央音乐出版社,2003(5):431-457


相关内容

  • 漫步在维也纳森林--小约翰施特劳斯
  • 漫步在维也纳森林 --聆听圆舞曲的美妙旋律 听,林间的小鸟在高声歌唱:听,流淌的溪水在叮咚作响:抬头仰望,看,那一缕缕的阳光正透过树木照耀着我们的脸庞:轻轻的闭上眼,有没有感觉到微风掠过了脸庞,有没有嗅到林间空气的芬芳.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梦幻的地方,没有任何俗世的缠扰,有的只是最纯净.最自然的天 ...

  • 名曲欣赏简介
  • 兴隆乡学校经典名曲欣赏简介 1.<百鸟朝凤> 山东民间乐曲,唢呐独奏.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 2.<苗岭的早晨> 口笛独奏,白城仁曲 展现美丽的苗寨春色晨景和苗族人民愉快劳动的喜悦心情. 3.<单簧管波尔卡>波兰 普罗修斯卡 ...

  • 科技英语写作施特劳斯家族介绍
  • 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 约瑟夫·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亲朋昵称为佩皮 (Pep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 ...

  • 音乐的发展史
  • 古典音乐发展史: (一)1600~1750 巴洛克时期 音乐风格: 1. 连续性和统一性 2. 力度少变化,与情绪节奏形成严密的统一. 3. 旋律复杂,难度大,表现技巧. 4. 以复调音乐织体为主. 代表人物: 1. 巴赫(1685~1750)[德] <布兰登堡协奏曲> 宗教音乐< ...

  • [行进中的歌]教案
  • 行进中的歌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册第一单元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片断).<拉德斯茨基进行曲>,了解不同风格的进行曲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这种 ...

  •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 ...

  • 音乐书籍目录
  • 20世纪世界小提琴大师精粹.pdf 50位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1000部作品.pdf BBC音乐导读1 巴赫管风琴音乐.pdf BBC音乐导读10 布鲁克纳 交响曲.pdf BBC音乐导读11 库普兰.pdf BBC音乐导读12 德彪西 管弦乐.pdf BBC音乐导读13 德沃夏克 交响曲与协奏曲. ...

  • 谈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世界性影1
  • 谈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世界性影响 勋伯格以前的人类音乐史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史,其中最璀璨的一章是17世纪末以来的调性音乐.但自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开山人物勋伯格开始书写无调性音乐的新篇章起,人类音乐史添上了浓艳的一笔. "调性的瓦解"历来被看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所迈出的最重 ...

  • 大学新年音乐会司仪词
  • 序词: :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晚上好! :我是2008级汉语言文学的***. :我是2008级商务英语系的****,我们两人在乐队演奏钢琴. :今晚的音乐会,将由我们两人为大家主持并介绍. :首先,我们代表学校学生艺术团的全体成员,欢迎大家出席**大学2008新年音乐会. :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