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中国佛教

学院:蒙古学学院 年级:2011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1101184 姓名:曹日高

中国佛教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先秦孔孟开创的儒家思想为主,其次是老庄开创的道家思想以及东汉兴起的道教,再者就是两汉之际由印度北传至中国的佛教。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儒、道、佛”,唐宗以来,习称“三教”,缺一不可。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制约,只好与儒家思想相调和,以便在中国立足。

关键词:外来教 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极为广泛。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迄今已愈两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以及道家、道教,对外来的佛教采取抗衡甚至排斥的态度,佛教为了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佛教在这样的态势下,经过融合而走向中国化。自唐代以来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以儒家为中柱,佛教和道家(包括道教)为辅的格局,既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佛教在中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吸纳佛教的过程当中,不断地给佛教注入中国传统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以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方法,为中国传统文化输送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异彩。因此,佛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佛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在中国分为三大系,一是汉语系的汉地佛教,二是藏语系的藏传佛教,三是巴利语系的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三大系都经历了吸收、融合、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佛教。

一、汉地佛教

公元一世纪前后,正值两汉之际(西汉末和东汉初),印度佛教经现在中国的新疆传入汉族地区,并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逐渐东传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等地,再广被及全国。两汉之际的汉族地区盛行“黄老道术”和“神仙方术”,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潮。当外来的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后,至东汉末年间的一百余年间,仅流布于上层社会的狭小圈子内,尚未广泛在民间引起反响。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不广的一个原因既是语言文字的障碍,因为小乘佛教的经典是以印度俗语巴利文写作的,大乘佛教经典是以印度雅语梵文写作的,因此,翻译佛经便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东汉末年,安息国僧人安世高来到东汉都城洛阳翻译佛经,这对小乘佛教说有一切部的毗昙学和禅宗理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一批来自天(印度)、安息(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康居(古西域国,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僧人,分别来到魏都洛阳和吴都建业弘法和译经,译出了一些大小乘经律,为汉地佛教戒律、受戒开了先河。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寺院不下10万座,僧尼信众近千万人。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石窟,就是由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分别主持营造的。隋代历史37年,仅两位帝王,但均笃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虽然唐代李氏王推崇道教,但其他皇帝均采取道教、佛并行的政策。由于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佛教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玄奘、义净、不空等高僧所译的佛典

成绩最为显著。元明清时期汉地佛教不如唐宋时期兴盛,除明代统治者支持汉地佛教的力度大一些外,元代和清代的统治者重在扶持藏地佛教。

二、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发端于7世纪中叶的西藏地区,其历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也是吐蕃王朝的强盛。后来在苯教与佛教的激烈斗争中,反佛大臣谋杀了尊奉佛教的赤祖德赞,并联合其兄长朗达玛炮制了西藏佛教史最大的一次废佛事件,使西藏佛教前弘期就此终结。西藏佛教“后弘期”是指10世纪末至今的西藏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也是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和兴盛的时期。

三、南传上座部佛教

所谓“上座部佛教”,是指释迦牟尼逝世一百年后,早期佛教僧团对于戒律的分歧而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即后来所谓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主持第三次结集后,派其子摩晒陀率使团前往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5世纪初,印度僧人佛音又将僧伽罗文翻译成巴利文。此时南传上座部佛教经锡兰传入缅甸,并奉为缅甸国教。13至14世纪,又相继传入泰国、柬埔寨等国。15世纪后,南传上座部佛教由泰国、缅甸分别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以其生动形象化的散韵结合的佛经文体,以及其中的传记、譬喻、寓言、神话等,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刺激了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发展。东晋以来,佛经的翻译改变了东汉末到两晋时期那种直译手法,采用华梵融合的意译技巧,译文明白晓畅而赋有文采,文学性较强。如后秦鸥摩罗什等人译的《维摩诘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东晋时佛陀跋陀罗等人译的《华严经》等等,既是宣传佛教义理的经典,又是带有小说、半小说、传记、寓言、喜剧色彩的佛经文学作品。这些不仅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增添了新文体和新的表现形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语汇。同时给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以一定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佛教绘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使中国传统绘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正式展开,应当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风度是以门阀世族为主体的名仕文化,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开放,学术活跃,士人假借归隐、寄情山水、谈玄说佛,蔚成风气。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大量传入,佛教造像粉本愈加丰富,刺激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发展。就佛教造像而言,甘肃敦煌、炳灵寺、麦积山、山西云冈、天龙山、河南龙门、河北响堂山等,北朝作品即多且精美,北朝单体佛教造像散落民间和流失海外的多不胜数。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和地方性。它包括生产交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崇拜、占卜、禁忌等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等观念对中国民间大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佛教信仰民俗。

中国佛教

学院:蒙古学学院 年级:2011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1101184 姓名:曹日高

中国佛教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先秦孔孟开创的儒家思想为主,其次是老庄开创的道家思想以及东汉兴起的道教,再者就是两汉之际由印度北传至中国的佛教。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儒、道、佛”,唐宗以来,习称“三教”,缺一不可。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制约,只好与儒家思想相调和,以便在中国立足。

关键词:外来教 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极为广泛。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迄今已愈两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以及道家、道教,对外来的佛教采取抗衡甚至排斥的态度,佛教为了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佛教在这样的态势下,经过融合而走向中国化。自唐代以来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以儒家为中柱,佛教和道家(包括道教)为辅的格局,既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佛教在中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吸纳佛教的过程当中,不断地给佛教注入中国传统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以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方法,为中国传统文化输送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异彩。因此,佛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佛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在中国分为三大系,一是汉语系的汉地佛教,二是藏语系的藏传佛教,三是巴利语系的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三大系都经历了吸收、融合、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佛教。

一、汉地佛教

公元一世纪前后,正值两汉之际(西汉末和东汉初),印度佛教经现在中国的新疆传入汉族地区,并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逐渐东传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等地,再广被及全国。两汉之际的汉族地区盛行“黄老道术”和“神仙方术”,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潮。当外来的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后,至东汉末年间的一百余年间,仅流布于上层社会的狭小圈子内,尚未广泛在民间引起反响。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不广的一个原因既是语言文字的障碍,因为小乘佛教的经典是以印度俗语巴利文写作的,大乘佛教经典是以印度雅语梵文写作的,因此,翻译佛经便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东汉末年,安息国僧人安世高来到东汉都城洛阳翻译佛经,这对小乘佛教说有一切部的毗昙学和禅宗理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一批来自天(印度)、安息(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康居(古西域国,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僧人,分别来到魏都洛阳和吴都建业弘法和译经,译出了一些大小乘经律,为汉地佛教戒律、受戒开了先河。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寺院不下10万座,僧尼信众近千万人。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石窟,就是由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分别主持营造的。隋代历史37年,仅两位帝王,但均笃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虽然唐代李氏王推崇道教,但其他皇帝均采取道教、佛并行的政策。由于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佛教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玄奘、义净、不空等高僧所译的佛典

成绩最为显著。元明清时期汉地佛教不如唐宋时期兴盛,除明代统治者支持汉地佛教的力度大一些外,元代和清代的统治者重在扶持藏地佛教。

二、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发端于7世纪中叶的西藏地区,其历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也是吐蕃王朝的强盛。后来在苯教与佛教的激烈斗争中,反佛大臣谋杀了尊奉佛教的赤祖德赞,并联合其兄长朗达玛炮制了西藏佛教史最大的一次废佛事件,使西藏佛教前弘期就此终结。西藏佛教“后弘期”是指10世纪末至今的西藏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也是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和兴盛的时期。

三、南传上座部佛教

所谓“上座部佛教”,是指释迦牟尼逝世一百年后,早期佛教僧团对于戒律的分歧而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即后来所谓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主持第三次结集后,派其子摩晒陀率使团前往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5世纪初,印度僧人佛音又将僧伽罗文翻译成巴利文。此时南传上座部佛教经锡兰传入缅甸,并奉为缅甸国教。13至14世纪,又相继传入泰国、柬埔寨等国。15世纪后,南传上座部佛教由泰国、缅甸分别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以其生动形象化的散韵结合的佛经文体,以及其中的传记、譬喻、寓言、神话等,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刺激了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发展。东晋以来,佛经的翻译改变了东汉末到两晋时期那种直译手法,采用华梵融合的意译技巧,译文明白晓畅而赋有文采,文学性较强。如后秦鸥摩罗什等人译的《维摩诘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东晋时佛陀跋陀罗等人译的《华严经》等等,既是宣传佛教义理的经典,又是带有小说、半小说、传记、寓言、喜剧色彩的佛经文学作品。这些不仅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增添了新文体和新的表现形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语汇。同时给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以一定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佛教绘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使中国传统绘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正式展开,应当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风度是以门阀世族为主体的名仕文化,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开放,学术活跃,士人假借归隐、寄情山水、谈玄说佛,蔚成风气。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大量传入,佛教造像粉本愈加丰富,刺激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发展。就佛教造像而言,甘肃敦煌、炳灵寺、麦积山、山西云冈、天龙山、河南龙门、河北响堂山等,北朝作品即多且精美,北朝单体佛教造像散落民间和流失海外的多不胜数。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和地方性。它包括生产交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崇拜、占卜、禁忌等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等观念对中国民间大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佛教信仰民俗。


相关内容

  •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8日/第007版 理论月刊・特稿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巍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变革之一,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几个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一.对"文明"以及"文明起源"相关概 ...

  • 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 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选自流波<源>) 中华文明经历上万年历史锤炼洗礼,是人类发祥的源码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文明凸显人类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美好和谐的圭臬„„ 中华并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 我们再将人类起源.文明的发祥发展做一个基 ...

  •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 ...

  • 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 中华文化 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张海滨,焦荣 (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当历史上的众多古文明由于自然灾害.外族入侵.以及文明融合导致文明发展的断裂或消失之时,中华文明却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广土众民的 ...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对这 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 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 ...

  • 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 发布时间:2008-01-18 | 来源:原载:姜岩的博客 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我知道这个推断一出,肯定引起巨大争论--你姜岩凭什么故做惊世骇俗之举?!各位朋友,且听我一一道来:目前中华文明向上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最早的夏朝大约在4000多年前.再往上呢?有人说,那时候尽管有人类活动,但还不能叫 ...

  • 文化伟力观后感
  • <文化伟力>观后感 在春暖花开之季,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校组织了观看了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理论文献电视片<文化伟力>,该电视片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精 ...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
  •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 戴木才 提 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既与我国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又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一致.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充分展现我国社会 ...

  • 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
  • 封面,三门峡大坝上的八个大字,"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如果不了解黄河,就不会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更不会理解中国的数千年历史沧桑.我们的文明何处而来?我们的文明数千年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和磨难?为何华夏文明历经一次次的血火洗礼,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我们的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近代中国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发布时间:2012-7-30 13:45:25 阅读次数:521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