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含义、内容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本课属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为了避免理论性知识学习所带来的枯燥,本人试图通过有意义的教学问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一、课程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以“信息技术——发展——影响”为主线,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身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学生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向往。

(二)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不少出现过“信息技术”的声音,同时他们也是信息技术的享受者,陌生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涵、内容、发展及其影响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所以本课的学习非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2)列举出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消极影响;

(3)了解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增强信息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视频资料,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设置,如“畅想未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积极和消极等方面的影响,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影响,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实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事实性问题

老师:同学们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生活在信息社会》,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请同学们留意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好后,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

问题:描述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学生:信息技术共分为六次变化,分别是人类从猿进化为人、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电报,电话的使用和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老师:好,这位同学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共有六次。其他同学的同意见呢?

学生:不对,共经历了五次。“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分为五个历程。我们先来学习这五个阶段,一会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表1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这时候,很多学生同意“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历程,但是究竟为什么呢,尚未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说服自己。下面主要是先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定义,为这个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阶段找个理由。

(二)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1.信息技术的含义:探索性问题

究竟为什么“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历程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含义。

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为什么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吗? 学生:知道,因为它并不属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等过程。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以下的问题。

问题:结合信息技术的定义,大家认为在原始社会是否也存在信息技术?

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定义后,对于老师提出的新问题产生犹豫,于是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新问题。

学生:刚才说语言的产生是属于第一个发展历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就有了信息技术。可是,信息技术的第二个定义却认为在“电子计算机和现在通讯手段”的基础上的,难道这不矛盾吗?

老师:很好,这位同学已经提出了疑问,那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认为原始社会也存在信息技术的同学请举手?

这个时候仅有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而大部分同学还在犹豫中。有了矛盾,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对于刚才学生提出的矛盾,老师给予及时的肯定。最后,老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更好、更完整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定义有一般定义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义之分。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身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通过《西游记》的改编来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并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问题:围绕信息技术在你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对比小时候和现在,你家里拥有的信息技术产品,你认为什么信息技术产品发生了最大的变化?

故事改编:《西游记》里记载着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过程,那唐僧师徒是如何到达西天的呢?假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发生在今天,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编一下这个故事。

(三)信息技术的影响

初次设计信息技术影响的教学过程,以为只要列举出信息技术的影响或是请个别同学举出其影响即可,但是经过一节课的实验,发现这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改变了教学策略,主要通过两则案例的探讨和分析、畅想活动设计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影响。

1.解读案例:发散性问题

(1)2009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老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吗?还记得哪些情节吗?

学生:看过,里面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一提到爱情故事,全班同学都诡异地笑了。

老师:看大家都很腼腆地笑了,爱情你们会有的,呵呵。(这下全班同学放开笑了。)但是呢,我们这节课就不谈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就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谈谈泰坦尼克号发生的部分原因吧。

首先,展示泰坦尼克号的案例,与同学一起回忆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的背景。如表2所示。最后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表2 泰坦尼克号事件

老师:“假如‘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2009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的一个具有极大的假设性问题一抛出来,课堂氛围马上活跃了起来,有学生大胆地说:“老师,去年(08年)已经发生了很多很严重的事情,如春节雪灾、汶川大地震等,如果今年再发生泰坦尼克号事件,那就不得了了”。尽管这是小插曲,但是小插曲还是把课堂的教学氛围推向了高潮。以下是来自一位学生的回答。

学生:如果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2009年,那么当23:40 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发现前方有冰山时,可以用手机,或其他的通讯工具向四面八方的船只或岸边及时发出求救讯号。收到求救讯号后 。各方用他们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艇等)飞速及时地赶到现场。到了那里之后,空军用他们的直升飞机把生还人员送到安全地方,海军也可以帮忙。而且可以派潜水艇到海底搜寻。看是否有人遇难,及时把遇难人员救上来。还有医生赶到现场,进行急救。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2)案例补充

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即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号,与有关部分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的援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也能很好的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积极影响。

2.畅想100年后的学习生活:发散性问题

以上我们主要是讲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那是否信息技术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呢?当然,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以下主要是结合课本以及身边简单的实例,讲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要强调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无时无刻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未来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消极影响,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一下100年后学习生活的一天。

由于没有网络的支撑,于是老师在畅想活动任务布置之后,均要求学生把自个儿的畅想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并提交。该畅想活动的设计,内容的上交并不是重点,其重点是在通过畅想内容的记录,让学生能深刻的体会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下摘自两位学生的作业。

三、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思维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居多是通过教学问题设计反映出来,因此本文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设计,着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来看,该教育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等。如2009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及100年后的生活畅想等问题。不同问题类型的设计,尤其是对发散类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教育案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本文遵循“事实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的顺序,即是由“易——难”的渐进问题,有序的将课堂串连起来。通过事实性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接着由新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了探索性问题,;最后,通过问题情境的迁移,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解决发散性问题。

当然,本课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需完善之处。如在“畅想100年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有网络环境的支撑,则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博客),让学生通过平台 ,将个人的畅想结

果进行共享,方便同学之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含义、内容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本课属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为了避免理论性知识学习所带来的枯燥,本人试图通过有意义的教学问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一、课程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以“信息技术——发展——影响”为主线,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身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学生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向往。

(二)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不少出现过“信息技术”的声音,同时他们也是信息技术的享受者,陌生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涵、内容、发展及其影响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所以本课的学习非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2)列举出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消极影响;

(3)了解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增强信息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视频资料,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设置,如“畅想未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积极和消极等方面的影响,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影响,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实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事实性问题

老师:同学们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生活在信息社会》,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请同学们留意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好后,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

问题:描述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学生:信息技术共分为六次变化,分别是人类从猿进化为人、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电报,电话的使用和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老师:好,这位同学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共有六次。其他同学的同意见呢?

学生:不对,共经历了五次。“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分为五个历程。我们先来学习这五个阶段,一会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表1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这时候,很多学生同意“人类从猿进化为人”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历程,但是究竟为什么呢,尚未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说服自己。下面主要是先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定义,为这个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阶段找个理由。

(二)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1.信息技术的含义:探索性问题

究竟为什么“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历程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含义。

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为什么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吗? 学生:知道,因为它并不属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等过程。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以下的问题。

问题:结合信息技术的定义,大家认为在原始社会是否也存在信息技术?

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定义后,对于老师提出的新问题产生犹豫,于是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新问题。

学生:刚才说语言的产生是属于第一个发展历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就有了信息技术。可是,信息技术的第二个定义却认为在“电子计算机和现在通讯手段”的基础上的,难道这不矛盾吗?

老师:很好,这位同学已经提出了疑问,那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认为原始社会也存在信息技术的同学请举手?

这个时候仅有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而大部分同学还在犹豫中。有了矛盾,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对于刚才学生提出的矛盾,老师给予及时的肯定。最后,老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更好、更完整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定义有一般定义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义之分。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身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通过《西游记》的改编来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并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问题:围绕信息技术在你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对比小时候和现在,你家里拥有的信息技术产品,你认为什么信息技术产品发生了最大的变化?

故事改编:《西游记》里记载着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过程,那唐僧师徒是如何到达西天的呢?假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发生在今天,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编一下这个故事。

(三)信息技术的影响

初次设计信息技术影响的教学过程,以为只要列举出信息技术的影响或是请个别同学举出其影响即可,但是经过一节课的实验,发现这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改变了教学策略,主要通过两则案例的探讨和分析、畅想活动设计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影响。

1.解读案例:发散性问题

(1)2009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老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吗?还记得哪些情节吗?

学生:看过,里面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一提到爱情故事,全班同学都诡异地笑了。

老师:看大家都很腼腆地笑了,爱情你们会有的,呵呵。(这下全班同学放开笑了。)但是呢,我们这节课就不谈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就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谈谈泰坦尼克号发生的部分原因吧。

首先,展示泰坦尼克号的案例,与同学一起回忆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的背景。如表2所示。最后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表2 泰坦尼克号事件

老师:“假如‘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2009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的一个具有极大的假设性问题一抛出来,课堂氛围马上活跃了起来,有学生大胆地说:“老师,去年(08年)已经发生了很多很严重的事情,如春节雪灾、汶川大地震等,如果今年再发生泰坦尼克号事件,那就不得了了”。尽管这是小插曲,但是小插曲还是把课堂的教学氛围推向了高潮。以下是来自一位学生的回答。

学生:如果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2009年,那么当23:40 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发现前方有冰山时,可以用手机,或其他的通讯工具向四面八方的船只或岸边及时发出求救讯号。收到求救讯号后 。各方用他们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艇等)飞速及时地赶到现场。到了那里之后,空军用他们的直升飞机把生还人员送到安全地方,海军也可以帮忙。而且可以派潜水艇到海底搜寻。看是否有人遇难,及时把遇难人员救上来。还有医生赶到现场,进行急救。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2)案例补充

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即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号,与有关部分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的援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也能很好的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积极影响。

2.畅想100年后的学习生活:发散性问题

以上我们主要是讲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那是否信息技术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呢?当然,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以下主要是结合课本以及身边简单的实例,讲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要强调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无时无刻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未来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消极影响,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一下100年后学习生活的一天。

由于没有网络的支撑,于是老师在畅想活动任务布置之后,均要求学生把自个儿的畅想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并提交。该畅想活动的设计,内容的上交并不是重点,其重点是在通过畅想内容的记录,让学生能深刻的体会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下摘自两位学生的作业。

三、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思维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居多是通过教学问题设计反映出来,因此本文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设计,着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来看,该教育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等。如2009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及100年后的生活畅想等问题。不同问题类型的设计,尤其是对发散类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教育案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本文遵循“事实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的顺序,即是由“易——难”的渐进问题,有序的将课堂串连起来。通过事实性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接着由新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了探索性问题,;最后,通过问题情境的迁移,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解决发散性问题。

当然,本课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需完善之处。如在“畅想100年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有网络环境的支撑,则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博客),让学生通过平台 ,将个人的畅想结

果进行共享,方便同学之间的交流。


相关内容

  • 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
  •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009年第111212期 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秦惠民 摘 * 鞠光宇 要:随着网络在全世界的普及,许多大学在网上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式课程,笔者以最早大规模推出网络开放式课程的 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使用者.快速发展 ...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

  •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 附件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指 南 大奖赛组委会编 2013年4月 目 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大赛分组及作品分类 (一)大赛分组 (二)作品分类 三.作品说明及要求 (一)作品说明 (二)作品资格审定 (三)作品制作 四.参赛作品报送要求 (一)作品报送形式 (二)作品报送数量 ( ...

  • 图像加工初体验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 图像加工初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类软件进行图像加工的简单技术.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组练习得出图像加工软件的多样性,同时将技术进行融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图像加工时软件的不唯一性,以及图像加工的简单流程.同时也渗透了版权和网络道德问题. 教学重点:创意组图及Photos ...

  • 学校专题片解说词大全
  • 第一篇: 这里是希望的田野 这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申办辽宁省模范校解说词 2003年7月10日 前言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是一所充 满活力的学校,是一所迅速崛起的学校,是一所大有希望的学校.它坐落在北方明珠-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背依郁郁葱葱的巍巍大黑山,面 ...

  • 教育资源库
  • 教育资源库 天津教研网 2009  http://www.tjjy.com.cn/2009/ 综合类网站:中国教育网  中国国际教育网 中国基础教育部 中华教育网  中国学习网  世界艺术网 中国教育第一网 中华家庭教育网  国际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家协会   中国高考招生网  世界教育网   ...

  • 2015获奖信息校对
  • 2015年第19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的结果通知 张家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汪帅家庭电路牛文付溶液知识回顾高云声声慢 陈延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杨金立细胞生活的环境 耿晶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4年度省级优课评选的结果 宋瑞尹蓓蓓李敏张家祥汪帅高云牛文付杨金立耿晶晶 高中必修4/梳理探究/ ...

  • 2011年学院工作要点
  •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和省教研室、教科院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

  • 地理科学专业
  • 地理科学专业 自评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系 2013年9月 一.专业规划与实施 1.专业成立时间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历史悠久,缘起于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的史地专业.1956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专业本科生,195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业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