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

《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九诠

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她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我们当然可以用学术话语去给以论证和解释,但总不免用他人话语说自家心思的“隔”。也许,叙事行为和作品本身的援引,反倒能让我们在“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语)的参详和感悟中有所领会。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一书给我们思考和应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组意蕴丰富的叙事案例。

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心有所念。

教育是实践的,教育的最高智慧是实践的智慧。在教育领域,逻辑、理论、科学的进路固然重要,但其功能和作用也十分有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更多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实践的情感、智慧、经验、思想的表达与阐发,积累与分享,更多要依靠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叙事和反思。叙事和反思之所及,并没有规范的逻辑体系进行自我划界,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知的“学科”形态。但是,“一个并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仍然是一个领域”(伊哥坦语)。这个领域是情境——体验的、生活——实践的,其边缘地带往往是模糊的、迟疑的,或者干脆有时就是敞开的。窦桂梅在这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域外访问的“教育视界”,就是这样的“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正如她在序言中说的:“‘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域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性的文字。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她在序言中写道,曾经带学生前往欧洲演出,因为“忙于照顾学生”,“当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也没有时间及时记录,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现在提笔有些时过境迁了”。“时过境迁”的感受,也从“反向”看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叙事和反思的特征、要求:情境与故事,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作者在情境中体验与反思,作者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正是作者能够沉浸于她的“教育视界”,才有了真实的感性“沉吟”与理性“沉思”。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作者问一位进修中文的女孩在学校6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女孩想了想,没有做出回答,但是这种无声的回答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作者域外教育访问的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在考察日本教师负担时问出:“对比中日教师,负担都重。只是,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有价值吗?”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吉光片羽;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当作者都能在梅西百货采购时从打折里看到“道德教育元素”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是通往教育生活的一条需要教师自己踩踏的山径,这条路总是有花草相伴、溪流相随,总是在这里或那里给予我们新的景象,就像作者在本书中给我们打开的“教育视界”一样。

我愿意推荐这部书,并以我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和赞赏写下上述文字。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教育开放而持续的叙事和反思中。在情趣盎然、意蕴丰饶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有着自己层蕴叠加的领悟。(作者系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九诠

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她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我们当然可以用学术话语去给以论证和解释,但总不免用他人话语说自家心思的“隔”。也许,叙事行为和作品本身的援引,反倒能让我们在“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语)的参详和感悟中有所领会。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一书给我们思考和应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组意蕴丰富的叙事案例。

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心有所念。

教育是实践的,教育的最高智慧是实践的智慧。在教育领域,逻辑、理论、科学的进路固然重要,但其功能和作用也十分有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更多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实践的情感、智慧、经验、思想的表达与阐发,积累与分享,更多要依靠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叙事和反思。叙事和反思之所及,并没有规范的逻辑体系进行自我划界,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知的“学科”形态。但是,“一个并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仍然是一个领域”(伊哥坦语)。这个领域是情境——体验的、生活——实践的,其边缘地带往往是模糊的、迟疑的,或者干脆有时就是敞开的。窦桂梅在这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域外访问的“教育视界”,就是这样的“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正如她在序言中说的:“‘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域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性的文字。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她在序言中写道,曾经带学生前往欧洲演出,因为“忙于照顾学生”,“当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也没有时间及时记录,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现在提笔有些时过境迁了”。“时过境迁”的感受,也从“反向”看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叙事和反思的特征、要求:情境与故事,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作者在情境中体验与反思,作者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正是作者能够沉浸于她的“教育视界”,才有了真实的感性“沉吟”与理性“沉思”。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作者问一位进修中文的女孩在学校6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女孩想了想,没有做出回答,但是这种无声的回答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作者域外教育访问的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在考察日本教师负担时问出:“对比中日教师,负担都重。只是,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有价值吗?”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吉光片羽;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当作者都能在梅西百货采购时从打折里看到“道德教育元素”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是通往教育生活的一条需要教师自己踩踏的山径,这条路总是有花草相伴、溪流相随,总是在这里或那里给予我们新的景象,就像作者在本书中给我们打开的“教育视界”一样。

我愿意推荐这部书,并以我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和赞赏写下上述文字。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教育开放而持续的叙事和反思中。在情趣盎然、意蕴丰饶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有着自己层蕴叠加的领悟。(作者系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内容

  • 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
  • 刘良华 [摘  要]  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虚构的叙事,但主要显示为实证研究式的真实的叙事.叙事研究的关键是寻找关键事件.本土概念,并由此形成扎根理论. [关键词]  叙事研究:质的研究:本土概念: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广 ...

  •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和方式
  •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叙事者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事件中发掘隐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目前,叙事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研究方 ...

  • 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 骨干教师讲座材料--<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 讲座人:齐成文 一.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如何? 教育叙事研究是运用"质的研究"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科研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开展.一种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既充当叙事者又充当研究者,即自己对 ...

  • 教育叙事怎么写
  • 叙事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 ...

  • 论教育"叙事研究"
  • 作者:刘良华 现代教育论丛 2002年12期 人总是在听故事中长大,人长大后又给自己的小孩讲故事:就人类整体而言,"叙事"是人类早期的话语形式,"叙事"尤其是诗歌叙事.寓言叙事成为理解世界和谈论世界的优先采用的方式.人类历史上广泛使用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叙 ...

  • 常用论文类型及要求
  • 常用论文类型及要求 宽城四中 袁瑞庆 1.经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经验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富于创新思想的较高层次的总结论文,是教师总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好的教育经验总结论文的标准:①创造性:②现实性:③效 ...

  • 从叙事治疗到德育叙事
  • 一.叙事的治疗原理 叙事,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 ...

  • 教育叙事的要求
  • 教育叙事论文的基本要素 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 ...

  • 教育叙事的写法
  • 附件: 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 .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 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 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