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年,只等承诺落笔(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复评二等奖)
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 杨婧如
时光没有一双饮恨苍天的眼睛,却有一颗清晰如镜的心在落日之后独见星辰,痴痴等候,被抛掷在漫天虚无中独尝烟火。循环往复的歌曲喃喃不休地叙述着悲伤,仿佛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连同远去的还有微漠的时光。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有的只是两个相隔四十七的拥抱。
故事发生在一个歌曲一般虚幻如梦境的村庄。战争时期为了培养更有攻击力的土兵,进行了将狼的基因植入人体的残忍实验。一个孤儿成为了牺牲品,变成了体温46度、不会说话、骨密度相当于一头大象、发怒时会狼化的“怪物”,他被囚禁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但他并不是一头野兽,他有温顺的外表和一双一眼望去让人觉得仿佛跌入了极深的湖水般充满灵气的眼睛。或许会让人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普通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而他的的扇子却还是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落笔。
后来狼少年遇到了一个忧郁多病的少女。出于厌恶进食如动物般狼吞虎咽的狼少年,少女看着一本《宠物狗训大百科》慢慢驯服了狼少年,而在这过程中,或许是当作在养一只宠物,少女找回了生活的乐趣,也正是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狼少年产生了人的感情,我认为把这种感情叫做“忠诚”更为恰当,这或许是他身上最深刻的狼性,从一而终的忠诚。是这种忠诚,让他即使冒着被射杀的危险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少女的命令,即使含泪也不敢动,看少女哭着远去。
“不要走”。狼少年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冬日杉树林,温和而不刺眼的阳光让人莫名想流泪。即使被少女责骂,被扔石子面颊流血,少年的世界却还是单纯得有些单薄,只想留住她,就算回不去无忧幸福也心满意足,而少女的世界里已经有了太多的羁绊,她无法抛开尘世也只能忍痛分离。而这一别就是四十七年。
四十七年后,当时光将昔日的少女打磨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她为了卖掉旧房子而推开那扇记忆的门,在同样飘雪的深冬夜晚,见到了面貌一如当年的他,十七岁模样,脸上带着浅浅的疤痕,坐在床边没有她的允许,却激动不敢起身。手里握着当年少女离开时留下的信条,不清晰的字迹写着:“等我,我会再回来的。”他如视珍宝般拿出修补好的斑斑裂痕的吉他,字迹歪歪扭扭的习字贴,绘满风景的图画,她交给他的简单的语言书„„„. 守着她留下的一切,仅凭一分单薄的承诺,却付出遥遥无期的等待。我说过,忠诚是他身上最深刻的狼性。所以她哭着问他为什么还在等,任泪水纵横自责去了别的国家和别的男人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她已经老去,而他还是昔日有着最清澈的眼神的少年,用笨拙的话语说她依
旧美丽的那个少年。花白的头发苍老的容颜或许是对她最大的惩罚,他将永生而她已老去。
老人最终还是走了,却把那个家里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了他。狼少年远远地看着老人的车子开走,带走了所有的故事。像是川端康成《雪国》中所渲染的那种纯洁的凄清,仿佛一切都是徒劳的,狼少年仍然是那个没有烦恼的少年,而他眼里留下了悲伤与疑惑。他一个人在山坡上堆了一个雪人,在漫天飞雪独守这和少女拉钩定下的最后一个约定。岁月也无奈,经年之后他还是当初模样,即使再次离别,也守着回忆,天真而没有忧伤。
寒天里,人冻得麻木倒也罢了。一点点微温,更让人觉得冷得彻骨酸心。我更偏向于认为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而是有关于人性。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后来因为太瞌睡,终于连梦也睡着了。
残阳如血(第三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辽宁省锦州实验中学初二 潘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细细地品读着这首《十五从军征》,我似乎看到了许久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一段凄惨悲凉的故事„„
——题记
遥望东方灰蒙的苍穹,丝毫未映出西边天际那夕阳的火红余辉。与远方地平线上那道连绵不断而又参差不齐的峰峦相接之处,黑夜拥抱寰宇的双臂正在悄悄张开。不远处,传来了几声嘶哑悲戚的鸹鸣。
秋风萧瑟,枯叶飘零,残阳如血。
阿牛衰颓地倚在一座低矮的坟旁,花白的鬓发和髭须随风飘动,遮住了他蒙眬的视线和苍老的面容,儿时的景象恍然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70年前的事了。他生活在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小村庄里,一家五口,父亲是当地的亭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家里有几亩好地和一个小园子,暮春时节,绿油油的菜秧整齐地排列其间,他和两个弟弟在那弯腰垂发的柳树下和低矮宽敞的茅屋边追逐、嬉戏。粉的紫的喇叭花儿悄悄地攀上了小院的篱笆,园外粉的桃花、白的杏花也争奇斗艳,绽苞吐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母亲在屋中微笑着拨弄着机杼,透过窗格慈爱地望着顽皮的孩子们。当她看到别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忙去准备饮食,到田间给忙碌着的丈夫送饭„„
几年过去了,阿牛已长成了一个壮实的青年,成了家里的第二个劳动力。有一天,他在
田间锄草时忽然被两个兵丁揪住,带回了村里。当阿牛看到村头张贴的征兵告示时,明白了一切——他已经别无选择了。在兵吏的叱骂声中,他同村里的十余名小伙子一起,被皮鞭赶向百里之外的营帐。村里人无不伤心,掩面痛哭。“皇天啊!这该死的世道何时才到尽头啊?!”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婆婆抚着旁边奄奄一息的老伴,失声而泣。“老头子啊,你怎么那么傻?儿子已经回不来了,你为什么还要去吃那些畜生的皮鞭呢?”旁边有人议论道:“这下咱们可怎么活呀,田又要荒了„„”“一定又是去镇压起义军了吧?”人们抽泣着,猜测着„„
午夜时分,阿牛和伙伴们拖着饥饿无比,疲惫不堪的身躯抵达了军营,营间火把的光亮隐约照亮了营中的角落,显出一种肃穆,一种威严。阿牛那被悲哀和惶恐笼罩着的心不由地颤抖起来。一阵夹杂着吵嚷声和点名声的混乱过后,他与几个人被分在一个营帐中就寝。地上只有薄薄的一层稻草,冰冷的地面和坚硬的石块硌得他无法入睡,一条薄薄的单子又怎能抵御夜间的寒意和蚊虫的袭扰?当听到帐外巡逻士兵的铠甲碰撞磨擦发出的铿锵声时,刚刚要入梦乡的他又浮回了这冷酷而令人畏惧的现实。他把头紧紧地裹在单子里,营外,隐约可以听到新兵帐中传出的一阵阵抽噎声„„
经过了一段时间艰苦的训练,阿牛领到了自己的铠甲和兵器,变成了一个受百姓唾骂的步卒,开始了他的从戎生涯。一个寒冷的夜晚,他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全军转移,阻击一支起义队伍!阿牛没有料到第一次战斗会如此迅速地到来,他毫无精神准备就投入了战斗„„那一仗,他们败得好惨,死了好多的人,而他却侥幸活了下来——战斗时,他被绊倒在流淌着血腥的土地上,一位手执长矛的农民军举矛向他刺来„„当他闭上眼睛等死时,矛的锋尖离开了他的咽喉。我是不是死了?他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血液没有融入这荒凉的土地,我还活着?阿牛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只见那位农民军叹息着:“唉,都是苦命人啊,小小年纪„„”他的声音被一支斜刺里飞出的利箭打断了,阿牛心有余悸,感激地向那位汉子望了一眼,立即慌张地向后方踉踉跄跄地奔去,成堆的尸体和折断的兵器、破车横七竖八地卧在广袤而又荒凉的旷野上„„
但并非时时都会免于一死,阿牛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必须在自己的生存和“敌人”的生存中间做出果断的决定——稍一迟疑,就随时可能丧命。没有墓碑没有棺椁,更没有悼念将士亡灵的祭词,只是在那最痛苦也最无奈的一瞬横尸荒野,消逝于这苍老、动乱的天地之间。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生,或者是死。
他无奈地选择了生。
一转眼就是50年。这些年来,他的选择果然没有辜负他。但他品味过受伤的痛苦,孤独的恐惧,和杀“敌”的心痛。每当他杀死一个士兵时,他都对自己说:“我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个工具罢了。”是啊,除了工具以外,他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什么呢?他很清楚那些被称为“黄巾”的贼并不是“贼”,如果是这样,他想,那我又是什么呢„„
终年征战的时光荒废了他宝贵的光阴,这些年来,阿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那儿时的乐园和家中的亲人。等我打完仗,我一定„„他常常这样想。可这仗何时才能打完?一道道的军令和阵阵失望的狂笑声便是最好的答案„„战争,埋没了人的灵魂。
归乡的日子终于到了,阿牛深知并不是因为他战功显赫,而是因为自己年老力衰。有谁会要一把破旧的长戈作武器呢?不过这样也好。耄耋之年的阿牛拖着蹒跚的步伐离开了征战几十年的沙场,满怀激动地向家里走去。家里还是那么温馨吗?父亲母亲是否依然健在?弟弟们也早该儿孙满堂了吧?一路上,阿牛兴奋地想象着归乡后亲人团聚的美好,饱经风霜的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年轻人的朝气。他满怀期望地迎着夹杂乡野泥土气息的秋风,踏上了泥泞而又崎岖的归途。
最后,他来到了一处荒凉而又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稀稀落落的几座茅屋散布在荒芜的田地间,一片悲凉。“这里真的是„„?可是„„”正在迟疑的时候,迎面望见了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忙上去问:“老兄弟,您可认识我吗?我叫阿牛,六十多年前被征去服兵役,现在才得已回来。唉,您知道我的家在哪儿吗?”那位老人听了他的话,惊奇地抬起头来望着他,又用干枯的手背揉了揉昏花的双眼,缓缓地说:“啊呀,是阿牛大哥呀,没想到啊,都65年了„„这些年来,被征去当兵的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就连我那25岁的孙子也„„”老人悲从中来,抽噎了几下,擦揉了一番眼睛,哽咽着把手指向了不远处一片松柏混杂坟茔堆叠的土地。“那儿,就是您的家呀。”
阿牛举目望去:破旧的围篱,丛生的杂草„„那里怎么会是我的家呢?但他看到了那棵枯死的柳树,相信了老人所说的一切。阿牛的兴奋在那一瞬之间烟消云散,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破旧的庭院。
缓缓地推开那熟悉的木门,“吱呀”的声音惊动了一只从狗洞里钻进的野兔,霎时蹿入草堆不见了。凉风扫过,半人高的野草随风摇摆。“这里真的是我的家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阿牛抬眼四处张望着,陪伴他的只有迷惑,只有孤独。走进屋子,屋里落满了灰尘,房梁上居然还有一只扑腾乱飞的野鸡。完全因为震惊和无助而麻木的阿牛,这会才感觉到了饥饿。阿牛一边找吃的,一边安慰自己,可是他却掩饰不住内心那份孤独与失落,还有无尽的悲哀。
好不容易才从庭院丛生的杂草中寻出几株野谷,又从水井边摘了些野葵菜。阿牛默默地用长满了老茧的双手磨去了谷子的皮,生起了火,做粥饭和菜羹——这是他在军队时唯一能够吃到的饮食。此时的他,看着眼前的景象,早已明白了发生的一切,但他没有落泪,他早已从冷酷的战争当中学会了如何更加的冷酷。“也许吧,我是不会哭的,我的眼泪早就已经流尽了。”他对自己说。
对面坡上的小屋边,站着那位老人和一位老妪,只听得老人叹了口气,缓缓地说道:“唉,你知道吗?刚才我遇见了阿牛大哥,他原先也是咱们这个村子的。那年我七岁,官府来抓人
去服兵役,我爹和阿牛大哥是一起被带走的呀„„爷爷死活不让,撕着兵丁的衣服不松手,结果„„唉,阿牛大哥的家人命也真苦啊!五年之内,剩下的两个儿子都被抓了去,大伯在最后一个儿子离开时就去世了,大婶她也因悲伤过度而死„„我躲了起来,每次兵丁来捉人都侥幸逃过了。真幸运啊,是不是?”两位老人望着即将落下的太阳,默然无语,脸上的层层皱纹似乎记录着这令人心酸的一切。看着他们,就好似回到了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仿佛看到了当初的一切。
饭菜已经做好了,虽然没有香味,但勉强可以填饱肚子。阿牛迟缓地从灶旁站起身来,端起粥羹,踉踉跄跄地走向了院东那片荒芜的坟地。他终于从那堆紧紧相连的坟包中找到了父母的墓,把食物放在坟前,静静地跪下了。“咚!”一声,凉风袭来;“咚!”一声,枯叶飘落;“咚!”又是一声,自然便将悲凉的号角吹响,响彻在远方的山谷中。西边的夕阳映红了半个天空。
血一般的红。
我将来会怎样呢?以后我该如何生活呢?他这样问自己。望着眼前的坟茔,他似乎找到答案,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颓废的神情,一丝凄苦的微笑。是我生的不是时候吗?还是我根本不该活在这个世上?他想。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责罚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阿牛站了起来,他灰白而杂乱的长发随风飘动,遮住了他模糊的视线。他背向西方,静静地矗立着。太阳啊,你落下吧。等到明天,你还会再升起来的,对不对?他笑了,忆起了他的童年,梦到了他的未来。倚着一座低矮的坟墓,他那苍老的眼中,含着两颗浑浊的泪花。默默无语,夕阳的余辉映出了他灰暗的背影。
秋风萧瑟,枯叶飘零,残阳如血。
潸然泪下。
【获奖理由】
本文根据古诗展开想象,将那个残酷的年代展现出来,充满了作者的感情,使人物形象生动,心理描写准确,故事情节描写合情合理,在写法上还采取了蒙太奇的特写手法,读来具有影视效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更可贵的是文章语言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属不易,理应获高奖。
找回旧时光(十四届" 叶圣陶杯" 全国中学生新作文的大赛复评二等奖)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高二 胡心余
致那些流逝于时空罅隙的旧时光。
——题记
从前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口中似乎能够咂摸出桂花糖的清甜;从前一缕习习凉风也似乎缭绕在心间。而今看着窗外的水泥格子,耳边仿佛有机器轰鸣汽笛呼啸的声音;而今一面糙镜也能映出茫然的脸。虽然往昔不可追,但那些旧时光依然在回忆中温柔缱绻。
小扇轻摇的时光
弦月如钩,树影绰绰,乡村的夏夜,是我童年的归宿。繁星点点,偶得凉风习习,屋檐边悬挂的旧灯泡光线昏黄,却还是招引来各种小虫和飞蛾。前院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几把木椅,虽斑驳的红漆在夜晚不可见,但是坐上时吱吱呀呀的响声无疑暴露了它们的年纪。不必招徕,黄昏自会有饭后闲步的老人来坐上一坐,唠上几句,有时路人只是打声招呼,却碰上了可唠的话题,便兴致勃勃地坐下交谈,一谈就至深夜。
我霸占着唯一的一把躺椅,悠哉地晃着,一件白褂背心儿有时还要掀起,露出肚皮,圆滚滚的肚里,脆皮西瓜汁水沁甜。外婆则坐在一旁的木椅上,一把边沿有些破散的蒲扇轻轻地摇啊摇,对象却从不是自己。我说热,她便稍稍加大力气,动作却依然轻柔和缓。有时她会带着浓重乡音,讲起我吵着闹着要听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的神话,我倒背如流的传奇。有时也和隔壁或几里外来的老人聊得兴起,闲极,我便和着小扇的微风看星空。累了乏了,就眯着眼,听着老人们唠嗑,近处小虫的窸窣声,和远处恍惚而来的蛙鸣狗吠一起,浸入了夏夜蝉鸣的美梦。
流连旧巷的时光
江南秀色,烟雨蒙尘,旧巷攀着青苔地衣的砖瓦,记录了初入学龄的所有天真烂漫。那是极具南方水乡韵味的小巷,暗灰的砖瓦,光滑的青石阶,窄到汽车都难以通过的街道,狭小的巷口锁住了巷内数十年不变的淳朴洁净。
每天清早我背着书包,握着爸爸的大手,在包子铺前等着一天的第一缕蒸汽随着竹屉的掀开而升腾。咬一口汤汁外溢的包子,有时被桂花糖豆沙馅烫得小声惊呼,笑眯了眼睛,迈着不急不徐的步子,跟巷里的人们打招呼。
整个巷子里的人都熟络得甚于亲戚。老人们早早架起了棋盘,下棋的,围观的,清一色的白背心,趿拉着一双凉拖,有的还执一把蒲扇,扇子摇动的频率几乎可以反映棋盘上的战况。“李爷爷早!”“吃马!唉„„唉„„去上学啊乖崽!说了要叫伯伯不叫爷爷„„”我眯着
眼笑笑,连连答应。有些怯懦地绕过巷里唯一的诊所,又小心地再瞥一眼——胖医生不在,然后松了口气般又恢复了四处招呼的元气童音。
我对旧巷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里充斥着铁匠叮当声,弹棉花的笃笃声,熬猪油的哧哧声,小店吆喝声,聊天声,棋声,甚至是诊所里小孩畏惧的哭声。
细腻摩梭的时光
花草交映,邻里热闹,搬进小院,是另一段香醇记忆的伊始。《舌尖上的中国》总唤起我对小院的回忆。它牢牢锁住我的味蕾,留下回味无穷的舌尖上的味道。
小院的规模不及小区,但有两幢五层的旧式楼房,一个未经规划却姹紫嫣红的小花园,以及被慧眼发掘的大片土地。有几户人家在院中的空地种新鲜果蔬,却没人说得清是哪几家——哪家得空了就照料,结出的瓜果,长出的蔬菜更是随手可摘——哪家晚饭做鱼得用紫苏薄荷,饭前让小孩下楼揪几叶便是。免费的蔬果,却有着市场蔬菜不及的自然健康的味道。而另一种“小院制造”,是邻居一家自制的咸鸭蛋和腐乳。鸭蛋入盐,罐藏;豆腐拌料,封存。没有珍馐,没有技巧,唯一需要付诸的,是耐心。眼馋了几月后拆封,切开的鸭蛋蛋黄粉嫩油黄;巴望了半年多后启盖,腐乳独有的浓郁辛辣让人食指大动。这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是机器加工和速成香料制造不出的醇香。舌尖上的小院,舌尖上的时光,是自然芬芳的气息,更是时光文火慢熬出的美味。
如此这般,常常怀恋。因钢筋水泥的气息掩去了生活本真的韵味。看多了高楼大厦便常常怀念乡村夏夜纯净的星空;听惯了汽车笛鸣,便常常怀念旧巷的嘈嘈杂音;吃腻了速成珍馐,便常常怀念小院简朴却醇厚的舌尖味道。往往想找回遗失的旧时光,却往往在车水马龙中难心捉摸。或许,我们只有将步子迈小,才不至于让慢悠悠的旧时光落得太远。
【获奖理由】:文章以“旧时光”为线索,将童年生活串起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恋。作者运用娴熟的语言,将童年往事娓娓道来,细节生动传神,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纯美的人情味道,于无限眷恋之中流露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无奈,可谓意蕴深远。
爱与水饺(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二 朱润雨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那里生长了一棵古老的橡子树,每年结的橡子却不多,松鼠海蒂一家五口就住在橡子树脚下,他们一家的干粮来源于此。
春去秋来。对小海蒂来说,每年这个时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她爱抱着老橡子树干爬上爬下,爱在树冠间跳来跳去,但她最爱观察橡子的生长了,阳光钻过叶片缝隙,热情地抚摸每一颗果子,这让它们变得油亮,逐渐发出赭红的光泽„„每当海蒂看得入神时,妈妈总要用带着嗔怒的口气喊她下来:“看你爬那么高,当心掉下来。”“不怕呀,妈妈,我有蓬松的大尾巴保护着。”
当一颗熟透的橡子掉落的时候,海蒂一家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他们要为一年一度的水饺节做准备,还要为一整年备足粮食。于是,爸爸妈妈每天爬树摘橡子,爷爷奶奶忙着磨稻谷,准备面粉,小海蒂则到处搜罗秋天生长的蔬菜。
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嘀咕今年收货的橡子:“哎,孩儿她妈,今年的橡子少得可怜,只够勉强维持生活,不能像往年包橡子馅的饺子了。”“可是海蒂最期待吃上橡子饺子,不能让她伤心啊。”“那这样,我们只包进一小块橡子进去,说是今年的‘幸运饺子’,等她吃到了,她一定会开心的吧。”
于是,第二天,夫妇俩宣布:“今年我们打算包一个‘幸运饺子’,只有那个饺子里放了橡子,谁吃到了谁就有好运。”小海蒂听后兴奋极了,脸蛋红扑扑的,她开心地大喊:“我一定要吃到幸运饺子!”这时,爸爸妈妈会心一笑。
饺子节当天,全家分工协作,安排井井有条,和面,擀皮,切菜,拌馅„„
海蒂在其中快活地唱着歌,时而帮点小忙——用扫帚一样的尾巴掸去长辈们身上的面粉,逗得他们呵呵笑着。
很快,饺子下锅了,又过一会儿,已经被摆上了桌。小海蒂按耐不住了,可她仍乖乖地等到长辈们都坐好,经妈妈允许后,小海蒂开始大吃特吃起来,可怎么也不见那“幸运饺子”。眼看肚皮已经撑得溜圆,幸运却迟迟不见踪影。海蒂已经快哭了:“爷爷,怎么没有?”这时,爷爷又给海蒂夹了一个:“乖孩子,再吃一个吧,慢一点吃。”爷爷捏捏海蒂的小脸。海蒂勉强张开嘴,慢慢地嚼着„„“咦,什么东西?咯得我牙疼。”再一嚼,橡子的清香味在齿唇间回荡。“耶!我吃到了!我吃到了幸运饺子!”“你是最幸运的人!”全家人望着她,开心地笑着。
多年后,海蒂才知道,那一晚,全家人,除了她,几乎没怎么吃饺子。爷爷也是费了好大劲才辨认出来那个包着橡子的饺子„„
后来,每当海蒂吃到饺子,就会想起那个夜晚,一家人热乎乎围坐在一起,热乎乎的„„那就是爱的味道。
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日照一中高二 刘书惠
〉〉题目:
当前许多学校出现了国学热,特别是要求孩子从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唐诗宋词等,但有的人认为不要热过了头,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在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一部部经典被创造,代代相传,它们如同智慧的启明灯,于黑暗中呼唤起人们沉睡的心,指引前行的方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经典渐渐被人们忘却,亦或是被人们拒绝,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失去其指引方向的价值。因此,唯有传承那不能忘却的经典,方能使经典在新时代发光发亮,将智慧代代传承。
近日,“国学热”引发广泛议论,许多人不理解一些学校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的做法,可他们在盲目评论之前,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人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凡事追求“快”。面对经典,他们选择的往往是快读,粗略翻上一遍,或是在网上寻求一份“摘要”,而不是耐下心来反复研读经典,自己去体悟其中道理。陶潜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许多人便以此作为自己“快读”的借口,熟不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下一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若没有对经典的仔细研读,又怎会“会意”?当代读书之弊病,非改不可。
曾国藩凭其在官场上的处事智慧而成为清朝明臣,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子孙,为人熟知。而他读书的不二法则便是“一书未读完,不读另一书”。他对于经典认真研究以及对读书保持热情的态度实在令人称道。假使我们每个人在读书时能像曾国藩先生那样,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也不会被忘却。
古者有云:“修身,立人,治国,平天下。”那“修身”“立人”当从孩子抓起。孩子最易被引导,同时也最易被误导。孟母之所以要三迁而定,不就是因为想要引导孟子修身立德吗?海伦·凯勒的母亲不因其失明而放弃她,而是为海伦寻找老师,耐心帮助她控制情绪,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不也是想让她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吗?因此,“国学热”要求孩子从小背诵经典,有其原因可循,那就是启蒙孩子,让他们继续传承那不能忘却的经典。
但是,凡事要有度,如若只注重传承经典而忽视新鲜事物,同样会影响社会发展。对于国家而言,应以传承与创新并重;对于学校而言,应以国学启蒙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应以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和不断接受学习新事物并重。如此,才能使先人的智慧启迪后人,点亮盏盏前行明灯,才能使今人能不断探索创新,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将智慧的火炬代代相传。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便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推动历史长河奔腾向前。传
承不能忘却的经典,是我们于纷繁世事中必然的选择,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静待岁月留香。
【获奖理由】作者首先提出,国学,是不能忘却的经典,要代代相传。推行国学教育的做法,作者认为是必须的,只是要把握好度,在阅读中,要做到研读,而不是浏览;在孩子启蒙方面,应与素质教育并重。文章层次分明,论述有力。本文获决赛一等奖。
抖落传统的尘土,绽放民族的光芒(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 韦梦圆
当下,在一浪高过一浪呼吁传统国学回归的呐喊声中,国学,这个已布满灰尘的石碑,终于又在国人心中屹立起来。
而在人们对国学的狂热中,不少人又发起疑问:过热的国学,真的正确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万不可打击国学热。
就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来讲,传统文化的复兴实乃必然。而中国人的国学热恰是顺应了文化的变迁,时代的潮流。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国学遭受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重重创击,似乎已退缩至文化的边缘,但果真如此吗?诸君请看,中国人的谦逊、和平、包容,难道不是根植于传统儒家思想?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修身齐家”,难道不是宗法理念的延续?国学思想,看似已隐匿,却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子孙世代延续。而当今的国学热,看似缺乏理性,但却是国人的本性回归。我想此时应顺应其发展,理性地引导,万不可扑灭国学的火焰。
而对岸的理性主义者宣扬国学热,不过是功利心使然,那么我想诸君也许忘了当下的英语热。自恢复高考以来,英语的地位步步高升,全社会已陷入英语热狂潮。英语班遍地长起来,小孩子刚牙牙学语,就请外教,有多少人苦拼四六级,而中文写作却是英文单词的滥用,多少人因为英语门槛断送了前程。如今所谓的国学热相比英语热,真的过分吗?小孩子背诵《三字经》《论语》等比起学外语,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如今的国学复兴恰是降温英语热的良药之一。
而功利心不过是社会效应的微弱附作用,我们应当顾全大局,看清主流,国学热的确成就了社会回归传统的良好风气,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放眼全球,韩国将中国传统佳节纳入自家门下,日本重视武士精神教育,即便是缺少历史底蕴的年轻美国,也在不断发扬美国精神。而中国人对于文化态度远不及以上国家,值得深思。
而我们应当相信,国学与传统的潮流终会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浮华到深入的过程。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于我们国人的坚信和坚守。
正像《寂寞圣哲》中所说:“思想家本身内心便寂寞,而哲学一旦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无可名状。”因此,我们的社会需接纳国学热,即便是仅为那一份内心的朝圣,仅让那颗滚烫的心不再寂寞。而我又想起孔子周游列国的痴狂,老子于乱石之上的痛哭,也许这痴这哭,并不是悲痛,而是感动,为自己而感动。
而我相信,虽然这股传统很柔弱,“世界万物都处于一种循环之中,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而走向鼎盛,则是走向衰败的转捩。”请让我们顺着传统的河流直下,通向中国梦的繁荣。
永远盛开的青铜葵花(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一 赵小淇
小学三年级时,青铜和葵花悄悄走过我的世界。在此后的每晚睡前,我总能看到淳朴的大麦地上,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尽头,起伏着黄金麦浪。阳光打在青铜和葵花脸上,漾出最闪亮动人的微笑,在熄灯后的黑暗中,无形地为我点起温暖的明灯,驱散内心的不安。就是这样平凡的大麦地,教会我勇敢。
四年级后,爸妈工作忙,没时间接送我放学。从未“单独行动”过的我只好在脖子上挂起小钥匙,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华灯初上,夜色凝重,嘈杂的汽笛声让我停留在马路一侧。这时,身体两侧总会浮现出青铜、葵花的影子,像那晚青铜拉起葵花从码头走回家的场景一样,兄妹俩互相鼓励着从凌晨走到清早一样,我也在心里哼着歌,大胆迈出第一步,一溜小跑到对面,安全到家。就是这样朴实的兄妹,教会我坚强。
初中了,略加叛逆的我总是挑剔饭菜不和口味,动不动就摔筷子去吃零食。我捧起《青铜葵花》,翻到青铜帮葵花挖芦根充饥的一幕,一股清甜丛嗓子里弥漫了整个口腔。我放下书立刻对我妈妈说:“我不吃饭!我要吃芦根!”妈妈瞄了我一眼,叹了口气,当天下午便开车驶到郊外一片池塘边。一路泥泞才发现几颗稀疏的芦苗。我用铲子铲了许久才只细细的一条,用矿泉水冲洗后,急忙送到嘴里。嚼了几下又“哇”地吐出来:根本没有说的那么脆、那么甜,只有一点清水儿和咬不烂的皮。不禁抱怨着:“还没有中午土豆丝好吃呢!”我说完便红了脸。就是这样在葵花眼里便幸福无比的一幕,教会我满足。
高中开始实行住宿制,要两周才回家一次。严格的管理制度,永远没味的食堂饭菜叫我几度厌学落泪。这个中午我赌气不吃饭,从书包里拿出《青铜葵花》,看到葵花为了让家里省钱,自己在晚上月光下偷偷写作业复习,还想故意考差自己十分拿手的考试不去上学,为家里分忧。我想到自己每天的生活条件和态度,自愧不如,终于调整好学习心态。就是这样一
个笑容灿烂、逆境成长的小女孩,教会我感恩。
回头看看我成长足迹,色彩斑斓,步步坚实,都是青铜和葵花陪我一道走来的。这两个永远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在我心里一住就是好多年,让我始终能保持着最原始的天真与善良,像太阳一般温暖,像蓝天一样清澈。
曹文轩老师在书中描写过葵花的爸爸曾打造了城市标志性建筑物——青铜葵花。在我漫长人生路上,在远方,总是有一朵代表了善良、美丽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青铜葵花,永远盛开着,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指引我不断前行,不再迷茫。
【获奖理由】小学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勇敢;初中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满足;高中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感恩。这就是一本书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作者回望成长经历,感恩曹文轩老师在书中的指引。本文获决赛一等奖。
把麦子留给敌人
漳州市南请县一中高二 吴昕昊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不论你现在是在地铁里还是在公司,还是你的心在哪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光放在哪里。”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成功,目光短浅者,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不应局限在眼前,而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才能有大的收获。
有的时候,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孔子的学生宓子贱曾在鲁国做官居,治理一个叫单父的地方。有一年,齐伐鲁,军队迅速逼进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田地里还有数千亩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请求宓子贱下令收割,不然就要被齐国抢去了。宓子贱却坚决不同意。结果,齐军至,将麦子抢夺一空,百姓们忿忿不已,朝庭震怒,便派人责问宓子贱,面对怒不可遏的来使,宓子贱平静地说:“我如果允许人们抢收麦子,就会有很多不种麦子的人不劳而获,或许可以收回一些麦子,而趁火打劫的人会年年期盼敌国入侵,损失了麦子固然可惜,可纵容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则会大失人心,鲁国也势必走向衰弱了。
单纯来看,敌人来犯,却不下令抓紧时间抢收麦子,将麦子留给敌人,损失惨重,但却杜绝了不劳而获的现象,肃正了民风,保住了鲁国的根本,这是因为宓子贱深谋远虑有着远见卓识,才让鲁国虽有一时之失,而有长久之得。所以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能有大的收获。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见”可以引领可持续发展;而“短视”势必导致急功近利。宓子贱的思想,是一种大智慧,是当今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的一股清流,更是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考虑之人的一种讽刺。
一只井底之蛙以为天就只有一方井口那么大,而展翅翱翔的雄鹰可以以辽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天空欣赏醉美河山,渺小的蚂蚁爬上了牛的尖角,以为爬上了高山,而探险家们却可以在珠峰上极目远眺,俯看神州。目光短浅之人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生活中的苟且;而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懂得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的道理。其实我们不应把目光局限在眼前,是该放眼望世界,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生真正的赢家。
世事无论大小,当友人间的争执发生在你身上时,不要急于争吵,看得远一些,因为恼怒会让你失去友谊的快乐;当父母念叨萦绕你耳际之时,不要急着不耐烦,冷静想想,这会在多少年后的回忆里,成为我们怀念的甜言蜜语;当人生成长、抑或事业发展正经历坎坷之时,不妨把心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也许在风雨之后,迎接你我的,将会是艳阳之普照,所有挫折亦将成为你我生命中珍贵的印记„„
年复一年,今年的麦子没了,明年再种就是了。但如果没有长远的目光,只囿于脚下之寸土,则可能让你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不论我们于何时何地,处境顺逆,请别忘记眺望远方,用阔远之心境对待人生,站高山之巅,穷目光之极,成就人生之赢家。
【获奖理由】
“把麦子留给敌人”,传达的是一种眼光与战略,更是一种胸襟与情怀。作者能以“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的眼光放在哪里”作为思想认知的逻辑起点,立意开阔。文章先由宓子贱把麦子留给敌人的事例入手,指出“有的时候,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接着由此展开,联系世事万物,讨论人生,只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成就人生之赢家”。全文观点鲜明,立论高远却不显刻意;引用丰富而能水到渠成,善于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好的文章当能引人思考、发人深思,体现对事物、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悉!此文读来,确能让人深有所悟!
雨中的回响(十五届复评二等奖)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一 郭浩
这雨,有些凉呢。
我站在露台上,伸出手,让这微冷的雨填进我麻木的内心,顿时荡起圈圈细微的涟漪。 雨中小巷,站着一个女孩,任凭雨水打湿额前的碎发,眼神空泛深邃,似一口古井的井水般无波,仿佛有散不尽的雾气弥漫着。我下楼,当站到她面前,意料之中的,没有任何反应。她眸子中的水波,虽不曾有一丝波澜,却似万物出生时的纯粹。
我把伞撑到她的头顶,轻轻地握了一下她的手。她却大声地开始尖叫,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姐姐,就像《Rain 》中的“雨人”,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我的姐姐是那样的怪异。于我,她就像是洁净白衫上的一点墨迹。我总是遮掩着,羞于示人。母亲带我们出去玩时,我总能感到路人异样的目光,屡屡觉得无地自容。可仔细去看,每一个路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不会停留半秒的目光在无关的人身上。即使有,也像是白驹过隙后的缥缈而虚无。
“哈哈,两个女儿都长这么大了!”
碰到一个不太熟悉的阿姨,跟妈妈寒暄着。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前者,但奇怪,阿姨的眼神中没有一丝的诧异。我看向姐姐,呵!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文静端庄,哪有在家时的样子。
我不由恨恨地想,要是我没有这样的姐姐,那该有多好。
都说姐妹连心,可我与姐姐哪怕有一刻钟的亲近都是奢求。她的心像一块坚硬的冰,化不开,击不穿,更捂不暖。她眼底寂寥无声,尘封的心蜷缩在雨中的巷尾,距我千里之遥。我默默地等待回响,却无数次地失望。
就像现在,我看着面前受了惊吓般的姐姐,只有先慢慢地把她安抚好,然后独自吃力地撑起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向家中走去。
是的,我受伤了。刚才着急给姐姐拿雨伞,从楼梯上跑下时,不慎跌倒。
回到家里,我清理着伤腿上的水珠和污渍,一动那小腿就钻心的疼。姐姐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我,忽地,她轻轻地牵动了一下嘴角,眼里似有微光却转瞬即逝。
我的小腿骨折了,打了石膏。心情糟糕透了。
转眼已是盛夏,外面大雨如注,母亲请来医生为我拆去石膏,没有盼望中的如释重负,小腿却如同被生生锯断,我紧皱着眉头,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
医生走后,我无力地躺在床上。母亲焦急的呼喊声突然想起,难不成姐姐又不见了?唉„„我跳着脚到阳台,目光一寸寸寻着姐姐的身影。哦,看到了,就在楼下的花园呢。不过看她的样子,像在急着找什么。知道姐姐没走远,我长舒了口气,慢慢挪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这时,姐姐急匆匆回来,她嘴里念念有词,被雨水打湿的头发一缕缕贴在额头上。等姐姐走到跟前,我呆住了。她从楼下的杂物箱里捡出了被母亲扔掉的石膏,紧紧地攥着,姐姐喃喃道:“妹„„不疼„„”
此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顺着腮边、下颌滴落到地上。这一天的到来,我和母亲期盼了多久?姐姐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傻子”。
亲爱的姐姐,我很幸福。
雨还在下,那回响,你可曾听见?
【获奖理由】文章通过写自闭症姐姐,在看似对姐姐的抱怨中彰显血浓于水的亲情。作者巧妙运用心理描写,将“我”对姐姐怨恨、嫌弃到后来疼爱、感动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尤其是部分细节描写,让人瞬间湿润眼眶。全文以雨开篇,又在雨中收尾,韵味悠长。本文获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
景象之于国人(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特等奖)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 赵 旭
曹文轩先生在上午的讲座中谈到:譬如山花水月、鸟趣蝉音,凡此种种,均为“第一世界”之范畴,概非人类创造而生,正如庄子所言“物各有主”。而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投诸文章见之笔下,便是“第二世界”。这两种世界在唯物的哲学家看来,定然是亦真亦假,一实一虚,而中国人(尤其古人)总喜欢泯去二者界线,以“风景”作“意象”,便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间架起一座金梁。
景象对于国人来说好比面团,可捏成这样,也可捏成那样,随心所欲,便现种种相以应所求。譬如桃子一物,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果品,经国人加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寿星要捧桃、麻古要捧桃,就连那花果山上三百寿数的孙悟空也为之甘而抢蟠桃园,于是“寿”与“桃”二字似乎紧密得再也分不开了。桃子也不是纯粹如花草的观赏品,它最终是要送入口中,于是,桃子的实用性便也具备了。众多如“桃子”一般的景就在国人的创造下融入了第二世界,成为现代文学所讲的“意象”。
花鸟山水之类意象很早就见诸文学了,各种文学意象各得妙用自不必言,其历史之久、影响之远亦不必说,这里只谈意象之于士儒、宗教、市民心态三方面的映象。
早期儒学中能让世人铭记的无非孔孟,将山水等景象引入儒学教育与儒家思想的也是这两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孔子面对一川水竟联想到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的时光,可谓之高见。于是,几千年来的士儒都继承了这一“水-时光”的景象模式,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来长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便是接了孔夫子的话头,把月之盈缺扯来作陪,以论述自己的道理;再如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再如李后主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凡此类诗文书写愁情,总归是绕不开一个“水”字了。而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如是,只不过情感稍变。如孔子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儒者胸怀刚毅之爱,以山水的情与貌为儒家思想作一种独特的注脚。
再说宗教,此者再为明显。马祖道一叫徒弟看月,三人反应不同:怀藏禅师说正好读经,百丈怀海言道正好参禅,而普愿禅师则说这般月色正好赏月。由此马祖便得出“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超然于物外”的结论,由此可见,山水景象之于宗教,更有了一种功能,便是判断一个人的“见地”。
魏晋时不仅有建安风景,还有名为“玄学”的类宗教思想,以情致寄诸山水,于无名大千之中取得乱世中的一点慰藉,如阮籍华康这样名流无不流连山水,更有甚者服“石散”而求清修养身,虽是偏门之道,难掩古人对“第一世界”的热恋崇敬之情。景象本无主,但当它们被人命名,便成了青城山、普陀山„„等等名山中往往还“被安排”了一位佛祖道君守佑,这也是景象见之国人心态的一大奇观。
三者便要说景象与小市民间的联系。这里所指绝非贬义平民的“意思,而是普罗大众。按古代的识字率算,恐怕万分之九千九百的人是读不懂阳春白雪的文章的,幸甚有小说绘本等文学形态供市民娱乐,于是很多浅显的比喻也进入了文学,这些比喻不如山水意象高大,但却独有与小市民生活相映衬之处,如冯梦龙一段名句“眼见他起了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便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构筑文学中的意象,用浅白的道理道出文学中的哲理,这种浅显的意象之于市民文学贡献颇大,也可见意象之于中下层民众的映象。
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与景致同国人的心理从未分开,意境情趣由景而生,由心而发,与中国士儒阶层、宗教理论、市民心态融为一体,像佛经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获奖理由】 本文开门见山,从曹文轩先生讲座入手,颇有现场感。文章从意象与中国士儒阶层、与宗教理论、与市民心态三个方面,阐述“景象之于国人”是同国人的心理分不开的,是由景而生,由心而发,我们看到的景物不是景物本身。作者用类文言文的语言来写作,虽然读来不流畅,但见解独特,将所给的材料消化吸收,正可谓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与你共享好时节(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特等奖)
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高三 杨鸣
听说,你要被重建。我听着,仿佛半点不留意,其实心上却淹过淡淡的轻愁,脑海里翻腾起我们共度的过往。四季流转,恍惚如梦。
春·青葱正茂
中国何其辽阔,你是星罗棋布的一个小村子,我在你依山傍水的一条街上生活。那时我尚年幼,不曾晓得天外仍有偌大的天地等我来闯,只依偎在你怀里,仿佛拥有天地。那时你正年青,街面宽阔却又坎坷蜿蜒,路边崭新的黛瓦白墙,高高翘起的檐角似展翅的鸟儿正欲飞起。记忆在时光的冲刷下历久弥新,我只觉得满眼绿意,生机勃勃。墙角鲜嫩的草被邻居爷爷家的羊啃得参差,娃娃们和小猫小狗在街上疯跑,尚还年轻的奶奶婶婶们或吆喝着自家的羊,或扛起锄头准备上坡播种除草,或忙着全家人的针线细细纳着手底斑斓的鞋垫,嘴里笑骂着邻家二三琐事。春日煦朗的阳光下,处处笑声琅琅。
夏·郁郁繁盛
三伏天儿热得吓人,日头透过密密匝匝的葡萄藤架仍旧烫得地面火热。正当茂盛的满院蔬果被晒得蔫蔫低着头,家家都避开火毒的正午回屋休息。天地间一时万分寂静,护院的狗也都吐着舌头眯着眼睛,只有柳枝上不知疲倦的蝉鸣声声,却扰不了偷闲躲懒的人们的清梦。我躲在你垂下的小小阴影下漫无目的地瞧,街坊都一一大门紧锁,掩着门的是劳作的人们正短暂的闲暇,锁着门的家里晚辈出息,带着老人进了城,去看看外面的繁华世界。你仍旧健壮,支撑着千百人的家,只是也禁不住酷暑一般微微沉默着。我走进堂屋,进到卧室,看到奶奶正睡得安详,床头的墙上挂着她当年陪嫁的绣品,绯红牡丹开在月白的丝绸上,静静地俯视着这张铺着凉席的双人床,一看就是几十年。房顶上垂下的电风扇吱呀地转,发出清风的声音。一派时光绵长,岁月静好。
秋·飘零萧瑟
老街终于被拆了,你终于不再完整。遍地的秋草枯黄,一两株树木上飘落片片残叶,落在遍地的废墟上。曾经大气又不失精巧的飞檐被打落在地,曾经富丽堂皇的影壁被碾落成泥。我第一次这样完整地看过这片土地――不再被密屋、矮巷遮挡的土地。目之所及,处处是断壁残垣,只剩一道不知为何挺立的墙壁,孤独地、残破地站在原地。四下人家已搬走,这一次是彻底的冷清。我呆呆地站着,茫然地注视着这片曾熟稔于心的土地,几近西山的太阳留下如血的漫天云霞,凄美壮绝。悲恸吗?不至于此。只是独立于泣血残阳下,空茫地感受到你与我的疏离,你我之间真切的伤痛。
冬·暗藏生机
皑皑白雪,凄凄寒风,却又恰逢了难得的暖阳。我拎着一双破损的鞋,满腔不乐意地再次来到这里。若不是奶奶要求,我一定不会回来,我不想看到你已是遍体鳞伤,不想再次目睹你的凄凉。但我还是来了,看到了一个超出我狭隘思考范围内的你。踏过成片的白雪,我怔怔地在那块唯一挺立的墙下看到了我要找的补鞋老人。四下空旷,他在墙下整理出一片开阔地,铺开了所有的工具,从容地干着自己的营事儿。我把鞋递给他,他放在一旁,按着那些“废品”被送来的顺序一一修补。冷峻惨白的日光下,墙角处,他坐在矮凳上,带着一副老花镜,粗砺的手指灵巧地穿梭,脚边一台破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京剧。我静静地看着,等着。
老人说:“快好了。”
我说:“这墙早晚要拆,您还有地方修鞋吗?”
老人说:“不愁,只会越来越好。”
我默然„„
我终于明白,我的故乡,纵使人们已经离去,你已渐趋残破,可谁能说重新建设后的你不是你的新生?过去经历的,我会铭记,未来要走的,我陪你一起。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我陪你一起走过好时节。
【获奖理由】作者按照时间线索,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书写了故乡的美,并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从青葱正茂,到飘零萧瑟,直到暗藏生机,表达作者对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期待。文章用第二人称,将故乡拟人化,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颇有真情实感。将人间好时节铺陈在回忆里,铺陈在故乡里,虽然写景,但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的深思,和淡淡的人文情怀。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网络词语的自白(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一等奖)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高三 马聪聪
大家好,我是网络词语。
在汉语这个大家族里,我本是新生派,应该得到大家的呵护。但无奈我相貌奇异,不被大众认可,只有少数哥哥姐姐接受我。大家不喜欢我也就罢了,不让我参加一年一度的词典大会也就罢了,不将我写进族谱也就罢了,但是想扼杀我,这是万万不能的。
首先发声的是文言文爷爷,他资历高,年龄长,在汉语家族中位高权重。又倚仗自己高
超的演讲技巧,毕竟中国人靠他逃避责任、靠他聊表心意、靠他委婉劝说,这些已有千年历史,他义正言辞:赤条来去无牵挂,驱逐为好!的确,不论我在短期内有多讨人喜欢,不久便烟消云散,为世人遗忘,赤条条来去,无所牵挂,比如我的“小鲜肉”最近很红,“老腊肉”不久也来到这世上,以帮助人类形容那些年纪轻、长得帅的男人。如果没有这些网络语,人类该如何又简单、又贴切、又有趣地形容描述这一特定人群?难道这些居然要成为驱逐我的理由么?还是因为人类的固守传统,我就要被迫离开汉语家族么?这不公平!在享受完我所带来的便利后,便谋划将我一脚踢开,不是君子所为。宝宝心里苦。
白话文叔叔支持我留下,我很感激,他和我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是人类随时而化,为适应特定环境,顺应特定时代发展潮流所创造的。当年他为了留在汉语家族也付出了一番努力,差点由于保守势力被扼杀。但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茁壮成长。人类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也就是网络时代而创造了我,目的很纯粹,是为了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的交流。为什么同样目的的互联网,电脑手机都可以留下来,而我却不能?白话文叔叔和我,我们都是属于不同时代的新事物,我们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前进的也是上升的。但这个过程少不了文言文爷爷这样的阻力,也少不了鲁迅与白话文叔叔之间的这种助力。其实事物的性质是由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客观的、外在的环境决定我,我又对外界产生反馈,这个反馈便是我对外界的一个反作用。白话文叔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有信心做到像他那样,但不给我施展的机会!宝宝心里苦。
中英夹叙说话了,他很好说话。因为他完完全全抱着同病相怜的心理站在了我这一边,我可不稀罕,我虽然样貌丑了点儿,但好歹我是根正苗红的现代汉语,是语言时尚的弄潮儿。你这又中又英又算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好好的话不好好说,非把好好的中文肢解得破碎不堪,又将英文硬塞进来。就算拼凑得再美丽,也拼不成完整的最初的自己。竟然这样安然地待在汉语家族里,而且还想拿我开刀,真是难以理解!宝宝心里苦!
我真是有苦说不出。我,网络词语,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交流的媒介,就像桥梁一样沟通你我。偏偏有的人,自己看惯了赵州桥,看见独木桥浑身不自在,这不是桥的错,是人的错。我明明为了人类牺牲了自己,风险了自己,偏偏被那些不喜欢改变的人打击,真是不公平,宝宝心里苦!
未来社会,是人与人,物与物交织的网,这个网,可以网罗天下信息,联系你我。我,网络词语,是这个网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给这个枯燥的网增添活力,带来生机。让汉语家族壮大,更加丰富多彩!人类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呢?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指导老师:孙发忠)
【获奖理由】本文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网络词语自己的口吻倾诉衷肠,趣味顿生!纵
向同文言文、白话文作比较,横向同中英夹杂作比较,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给网络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网络词语的走红是历史的必然!作者用网络词语“宝宝心里苦”结构全文,机敏俏皮,可谓是有意为之,独具匠心。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爱与光(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山西泰化初级实验中学初一 王浩安
爱——
你这淘气而难以捉摸的小家伙!
你是谁?
有着怎样的脸庞?
有人说。
你是天使。
穿着纯净的衣裳。
你的目光
是那样的清澈。
让人想起点点的星光。
有人说。
你是露珠。
躺在嫩绿的草尖上。
虽然很小,但是
足以折射出彩虹的光芒
还有人说。
你是木炭。
就算被遗忘。
也会在寒冬腊月。
牺牲自己。
燃烧出炽热的火光。
噢,爱。
人们都说。
你像光。
或许,你就是光的模样?
上帝说
要有光,从此
世界才会有这绚烂景象。
你是心与心的相撞。
才有着神奇的力量;
你是心底的歌唱。
空灵的声音让海波荡漾。
假如有一天没有了光。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将孤独,迷茫而没有希望;
一个没有光的世界。
将会死寂、黑暗而无所依傍。
我要赞美你,爱!
献给你一首赞歌。
让我们
用你的光。
把天空照亮。
让世界充满爱的回响!
【获奖理由】将爱比喻成星光、彩虹、火光等具象,小作者联想到因为世界上不能没有光,世界上也不能没有爱。从具象到抽象,从外在到内在,最终抵达心灵,联想丰富,比喻贴切。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带着镣铐的舞(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浙江宁波中学高二 周羽蝶
我们身上背负着镣铐。
教育是该春风化雨、融会贯通,以至“不需教”的臻境,它没有唯一解法,只等人们去探求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当有筚路蓝缕的勇气,当求玉汝于成的决心。一个人走的路、读的书,终将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起血肉,溶于生活,这即“不需教”。
但镣铐已横亘在我们眼前了——“标准答案”。
命运没有标准答案,学校教育却有。于是,数理化淡薄了精神,而追求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又格外尖锐,解题的模板、写作的套路,它们束缚着落笔时的思维,把万千世界局限在了固定的答案中。我们时不时不论场合,就在试卷上写下“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这些时实时虚的话,轻飘飘地打个太极拳。
现行教育下,教,只为了“教”的情况不在少数,不少校方只把学生当作升学率的百分比,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核——人。
于是就要问,我们的哈姆雷特呢?
这是标准的错吗?并不尽然。戒去浮躁静下来想,事实上在高考这场声势浩大的选拔中,这些标准答案已经倾向尽可能地合理化、大众化,它是维持考试公平的命门,我们离不开它。只不过,故步自封是盲目的,教学不能安于现状,仍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受镣铐束缚,我们仍可起舞寻求自由。
龙应台曾言台湾是她的病母,我以为学校教育于我也近乎于此。那些僵化死板的教学模式固然是暗中的创口,但我们从没有放弃过憧憬,也可以看见教育本身的伟大所在。
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到义务教育社会通行,如今也迎来了许多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前行的步伐不曾停下,教育的理念也在革新,我们即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创造新的改变。
《巨流河》中,齐邦媛讨论了国学课本的改革:“巨流河仍在滚滚前流。”深邃的哑口海填平了往日的荒诞,但我们却不该止步于此。因为回溯昨天,不应满足于今天,今天的我们,也应在明天走得更远。
分数、比率虽是现实的梦魇,却更是客观的产物,而求索的好奇之心,栉风沐雨的征程,依然予我们起舞的机会。带着镣铐起舞吧,要改变教育,势必要先站在与它同等的位置,或许下一个改写历史的,就是我们自己。
今非昨,昨非今,风雨不停,只顾前行。
【获奖理由】作者认为当下教育即是带着镣铐的舞,文中分两层论述,先指出当下教育的弊病,之后提出:受镣铐束缚,我们仍可起舞寻求自由。把教育的臻境“不需教”比喻为心中的哈姆雷特,观点鲜明,行文简短。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爱与“错误”(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山东东营一中高一 王韶雪
也许有一天,狼会吃草。
谁说不是呢?
(一)
门被轻轻叩响了。
我搁下手中的笔,微微侧过头,办公室破旧的木门滑稽地向我咧开大嘴,门口倚着扫帚,深重的土黄色,不堪重负地扑倒在地,弥漫开更沉重的颜色。
这是我在这个小山村任教的第三天。
“进来。”
我蹙了蹙眉头,不满地瞪着门口露出的一头乱发,杂草一样的颜色,真是„„
(二)
李老师笑眯眯地握住我的手,替我抚平了衣上的褶皱。,
“这些孩子啊,都非常好。” 李老师说。
李老师是上一届的支教老师,四十多岁,笑起来眼角有深深浅浅的细纹,她挽着高高的发髻,身穿本白色的亚麻外衣,清秀知性,她说,小张,这些孩子朴实、伶俐。
我没应,只顾着打量着那一张张脏兮兮的小脸,呲着小白牙,那一张张有些拘束的笑容。阳光从外面涌进来,晃得我眼疼。
接下来,应该会不错吧。
(三)
我不是善人,我自诩冷血。如果不是为了所谓的审报材料,我甚至认为我生生世世也不曾踏入这荒僻的村落。
真像场荒诞的错误,母亲说。
(四)
豆豆不安地拧着衣角。
“说吧,怎么会这么做。”我低头,没有看他,细小的灰尘在空气里绽放,纷纷扬扬落进我透明的杯子里,“这水不能喝了”,我想。
“狼吃羊,你知道吧。”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手掌按在他面前的书上,食指微微屈起,一下一下轻扣,发出咚咚的声音。
空气里凝固着沉默,豆豆紧紧攥着拳头,风不安地钻过残缺的玻璃,掀开他乱杂的头发,我看见一双通红的眼睛,夹着心痛和不安,甚至还混合了更多不知名的情感。
“狼吃羊,不吃草!”我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说道。
“老师”,那张小脸抬起了,红红的眼睛,以至于那双透亮的瞳孔就这样直射进了我的内心。
“狼吃草,吃草,吃羊,羊会疼。”带着沉重的鼻音,软软的声音,自诩正确的我却不知说什么了。
狼原来吃草吗?狼吃羊,原来羊也会痛啊!
原来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啊,豆豆今年十岁,我呢,我似乎是苍桑的大树,比他多了无数个轮回,红尘的束缚为我拼命扣上栅栏,磨灭我软柔的棱角,所以我忘了,羊会疼啊。
阳光溢进来,充满了小小的屋子,我向豆豆点头,狼吃草不是错误,男孩脸上的笑,甜腻了我整个内心。
小男孩爱着羊,亦或是,他爱着这个世界,他小小的心里,挤满了他对这个世界满满的爱意。
我喝了口水,不脏,很甜。
(五)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课,叫这吃草的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错误,叫做爱。”
台下明晃晃的笑容,深深浅浅地溢满了阳光。
(六)
我给母亲打电话,我说:
这是我亿万量劫中最美丽的“错误”。
这场荒诞的“错误”,沸腾了我的血液,让我知道,我爱这世界。
所以,狼吃草。
你以为呢?
【获奖理由】狼吃羊,羊会疼,小男孩爱着羊,怎么办?那就让狼吃草吧。支教的老师
为了呵护这份纯洁,这份感动,于是,有了一节课,叫吃草的狼,这个美丽的错误啊,叫做爱。文章以支教老师的视角来写,文笔老到,寓意深刻。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我和桥(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湖南南雅中学高一 刘湘玉
桥把那个小小的我送到时光的彼岸,它会带着我的故事迎着风在那儿站成永恒。
——题记
(一)
这座桥连接了河的两岸,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年少的时候放学回家这是最令人欣喜的一段路程。走在桥上,四周是哗哗的流水,周围包裹住我的是风,我蹦蹦跳跳地从桥上经过,身后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年少的我咿咿呀呀地唱歌,桥什么都不说,只是温柔的沉默。
(二)
那天,从桥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的路格外地漫长。期末的成绩跌到了低谷,令我惆怅的是母亲的期望过后会浮现的失望。唯独这一次走过这座桥,我没有唱着我的歌。
母亲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眼神一寸寸地灰暗下去,她什么都没说,转身去厨房做饭。我听见她低低的叹息。我说不出一句话,无论是愧疚的,承诺的,还是安慰的。我走出家门,现在我只想到我的桥那去。
(三)
沉默的桥和沉默的我。只有风声来回作响。
我说:“其实我不是为这次的成绩失落,而是觉得辜负了妈妈失落。其实妈妈也不是为了这次的成绩失落,而是为不思进取的我难过。”
我不知道我是说给谁听,桥永恒地不会应答我。可我觉得桥可以懂,因为无数次我走过它,它见证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目睹过一场婚姻的崩裂,一次父女的离别。
风吹得我眼睛痒痒的,禁不住要流下泪来。
海子说:“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将年华虚度,只剩一身疲倦。
桥静静地,给我沉默的温柔。
(四)
夜深了,我仍旧没有回去。倚在桥上,我想起很多事。我记起我走过这座桥所唱的每支歌,记起在桥上抬头看见的聚散的云朵,记起从桥上低头看见的轻柔的水波„„很多很多。
桥上行人来来往往,路边楼里点点灯光。我有些莫名惆怅,轻轻地哼着歌。风吹着,跟着我和。
歌声戛然而止,因为我听见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
妈妈站在桥的那头朝我招手:“回家啦。”路灯和星光把她的身影勾勒出一个温柔的光影,就像小时候她无数次在桥边等我放学。
桥没变,妈妈也没变。给予我温柔的陪伴。
风停了。
(五)
后来我到外地读高中,成绩稳定,再没有一次像那样过。只是我再也不能每天经过那条河,和那座桥。
有的时候我想家,想妈妈,想那座桥。
一个人到外地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我谁都没有说过。海子的《以梦为马》我背得滚瓜烂熟。
(六)
时隔很久回家,再走过这座桥。它没变,我变了。
它还是那个温柔沉默的它,我变成了一个坚毅努力的我。
我没有忘记它,它也没忘记我。
我走过桥,朝着对面那个蹦跳着哼着歌的,背着红书包的小小的我招手。
风起了,仿佛有歌声咿咿呀呀传进了我的耳朵,桥不出声,但我能感觉到,它的愉悦和温柔。
【获奖理由】家乡的桥,给予我温柔的陪伴。几个镜头,几幅画面,一座桥,一个孩子,一个妈妈,熟悉的场景,温馨的画面,淡淡的思绪,淡淡的乡愁。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座桥,桥是家乡,桥是家。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偷渡幸福(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一 刘 悦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双手去触碰;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
——题记
我一直幸福着,小心翼翼地偷渡着幸福。若说幸福是条河流,我逃到别人的港口,侥幸上爬,便只剩心安理得地接受。
“最近Dior 出新口红了,哪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德基二期有家新餐馆是法国来的大厨呢„„”
略感疲乏,关掉手机,躺在尚且够容纳一人的简易小床上,无奈地叹息,又无力爬起,翻出钱包,犹豫了许久,还是拨通了电话。
“妈,过几天要和同学出去玩,再给我点钱吧。”
“妈妈在公交上,回家再说啊。”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几张百元大钞递给我,“省着点花啊,注意保管好,别弄掉了„„”“行了行了,知道了。”我不耐烦地打断,“对了,妈,吃完饭去商场逛逛吧,我想买双新鞋。”
“你上个月不是刚买„„”母亲终究还是委屈地将话压回肚子里。
到了商场,我便拉着父母走进三叶草。因为在网上看到昨天出了新款,我那小小的虚荣的心有些膨胀:要是能穿着它去学校„„我自顾自地看鞋、试鞋,完全忽略了看完价钱后一旁搓着手的父亲,他像是吃了一惊,惶恐不安地走动着。快结账时,父亲悄悄把我拉到一旁,“咱到别家再看看吧。”母亲也对店员说,“你先别包了,我们再看看。”我觉得有些丢脸,一下子火冒三丈,“这钱算我借的,以后还给你们不行吗!”父亲默默地站在一旁,母亲则翻看着安踏的打折商品,“喏,都差不多,你试试这个。”
我转身离开,把母亲的手晒在空气里。
由于我的不配合,母亲便开始帮父亲挑选皮鞋,“最便宜的就是这些了吗?”父亲向店员问道,然后转身对母亲说,“太贵了,一百多呢,别买了。”一百多,也就是我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的价格,父亲竟然不舍得,再看看父亲,脚下的那双休闲鞋早就破烂不堪,没有了模样。那一刻,本该有的虚荣心却都衍生成了心疼,心疼这个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爱的男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老了这般模样。父亲皱着眉头,坚决地走出鞋店。我愣住了,心里酸酸的。
父母习惯了给我最好的,所以只允许他们自己穿促销品;习惯了我无理蛮横的虚荣心,所以明知不是必需品也会默默应允。
而我所陶醉的金光闪闪的幸福,是从父母手里一点点偷渡来的。
到了饭点,母亲说,“我们就在外面吃吧。”母亲平日里是从来不在外面吃的,这次估计还是怕我因为鞋的事情不高兴。由于不常吃的缘故,一直在外徘徊着,“我看看菜价单,你们家菜量大吗?”母亲先是打听了几家,还是不放心,“上美团看看有什么团购”,这时的我,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起跟同学一起出来吃饭,从来没担忧过价格,喜欢吃什么点什么,没钱了再跟父母要。原来我一直大手大脚挥霍的钱,都是父母这样子节省下来的。
“妈,我们回家吃吧。”我一把抓住母亲的手。
“咋了?”母亲愣在了原地。
“没事,外边多不干净啊,还是你做的饭菜好吃。”
母亲笑了笑,应允了。
“妈,还是等到我自己赚了钱再请你吃大餐吧。”我默默握紧拳头,扭头望向父母,原来这才是我稳稳的幸福。
【获奖理由】文章从我和父母逛街买鞋这件小事入手,做儿女的花钱大手大脚,做父母的舍不得花一分钱。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意识到了:我所陶醉的金光闪闪的幸福,是从父母手里一点点偷渡来的。语言素朴,真实感强。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四十七年,只等承诺落笔(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复评二等奖)
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 杨婧如
时光没有一双饮恨苍天的眼睛,却有一颗清晰如镜的心在落日之后独见星辰,痴痴等候,被抛掷在漫天虚无中独尝烟火。循环往复的歌曲喃喃不休地叙述着悲伤,仿佛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连同远去的还有微漠的时光。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有的只是两个相隔四十七的拥抱。
故事发生在一个歌曲一般虚幻如梦境的村庄。战争时期为了培养更有攻击力的土兵,进行了将狼的基因植入人体的残忍实验。一个孤儿成为了牺牲品,变成了体温46度、不会说话、骨密度相当于一头大象、发怒时会狼化的“怪物”,他被囚禁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但他并不是一头野兽,他有温顺的外表和一双一眼望去让人觉得仿佛跌入了极深的湖水般充满灵气的眼睛。或许会让人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普通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而他的的扇子却还是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落笔。
后来狼少年遇到了一个忧郁多病的少女。出于厌恶进食如动物般狼吞虎咽的狼少年,少女看着一本《宠物狗训大百科》慢慢驯服了狼少年,而在这过程中,或许是当作在养一只宠物,少女找回了生活的乐趣,也正是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狼少年产生了人的感情,我认为把这种感情叫做“忠诚”更为恰当,这或许是他身上最深刻的狼性,从一而终的忠诚。是这种忠诚,让他即使冒着被射杀的危险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少女的命令,即使含泪也不敢动,看少女哭着远去。
“不要走”。狼少年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冬日杉树林,温和而不刺眼的阳光让人莫名想流泪。即使被少女责骂,被扔石子面颊流血,少年的世界却还是单纯得有些单薄,只想留住她,就算回不去无忧幸福也心满意足,而少女的世界里已经有了太多的羁绊,她无法抛开尘世也只能忍痛分离。而这一别就是四十七年。
四十七年后,当时光将昔日的少女打磨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她为了卖掉旧房子而推开那扇记忆的门,在同样飘雪的深冬夜晚,见到了面貌一如当年的他,十七岁模样,脸上带着浅浅的疤痕,坐在床边没有她的允许,却激动不敢起身。手里握着当年少女离开时留下的信条,不清晰的字迹写着:“等我,我会再回来的。”他如视珍宝般拿出修补好的斑斑裂痕的吉他,字迹歪歪扭扭的习字贴,绘满风景的图画,她交给他的简单的语言书„„„. 守着她留下的一切,仅凭一分单薄的承诺,却付出遥遥无期的等待。我说过,忠诚是他身上最深刻的狼性。所以她哭着问他为什么还在等,任泪水纵横自责去了别的国家和别的男人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她已经老去,而他还是昔日有着最清澈的眼神的少年,用笨拙的话语说她依
旧美丽的那个少年。花白的头发苍老的容颜或许是对她最大的惩罚,他将永生而她已老去。
老人最终还是走了,却把那个家里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了他。狼少年远远地看着老人的车子开走,带走了所有的故事。像是川端康成《雪国》中所渲染的那种纯洁的凄清,仿佛一切都是徒劳的,狼少年仍然是那个没有烦恼的少年,而他眼里留下了悲伤与疑惑。他一个人在山坡上堆了一个雪人,在漫天飞雪独守这和少女拉钩定下的最后一个约定。岁月也无奈,经年之后他还是当初模样,即使再次离别,也守着回忆,天真而没有忧伤。
寒天里,人冻得麻木倒也罢了。一点点微温,更让人觉得冷得彻骨酸心。我更偏向于认为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而是有关于人性。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后来因为太瞌睡,终于连梦也睡着了。
残阳如血(第三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辽宁省锦州实验中学初二 潘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细细地品读着这首《十五从军征》,我似乎看到了许久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一段凄惨悲凉的故事„„
——题记
遥望东方灰蒙的苍穹,丝毫未映出西边天际那夕阳的火红余辉。与远方地平线上那道连绵不断而又参差不齐的峰峦相接之处,黑夜拥抱寰宇的双臂正在悄悄张开。不远处,传来了几声嘶哑悲戚的鸹鸣。
秋风萧瑟,枯叶飘零,残阳如血。
阿牛衰颓地倚在一座低矮的坟旁,花白的鬓发和髭须随风飘动,遮住了他蒙眬的视线和苍老的面容,儿时的景象恍然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70年前的事了。他生活在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小村庄里,一家五口,父亲是当地的亭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家里有几亩好地和一个小园子,暮春时节,绿油油的菜秧整齐地排列其间,他和两个弟弟在那弯腰垂发的柳树下和低矮宽敞的茅屋边追逐、嬉戏。粉的紫的喇叭花儿悄悄地攀上了小院的篱笆,园外粉的桃花、白的杏花也争奇斗艳,绽苞吐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母亲在屋中微笑着拨弄着机杼,透过窗格慈爱地望着顽皮的孩子们。当她看到别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忙去准备饮食,到田间给忙碌着的丈夫送饭„„
几年过去了,阿牛已长成了一个壮实的青年,成了家里的第二个劳动力。有一天,他在
田间锄草时忽然被两个兵丁揪住,带回了村里。当阿牛看到村头张贴的征兵告示时,明白了一切——他已经别无选择了。在兵吏的叱骂声中,他同村里的十余名小伙子一起,被皮鞭赶向百里之外的营帐。村里人无不伤心,掩面痛哭。“皇天啊!这该死的世道何时才到尽头啊?!”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婆婆抚着旁边奄奄一息的老伴,失声而泣。“老头子啊,你怎么那么傻?儿子已经回不来了,你为什么还要去吃那些畜生的皮鞭呢?”旁边有人议论道:“这下咱们可怎么活呀,田又要荒了„„”“一定又是去镇压起义军了吧?”人们抽泣着,猜测着„„
午夜时分,阿牛和伙伴们拖着饥饿无比,疲惫不堪的身躯抵达了军营,营间火把的光亮隐约照亮了营中的角落,显出一种肃穆,一种威严。阿牛那被悲哀和惶恐笼罩着的心不由地颤抖起来。一阵夹杂着吵嚷声和点名声的混乱过后,他与几个人被分在一个营帐中就寝。地上只有薄薄的一层稻草,冰冷的地面和坚硬的石块硌得他无法入睡,一条薄薄的单子又怎能抵御夜间的寒意和蚊虫的袭扰?当听到帐外巡逻士兵的铠甲碰撞磨擦发出的铿锵声时,刚刚要入梦乡的他又浮回了这冷酷而令人畏惧的现实。他把头紧紧地裹在单子里,营外,隐约可以听到新兵帐中传出的一阵阵抽噎声„„
经过了一段时间艰苦的训练,阿牛领到了自己的铠甲和兵器,变成了一个受百姓唾骂的步卒,开始了他的从戎生涯。一个寒冷的夜晚,他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全军转移,阻击一支起义队伍!阿牛没有料到第一次战斗会如此迅速地到来,他毫无精神准备就投入了战斗„„那一仗,他们败得好惨,死了好多的人,而他却侥幸活了下来——战斗时,他被绊倒在流淌着血腥的土地上,一位手执长矛的农民军举矛向他刺来„„当他闭上眼睛等死时,矛的锋尖离开了他的咽喉。我是不是死了?他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血液没有融入这荒凉的土地,我还活着?阿牛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只见那位农民军叹息着:“唉,都是苦命人啊,小小年纪„„”他的声音被一支斜刺里飞出的利箭打断了,阿牛心有余悸,感激地向那位汉子望了一眼,立即慌张地向后方踉踉跄跄地奔去,成堆的尸体和折断的兵器、破车横七竖八地卧在广袤而又荒凉的旷野上„„
但并非时时都会免于一死,阿牛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必须在自己的生存和“敌人”的生存中间做出果断的决定——稍一迟疑,就随时可能丧命。没有墓碑没有棺椁,更没有悼念将士亡灵的祭词,只是在那最痛苦也最无奈的一瞬横尸荒野,消逝于这苍老、动乱的天地之间。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生,或者是死。
他无奈地选择了生。
一转眼就是50年。这些年来,他的选择果然没有辜负他。但他品味过受伤的痛苦,孤独的恐惧,和杀“敌”的心痛。每当他杀死一个士兵时,他都对自己说:“我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个工具罢了。”是啊,除了工具以外,他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什么呢?他很清楚那些被称为“黄巾”的贼并不是“贼”,如果是这样,他想,那我又是什么呢„„
终年征战的时光荒废了他宝贵的光阴,这些年来,阿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那儿时的乐园和家中的亲人。等我打完仗,我一定„„他常常这样想。可这仗何时才能打完?一道道的军令和阵阵失望的狂笑声便是最好的答案„„战争,埋没了人的灵魂。
归乡的日子终于到了,阿牛深知并不是因为他战功显赫,而是因为自己年老力衰。有谁会要一把破旧的长戈作武器呢?不过这样也好。耄耋之年的阿牛拖着蹒跚的步伐离开了征战几十年的沙场,满怀激动地向家里走去。家里还是那么温馨吗?父亲母亲是否依然健在?弟弟们也早该儿孙满堂了吧?一路上,阿牛兴奋地想象着归乡后亲人团聚的美好,饱经风霜的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年轻人的朝气。他满怀期望地迎着夹杂乡野泥土气息的秋风,踏上了泥泞而又崎岖的归途。
最后,他来到了一处荒凉而又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稀稀落落的几座茅屋散布在荒芜的田地间,一片悲凉。“这里真的是„„?可是„„”正在迟疑的时候,迎面望见了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忙上去问:“老兄弟,您可认识我吗?我叫阿牛,六十多年前被征去服兵役,现在才得已回来。唉,您知道我的家在哪儿吗?”那位老人听了他的话,惊奇地抬起头来望着他,又用干枯的手背揉了揉昏花的双眼,缓缓地说:“啊呀,是阿牛大哥呀,没想到啊,都65年了„„这些年来,被征去当兵的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就连我那25岁的孙子也„„”老人悲从中来,抽噎了几下,擦揉了一番眼睛,哽咽着把手指向了不远处一片松柏混杂坟茔堆叠的土地。“那儿,就是您的家呀。”
阿牛举目望去:破旧的围篱,丛生的杂草„„那里怎么会是我的家呢?但他看到了那棵枯死的柳树,相信了老人所说的一切。阿牛的兴奋在那一瞬之间烟消云散,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破旧的庭院。
缓缓地推开那熟悉的木门,“吱呀”的声音惊动了一只从狗洞里钻进的野兔,霎时蹿入草堆不见了。凉风扫过,半人高的野草随风摇摆。“这里真的是我的家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阿牛抬眼四处张望着,陪伴他的只有迷惑,只有孤独。走进屋子,屋里落满了灰尘,房梁上居然还有一只扑腾乱飞的野鸡。完全因为震惊和无助而麻木的阿牛,这会才感觉到了饥饿。阿牛一边找吃的,一边安慰自己,可是他却掩饰不住内心那份孤独与失落,还有无尽的悲哀。
好不容易才从庭院丛生的杂草中寻出几株野谷,又从水井边摘了些野葵菜。阿牛默默地用长满了老茧的双手磨去了谷子的皮,生起了火,做粥饭和菜羹——这是他在军队时唯一能够吃到的饮食。此时的他,看着眼前的景象,早已明白了发生的一切,但他没有落泪,他早已从冷酷的战争当中学会了如何更加的冷酷。“也许吧,我是不会哭的,我的眼泪早就已经流尽了。”他对自己说。
对面坡上的小屋边,站着那位老人和一位老妪,只听得老人叹了口气,缓缓地说道:“唉,你知道吗?刚才我遇见了阿牛大哥,他原先也是咱们这个村子的。那年我七岁,官府来抓人
去服兵役,我爹和阿牛大哥是一起被带走的呀„„爷爷死活不让,撕着兵丁的衣服不松手,结果„„唉,阿牛大哥的家人命也真苦啊!五年之内,剩下的两个儿子都被抓了去,大伯在最后一个儿子离开时就去世了,大婶她也因悲伤过度而死„„我躲了起来,每次兵丁来捉人都侥幸逃过了。真幸运啊,是不是?”两位老人望着即将落下的太阳,默然无语,脸上的层层皱纹似乎记录着这令人心酸的一切。看着他们,就好似回到了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仿佛看到了当初的一切。
饭菜已经做好了,虽然没有香味,但勉强可以填饱肚子。阿牛迟缓地从灶旁站起身来,端起粥羹,踉踉跄跄地走向了院东那片荒芜的坟地。他终于从那堆紧紧相连的坟包中找到了父母的墓,把食物放在坟前,静静地跪下了。“咚!”一声,凉风袭来;“咚!”一声,枯叶飘落;“咚!”又是一声,自然便将悲凉的号角吹响,响彻在远方的山谷中。西边的夕阳映红了半个天空。
血一般的红。
我将来会怎样呢?以后我该如何生活呢?他这样问自己。望着眼前的坟茔,他似乎找到答案,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颓废的神情,一丝凄苦的微笑。是我生的不是时候吗?还是我根本不该活在这个世上?他想。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责罚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阿牛站了起来,他灰白而杂乱的长发随风飘动,遮住了他模糊的视线。他背向西方,静静地矗立着。太阳啊,你落下吧。等到明天,你还会再升起来的,对不对?他笑了,忆起了他的童年,梦到了他的未来。倚着一座低矮的坟墓,他那苍老的眼中,含着两颗浑浊的泪花。默默无语,夕阳的余辉映出了他灰暗的背影。
秋风萧瑟,枯叶飘零,残阳如血。
潸然泪下。
【获奖理由】
本文根据古诗展开想象,将那个残酷的年代展现出来,充满了作者的感情,使人物形象生动,心理描写准确,故事情节描写合情合理,在写法上还采取了蒙太奇的特写手法,读来具有影视效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更可贵的是文章语言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属不易,理应获高奖。
找回旧时光(十四届" 叶圣陶杯" 全国中学生新作文的大赛复评二等奖)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高二 胡心余
致那些流逝于时空罅隙的旧时光。
——题记
从前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口中似乎能够咂摸出桂花糖的清甜;从前一缕习习凉风也似乎缭绕在心间。而今看着窗外的水泥格子,耳边仿佛有机器轰鸣汽笛呼啸的声音;而今一面糙镜也能映出茫然的脸。虽然往昔不可追,但那些旧时光依然在回忆中温柔缱绻。
小扇轻摇的时光
弦月如钩,树影绰绰,乡村的夏夜,是我童年的归宿。繁星点点,偶得凉风习习,屋檐边悬挂的旧灯泡光线昏黄,却还是招引来各种小虫和飞蛾。前院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几把木椅,虽斑驳的红漆在夜晚不可见,但是坐上时吱吱呀呀的响声无疑暴露了它们的年纪。不必招徕,黄昏自会有饭后闲步的老人来坐上一坐,唠上几句,有时路人只是打声招呼,却碰上了可唠的话题,便兴致勃勃地坐下交谈,一谈就至深夜。
我霸占着唯一的一把躺椅,悠哉地晃着,一件白褂背心儿有时还要掀起,露出肚皮,圆滚滚的肚里,脆皮西瓜汁水沁甜。外婆则坐在一旁的木椅上,一把边沿有些破散的蒲扇轻轻地摇啊摇,对象却从不是自己。我说热,她便稍稍加大力气,动作却依然轻柔和缓。有时她会带着浓重乡音,讲起我吵着闹着要听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的神话,我倒背如流的传奇。有时也和隔壁或几里外来的老人聊得兴起,闲极,我便和着小扇的微风看星空。累了乏了,就眯着眼,听着老人们唠嗑,近处小虫的窸窣声,和远处恍惚而来的蛙鸣狗吠一起,浸入了夏夜蝉鸣的美梦。
流连旧巷的时光
江南秀色,烟雨蒙尘,旧巷攀着青苔地衣的砖瓦,记录了初入学龄的所有天真烂漫。那是极具南方水乡韵味的小巷,暗灰的砖瓦,光滑的青石阶,窄到汽车都难以通过的街道,狭小的巷口锁住了巷内数十年不变的淳朴洁净。
每天清早我背着书包,握着爸爸的大手,在包子铺前等着一天的第一缕蒸汽随着竹屉的掀开而升腾。咬一口汤汁外溢的包子,有时被桂花糖豆沙馅烫得小声惊呼,笑眯了眼睛,迈着不急不徐的步子,跟巷里的人们打招呼。
整个巷子里的人都熟络得甚于亲戚。老人们早早架起了棋盘,下棋的,围观的,清一色的白背心,趿拉着一双凉拖,有的还执一把蒲扇,扇子摇动的频率几乎可以反映棋盘上的战况。“李爷爷早!”“吃马!唉„„唉„„去上学啊乖崽!说了要叫伯伯不叫爷爷„„”我眯着
眼笑笑,连连答应。有些怯懦地绕过巷里唯一的诊所,又小心地再瞥一眼——胖医生不在,然后松了口气般又恢复了四处招呼的元气童音。
我对旧巷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里充斥着铁匠叮当声,弹棉花的笃笃声,熬猪油的哧哧声,小店吆喝声,聊天声,棋声,甚至是诊所里小孩畏惧的哭声。
细腻摩梭的时光
花草交映,邻里热闹,搬进小院,是另一段香醇记忆的伊始。《舌尖上的中国》总唤起我对小院的回忆。它牢牢锁住我的味蕾,留下回味无穷的舌尖上的味道。
小院的规模不及小区,但有两幢五层的旧式楼房,一个未经规划却姹紫嫣红的小花园,以及被慧眼发掘的大片土地。有几户人家在院中的空地种新鲜果蔬,却没人说得清是哪几家——哪家得空了就照料,结出的瓜果,长出的蔬菜更是随手可摘——哪家晚饭做鱼得用紫苏薄荷,饭前让小孩下楼揪几叶便是。免费的蔬果,却有着市场蔬菜不及的自然健康的味道。而另一种“小院制造”,是邻居一家自制的咸鸭蛋和腐乳。鸭蛋入盐,罐藏;豆腐拌料,封存。没有珍馐,没有技巧,唯一需要付诸的,是耐心。眼馋了几月后拆封,切开的鸭蛋蛋黄粉嫩油黄;巴望了半年多后启盖,腐乳独有的浓郁辛辣让人食指大动。这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是机器加工和速成香料制造不出的醇香。舌尖上的小院,舌尖上的时光,是自然芬芳的气息,更是时光文火慢熬出的美味。
如此这般,常常怀恋。因钢筋水泥的气息掩去了生活本真的韵味。看多了高楼大厦便常常怀念乡村夏夜纯净的星空;听惯了汽车笛鸣,便常常怀念旧巷的嘈嘈杂音;吃腻了速成珍馐,便常常怀念小院简朴却醇厚的舌尖味道。往往想找回遗失的旧时光,却往往在车水马龙中难心捉摸。或许,我们只有将步子迈小,才不至于让慢悠悠的旧时光落得太远。
【获奖理由】:文章以“旧时光”为线索,将童年生活串起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恋。作者运用娴熟的语言,将童年往事娓娓道来,细节生动传神,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纯美的人情味道,于无限眷恋之中流露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无奈,可谓意蕴深远。
爱与水饺(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二 朱润雨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那里生长了一棵古老的橡子树,每年结的橡子却不多,松鼠海蒂一家五口就住在橡子树脚下,他们一家的干粮来源于此。
春去秋来。对小海蒂来说,每年这个时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她爱抱着老橡子树干爬上爬下,爱在树冠间跳来跳去,但她最爱观察橡子的生长了,阳光钻过叶片缝隙,热情地抚摸每一颗果子,这让它们变得油亮,逐渐发出赭红的光泽„„每当海蒂看得入神时,妈妈总要用带着嗔怒的口气喊她下来:“看你爬那么高,当心掉下来。”“不怕呀,妈妈,我有蓬松的大尾巴保护着。”
当一颗熟透的橡子掉落的时候,海蒂一家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他们要为一年一度的水饺节做准备,还要为一整年备足粮食。于是,爸爸妈妈每天爬树摘橡子,爷爷奶奶忙着磨稻谷,准备面粉,小海蒂则到处搜罗秋天生长的蔬菜。
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嘀咕今年收货的橡子:“哎,孩儿她妈,今年的橡子少得可怜,只够勉强维持生活,不能像往年包橡子馅的饺子了。”“可是海蒂最期待吃上橡子饺子,不能让她伤心啊。”“那这样,我们只包进一小块橡子进去,说是今年的‘幸运饺子’,等她吃到了,她一定会开心的吧。”
于是,第二天,夫妇俩宣布:“今年我们打算包一个‘幸运饺子’,只有那个饺子里放了橡子,谁吃到了谁就有好运。”小海蒂听后兴奋极了,脸蛋红扑扑的,她开心地大喊:“我一定要吃到幸运饺子!”这时,爸爸妈妈会心一笑。
饺子节当天,全家分工协作,安排井井有条,和面,擀皮,切菜,拌馅„„
海蒂在其中快活地唱着歌,时而帮点小忙——用扫帚一样的尾巴掸去长辈们身上的面粉,逗得他们呵呵笑着。
很快,饺子下锅了,又过一会儿,已经被摆上了桌。小海蒂按耐不住了,可她仍乖乖地等到长辈们都坐好,经妈妈允许后,小海蒂开始大吃特吃起来,可怎么也不见那“幸运饺子”。眼看肚皮已经撑得溜圆,幸运却迟迟不见踪影。海蒂已经快哭了:“爷爷,怎么没有?”这时,爷爷又给海蒂夹了一个:“乖孩子,再吃一个吧,慢一点吃。”爷爷捏捏海蒂的小脸。海蒂勉强张开嘴,慢慢地嚼着„„“咦,什么东西?咯得我牙疼。”再一嚼,橡子的清香味在齿唇间回荡。“耶!我吃到了!我吃到了幸运饺子!”“你是最幸运的人!”全家人望着她,开心地笑着。
多年后,海蒂才知道,那一晚,全家人,除了她,几乎没怎么吃饺子。爷爷也是费了好大劲才辨认出来那个包着橡子的饺子„„
后来,每当海蒂吃到饺子,就会想起那个夜晚,一家人热乎乎围坐在一起,热乎乎的„„那就是爱的味道。
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日照一中高二 刘书惠
〉〉题目:
当前许多学校出现了国学热,特别是要求孩子从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唐诗宋词等,但有的人认为不要热过了头,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在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一部部经典被创造,代代相传,它们如同智慧的启明灯,于黑暗中呼唤起人们沉睡的心,指引前行的方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经典渐渐被人们忘却,亦或是被人们拒绝,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失去其指引方向的价值。因此,唯有传承那不能忘却的经典,方能使经典在新时代发光发亮,将智慧代代传承。
近日,“国学热”引发广泛议论,许多人不理解一些学校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的做法,可他们在盲目评论之前,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人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凡事追求“快”。面对经典,他们选择的往往是快读,粗略翻上一遍,或是在网上寻求一份“摘要”,而不是耐下心来反复研读经典,自己去体悟其中道理。陶潜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许多人便以此作为自己“快读”的借口,熟不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下一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若没有对经典的仔细研读,又怎会“会意”?当代读书之弊病,非改不可。
曾国藩凭其在官场上的处事智慧而成为清朝明臣,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子孙,为人熟知。而他读书的不二法则便是“一书未读完,不读另一书”。他对于经典认真研究以及对读书保持热情的态度实在令人称道。假使我们每个人在读书时能像曾国藩先生那样,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也不会被忘却。
古者有云:“修身,立人,治国,平天下。”那“修身”“立人”当从孩子抓起。孩子最易被引导,同时也最易被误导。孟母之所以要三迁而定,不就是因为想要引导孟子修身立德吗?海伦·凯勒的母亲不因其失明而放弃她,而是为海伦寻找老师,耐心帮助她控制情绪,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不也是想让她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吗?因此,“国学热”要求孩子从小背诵经典,有其原因可循,那就是启蒙孩子,让他们继续传承那不能忘却的经典。
但是,凡事要有度,如若只注重传承经典而忽视新鲜事物,同样会影响社会发展。对于国家而言,应以传承与创新并重;对于学校而言,应以国学启蒙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应以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和不断接受学习新事物并重。如此,才能使先人的智慧启迪后人,点亮盏盏前行明灯,才能使今人能不断探索创新,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将智慧的火炬代代相传。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便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推动历史长河奔腾向前。传
承不能忘却的经典,是我们于纷繁世事中必然的选择,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承不能忘却的经典,静待岁月留香。
【获奖理由】作者首先提出,国学,是不能忘却的经典,要代代相传。推行国学教育的做法,作者认为是必须的,只是要把握好度,在阅读中,要做到研读,而不是浏览;在孩子启蒙方面,应与素质教育并重。文章层次分明,论述有力。本文获决赛一等奖。
抖落传统的尘土,绽放民族的光芒(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 韦梦圆
当下,在一浪高过一浪呼吁传统国学回归的呐喊声中,国学,这个已布满灰尘的石碑,终于又在国人心中屹立起来。
而在人们对国学的狂热中,不少人又发起疑问:过热的国学,真的正确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万不可打击国学热。
就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来讲,传统文化的复兴实乃必然。而中国人的国学热恰是顺应了文化的变迁,时代的潮流。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国学遭受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重重创击,似乎已退缩至文化的边缘,但果真如此吗?诸君请看,中国人的谦逊、和平、包容,难道不是根植于传统儒家思想?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修身齐家”,难道不是宗法理念的延续?国学思想,看似已隐匿,却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子孙世代延续。而当今的国学热,看似缺乏理性,但却是国人的本性回归。我想此时应顺应其发展,理性地引导,万不可扑灭国学的火焰。
而对岸的理性主义者宣扬国学热,不过是功利心使然,那么我想诸君也许忘了当下的英语热。自恢复高考以来,英语的地位步步高升,全社会已陷入英语热狂潮。英语班遍地长起来,小孩子刚牙牙学语,就请外教,有多少人苦拼四六级,而中文写作却是英文单词的滥用,多少人因为英语门槛断送了前程。如今所谓的国学热相比英语热,真的过分吗?小孩子背诵《三字经》《论语》等比起学外语,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如今的国学复兴恰是降温英语热的良药之一。
而功利心不过是社会效应的微弱附作用,我们应当顾全大局,看清主流,国学热的确成就了社会回归传统的良好风气,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放眼全球,韩国将中国传统佳节纳入自家门下,日本重视武士精神教育,即便是缺少历史底蕴的年轻美国,也在不断发扬美国精神。而中国人对于文化态度远不及以上国家,值得深思。
而我们应当相信,国学与传统的潮流终会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浮华到深入的过程。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于我们国人的坚信和坚守。
正像《寂寞圣哲》中所说:“思想家本身内心便寂寞,而哲学一旦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无可名状。”因此,我们的社会需接纳国学热,即便是仅为那一份内心的朝圣,仅让那颗滚烫的心不再寂寞。而我又想起孔子周游列国的痴狂,老子于乱石之上的痛哭,也许这痴这哭,并不是悲痛,而是感动,为自己而感动。
而我相信,虽然这股传统很柔弱,“世界万物都处于一种循环之中,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而走向鼎盛,则是走向衰败的转捩。”请让我们顺着传统的河流直下,通向中国梦的繁荣。
永远盛开的青铜葵花(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一 赵小淇
小学三年级时,青铜和葵花悄悄走过我的世界。在此后的每晚睡前,我总能看到淳朴的大麦地上,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尽头,起伏着黄金麦浪。阳光打在青铜和葵花脸上,漾出最闪亮动人的微笑,在熄灯后的黑暗中,无形地为我点起温暖的明灯,驱散内心的不安。就是这样平凡的大麦地,教会我勇敢。
四年级后,爸妈工作忙,没时间接送我放学。从未“单独行动”过的我只好在脖子上挂起小钥匙,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华灯初上,夜色凝重,嘈杂的汽笛声让我停留在马路一侧。这时,身体两侧总会浮现出青铜、葵花的影子,像那晚青铜拉起葵花从码头走回家的场景一样,兄妹俩互相鼓励着从凌晨走到清早一样,我也在心里哼着歌,大胆迈出第一步,一溜小跑到对面,安全到家。就是这样朴实的兄妹,教会我坚强。
初中了,略加叛逆的我总是挑剔饭菜不和口味,动不动就摔筷子去吃零食。我捧起《青铜葵花》,翻到青铜帮葵花挖芦根充饥的一幕,一股清甜丛嗓子里弥漫了整个口腔。我放下书立刻对我妈妈说:“我不吃饭!我要吃芦根!”妈妈瞄了我一眼,叹了口气,当天下午便开车驶到郊外一片池塘边。一路泥泞才发现几颗稀疏的芦苗。我用铲子铲了许久才只细细的一条,用矿泉水冲洗后,急忙送到嘴里。嚼了几下又“哇”地吐出来:根本没有说的那么脆、那么甜,只有一点清水儿和咬不烂的皮。不禁抱怨着:“还没有中午土豆丝好吃呢!”我说完便红了脸。就是这样在葵花眼里便幸福无比的一幕,教会我满足。
高中开始实行住宿制,要两周才回家一次。严格的管理制度,永远没味的食堂饭菜叫我几度厌学落泪。这个中午我赌气不吃饭,从书包里拿出《青铜葵花》,看到葵花为了让家里省钱,自己在晚上月光下偷偷写作业复习,还想故意考差自己十分拿手的考试不去上学,为家里分忧。我想到自己每天的生活条件和态度,自愧不如,终于调整好学习心态。就是这样一
个笑容灿烂、逆境成长的小女孩,教会我感恩。
回头看看我成长足迹,色彩斑斓,步步坚实,都是青铜和葵花陪我一道走来的。这两个永远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在我心里一住就是好多年,让我始终能保持着最原始的天真与善良,像太阳一般温暖,像蓝天一样清澈。
曹文轩老师在书中描写过葵花的爸爸曾打造了城市标志性建筑物——青铜葵花。在我漫长人生路上,在远方,总是有一朵代表了善良、美丽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青铜葵花,永远盛开着,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指引我不断前行,不再迷茫。
【获奖理由】小学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勇敢;初中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满足;高中时,青铜和葵花,教会我感恩。这就是一本书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作者回望成长经历,感恩曹文轩老师在书中的指引。本文获决赛一等奖。
把麦子留给敌人
漳州市南请县一中高二 吴昕昊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不论你现在是在地铁里还是在公司,还是你的心在哪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光放在哪里。”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成功,目光短浅者,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不应局限在眼前,而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才能有大的收获。
有的时候,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孔子的学生宓子贱曾在鲁国做官居,治理一个叫单父的地方。有一年,齐伐鲁,军队迅速逼进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田地里还有数千亩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请求宓子贱下令收割,不然就要被齐国抢去了。宓子贱却坚决不同意。结果,齐军至,将麦子抢夺一空,百姓们忿忿不已,朝庭震怒,便派人责问宓子贱,面对怒不可遏的来使,宓子贱平静地说:“我如果允许人们抢收麦子,就会有很多不种麦子的人不劳而获,或许可以收回一些麦子,而趁火打劫的人会年年期盼敌国入侵,损失了麦子固然可惜,可纵容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则会大失人心,鲁国也势必走向衰弱了。
单纯来看,敌人来犯,却不下令抓紧时间抢收麦子,将麦子留给敌人,损失惨重,但却杜绝了不劳而获的现象,肃正了民风,保住了鲁国的根本,这是因为宓子贱深谋远虑有着远见卓识,才让鲁国虽有一时之失,而有长久之得。所以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能有大的收获。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见”可以引领可持续发展;而“短视”势必导致急功近利。宓子贱的思想,是一种大智慧,是当今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的一股清流,更是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考虑之人的一种讽刺。
一只井底之蛙以为天就只有一方井口那么大,而展翅翱翔的雄鹰可以以辽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天空欣赏醉美河山,渺小的蚂蚁爬上了牛的尖角,以为爬上了高山,而探险家们却可以在珠峰上极目远眺,俯看神州。目光短浅之人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生活中的苟且;而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懂得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的道理。其实我们不应把目光局限在眼前,是该放眼望世界,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生真正的赢家。
世事无论大小,当友人间的争执发生在你身上时,不要急于争吵,看得远一些,因为恼怒会让你失去友谊的快乐;当父母念叨萦绕你耳际之时,不要急着不耐烦,冷静想想,这会在多少年后的回忆里,成为我们怀念的甜言蜜语;当人生成长、抑或事业发展正经历坎坷之时,不妨把心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也许在风雨之后,迎接你我的,将会是艳阳之普照,所有挫折亦将成为你我生命中珍贵的印记„„
年复一年,今年的麦子没了,明年再种就是了。但如果没有长远的目光,只囿于脚下之寸土,则可能让你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不论我们于何时何地,处境顺逆,请别忘记眺望远方,用阔远之心境对待人生,站高山之巅,穷目光之极,成就人生之赢家。
【获奖理由】
“把麦子留给敌人”,传达的是一种眼光与战略,更是一种胸襟与情怀。作者能以“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的眼光放在哪里”作为思想认知的逻辑起点,立意开阔。文章先由宓子贱把麦子留给敌人的事例入手,指出“有的时候,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接着由此展开,联系世事万物,讨论人生,只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成就人生之赢家”。全文观点鲜明,立论高远却不显刻意;引用丰富而能水到渠成,善于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好的文章当能引人思考、发人深思,体现对事物、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悉!此文读来,确能让人深有所悟!
雨中的回响(十五届复评二等奖)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一 郭浩
这雨,有些凉呢。
我站在露台上,伸出手,让这微冷的雨填进我麻木的内心,顿时荡起圈圈细微的涟漪。 雨中小巷,站着一个女孩,任凭雨水打湿额前的碎发,眼神空泛深邃,似一口古井的井水般无波,仿佛有散不尽的雾气弥漫着。我下楼,当站到她面前,意料之中的,没有任何反应。她眸子中的水波,虽不曾有一丝波澜,却似万物出生时的纯粹。
我把伞撑到她的头顶,轻轻地握了一下她的手。她却大声地开始尖叫,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姐姐,就像《Rain 》中的“雨人”,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我的姐姐是那样的怪异。于我,她就像是洁净白衫上的一点墨迹。我总是遮掩着,羞于示人。母亲带我们出去玩时,我总能感到路人异样的目光,屡屡觉得无地自容。可仔细去看,每一个路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不会停留半秒的目光在无关的人身上。即使有,也像是白驹过隙后的缥缈而虚无。
“哈哈,两个女儿都长这么大了!”
碰到一个不太熟悉的阿姨,跟妈妈寒暄着。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前者,但奇怪,阿姨的眼神中没有一丝的诧异。我看向姐姐,呵!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文静端庄,哪有在家时的样子。
我不由恨恨地想,要是我没有这样的姐姐,那该有多好。
都说姐妹连心,可我与姐姐哪怕有一刻钟的亲近都是奢求。她的心像一块坚硬的冰,化不开,击不穿,更捂不暖。她眼底寂寥无声,尘封的心蜷缩在雨中的巷尾,距我千里之遥。我默默地等待回响,却无数次地失望。
就像现在,我看着面前受了惊吓般的姐姐,只有先慢慢地把她安抚好,然后独自吃力地撑起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向家中走去。
是的,我受伤了。刚才着急给姐姐拿雨伞,从楼梯上跑下时,不慎跌倒。
回到家里,我清理着伤腿上的水珠和污渍,一动那小腿就钻心的疼。姐姐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我,忽地,她轻轻地牵动了一下嘴角,眼里似有微光却转瞬即逝。
我的小腿骨折了,打了石膏。心情糟糕透了。
转眼已是盛夏,外面大雨如注,母亲请来医生为我拆去石膏,没有盼望中的如释重负,小腿却如同被生生锯断,我紧皱着眉头,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
医生走后,我无力地躺在床上。母亲焦急的呼喊声突然想起,难不成姐姐又不见了?唉„„我跳着脚到阳台,目光一寸寸寻着姐姐的身影。哦,看到了,就在楼下的花园呢。不过看她的样子,像在急着找什么。知道姐姐没走远,我长舒了口气,慢慢挪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这时,姐姐急匆匆回来,她嘴里念念有词,被雨水打湿的头发一缕缕贴在额头上。等姐姐走到跟前,我呆住了。她从楼下的杂物箱里捡出了被母亲扔掉的石膏,紧紧地攥着,姐姐喃喃道:“妹„„不疼„„”
此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顺着腮边、下颌滴落到地上。这一天的到来,我和母亲期盼了多久?姐姐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傻子”。
亲爱的姐姐,我很幸福。
雨还在下,那回响,你可曾听见?
【获奖理由】文章通过写自闭症姐姐,在看似对姐姐的抱怨中彰显血浓于水的亲情。作者巧妙运用心理描写,将“我”对姐姐怨恨、嫌弃到后来疼爱、感动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尤其是部分细节描写,让人瞬间湿润眼眶。全文以雨开篇,又在雨中收尾,韵味悠长。本文获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
景象之于国人(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特等奖)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 赵 旭
曹文轩先生在上午的讲座中谈到:譬如山花水月、鸟趣蝉音,凡此种种,均为“第一世界”之范畴,概非人类创造而生,正如庄子所言“物各有主”。而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投诸文章见之笔下,便是“第二世界”。这两种世界在唯物的哲学家看来,定然是亦真亦假,一实一虚,而中国人(尤其古人)总喜欢泯去二者界线,以“风景”作“意象”,便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间架起一座金梁。
景象对于国人来说好比面团,可捏成这样,也可捏成那样,随心所欲,便现种种相以应所求。譬如桃子一物,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果品,经国人加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寿星要捧桃、麻古要捧桃,就连那花果山上三百寿数的孙悟空也为之甘而抢蟠桃园,于是“寿”与“桃”二字似乎紧密得再也分不开了。桃子也不是纯粹如花草的观赏品,它最终是要送入口中,于是,桃子的实用性便也具备了。众多如“桃子”一般的景就在国人的创造下融入了第二世界,成为现代文学所讲的“意象”。
花鸟山水之类意象很早就见诸文学了,各种文学意象各得妙用自不必言,其历史之久、影响之远亦不必说,这里只谈意象之于士儒、宗教、市民心态三方面的映象。
早期儒学中能让世人铭记的无非孔孟,将山水等景象引入儒学教育与儒家思想的也是这两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孔子面对一川水竟联想到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的时光,可谓之高见。于是,几千年来的士儒都继承了这一“水-时光”的景象模式,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来长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便是接了孔夫子的话头,把月之盈缺扯来作陪,以论述自己的道理;再如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再如李后主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凡此类诗文书写愁情,总归是绕不开一个“水”字了。而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如是,只不过情感稍变。如孔子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儒者胸怀刚毅之爱,以山水的情与貌为儒家思想作一种独特的注脚。
再说宗教,此者再为明显。马祖道一叫徒弟看月,三人反应不同:怀藏禅师说正好读经,百丈怀海言道正好参禅,而普愿禅师则说这般月色正好赏月。由此马祖便得出“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超然于物外”的结论,由此可见,山水景象之于宗教,更有了一种功能,便是判断一个人的“见地”。
魏晋时不仅有建安风景,还有名为“玄学”的类宗教思想,以情致寄诸山水,于无名大千之中取得乱世中的一点慰藉,如阮籍华康这样名流无不流连山水,更有甚者服“石散”而求清修养身,虽是偏门之道,难掩古人对“第一世界”的热恋崇敬之情。景象本无主,但当它们被人命名,便成了青城山、普陀山„„等等名山中往往还“被安排”了一位佛祖道君守佑,这也是景象见之国人心态的一大奇观。
三者便要说景象与小市民间的联系。这里所指绝非贬义平民的“意思,而是普罗大众。按古代的识字率算,恐怕万分之九千九百的人是读不懂阳春白雪的文章的,幸甚有小说绘本等文学形态供市民娱乐,于是很多浅显的比喻也进入了文学,这些比喻不如山水意象高大,但却独有与小市民生活相映衬之处,如冯梦龙一段名句“眼见他起了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便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构筑文学中的意象,用浅白的道理道出文学中的哲理,这种浅显的意象之于市民文学贡献颇大,也可见意象之于中下层民众的映象。
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与景致同国人的心理从未分开,意境情趣由景而生,由心而发,与中国士儒阶层、宗教理论、市民心态融为一体,像佛经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获奖理由】 本文开门见山,从曹文轩先生讲座入手,颇有现场感。文章从意象与中国士儒阶层、与宗教理论、与市民心态三个方面,阐述“景象之于国人”是同国人的心理分不开的,是由景而生,由心而发,我们看到的景物不是景物本身。作者用类文言文的语言来写作,虽然读来不流畅,但见解独特,将所给的材料消化吸收,正可谓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与你共享好时节(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特等奖)
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高三 杨鸣
听说,你要被重建。我听着,仿佛半点不留意,其实心上却淹过淡淡的轻愁,脑海里翻腾起我们共度的过往。四季流转,恍惚如梦。
春·青葱正茂
中国何其辽阔,你是星罗棋布的一个小村子,我在你依山傍水的一条街上生活。那时我尚年幼,不曾晓得天外仍有偌大的天地等我来闯,只依偎在你怀里,仿佛拥有天地。那时你正年青,街面宽阔却又坎坷蜿蜒,路边崭新的黛瓦白墙,高高翘起的檐角似展翅的鸟儿正欲飞起。记忆在时光的冲刷下历久弥新,我只觉得满眼绿意,生机勃勃。墙角鲜嫩的草被邻居爷爷家的羊啃得参差,娃娃们和小猫小狗在街上疯跑,尚还年轻的奶奶婶婶们或吆喝着自家的羊,或扛起锄头准备上坡播种除草,或忙着全家人的针线细细纳着手底斑斓的鞋垫,嘴里笑骂着邻家二三琐事。春日煦朗的阳光下,处处笑声琅琅。
夏·郁郁繁盛
三伏天儿热得吓人,日头透过密密匝匝的葡萄藤架仍旧烫得地面火热。正当茂盛的满院蔬果被晒得蔫蔫低着头,家家都避开火毒的正午回屋休息。天地间一时万分寂静,护院的狗也都吐着舌头眯着眼睛,只有柳枝上不知疲倦的蝉鸣声声,却扰不了偷闲躲懒的人们的清梦。我躲在你垂下的小小阴影下漫无目的地瞧,街坊都一一大门紧锁,掩着门的是劳作的人们正短暂的闲暇,锁着门的家里晚辈出息,带着老人进了城,去看看外面的繁华世界。你仍旧健壮,支撑着千百人的家,只是也禁不住酷暑一般微微沉默着。我走进堂屋,进到卧室,看到奶奶正睡得安详,床头的墙上挂着她当年陪嫁的绣品,绯红牡丹开在月白的丝绸上,静静地俯视着这张铺着凉席的双人床,一看就是几十年。房顶上垂下的电风扇吱呀地转,发出清风的声音。一派时光绵长,岁月静好。
秋·飘零萧瑟
老街终于被拆了,你终于不再完整。遍地的秋草枯黄,一两株树木上飘落片片残叶,落在遍地的废墟上。曾经大气又不失精巧的飞檐被打落在地,曾经富丽堂皇的影壁被碾落成泥。我第一次这样完整地看过这片土地――不再被密屋、矮巷遮挡的土地。目之所及,处处是断壁残垣,只剩一道不知为何挺立的墙壁,孤独地、残破地站在原地。四下人家已搬走,这一次是彻底的冷清。我呆呆地站着,茫然地注视着这片曾熟稔于心的土地,几近西山的太阳留下如血的漫天云霞,凄美壮绝。悲恸吗?不至于此。只是独立于泣血残阳下,空茫地感受到你与我的疏离,你我之间真切的伤痛。
冬·暗藏生机
皑皑白雪,凄凄寒风,却又恰逢了难得的暖阳。我拎着一双破损的鞋,满腔不乐意地再次来到这里。若不是奶奶要求,我一定不会回来,我不想看到你已是遍体鳞伤,不想再次目睹你的凄凉。但我还是来了,看到了一个超出我狭隘思考范围内的你。踏过成片的白雪,我怔怔地在那块唯一挺立的墙下看到了我要找的补鞋老人。四下空旷,他在墙下整理出一片开阔地,铺开了所有的工具,从容地干着自己的营事儿。我把鞋递给他,他放在一旁,按着那些“废品”被送来的顺序一一修补。冷峻惨白的日光下,墙角处,他坐在矮凳上,带着一副老花镜,粗砺的手指灵巧地穿梭,脚边一台破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京剧。我静静地看着,等着。
老人说:“快好了。”
我说:“这墙早晚要拆,您还有地方修鞋吗?”
老人说:“不愁,只会越来越好。”
我默然„„
我终于明白,我的故乡,纵使人们已经离去,你已渐趋残破,可谁能说重新建设后的你不是你的新生?过去经历的,我会铭记,未来要走的,我陪你一起。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我陪你一起走过好时节。
【获奖理由】作者按照时间线索,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书写了故乡的美,并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从青葱正茂,到飘零萧瑟,直到暗藏生机,表达作者对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期待。文章用第二人称,将故乡拟人化,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颇有真情实感。将人间好时节铺陈在回忆里,铺陈在故乡里,虽然写景,但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的深思,和淡淡的人文情怀。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网络词语的自白(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冬季决赛一等奖)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高三 马聪聪
大家好,我是网络词语。
在汉语这个大家族里,我本是新生派,应该得到大家的呵护。但无奈我相貌奇异,不被大众认可,只有少数哥哥姐姐接受我。大家不喜欢我也就罢了,不让我参加一年一度的词典大会也就罢了,不将我写进族谱也就罢了,但是想扼杀我,这是万万不能的。
首先发声的是文言文爷爷,他资历高,年龄长,在汉语家族中位高权重。又倚仗自己高
超的演讲技巧,毕竟中国人靠他逃避责任、靠他聊表心意、靠他委婉劝说,这些已有千年历史,他义正言辞:赤条来去无牵挂,驱逐为好!的确,不论我在短期内有多讨人喜欢,不久便烟消云散,为世人遗忘,赤条条来去,无所牵挂,比如我的“小鲜肉”最近很红,“老腊肉”不久也来到这世上,以帮助人类形容那些年纪轻、长得帅的男人。如果没有这些网络语,人类该如何又简单、又贴切、又有趣地形容描述这一特定人群?难道这些居然要成为驱逐我的理由么?还是因为人类的固守传统,我就要被迫离开汉语家族么?这不公平!在享受完我所带来的便利后,便谋划将我一脚踢开,不是君子所为。宝宝心里苦。
白话文叔叔支持我留下,我很感激,他和我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是人类随时而化,为适应特定环境,顺应特定时代发展潮流所创造的。当年他为了留在汉语家族也付出了一番努力,差点由于保守势力被扼杀。但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茁壮成长。人类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也就是网络时代而创造了我,目的很纯粹,是为了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的交流。为什么同样目的的互联网,电脑手机都可以留下来,而我却不能?白话文叔叔和我,我们都是属于不同时代的新事物,我们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前进的也是上升的。但这个过程少不了文言文爷爷这样的阻力,也少不了鲁迅与白话文叔叔之间的这种助力。其实事物的性质是由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客观的、外在的环境决定我,我又对外界产生反馈,这个反馈便是我对外界的一个反作用。白话文叔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有信心做到像他那样,但不给我施展的机会!宝宝心里苦。
中英夹叙说话了,他很好说话。因为他完完全全抱着同病相怜的心理站在了我这一边,我可不稀罕,我虽然样貌丑了点儿,但好歹我是根正苗红的现代汉语,是语言时尚的弄潮儿。你这又中又英又算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好好的话不好好说,非把好好的中文肢解得破碎不堪,又将英文硬塞进来。就算拼凑得再美丽,也拼不成完整的最初的自己。竟然这样安然地待在汉语家族里,而且还想拿我开刀,真是难以理解!宝宝心里苦!
我真是有苦说不出。我,网络词语,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交流的媒介,就像桥梁一样沟通你我。偏偏有的人,自己看惯了赵州桥,看见独木桥浑身不自在,这不是桥的错,是人的错。我明明为了人类牺牲了自己,风险了自己,偏偏被那些不喜欢改变的人打击,真是不公平,宝宝心里苦!
未来社会,是人与人,物与物交织的网,这个网,可以网罗天下信息,联系你我。我,网络词语,是这个网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给这个枯燥的网增添活力,带来生机。让汉语家族壮大,更加丰富多彩!人类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呢?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指导老师:孙发忠)
【获奖理由】本文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网络词语自己的口吻倾诉衷肠,趣味顿生!纵
向同文言文、白话文作比较,横向同中英夹杂作比较,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给网络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网络词语的走红是历史的必然!作者用网络词语“宝宝心里苦”结构全文,机敏俏皮,可谓是有意为之,独具匠心。本文获冬季现场决赛特等奖。
爱与光(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山西泰化初级实验中学初一 王浩安
爱——
你这淘气而难以捉摸的小家伙!
你是谁?
有着怎样的脸庞?
有人说。
你是天使。
穿着纯净的衣裳。
你的目光
是那样的清澈。
让人想起点点的星光。
有人说。
你是露珠。
躺在嫩绿的草尖上。
虽然很小,但是
足以折射出彩虹的光芒
还有人说。
你是木炭。
就算被遗忘。
也会在寒冬腊月。
牺牲自己。
燃烧出炽热的火光。
噢,爱。
人们都说。
你像光。
或许,你就是光的模样?
上帝说
要有光,从此
世界才会有这绚烂景象。
你是心与心的相撞。
才有着神奇的力量;
你是心底的歌唱。
空灵的声音让海波荡漾。
假如有一天没有了光。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将孤独,迷茫而没有希望;
一个没有光的世界。
将会死寂、黑暗而无所依傍。
我要赞美你,爱!
献给你一首赞歌。
让我们
用你的光。
把天空照亮。
让世界充满爱的回响!
【获奖理由】将爱比喻成星光、彩虹、火光等具象,小作者联想到因为世界上不能没有光,世界上也不能没有爱。从具象到抽象,从外在到内在,最终抵达心灵,联想丰富,比喻贴切。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带着镣铐的舞(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浙江宁波中学高二 周羽蝶
我们身上背负着镣铐。
教育是该春风化雨、融会贯通,以至“不需教”的臻境,它没有唯一解法,只等人们去探求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当有筚路蓝缕的勇气,当求玉汝于成的决心。一个人走的路、读的书,终将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起血肉,溶于生活,这即“不需教”。
但镣铐已横亘在我们眼前了——“标准答案”。
命运没有标准答案,学校教育却有。于是,数理化淡薄了精神,而追求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又格外尖锐,解题的模板、写作的套路,它们束缚着落笔时的思维,把万千世界局限在了固定的答案中。我们时不时不论场合,就在试卷上写下“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这些时实时虚的话,轻飘飘地打个太极拳。
现行教育下,教,只为了“教”的情况不在少数,不少校方只把学生当作升学率的百分比,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核——人。
于是就要问,我们的哈姆雷特呢?
这是标准的错吗?并不尽然。戒去浮躁静下来想,事实上在高考这场声势浩大的选拔中,这些标准答案已经倾向尽可能地合理化、大众化,它是维持考试公平的命门,我们离不开它。只不过,故步自封是盲目的,教学不能安于现状,仍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受镣铐束缚,我们仍可起舞寻求自由。
龙应台曾言台湾是她的病母,我以为学校教育于我也近乎于此。那些僵化死板的教学模式固然是暗中的创口,但我们从没有放弃过憧憬,也可以看见教育本身的伟大所在。
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到义务教育社会通行,如今也迎来了许多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前行的步伐不曾停下,教育的理念也在革新,我们即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创造新的改变。
《巨流河》中,齐邦媛讨论了国学课本的改革:“巨流河仍在滚滚前流。”深邃的哑口海填平了往日的荒诞,但我们却不该止步于此。因为回溯昨天,不应满足于今天,今天的我们,也应在明天走得更远。
分数、比率虽是现实的梦魇,却更是客观的产物,而求索的好奇之心,栉风沐雨的征程,依然予我们起舞的机会。带着镣铐起舞吧,要改变教育,势必要先站在与它同等的位置,或许下一个改写历史的,就是我们自己。
今非昨,昨非今,风雨不停,只顾前行。
【获奖理由】作者认为当下教育即是带着镣铐的舞,文中分两层论述,先指出当下教育的弊病,之后提出:受镣铐束缚,我们仍可起舞寻求自由。把教育的臻境“不需教”比喻为心中的哈姆雷特,观点鲜明,行文简短。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爱与“错误”(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山东东营一中高一 王韶雪
也许有一天,狼会吃草。
谁说不是呢?
(一)
门被轻轻叩响了。
我搁下手中的笔,微微侧过头,办公室破旧的木门滑稽地向我咧开大嘴,门口倚着扫帚,深重的土黄色,不堪重负地扑倒在地,弥漫开更沉重的颜色。
这是我在这个小山村任教的第三天。
“进来。”
我蹙了蹙眉头,不满地瞪着门口露出的一头乱发,杂草一样的颜色,真是„„
(二)
李老师笑眯眯地握住我的手,替我抚平了衣上的褶皱。,
“这些孩子啊,都非常好。” 李老师说。
李老师是上一届的支教老师,四十多岁,笑起来眼角有深深浅浅的细纹,她挽着高高的发髻,身穿本白色的亚麻外衣,清秀知性,她说,小张,这些孩子朴实、伶俐。
我没应,只顾着打量着那一张张脏兮兮的小脸,呲着小白牙,那一张张有些拘束的笑容。阳光从外面涌进来,晃得我眼疼。
接下来,应该会不错吧。
(三)
我不是善人,我自诩冷血。如果不是为了所谓的审报材料,我甚至认为我生生世世也不曾踏入这荒僻的村落。
真像场荒诞的错误,母亲说。
(四)
豆豆不安地拧着衣角。
“说吧,怎么会这么做。”我低头,没有看他,细小的灰尘在空气里绽放,纷纷扬扬落进我透明的杯子里,“这水不能喝了”,我想。
“狼吃羊,你知道吧。”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手掌按在他面前的书上,食指微微屈起,一下一下轻扣,发出咚咚的声音。
空气里凝固着沉默,豆豆紧紧攥着拳头,风不安地钻过残缺的玻璃,掀开他乱杂的头发,我看见一双通红的眼睛,夹着心痛和不安,甚至还混合了更多不知名的情感。
“狼吃羊,不吃草!”我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说道。
“老师”,那张小脸抬起了,红红的眼睛,以至于那双透亮的瞳孔就这样直射进了我的内心。
“狼吃草,吃草,吃羊,羊会疼。”带着沉重的鼻音,软软的声音,自诩正确的我却不知说什么了。
狼原来吃草吗?狼吃羊,原来羊也会痛啊!
原来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啊,豆豆今年十岁,我呢,我似乎是苍桑的大树,比他多了无数个轮回,红尘的束缚为我拼命扣上栅栏,磨灭我软柔的棱角,所以我忘了,羊会疼啊。
阳光溢进来,充满了小小的屋子,我向豆豆点头,狼吃草不是错误,男孩脸上的笑,甜腻了我整个内心。
小男孩爱着羊,亦或是,他爱着这个世界,他小小的心里,挤满了他对这个世界满满的爱意。
我喝了口水,不脏,很甜。
(五)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课,叫这吃草的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错误,叫做爱。”
台下明晃晃的笑容,深深浅浅地溢满了阳光。
(六)
我给母亲打电话,我说:
这是我亿万量劫中最美丽的“错误”。
这场荒诞的“错误”,沸腾了我的血液,让我知道,我爱这世界。
所以,狼吃草。
你以为呢?
【获奖理由】狼吃羊,羊会疼,小男孩爱着羊,怎么办?那就让狼吃草吧。支教的老师
为了呵护这份纯洁,这份感动,于是,有了一节课,叫吃草的狼,这个美丽的错误啊,叫做爱。文章以支教老师的视角来写,文笔老到,寓意深刻。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我和桥(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湖南南雅中学高一 刘湘玉
桥把那个小小的我送到时光的彼岸,它会带着我的故事迎着风在那儿站成永恒。
——题记
(一)
这座桥连接了河的两岸,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年少的时候放学回家这是最令人欣喜的一段路程。走在桥上,四周是哗哗的流水,周围包裹住我的是风,我蹦蹦跳跳地从桥上经过,身后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年少的我咿咿呀呀地唱歌,桥什么都不说,只是温柔的沉默。
(二)
那天,从桥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的路格外地漫长。期末的成绩跌到了低谷,令我惆怅的是母亲的期望过后会浮现的失望。唯独这一次走过这座桥,我没有唱着我的歌。
母亲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眼神一寸寸地灰暗下去,她什么都没说,转身去厨房做饭。我听见她低低的叹息。我说不出一句话,无论是愧疚的,承诺的,还是安慰的。我走出家门,现在我只想到我的桥那去。
(三)
沉默的桥和沉默的我。只有风声来回作响。
我说:“其实我不是为这次的成绩失落,而是觉得辜负了妈妈失落。其实妈妈也不是为了这次的成绩失落,而是为不思进取的我难过。”
我不知道我是说给谁听,桥永恒地不会应答我。可我觉得桥可以懂,因为无数次我走过它,它见证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目睹过一场婚姻的崩裂,一次父女的离别。
风吹得我眼睛痒痒的,禁不住要流下泪来。
海子说:“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将年华虚度,只剩一身疲倦。
桥静静地,给我沉默的温柔。
(四)
夜深了,我仍旧没有回去。倚在桥上,我想起很多事。我记起我走过这座桥所唱的每支歌,记起在桥上抬头看见的聚散的云朵,记起从桥上低头看见的轻柔的水波„„很多很多。
桥上行人来来往往,路边楼里点点灯光。我有些莫名惆怅,轻轻地哼着歌。风吹着,跟着我和。
歌声戛然而止,因为我听见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
妈妈站在桥的那头朝我招手:“回家啦。”路灯和星光把她的身影勾勒出一个温柔的光影,就像小时候她无数次在桥边等我放学。
桥没变,妈妈也没变。给予我温柔的陪伴。
风停了。
(五)
后来我到外地读高中,成绩稳定,再没有一次像那样过。只是我再也不能每天经过那条河,和那座桥。
有的时候我想家,想妈妈,想那座桥。
一个人到外地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我谁都没有说过。海子的《以梦为马》我背得滚瓜烂熟。
(六)
时隔很久回家,再走过这座桥。它没变,我变了。
它还是那个温柔沉默的它,我变成了一个坚毅努力的我。
我没有忘记它,它也没忘记我。
我走过桥,朝着对面那个蹦跳着哼着歌的,背着红书包的小小的我招手。
风起了,仿佛有歌声咿咿呀呀传进了我的耳朵,桥不出声,但我能感觉到,它的愉悦和温柔。
【获奖理由】家乡的桥,给予我温柔的陪伴。几个镜头,几幅画面,一座桥,一个孩子,一个妈妈,熟悉的场景,温馨的画面,淡淡的思绪,淡淡的乡愁。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座桥,桥是家乡,桥是家。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偷渡幸福(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一 刘 悦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双手去触碰;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
——题记
我一直幸福着,小心翼翼地偷渡着幸福。若说幸福是条河流,我逃到别人的港口,侥幸上爬,便只剩心安理得地接受。
“最近Dior 出新口红了,哪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德基二期有家新餐馆是法国来的大厨呢„„”
略感疲乏,关掉手机,躺在尚且够容纳一人的简易小床上,无奈地叹息,又无力爬起,翻出钱包,犹豫了许久,还是拨通了电话。
“妈,过几天要和同学出去玩,再给我点钱吧。”
“妈妈在公交上,回家再说啊。”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几张百元大钞递给我,“省着点花啊,注意保管好,别弄掉了„„”“行了行了,知道了。”我不耐烦地打断,“对了,妈,吃完饭去商场逛逛吧,我想买双新鞋。”
“你上个月不是刚买„„”母亲终究还是委屈地将话压回肚子里。
到了商场,我便拉着父母走进三叶草。因为在网上看到昨天出了新款,我那小小的虚荣的心有些膨胀:要是能穿着它去学校„„我自顾自地看鞋、试鞋,完全忽略了看完价钱后一旁搓着手的父亲,他像是吃了一惊,惶恐不安地走动着。快结账时,父亲悄悄把我拉到一旁,“咱到别家再看看吧。”母亲也对店员说,“你先别包了,我们再看看。”我觉得有些丢脸,一下子火冒三丈,“这钱算我借的,以后还给你们不行吗!”父亲默默地站在一旁,母亲则翻看着安踏的打折商品,“喏,都差不多,你试试这个。”
我转身离开,把母亲的手晒在空气里。
由于我的不配合,母亲便开始帮父亲挑选皮鞋,“最便宜的就是这些了吗?”父亲向店员问道,然后转身对母亲说,“太贵了,一百多呢,别买了。”一百多,也就是我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的价格,父亲竟然不舍得,再看看父亲,脚下的那双休闲鞋早就破烂不堪,没有了模样。那一刻,本该有的虚荣心却都衍生成了心疼,心疼这个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爱的男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老了这般模样。父亲皱着眉头,坚决地走出鞋店。我愣住了,心里酸酸的。
父母习惯了给我最好的,所以只允许他们自己穿促销品;习惯了我无理蛮横的虚荣心,所以明知不是必需品也会默默应允。
而我所陶醉的金光闪闪的幸福,是从父母手里一点点偷渡来的。
到了饭点,母亲说,“我们就在外面吃吧。”母亲平日里是从来不在外面吃的,这次估计还是怕我因为鞋的事情不高兴。由于不常吃的缘故,一直在外徘徊着,“我看看菜价单,你们家菜量大吗?”母亲先是打听了几家,还是不放心,“上美团看看有什么团购”,这时的我,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起跟同学一起出来吃饭,从来没担忧过价格,喜欢吃什么点什么,没钱了再跟父母要。原来我一直大手大脚挥霍的钱,都是父母这样子节省下来的。
“妈,我们回家吃吧。”我一把抓住母亲的手。
“咋了?”母亲愣在了原地。
“没事,外边多不干净啊,还是你做的饭菜好吃。”
母亲笑了笑,应允了。
“妈,还是等到我自己赚了钱再请你吃大餐吧。”我默默握紧拳头,扭头望向父母,原来这才是我稳稳的幸福。
【获奖理由】文章从我和父母逛街买鞋这件小事入手,做儿女的花钱大手大脚,做父母的舍不得花一分钱。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意识到了:我所陶醉的金光闪闪的幸福,是从父母手里一点点偷渡来的。语言素朴,真实感强。本文获决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