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 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从多种途径展开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间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以后,特别是“巴厘路线图”达成以后,低碳经济理念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 趋。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 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 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 碳经济的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二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 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三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 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 能源。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

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 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 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 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的发展对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会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法制、创新的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已严重透支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 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们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 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质和核心都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只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 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提出的。它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 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

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 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 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如果沿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将日趋紧张,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 展。

(三)脱钩发展理论

刘传江认为“脱钩发展理论”被运用到经济领域,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 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 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为“两型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 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 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在 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 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

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 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 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从多种途径展开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间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以后,特别是“巴厘路线图”达成以后,低碳经济理念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 趋。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 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 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 碳经济的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二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 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三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 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 能源。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

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 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 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 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的发展对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会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法制、创新的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已严重透支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 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们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 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质和核心都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只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 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提出的。它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 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

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 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 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如果沿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将日趋紧张,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 展。

(三)脱钩发展理论

刘传江认为“脱钩发展理论”被运用到经济领域,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 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 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为“两型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 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 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在 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 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

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 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关内容

  •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
  •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衡依赖性,或者说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区域协调的本质是在产业关联紧密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达到市场机会公平的过程.非均衡发展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无论非均衡发展效应的好坏是三者综 ...

  • 房地产经济学教案
  • 房地产经济学教案(36课时) 第一章 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4课时) 本章从房地产的特性出发,运用供求理论一般原理分析了房地产需求.供给的特性及房地产市场均衡和非均衡的表现,并通过房地产经济学中特有的房地产市场均衡的思想限模型深入阐述了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房地产价格与租金.房地产开发流量与房 ...

  •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
  • 2011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1 总第203期第2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203No.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 孥彦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10: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昆明650111) [摘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做 ...

  • 浅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
  • 摘 要:人民内部矛盾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人民"的内涵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民:人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 作者:李家祥陈燕 世界经济文汇 2000年09期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道路的长期性决定了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过程.就此做以回顾性的考察,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够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它的丰富内涵,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重要意义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1发展是科学 ...

  • 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上)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非常关注,不管是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都非常关注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现在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了,十八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理论观点.新研究部署,对于我党.对于我们 ...

  • 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 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本大纲给出了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两个考试科目的考查目标.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本大纲由审计署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 科目一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 ...

  • 如何写文献述评
  • 如何写出文献述评 文献综述的类型.特点及作用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