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

题目: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

所属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师范类)

学 号 1007401134

姓 名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11-14

设计地点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

宋体五号字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关键词:自然、人类、关系、和谐、发展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

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人类依赖自然,但在依赖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现如今,人们也正在饱受自然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使人类猝不及防,也使人类开始深思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范围每扩展一步,环境的污染就会加大一步。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农药,在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被油烟污染的痕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恐怖的垃圾山,垃圾堆。现代的城市简直处在垃圾的海洋之中。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渣超过5亿吨。由于处理能力跟不上,一些城市的废渣堆积如山。有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积存的垃圾量达60亿吨,人均6吨。另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有6000万吨,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全国60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每24小时就有4000吨垃圾被收集、压缩。然后把它们扔在五个巨大的垃圾坑里。但这些垃圾坑已经快被塞满了,今后如何处理垃圾已成为城市当局的一大难题。

这么多的垃圾扔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里,并不只是像在漂亮的衣服上涂抹一些污物,有碍观瞻,更重要的是这些垃圾会毁坏我们的衣服——环境。 除了工业和生活垃圾外,还有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更是直接地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空气污染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过度排放废气。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里。每年有1500万人因空气严重污染而难以生存。废气的排放量在逐年递增,以二氧化碳为例,1973年,全球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为162亿吨,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猛增到221亿吨。

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氨气、一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的排放量也在增长。使得空气中的废气和温室气体不断上升。有资料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了30%,甲烷的含量增加了145%。还有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地震,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些难道都是上天的安排么?还是真的只是偶然而发的?我认为,这些对人类造成巨大损害的灾难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直接结果,也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反抗!

看看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只顾着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在惩罚着人类。

首先,气候更加变化无常,难以揣测。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资料显示,由于全球工业化的发展,热带雨林的大面积烧毁,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持续变暖。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到0.6℃,1995年、1997年和1998年全球年平均最高气候被不断刷新。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还不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在今后40~50年内全球的平均气温每10年就要上升0.2℃,到2100年将相当上升1~4℃,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变化无常。厄尔尼诺,拉尼娜一个接一个地光临地球,造成的损失无以数计。

再看看水土流失。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草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的情况非常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据统计,全球土壤流失量现已增加到每年254亿吨,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臭氧层空洞扩大。在30多年前,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基本保持在稳定的平衡状态。然而,最近30多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类物质,使臭氧层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臭氧含量逐年减少,并出现了南北两极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些臭氧空洞正在不断地扩大。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和扩大,将使大量太阳紫外线毫无阻挠地直达地球表面,从而可能导致许多浮游生物死亡,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最令人担忧的是,臭氧层空洞的扩大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生物资源锐减。由于过度采伐和开垦,世界上的森林几乎每年减少约1%,热带雨林地区每年减少1130万公顷。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教授估计,热带上近170多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中,目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即每年近9000种的速度消失着。

毁树容易种树难。一个物种可以毁于一旦,而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则需要上万年。在近现代,物种灭绝的速度却比新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目前,许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就永远地消失了。

水污染严重,生存条件面临挑战由于干旱、人口增长和工业的蓬勃发展,造成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就缺乏的水资源问题更加变得矛盾尖锐,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缺水的同时,还面临着水被污染的严峻问题。做好环保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互惠互利。

题目: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

所属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师范类)

学 号 1007401134

姓 名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11-14

设计地点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

宋体五号字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关键词:自然、人类、关系、和谐、发展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

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人类依赖自然,但在依赖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现如今,人们也正在饱受自然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使人类猝不及防,也使人类开始深思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范围每扩展一步,环境的污染就会加大一步。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农药,在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被油烟污染的痕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恐怖的垃圾山,垃圾堆。现代的城市简直处在垃圾的海洋之中。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渣超过5亿吨。由于处理能力跟不上,一些城市的废渣堆积如山。有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积存的垃圾量达60亿吨,人均6吨。另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有6000万吨,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全国60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每24小时就有4000吨垃圾被收集、压缩。然后把它们扔在五个巨大的垃圾坑里。但这些垃圾坑已经快被塞满了,今后如何处理垃圾已成为城市当局的一大难题。

这么多的垃圾扔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里,并不只是像在漂亮的衣服上涂抹一些污物,有碍观瞻,更重要的是这些垃圾会毁坏我们的衣服——环境。 除了工业和生活垃圾外,还有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更是直接地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空气污染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过度排放废气。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里。每年有1500万人因空气严重污染而难以生存。废气的排放量在逐年递增,以二氧化碳为例,1973年,全球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为162亿吨,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猛增到221亿吨。

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氨气、一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的排放量也在增长。使得空气中的废气和温室气体不断上升。有资料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了30%,甲烷的含量增加了145%。还有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地震,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些难道都是上天的安排么?还是真的只是偶然而发的?我认为,这些对人类造成巨大损害的灾难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直接结果,也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反抗!

看看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只顾着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在惩罚着人类。

首先,气候更加变化无常,难以揣测。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资料显示,由于全球工业化的发展,热带雨林的大面积烧毁,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持续变暖。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到0.6℃,1995年、1997年和1998年全球年平均最高气候被不断刷新。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还不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在今后40~50年内全球的平均气温每10年就要上升0.2℃,到2100年将相当上升1~4℃,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变化无常。厄尔尼诺,拉尼娜一个接一个地光临地球,造成的损失无以数计。

再看看水土流失。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草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的情况非常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据统计,全球土壤流失量现已增加到每年254亿吨,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臭氧层空洞扩大。在30多年前,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基本保持在稳定的平衡状态。然而,最近30多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类物质,使臭氧层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臭氧含量逐年减少,并出现了南北两极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些臭氧空洞正在不断地扩大。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和扩大,将使大量太阳紫外线毫无阻挠地直达地球表面,从而可能导致许多浮游生物死亡,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最令人担忧的是,臭氧层空洞的扩大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生物资源锐减。由于过度采伐和开垦,世界上的森林几乎每年减少约1%,热带雨林地区每年减少1130万公顷。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教授估计,热带上近170多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中,目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即每年近9000种的速度消失着。

毁树容易种树难。一个物种可以毁于一旦,而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则需要上万年。在近现代,物种灭绝的速度却比新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目前,许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就永远地消失了。

水污染严重,生存条件面临挑战由于干旱、人口增长和工业的蓬勃发展,造成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就缺乏的水资源问题更加变得矛盾尖锐,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缺水的同时,还面临着水被污染的严峻问题。做好环保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互惠互利。


相关内容

  •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2
  •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

  • 第二章[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的教学设计
  •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的教学设计 仙居县下各中学 王伟胜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邮编317321 一.设计思想 <设计中人机关系>讲述的是基础性知识,是后面内容的学习的基础.本节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 ...

  •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 [ 作者:杜伟中辑 转帖:本站 点击数:2500 更新时间:2005-4-12 14:00:54] 论战是由何祚庥先生的"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话题引起的,何先生说得很清楚,"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qu ...

  • 生态伦理学(课堂讨论)
  • 生态伦理学(基本概念) 生态伦理学简介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 ...

  • 3.4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5)
  •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 ...

  •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一.聚落的两种形态:二.环境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这节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材通过图片的比较和分析,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 ...

  • 传统经济的思考
  •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 李根蟠 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的讨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史坛引人注目的事情.国内外许多学者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一讨论.我的发言仅对‚中国经济史论坛‛有关讨论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并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再评价‛讨论的背景.缘起和特点 中国经济史论坛是以 ...

  • 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及学科特点
  • 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及学科特点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概论: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具体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是幼儿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是使幼儿获得有关 ...

  • 植物和环境
  • 植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 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实验能力" 和" 归纳能力" 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 观察--思考--实验" 的思路编写的. ...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是在六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