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外交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 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 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 环境外交 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 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在国际上, 较早明确使用" 环境外交" 一词的, 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 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 相对完整的定义是" 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 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 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 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 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 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 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 同时, 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 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 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 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 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 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 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 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 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 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 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 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1989年,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中国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42国建立起双边环境合作关系,[4] 并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区域环境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参加区域性首脑会晤, 一贯表示对环境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全球性多边环境外交方面, 中国积极参加并主办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环境谈判, 并履行国际环境条约。

在本阶段, 中国环境外交形成包括双边、区域以及全球性多边等层次多样、内容广泛的环境外交格局。同时, 在此阶段中国环境外交还应该加强环境外交对于服务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强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等。

(三) 成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堪称" 气候变化年",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 后京都进程" 进程的争议与博弈如火如荼。2007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8次参加环境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2008年3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 中国政府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在参与此次缔约方大会之前, 中国政府即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充分显示出中国气候外交的成熟发展和建设性的态度。[5] 本阶段以来, 环境问题的国际化愈演愈烈。中国环境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系统的环境外交政策, 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同时, 内外形势给中国环境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三、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一) 中国环境外交的不足

回顾中国38年以来的环境外交历程, 其从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到成熟发展, 对世界环境外交从观察到一般性参与到扮演重要角色与力量,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应对和科学谋划, 环境外交对中国的总体外交有着杰出贡献。同时, 应该看到中国环境外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 环境外交主动性不足

在中国总体外交中, 环境外交的次要性和辅助性仍较强, 而中国的环境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呼吁下开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中国的环境外交具有内向型的特征, 即在国内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问题的上, 主要关注国内环境问题; 第二, 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 中国环境外交更重视一国解决机制或者说国内解决机制, 而非国际解决机制。以至于在参与的国际条约、协定中, 直接体现我国重大利益的不多。

2. 环境外交的国内参与主体应该更加协调统一

中国环境外交的参与机构多元化, 相互协调不够, 政策制定机构不够健全。1992年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 是由外交部、国家科委、农业部、能源部、交通部、林业部、国家气象局等十多个部委局联手临时成立专门的" 气候变化协调小组" 。因此, 就参与主体来说, 中国的环境外交应该建立更加统一的协调机构, 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国家环境外交战略。

3. 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外交力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只有加强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决策的研究, 才能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 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商务部、水利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环境外交活动和政策研究。中科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学术机构也在进行着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环境外交力量, 并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和决策结合起来, 在中国环境外交发展渐趋成熟的今天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 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

1. 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来自国家外部的挑战

中国环境外交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有:第一,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在全球环境

问题上的表现。第二, 来自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压力。当前, 全球的环境持续恶化。中国的国内资源和环境形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而西方某些国家常常出于各种政治目的, 散布所谓" 中国威胁论", 制造国际紧张气氛, 对我国形象进行歪曲和污蔑。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 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 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 环境外交 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 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在国际上, 较早明确使用" 环境外交" 一词的, 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 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 相对完整的定义是" 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 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 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 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 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 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 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 同时, 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 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 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 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 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 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 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 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 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 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 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 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1989年,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中国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42国建立起双边环境合作关系,[4] 并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区域环境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参加区域性首脑会晤, 一贯表示对环境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全球性多边环境外交方面, 中国积极参加并主办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环境谈判, 并履行国际环境条约。

在本阶段, 中国环境外交形成包括双边、区域以及全球性多边等层次多样、内容广泛的环境外交格局。同时, 在此阶段中国环境外交还应该加强环境外交对于服务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强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等。

(三) 成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堪称" 气候变化年",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 后京都进程" 进程的争议与博弈如火如荼。2007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8次参加环境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2008年3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 中国政府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在参与此次缔约方大会之前, 中国政府即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充分显示出中国气候外交的成熟发展和建设性的态度。[5] 本阶段以来, 环境问题的国际化愈演愈烈。中国环境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系统的环境外交政策, 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同时, 内外形势给中国环境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三、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一) 中国环境外交的不足

回顾中国38年以来的环境外交历程, 其从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到成熟发展, 对世界环境外交从观察到一般性参与到扮演重要角色与力量,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应对和科学谋划, 环境外交对中国的总体外交有着杰出贡献。同时, 应该看到中国环境外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 环境外交主动性不足

在中国总体外交中, 环境外交的次要性和辅助性仍较强, 而中国的环境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呼吁下开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中国的环境外交具有内向型的特征, 即在国内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问题的上, 主要关注国内环境问题; 第二, 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 中国环境外交更重视一国解决机制或者说国内解决机制, 而非国际解决机制。以至于在参与的国际条约、协定中, 直接体现我国重大利益的不多。

2. 环境外交的国内参与主体应该更加协调统一

中国环境外交的参与机构多元化, 相互协调不够, 政策制定机构不够健全。1992年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 是由外交部、国家科委、农业部、能源部、交通部、林业部、国家气象局等十多个部委局联手临时成立专门的" 气候变化协调小组" 。因此, 就参与主体来说, 中国的环境外交应该建立更加统一的协调机构, 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国家环境外交战略。

3. 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外交力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只有加强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决策的研究, 才能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 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商务部、水利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环境外交活动和政策研究。中科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学术机构也在进行着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环境外交力量, 并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和决策结合起来, 在中国环境外交发展渐趋成熟的今天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 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

1. 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来自国家外部的挑战

中国环境外交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有:第一,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在全球环境

问题上的表现。第二, 来自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压力。当前, 全球的环境持续恶化。中国的国内资源和环境形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而西方某些国家常常出于各种政治目的, 散布所谓" 中国威胁论", 制造国际紧张气氛, 对我国形象进行歪曲和污蔑。


相关内容

  •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研究
  •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研 究 自1949年10月3日,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国便开启了自己的外交史.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然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外交问题也不断涌现,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 ...

  • 解析中国外交新政
  • 韦弦 星期三, 2007年02月21日 09时30分 上月底,笔者在一篇谈论中非关系的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外交新政.由于主题所限,未进行系统解析.现借此短文,予以详论. 自去年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大手笔日渐为世人所称道.中非论坛的盛况.中日关系的转机.中美关系的战略默契.周边关系的逐渐理顺,以及朝核 ...

  •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始终 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关键词] 外交战略,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 ...

  • 谈谈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认识
  • 谈谈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认识 1 前言 如今的中国日益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世界其他各国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 ...

  • 中国多边外交
  • 多边外交中国的外交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 [摘 要]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 ...

  • 外交.经济与"走出去"战略
  • 编者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入世"缓冲期接近尾声,很多行业逐渐放开,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海外经营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许多国内企业来说 ...

  •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状况是"树大招风"吗
  • 2013-08-05 10:04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评论 作者: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 赵可金 问:有人说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状况是"树大招风",您怎么看? 答: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跃成 ...

  • 中国新外交的理念与实践
  •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形势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治理方式和规则制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理念在中国外交中得到延伸。中国新外交的理念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出发,准确判断中国在国际体系大棋局中的战略位置,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具 ...

  • 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
  • 2009年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摘) 2009-06-14 11:59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