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扩句]复习课

《 扩句、缩句、改病句》

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适当的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补充,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扩句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意思。

扩句前要正确理解句子句子的意思,掌握“主要成分”的组成:“谁或什么”、“怎么样或干什么”。

扩句中所添加的词语多以形容词为主,另外也包括一些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词以及一些表示补充说明的短句。

扩句后认真检查,主要是看所添加的词语与原句中的“主要成分”搭配的是否恰当合理。 在扩句中,要正确地使用语气助词“的”、“地”、“得”。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 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例句分析:

原句: 太阳光 照射着 树林

扩句:(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

分析:原句的主要成分:“谁”——太阳光;“怎么样”——照射着树林。

添加词语的作用:“晌午”表示时间的词语,起限制作用;“火辣辣”形容词起修饰作用;“整个”起限制作用。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 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2. 画。用铅笔在病句上画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3. 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分,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词语,使用词恰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4. 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逆向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句子前后意思倒过来不成立的句子。如:“校园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小明在唱歌。”这句话如果倒过来说,显然是错的。有人在唱歌,怎能说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缩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判断句子成分残缺或句子主干成分搭配不当的句子。例:“春天的杭州西湖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从整句角度判断,很难找出病因,但缩成:西湖是季节。病因便明显起来,“西湖”怎么会是“季节”呢?所以,这句应改为:“杭州西湖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关联法: 关联法适用于句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例:“小明因为病了,并且不去上学。”根据因果关系的含义,对“因为„„并且„„”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应该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语。

取舍法: 此方法适用于句中有重复意思的句子。如:“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所有学生都去观看。”句子中的“全校”“所有”都是“全部”的意思,这句话只取其中一个便可。可改成:“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学生都去观看。”也可改为:“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所有学生都去观看。”

比较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句中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例:“老师总是把学生不好的缺点进行批评。”粗看这句话很对,但仔细一想,“不好的”与“缺点”不能搭配。

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

“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 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 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另外要提醒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句末必须加上原句中的标点符号。

阅读训练点之一:

学习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并能概括出每部分的段落大意。

(一)正确划分段落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有关分段的一些方法,比如:1、按事情发展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地点顺序。4、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分段,等等。到了四年级第二学期还要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从而使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正确划分段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划分的方法: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用快读的方法获取各种信息。

小学课本里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比较典型,而课题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点;②人物;③事情;④时间;⑤地点。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时候,不可忽视课题提供给我们的这些信息。

例如《捅马蜂窝》一文的课题:①重点:围绕捅马蜂窝记叙的一件事;②事情:捅马蜂窝;③人物:没有直接点出,但一阅读,就知道有主要人物--“我”和爷爷。可以看出,捅马蜂窝的事自然是一个内容,作为一个部分是不会有疑问的,其余的部分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另一个部分。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2、从课后问题入手,用查读的方法画出范围和有关内容。

课文后问题编者或出题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由浅入深地安排,抓住课文的各个主要部分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也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些

问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发展顺序,提供了分段的信息。

例如《西门豹》课后问题1、2,分明告诉了我们文章的结构。1-9节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看到邺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向老大爷询问,弄清了河伯娶媳妇的底细。10-13节讲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

文章各部分内容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确地答书后问题,可以获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对正确地分段是有益的。

3、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文章的各段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联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段的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些技巧:①开始段和结束段。有些文章的开始段是全文的总起,结束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表现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第1自然段记叙了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记叙了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但不能笼统地认为开始段都是作为一个部分出现的。②过渡段和过渡句。文章在安排几个内容的时候,当作者思路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问题时,往往需要过渡段、过渡句来连接。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多数是“启下”,归入下一段;也有承上的,归入上一段,这是少数。例如《西门豹》的第9节,主要是承接上文,因此我们把它归入上一段。文章中过渡句的作用与过渡段相同。③对话的整一性。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有些虽然很长,但它总是围绕一定的内容展开的,对话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发展。例如《西门豹》。西门豹提了四个问题,老大爷分别作了回答,这段对话讲了邺这个地方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下文谈的是其他内容,显然这里是一个部分。再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陈赓提了四个问题,都围绕一个内容:即想帮助小红军。而小红军也回答了四次,都是想办法说服了陈赓,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可见这些应归为一部分。

分段的方法:

⑴根据段意分段。这是分段训练的初级阶段,是从自然段到逻辑段的过渡。

⑵归并自然段内容分段。这是最基本的分段方法,是其他分段方法的基础。它适用于各类结构的文章。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捅马蜂窝》

⑶先找出重点段在分段。这种方法适用于重点段十分突出的课文。可以在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主要内容的重点段,其它段也就好分了。如《果敢的判断》《天鹅的故事》《一夜的工作》

⑷按事情发展顺序(地点的变化、时间顺序)分段。写事的课文,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连段成篇的,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它也适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的文章。如:《小珊迪》《爷爷的芦笛》《观潮》《六个馒头》《迎接绿色》《西门豹》《一夜的工作》《马背上的小红军》《在古观象台上》《捅马蜂窝》

⑸按不同方面分段。写景状物的课文,一般是按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连段成篇的,它为我们提供分段的依据是“不同的方面”。如《威尼斯的小艇》《吃虫的植物》

(二)概括段落大意

段落是通向全篇的桥梁,准确地概括段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准确地概括段意,就能较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段意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又要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怎样概括段意呢?

1.明确要求

归纳段意的要求有三点:其一是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其二是表述段意的语言应力求简单明确;其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这就是段落大意了。

2.教给方法

⑴抓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这种方法适合于有重点句或中心句的段落,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这种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启发学生归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讲明了这个意思?学生很容易找到“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这句话。最后再引导学生小结,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重点句,怎样找重点句。值得注意的是,重点句不一定都在段前,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中。因此,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理解内容这个中心环节。

⑵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落大意。

有的文章在一段中讲了几层意思,如果只抓住某层来概括段意又不够全面,就需要用合并几层意思的方法归纳段意了。如果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大段,首先要看这一大段里共有几句话,把每句话的意思分得清清楚楚;然后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再看这几层概括起来又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这段的段意。如果这个大段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我们先要搞清楚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看这几个自然段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这就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

例如:《果敢的判断》一课的第二段,共有两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写了大赛的层次高以及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判断;第3自然段写的是小泽征尔决赛夺魁的过程。因此,采用合并法可把本段的段意归纳为:小泽征尔在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夺得桂冠。

这种方法适合于顺承、并列、递进等关系的段落。落实这个训练点时,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有时课文中的几个自然段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既没有重点句,也没分清主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几层意思合并在一起作为这段的段意。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段有两个自然段,讲了两层意思,先介绍了小艇的样子奇特,接着讲了舱里十分舒适。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使他们明白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都是在介绍小艇,所以,

可以把这两层意思合并起来。同时提醒学生,“合并几层意思”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有时应作必要的修改,使语句通顺、连贯。

⑶分清主次,归纳段意

文章的每段话都是与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关系的。但是归纳段意时,要善于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抓住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来进行归纳。 例如:《小珊迪》的

第二段,共三个自然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很自然会说道:“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抓住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此时再问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从而舍去次要的部分,从而归纳出段落大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我”才知道珊迪被马车撞倒轧伤了。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增加了一些难度,是教学中的难点。它适合于因果、转折等关系的段落。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这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全篇内容来取主舍次。一般来说因果关系的段落,结果一层的意思是主要的;转折关系的段落,后一层的意思是主要的。

总之,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出一段中所包括的几个自然段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找准与全文主要意思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分清主要与次要的,然后进行归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了。

(4)抓住事情的因果关系概括段意

有的文章一段中既写了事情的起因,又写了事情的结果,一般把结果做为概括段意的重点。例如:《语言的魅力》的第三段,先讲诗人加了几个字产生了巨大的魔力;然后解释这句话的魅力之所在:连美好的春天都无法看到,来说明这个贫困交加、风烛残年、双目失明的老人命运的悲惨;最后写出诗人加上“春天来了”的这句话是使人产生同情心原因。这一段的段意概括为:因为诗人加上几个字后,使木牌上的话富有诗意,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唤起了行人对盲老人的无限同情,从而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以上讲的训练点,是概括段意的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在一般训练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之后,水到渠成地进行。切忌直接引入训练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

就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说,在教本课时,可以在第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这封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哪个或哪几个自然段中写到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抓住2-6自然段,从而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将课文分为了三个部分。

阅读训练点之二:学习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连句成段的方法,为四年级学习连段成篇奠定了基础。其实,连段成篇的方法仍然是“按不同方面”和“按事情发展顺序”这两种方法。

(1)写景、写物的文章往往按不同的几个方面连段成篇。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作者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现了威尼斯古老的水上城市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小艇写的。这就叫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

(2)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比如《迎接绿色》,先写“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再写“我”的生活环境和感受,接着写在邻居们和“我”的精心照顾下,这株丝瓜越长越好,充满生机。最后写了这株丝瓜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正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各段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训练点之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段落大意是一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或稍加补充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的,学会了分段,概括段意,再概括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本学期我们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要告诉学生一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小珊迪》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当问及挂在墙上的猎枪时,老人讲述了一个有关天鹅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件事,使斯杰潘老人三十多年来再也没有用过这支猎枪。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观潮》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潮来前,江面非常平静;潮来时,景色壮观和奇异;潮来后,江面恢复了平静。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吃虫的植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说明它们是吃虫的能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根据题材的不同采用填空的方法。

例如:《小珊迪》一课,可以出示“课文主要讲了 (谁) 在 (什么地

方) (做了什么)。

2、将各段段意连起来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果敢的判断》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意思说出主要内容。

3、按问题来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西门豹》一课,可以抓住书后的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读后感》

作者: 闫 小 华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一般的写法是先写你读了什么文章,简要地概述主要内容、中心。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感悟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例如《顶碗少年》一课写顶碗少年两次失败不气馁,最后终于成功的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也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2、找准中心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把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述出来。例如《唯一的听众》老教授的几段话,《穷人》里桑娜的心理活动《永生的眼睛》里父亲的话《我爸爸说》里爸爸对小男孩说的四句化等这些内容都是突出中心的内容,我们应该围绕他们谈体会。

“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中心句写在篇首。

3、围绕中心内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是读后感的重点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内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中心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写我和小女孩比童年。《螳螂捕蝉》一课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出,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隐伏的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

4、围绕中心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让学生围绕环境问题,绿色奥运谈体会。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

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 扩句、缩句、改病句》

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适当的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补充,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扩句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意思。

扩句前要正确理解句子句子的意思,掌握“主要成分”的组成:“谁或什么”、“怎么样或干什么”。

扩句中所添加的词语多以形容词为主,另外也包括一些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词以及一些表示补充说明的短句。

扩句后认真检查,主要是看所添加的词语与原句中的“主要成分”搭配的是否恰当合理。 在扩句中,要正确地使用语气助词“的”、“地”、“得”。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 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例句分析:

原句: 太阳光 照射着 树林

扩句:(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

分析:原句的主要成分:“谁”——太阳光;“怎么样”——照射着树林。

添加词语的作用:“晌午”表示时间的词语,起限制作用;“火辣辣”形容词起修饰作用;“整个”起限制作用。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 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2. 画。用铅笔在病句上画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3. 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分,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词语,使用词恰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4. 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逆向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句子前后意思倒过来不成立的句子。如:“校园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小明在唱歌。”这句话如果倒过来说,显然是错的。有人在唱歌,怎能说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缩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判断句子成分残缺或句子主干成分搭配不当的句子。例:“春天的杭州西湖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从整句角度判断,很难找出病因,但缩成:西湖是季节。病因便明显起来,“西湖”怎么会是“季节”呢?所以,这句应改为:“杭州西湖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关联法: 关联法适用于句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例:“小明因为病了,并且不去上学。”根据因果关系的含义,对“因为„„并且„„”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应该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语。

取舍法: 此方法适用于句中有重复意思的句子。如:“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所有学生都去观看。”句子中的“全校”“所有”都是“全部”的意思,这句话只取其中一个便可。可改成:“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学生都去观看。”也可改为:“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所有学生都去观看。”

比较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句中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例:“老师总是把学生不好的缺点进行批评。”粗看这句话很对,但仔细一想,“不好的”与“缺点”不能搭配。

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

“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 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 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另外要提醒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句末必须加上原句中的标点符号。

阅读训练点之一:

学习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并能概括出每部分的段落大意。

(一)正确划分段落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有关分段的一些方法,比如:1、按事情发展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地点顺序。4、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分段,等等。到了四年级第二学期还要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从而使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正确划分段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划分的方法: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用快读的方法获取各种信息。

小学课本里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比较典型,而课题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点;②人物;③事情;④时间;⑤地点。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时候,不可忽视课题提供给我们的这些信息。

例如《捅马蜂窝》一文的课题:①重点:围绕捅马蜂窝记叙的一件事;②事情:捅马蜂窝;③人物:没有直接点出,但一阅读,就知道有主要人物--“我”和爷爷。可以看出,捅马蜂窝的事自然是一个内容,作为一个部分是不会有疑问的,其余的部分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另一个部分。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2、从课后问题入手,用查读的方法画出范围和有关内容。

课文后问题编者或出题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由浅入深地安排,抓住课文的各个主要部分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也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些

问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发展顺序,提供了分段的信息。

例如《西门豹》课后问题1、2,分明告诉了我们文章的结构。1-9节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看到邺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向老大爷询问,弄清了河伯娶媳妇的底细。10-13节讲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

文章各部分内容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确地答书后问题,可以获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对正确地分段是有益的。

3、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文章的各段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联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段的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些技巧:①开始段和结束段。有些文章的开始段是全文的总起,结束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表现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第1自然段记叙了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记叙了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但不能笼统地认为开始段都是作为一个部分出现的。②过渡段和过渡句。文章在安排几个内容的时候,当作者思路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问题时,往往需要过渡段、过渡句来连接。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多数是“启下”,归入下一段;也有承上的,归入上一段,这是少数。例如《西门豹》的第9节,主要是承接上文,因此我们把它归入上一段。文章中过渡句的作用与过渡段相同。③对话的整一性。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有些虽然很长,但它总是围绕一定的内容展开的,对话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发展。例如《西门豹》。西门豹提了四个问题,老大爷分别作了回答,这段对话讲了邺这个地方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下文谈的是其他内容,显然这里是一个部分。再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陈赓提了四个问题,都围绕一个内容:即想帮助小红军。而小红军也回答了四次,都是想办法说服了陈赓,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可见这些应归为一部分。

分段的方法:

⑴根据段意分段。这是分段训练的初级阶段,是从自然段到逻辑段的过渡。

⑵归并自然段内容分段。这是最基本的分段方法,是其他分段方法的基础。它适用于各类结构的文章。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捅马蜂窝》

⑶先找出重点段在分段。这种方法适用于重点段十分突出的课文。可以在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主要内容的重点段,其它段也就好分了。如《果敢的判断》《天鹅的故事》《一夜的工作》

⑷按事情发展顺序(地点的变化、时间顺序)分段。写事的课文,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连段成篇的,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它也适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的文章。如:《小珊迪》《爷爷的芦笛》《观潮》《六个馒头》《迎接绿色》《西门豹》《一夜的工作》《马背上的小红军》《在古观象台上》《捅马蜂窝》

⑸按不同方面分段。写景状物的课文,一般是按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连段成篇的,它为我们提供分段的依据是“不同的方面”。如《威尼斯的小艇》《吃虫的植物》

(二)概括段落大意

段落是通向全篇的桥梁,准确地概括段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准确地概括段意,就能较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段意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又要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怎样概括段意呢?

1.明确要求

归纳段意的要求有三点:其一是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其二是表述段意的语言应力求简单明确;其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这就是段落大意了。

2.教给方法

⑴抓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这种方法适合于有重点句或中心句的段落,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这种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启发学生归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讲明了这个意思?学生很容易找到“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这句话。最后再引导学生小结,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重点句,怎样找重点句。值得注意的是,重点句不一定都在段前,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中。因此,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理解内容这个中心环节。

⑵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落大意。

有的文章在一段中讲了几层意思,如果只抓住某层来概括段意又不够全面,就需要用合并几层意思的方法归纳段意了。如果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大段,首先要看这一大段里共有几句话,把每句话的意思分得清清楚楚;然后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再看这几层概括起来又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这段的段意。如果这个大段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我们先要搞清楚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看这几个自然段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这就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

例如:《果敢的判断》一课的第二段,共有两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写了大赛的层次高以及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判断;第3自然段写的是小泽征尔决赛夺魁的过程。因此,采用合并法可把本段的段意归纳为:小泽征尔在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夺得桂冠。

这种方法适合于顺承、并列、递进等关系的段落。落实这个训练点时,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有时课文中的几个自然段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既没有重点句,也没分清主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几层意思合并在一起作为这段的段意。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段有两个自然段,讲了两层意思,先介绍了小艇的样子奇特,接着讲了舱里十分舒适。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使他们明白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都是在介绍小艇,所以,

可以把这两层意思合并起来。同时提醒学生,“合并几层意思”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有时应作必要的修改,使语句通顺、连贯。

⑶分清主次,归纳段意

文章的每段话都是与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关系的。但是归纳段意时,要善于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抓住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来进行归纳。 例如:《小珊迪》的

第二段,共三个自然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很自然会说道:“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抓住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此时再问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从而舍去次要的部分,从而归纳出段落大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我”才知道珊迪被马车撞倒轧伤了。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增加了一些难度,是教学中的难点。它适合于因果、转折等关系的段落。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这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全篇内容来取主舍次。一般来说因果关系的段落,结果一层的意思是主要的;转折关系的段落,后一层的意思是主要的。

总之,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出一段中所包括的几个自然段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找准与全文主要意思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分清主要与次要的,然后进行归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了。

(4)抓住事情的因果关系概括段意

有的文章一段中既写了事情的起因,又写了事情的结果,一般把结果做为概括段意的重点。例如:《语言的魅力》的第三段,先讲诗人加了几个字产生了巨大的魔力;然后解释这句话的魅力之所在:连美好的春天都无法看到,来说明这个贫困交加、风烛残年、双目失明的老人命运的悲惨;最后写出诗人加上“春天来了”的这句话是使人产生同情心原因。这一段的段意概括为:因为诗人加上几个字后,使木牌上的话富有诗意,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唤起了行人对盲老人的无限同情,从而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以上讲的训练点,是概括段意的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在一般训练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之后,水到渠成地进行。切忌直接引入训练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

就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说,在教本课时,可以在第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这封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哪个或哪几个自然段中写到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抓住2-6自然段,从而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将课文分为了三个部分。

阅读训练点之二:学习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连句成段的方法,为四年级学习连段成篇奠定了基础。其实,连段成篇的方法仍然是“按不同方面”和“按事情发展顺序”这两种方法。

(1)写景、写物的文章往往按不同的几个方面连段成篇。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作者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现了威尼斯古老的水上城市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小艇写的。这就叫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

(2)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比如《迎接绿色》,先写“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再写“我”的生活环境和感受,接着写在邻居们和“我”的精心照顾下,这株丝瓜越长越好,充满生机。最后写了这株丝瓜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正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各段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训练点之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段落大意是一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或稍加补充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的,学会了分段,概括段意,再概括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本学期我们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要告诉学生一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小珊迪》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当问及挂在墙上的猎枪时,老人讲述了一个有关天鹅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件事,使斯杰潘老人三十多年来再也没有用过这支猎枪。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观潮》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潮来前,江面非常平静;潮来时,景色壮观和奇异;潮来后,江面恢复了平静。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吃虫的植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说明它们是吃虫的能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根据题材的不同采用填空的方法。

例如:《小珊迪》一课,可以出示“课文主要讲了 (谁) 在 (什么地

方) (做了什么)。

2、将各段段意连起来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果敢的判断》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意思说出主要内容。

3、按问题来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西门豹》一课,可以抓住书后的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读后感》

作者: 闫 小 华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一般的写法是先写你读了什么文章,简要地概述主要内容、中心。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感悟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例如《顶碗少年》一课写顶碗少年两次失败不气馁,最后终于成功的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也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2、找准中心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把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述出来。例如《唯一的听众》老教授的几段话,《穷人》里桑娜的心理活动《永生的眼睛》里父亲的话《我爸爸说》里爸爸对小男孩说的四句化等这些内容都是突出中心的内容,我们应该围绕他们谈体会。

“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中心句写在篇首。

3、围绕中心内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是读后感的重点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内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中心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写我和小女孩比童年。《螳螂捕蝉》一课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出,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隐伏的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

4、围绕中心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让学生围绕环境问题,绿色奥运谈体会。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

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相关内容

  • (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 2. 比较 3. 加减法(一) 4. 整理与复习(一) 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 7. 位置与顺序 8. 认识物体 9. 加减法(二) 10. 整理与复习(二) 11. 认识钟表 12. 统计 13. 迎新年 14.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上学期)复习资料
  •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pep(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doc(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人教版](01-09) ·新课标三年级上学期数学_期末复习题[精品](01-09)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doc(01-09) · ...

  •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复习资料(angela318图书馆)
  • 新目标九年级units1-15重点词组和句子 阅读 179 被转藏  36  评论  0公众公开  10-10-24 00:00 42. 提供给某人某物 ______________ sb sth.75. 提供给某人某物 ____________ sb ________ sth.124. 把某物借给 ...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九年级下学期英语备考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下学期英语备考复习计划 乔方芹 九年级下学期备考复习计划 英语是中考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从中招试题来看,其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加深了试卷的难度.中考卷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从上学期期末的成绩来看 ...

  • 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 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如今小学六年级快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学习也很重视复习工作,在复习的过程当中进行模拟考试,结果成绩很不理想,比平时的单元测验成绩低很多,着实让人着急,细细反思,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学习习惯上过分依赖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 ...

  • 六年级复习计划
  • 小学六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半个学期一转眼过去了,期中考试已结束.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已临近,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能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紧张的复习工作已经开始了.复习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我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 ...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整理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整理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1-10的认识 2. 比较:等于.大于.小于符号,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 3. 加减法(一):加减号.1-10的加减 整理与复习(一):1-10任意数加法表 大家来锻炼:练习 4. 分类:整理房间.会飞的动物.水果.文具.玩具 ...

  • 2014年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 2014年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大布中心学校 陈松娣 本学期是学生升学关键的一学期,九年级 历史复习的时间短.任务紧.扎实搞好中考复习,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科学有效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从中考的实际要求出发,制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