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国有资产流失"?

  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人因之为改革前景而忧心忡忡,有人则视之为经济转轨的必要代价。   乙:在展开讨论之前,很有必要做一番咬文嚼字功夫。汉语“流失”一词并非中性的,它总是预设了某种“本位”,例如人们往往将“机关干部下海经商”视为“人才流失”,而“企业家转任政府官员”则并不视为“人才流失”,这说明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潜存着“官本位”;同样,虽然现实中“国有资产遭侵占”与“私有资产遭侵占”并存,但我们常闻“国有资产流失”而不闻“私有资产流失”,这表明在资产流失问题上潜存着“国有本位”。“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国有资产与私有资产理应享有同等地位,讨论资产流失问题,须警惕“本位”意识,摒除先入之见,庶几乎可免偏颇。   社会转型期诸多矛盾纷纭错综,国有资产处置关涉各个阶层切身利益,利益之争导致了话语分歧,甚至造成了概念混乱,遮蔽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真实内涵,如某些对市场化改革持怀疑或保留态度的人士喜欢搞“国有资产流失扩大化”,将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也视为“国有资产流失”,这实际上是打着“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旗号反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既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甲:目前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议论多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有人甚至将二者画等号,认为国有企业改制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乙:首先必须澄清一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国有企业改制并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相反,国有企业如不改制,则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并存,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代理人行为难以监督,必然引发不当的利益输送,致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落入非国有企业或国企管理层袋中。   甲:如此说来,国有资产流失乃是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问题,难以完全杜绝。   乙:其实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样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甚至更为可怕,宏观如“大跃进”运动,微观如三门峡工程,不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惊人损失吗?另如“在职消费”之类由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中即已存在。   甲: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乙:正如只要存在公共权力、就难以根除腐败一样,只要存在国有企业,就难以完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方面将国有企业严格限定于非竞争性领域,一方面从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外部监督等方面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从而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实际上,我们推行的国有企业改制正是遵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例,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治本之策。   甲:但如果国有企业改制导致国有资产被“卖光、送光、分光”,还谈何“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呢?   乙:对于国企改制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资产处置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   “卖”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怎么卖。如果在公开竞价、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转让国有资产,就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必须指出,资产价格只能由市场发现,以净资产划线或以其他人为标准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并无合理性可言   “送”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送的条件。如果受赠方负责承担原企业债务、安置原企业职工,也就不一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因为加上这些条件,企业资产价值可能为零甚至为负数。   “分”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分给谁。企业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约,企业利润的增加、资产的积累应在人力资本报酬上有所反映,但我们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一直未能合理解决人力资本报酬问题,表现为国企职工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口、国企优秀经营者贡献不被承认,如果在国企改制时对他们作些补偿,并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反之,如果不安排适当的补偿,实际上意味着他们本应属于自己的资产流失了。   甲:现在争议最大的是MBO。   乙:MBO的争议焦点在于价格问题。一般认为,由于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管理层与出资人代表串谋等因素,MBO的收购价格低于企业的真实价值,但由于目前缺乏对管理层收购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自由交易的产权市场,因此难以判断MBO价格是否合理。   甲:业绩优异的企业实施MBO,各方面容易接受,应该顺理成章吧?   乙:国企改制的目的不仅在于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还在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有效结合,亦即为企业找到负责任、有能力的经营者,MBO的意义即体现于此。应当指出的是,国有企业长期处于扭曲的环境中,业绩优秀的企业,也许管理层并不出色,而仅仅是受惠于行政性垄断,而经营亏损的企业,也许管理层很有能力,但受制于政策性负担,因此不能仅仅从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判断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还应选择各方面条件相似的同行企业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业绩差异而评估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   甲:关于国企改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产权是清晰的、可流动的,初始产权归属并不重要,市场机制会自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因此不必为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或实施MBO的企业管理层是否有经营能力而操心。   乙:这种披着科斯定理外衣的论调很荒谬,也很危险,它的逻辑线索如下:假设张三在改制之后成为企业新的所有者,不论他是以高价、低价或平价购得企业产权,尽管国有资产存量或有变化,但社会资产总量并无变化,也就不存在“资本渗漏”问题;如果张三恰好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那么改制后企业就实现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如果张三不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会向合格的企业经营者转让产权,那么改制后的企业经过产权交易也就可以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上述逻辑看似精巧,实际上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如果以暗箱操作或其他非程序化方式转移企业产权,势必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寻租活动,造成生产性资源不足;第二,缺乏合法性的产权变动势必诱发短期行为,扰乱经济秩序。这种论调的现实危害性可在俄罗斯找到鲜明例证:既然可以公开掠夺国有资产,谁还有心经营企业?投资严重不足,资本外逃猖獗,生产一落千丈,社会动荡不安。   甲:如此看来,国企改制必须慎重。   乙:改制信念必须坚定。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如果政府依旧对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资源配置必然发生扭曲而造成效率损失,国有资产也会因无人负责而流失于经营黑洞之中。   甲:今天,国企改制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乙:国企改制不仅关涉经济效率,更直接关系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正如市场经济是世界潮流、但也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一样,改制是大势所趋,但也有“好的改制”与“坏的改制”之分。“坏的改制”如俄罗斯:纵容权钱交易,听任黑箱操作,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令一小撮腐败分子的贪欲得逞,加剧两极分化,毒化政治空气,孳生官僚资本主义……其惨痛教训值得世人警醒。改革进入深水区,改制是一道大关,我们正处于一个“富于包孕性的时刻”,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未来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人因之为改革前景而忧心忡忡,有人则视之为经济转轨的必要代价。   乙:在展开讨论之前,很有必要做一番咬文嚼字功夫。汉语“流失”一词并非中性的,它总是预设了某种“本位”,例如人们往往将“机关干部下海经商”视为“人才流失”,而“企业家转任政府官员”则并不视为“人才流失”,这说明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潜存着“官本位”;同样,虽然现实中“国有资产遭侵占”与“私有资产遭侵占”并存,但我们常闻“国有资产流失”而不闻“私有资产流失”,这表明在资产流失问题上潜存着“国有本位”。“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国有资产与私有资产理应享有同等地位,讨论资产流失问题,须警惕“本位”意识,摒除先入之见,庶几乎可免偏颇。   社会转型期诸多矛盾纷纭错综,国有资产处置关涉各个阶层切身利益,利益之争导致了话语分歧,甚至造成了概念混乱,遮蔽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真实内涵,如某些对市场化改革持怀疑或保留态度的人士喜欢搞“国有资产流失扩大化”,将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也视为“国有资产流失”,这实际上是打着“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旗号反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既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甲:目前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议论多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有人甚至将二者画等号,认为国有企业改制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乙:首先必须澄清一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国有企业改制并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相反,国有企业如不改制,则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并存,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代理人行为难以监督,必然引发不当的利益输送,致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落入非国有企业或国企管理层袋中。   甲:如此说来,国有资产流失乃是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问题,难以完全杜绝。   乙:其实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样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甚至更为可怕,宏观如“大跃进”运动,微观如三门峡工程,不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惊人损失吗?另如“在职消费”之类由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中即已存在。   甲: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乙:正如只要存在公共权力、就难以根除腐败一样,只要存在国有企业,就难以完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方面将国有企业严格限定于非竞争性领域,一方面从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外部监督等方面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从而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实际上,我们推行的国有企业改制正是遵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例,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治本之策。   甲:但如果国有企业改制导致国有资产被“卖光、送光、分光”,还谈何“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呢?   乙:对于国企改制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资产处置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   “卖”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怎么卖。如果在公开竞价、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转让国有资产,就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必须指出,资产价格只能由市场发现,以净资产划线或以其他人为标准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并无合理性可言   “送”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送的条件。如果受赠方负责承担原企业债务、安置原企业职工,也就不一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因为加上这些条件,企业资产价值可能为零甚至为负数。   “分”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分给谁。企业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约,企业利润的增加、资产的积累应在人力资本报酬上有所反映,但我们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一直未能合理解决人力资本报酬问题,表现为国企职工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口、国企优秀经营者贡献不被承认,如果在国企改制时对他们作些补偿,并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反之,如果不安排适当的补偿,实际上意味着他们本应属于自己的资产流失了。   甲:现在争议最大的是MBO。   乙:MBO的争议焦点在于价格问题。一般认为,由于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管理层与出资人代表串谋等因素,MBO的收购价格低于企业的真实价值,但由于目前缺乏对管理层收购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自由交易的产权市场,因此难以判断MBO价格是否合理。   甲:业绩优异的企业实施MBO,各方面容易接受,应该顺理成章吧?   乙:国企改制的目的不仅在于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还在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有效结合,亦即为企业找到负责任、有能力的经营者,MBO的意义即体现于此。应当指出的是,国有企业长期处于扭曲的环境中,业绩优秀的企业,也许管理层并不出色,而仅仅是受惠于行政性垄断,而经营亏损的企业,也许管理层很有能力,但受制于政策性负担,因此不能仅仅从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判断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还应选择各方面条件相似的同行企业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业绩差异而评估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   甲:关于国企改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产权是清晰的、可流动的,初始产权归属并不重要,市场机制会自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因此不必为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或实施MBO的企业管理层是否有经营能力而操心。   乙:这种披着科斯定理外衣的论调很荒谬,也很危险,它的逻辑线索如下:假设张三在改制之后成为企业新的所有者,不论他是以高价、低价或平价购得企业产权,尽管国有资产存量或有变化,但社会资产总量并无变化,也就不存在“资本渗漏”问题;如果张三恰好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那么改制后企业就实现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如果张三不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会向合格的企业经营者转让产权,那么改制后的企业经过产权交易也就可以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上述逻辑看似精巧,实际上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如果以暗箱操作或其他非程序化方式转移企业产权,势必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寻租活动,造成生产性资源不足;第二,缺乏合法性的产权变动势必诱发短期行为,扰乱经济秩序。这种论调的现实危害性可在俄罗斯找到鲜明例证:既然可以公开掠夺国有资产,谁还有心经营企业?投资严重不足,资本外逃猖獗,生产一落千丈,社会动荡不安。   甲:如此看来,国企改制必须慎重。   乙:改制信念必须坚定。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如果政府依旧对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资源配置必然发生扭曲而造成效率损失,国有资产也会因无人负责而流失于经营黑洞之中。   甲:今天,国企改制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乙:国企改制不仅关涉经济效率,更直接关系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正如市场经济是世界潮流、但也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一样,改制是大势所趋,但也有“好的改制”与“坏的改制”之分。“坏的改制”如俄罗斯:纵容权钱交易,听任黑箱操作,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令一小撮腐败分子的贪欲得逞,加剧两极分化,毒化政治空气,孳生官僚资本主义……其惨痛教训值得世人警醒。改革进入深水区,改制是一道大关,我们正处于一个“富于包孕性的时刻”,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未来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相关内容

  • 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体系建设及责任落实问题研究
  • 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 体系建设及责任落实问题研究 (第五稿) 某某集团课题组 国有资产是国家赖以存在,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当前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基础的作用.由于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成为完善和发展 ...

  • 国有资产流失
  • 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不可忽视的两项重要工作,也是近年来重点推进的两项工作.但是,在这两项工作中,都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流失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是政策性流失.这个问题,在招商引资与改制中都存在.招商引资中的国有资产政策性流失,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为了引 ...

  •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分析
  • (申请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分析 与对策研究 培养单位:文法学院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研 究 生:程建君 指导老师:程森成 教授 2003年5月 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 学 位 论 文 题目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分析与对策研究 英文 题目 State-owned Enter ...

  •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
  • 摘要: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才流失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其造成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生存与竞争实力.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抓住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才流失 现状 策略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

  • 国有企业如何培养人才队伍
  •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就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进行了阐述,即国有企业人才优先的特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成因,如何以良好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配套制度. [关键词]国有企业 激励约束机制 人才 一.国有企业人才优先的特点 国有企业人才的严 ...

  • 国有资产流失的定义.特征与八种主要表现形式
  • 国资委办公厅(党委办公室) 一.定义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致使国有资产财产权遭受损失. 二.特征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是"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只有对国有资产负 ...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_封面及目录
  • 09专科行政管理 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甘肃农垦河西分校 毕业论文 题目: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姓 名: 赵方圆 学 号:[1**********]10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入 学 时 间: 2009年 指导教师及职称: 所 在 电 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垦河 ...

  • 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态势分析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犯罪研究 < 犯罪研究>2 0 0 6年第 6期 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态势分析 刘守芬 申柳 华 内容摘要: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成为我国经济. 政治安全的 巨大障碍 本文从犯罪学角度着重对 目 前国有 ...

  • 论人才流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 论人才流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目 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