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赏析莎士比亚悲剧_哈姆莱特_

第37卷第4期

Vol.37No.4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9年12月

Dec.2009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哈姆莱特》赏析莎士比亚悲剧

曹阳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关键词:悲剧理论;整一律;人物;净化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09)04-0165-03

Anappreciativeanalysisofshakespeare’sHamlet

baseonAristotle’stragedytheory

CaoYang

(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Aristotle’sPoeticsistheearliestknownandonlyextantGreektechnicalhandbookofliterarycriticism.Inthebook,hegivesacleardefinitionoftragedy.Aristotle’stheoryoftragedygivesgreatinfluencetothetragedytheoriesinthepasttwothousandyears.ShakespeareasthegreatestdramatistalsolearnsfromAristotle’stheory,butheusesthetheoryinasublationwayandaddshistypicalstyletohisplays.ThisarticletriestoanalyzeShakespeare’sHamletthroughthreeaspects:thecompletenessoftheplot,thetheoryoftragiccharacterandthepurgationtheory.ThepurposeofthisarticleistohelpthereaderunderstandpartofAristotle’stragedytheoryandHamlet.

Keywords:tragedytheory;completeness;character;purgation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戏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同时他还在其中加入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英国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情节整一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每一部悲剧必然具有六个组成部分,即“情节”、“性格”、“台词”、“思想”、“扮相”和“歌曲”。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和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在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

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曹阳(1984-),女,河南焦作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165

2009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

阅读《哈姆莱特》这一莎士比亚最为成功同时也最受争议的戏剧,我们会发现它的争议大多来自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充满着严肃的氛围,没有喜剧的因子。悲剧的目的是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不是引人发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活动。戏剧创作者为了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必须创作出适合不同阶层尤其是普通市民的作品。于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整体灰暗的基调中也穿插进了一些喜剧情节,如允许小丑在悲剧中出现等,形成了自己悲喜交融的独特风格。在《哈姆莱特》墓地一幕中,两个掘墓人的对话让观众欢笑之后不禁感到一丝人生的悲凉。也许会有人忽略戏剧家的特殊用意,但仅从调节气氛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也是十分巧妙的。

2悲剧人物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既非大善大德之辈,亦非公允正义之徒。这种人往往声名显赫身处佳境,他们困于厄运,并不是出于品性恶劣,而是出于自身的某种缺陷”。这条意见因常常被平庸的作家们滥用,于是遭到近代批评家们的嘲笑。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只是偶然的,本能、冲动和感情才是最基本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地位的人都会受它们影响。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创作中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哈姆莱特是一位王子,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心地坦荡、胸襟宽大的人,作为王位自然继承人的哈姆莱特,是不会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还有其他东西的。因此在他见到先王的鬼魂立誓不忘记死者之后,说出了慨叹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重任对于一个一直以来被爱、正义和善良包围着的道德高贵的人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如果说他有什么缺陷造成了悲剧的结局,那就是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杀死叔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在他看来,这背后隐藏着整个世界黑暗的本质,杀死一个人并无法扭转一个世界,于是在犹豫不决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因哈姆莱特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无辜的人的死亡也绝非他的本意。在最后一幕中,哈姆莱特以生命为代价,不仅报了仇也为丹麦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国王。丹麦发生的这一系列灾难的前因后果,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思考,使世界有些许改变。

3悲剧“净化”说

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便是它的“净化”作用,原文作“Catharsis”。关于这个词的含义,众说纷纭。学者们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提出了“宣泄说”,认为悲剧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以毒攻毒,使同样的病态情感得到无害而愉快的宣泄,从而达到情感与心理的平衡。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涤罪”等宗教、道德意义角度提出了“陶冶说”,认为悲剧可以解除怜悯和恐惧之情中的痛苦,涤除我们情感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心灵的陶冶。亚里士多德提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任何一件足以唤起恐惧之情的事,如果发生到别人头上都足以引起怜悯之情”。

关于怜悯。朱光潜先生认为,怜悯不是广义上的同情,而是专指具有和别人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其基本成分是爱和惋惜。怜悯的实质是自谦的需要,是与别人同患难的强烈愿望。在《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我们对仪表非凡、天性敦厚、心地诚恳又思想深刻的王子产生了倾慕之情。当命运之神将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尽管他的地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远不是常人所能比及的,并且发生在他身上的灾难也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哈姆莱特的痛苦、彷徨以及对整个人类苦难的沉思,使我们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从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普通情感。还有纯166

曹阳: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赏析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第4期

洁美丽的奥菲利娅为爱的痴狂和诗一般的消逝,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她不像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中的女性一样勇敢、独立、智慧,不是文艺复兴时期自由女性的代表,然而她身上的秀美却更易触动观众纤柔的心弦。

关于恐惧。恐惧一方面是人们对悲剧主人公将要遭到或者正在遭受着不幸而惴惴不安,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与主人公做比较,并将自己融入主人公的遭遇之中,他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我们不时地又替自己担心。朱光潜先生提出:“在悲剧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欣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又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悲剧的恐惧是激动鼓舞人的情绪的一种动力,恰恰是因为悲剧激起了人们的恐惧,这种恐惧之情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是人们经过理智的深深思考,并加以想象的再创造,对自己进行否定,从而使这种情感向外宣泄,使人感到振奋而唤起人的极大勇气和力量。

从本质上来说,这部悲剧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它使观众的情绪得到缓和。其实一部如此深刻的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不可能仅仅是怜悯和恐惧,而更多的情绪是无法言说的。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如哈姆莱特一样曲折,但我们仍能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也会经历灾难从而彷徨、恐惧,但在历练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生发抗争的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如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起后继的无数学者的研究和争论一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文字背后的深意也吸引着一代代的学者去探讨,这就是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笔者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分析《哈姆莱特》,但因知识的匮乏,分析难免失之偏颇,贻笑大方。感兴趣的作者却不妨将其作为一个视角切入,以便从更多层面做更为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陈海容.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审美亚里士多德的五部悲剧[J].文学评论,2009,(11):20-22.[3]董秋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1):36-38.

[4]梁实秋译.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张可译.莎士比亚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宋艳丽)

167

第37卷第4期

Vol.37No.4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9年12月

Dec.2009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哈姆莱特》赏析莎士比亚悲剧

曹阳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关键词:悲剧理论;整一律;人物;净化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09)04-0165-03

Anappreciativeanalysisofshakespeare’sHamlet

baseonAristotle’stragedytheory

CaoYang

(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Aristotle’sPoeticsistheearliestknownandonlyextantGreektechnicalhandbookofliterarycriticism.Inthebook,hegivesacleardefinitionoftragedy.Aristotle’stheoryoftragedygivesgreatinfluencetothetragedytheoriesinthepasttwothousandyears.ShakespeareasthegreatestdramatistalsolearnsfromAristotle’stheory,butheusesthetheoryinasublationwayandaddshistypicalstyletohisplays.ThisarticletriestoanalyzeShakespeare’sHamletthroughthreeaspects:thecompletenessoftheplot,thetheoryoftragiccharacterandthepurgationtheory.ThepurposeofthisarticleistohelpthereaderunderstandpartofAristotle’stragedytheoryandHamlet.

Keywords:tragedytheory;completeness;character;purgation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戏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同时他还在其中加入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英国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情节整一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每一部悲剧必然具有六个组成部分,即“情节”、“性格”、“台词”、“思想”、“扮相”和“歌曲”。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和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在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

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曹阳(1984-),女,河南焦作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165

2009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

阅读《哈姆莱特》这一莎士比亚最为成功同时也最受争议的戏剧,我们会发现它的争议大多来自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充满着严肃的氛围,没有喜剧的因子。悲剧的目的是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不是引人发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活动。戏剧创作者为了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必须创作出适合不同阶层尤其是普通市民的作品。于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整体灰暗的基调中也穿插进了一些喜剧情节,如允许小丑在悲剧中出现等,形成了自己悲喜交融的独特风格。在《哈姆莱特》墓地一幕中,两个掘墓人的对话让观众欢笑之后不禁感到一丝人生的悲凉。也许会有人忽略戏剧家的特殊用意,但仅从调节气氛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也是十分巧妙的。

2悲剧人物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既非大善大德之辈,亦非公允正义之徒。这种人往往声名显赫身处佳境,他们困于厄运,并不是出于品性恶劣,而是出于自身的某种缺陷”。这条意见因常常被平庸的作家们滥用,于是遭到近代批评家们的嘲笑。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只是偶然的,本能、冲动和感情才是最基本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地位的人都会受它们影响。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创作中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哈姆莱特是一位王子,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心地坦荡、胸襟宽大的人,作为王位自然继承人的哈姆莱特,是不会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还有其他东西的。因此在他见到先王的鬼魂立誓不忘记死者之后,说出了慨叹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重任对于一个一直以来被爱、正义和善良包围着的道德高贵的人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如果说他有什么缺陷造成了悲剧的结局,那就是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杀死叔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在他看来,这背后隐藏着整个世界黑暗的本质,杀死一个人并无法扭转一个世界,于是在犹豫不决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因哈姆莱特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无辜的人的死亡也绝非他的本意。在最后一幕中,哈姆莱特以生命为代价,不仅报了仇也为丹麦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国王。丹麦发生的这一系列灾难的前因后果,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思考,使世界有些许改变。

3悲剧“净化”说

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便是它的“净化”作用,原文作“Catharsis”。关于这个词的含义,众说纷纭。学者们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提出了“宣泄说”,认为悲剧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以毒攻毒,使同样的病态情感得到无害而愉快的宣泄,从而达到情感与心理的平衡。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涤罪”等宗教、道德意义角度提出了“陶冶说”,认为悲剧可以解除怜悯和恐惧之情中的痛苦,涤除我们情感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心灵的陶冶。亚里士多德提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任何一件足以唤起恐惧之情的事,如果发生到别人头上都足以引起怜悯之情”。

关于怜悯。朱光潜先生认为,怜悯不是广义上的同情,而是专指具有和别人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其基本成分是爱和惋惜。怜悯的实质是自谦的需要,是与别人同患难的强烈愿望。在《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我们对仪表非凡、天性敦厚、心地诚恳又思想深刻的王子产生了倾慕之情。当命运之神将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尽管他的地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远不是常人所能比及的,并且发生在他身上的灾难也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哈姆莱特的痛苦、彷徨以及对整个人类苦难的沉思,使我们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从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普通情感。还有纯166

曹阳: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赏析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第4期

洁美丽的奥菲利娅为爱的痴狂和诗一般的消逝,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她不像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中的女性一样勇敢、独立、智慧,不是文艺复兴时期自由女性的代表,然而她身上的秀美却更易触动观众纤柔的心弦。

关于恐惧。恐惧一方面是人们对悲剧主人公将要遭到或者正在遭受着不幸而惴惴不安,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与主人公做比较,并将自己融入主人公的遭遇之中,他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我们不时地又替自己担心。朱光潜先生提出:“在悲剧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欣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又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悲剧的恐惧是激动鼓舞人的情绪的一种动力,恰恰是因为悲剧激起了人们的恐惧,这种恐惧之情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是人们经过理智的深深思考,并加以想象的再创造,对自己进行否定,从而使这种情感向外宣泄,使人感到振奋而唤起人的极大勇气和力量。

从本质上来说,这部悲剧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它使观众的情绪得到缓和。其实一部如此深刻的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不可能仅仅是怜悯和恐惧,而更多的情绪是无法言说的。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如哈姆莱特一样曲折,但我们仍能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也会经历灾难从而彷徨、恐惧,但在历练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生发抗争的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如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起后继的无数学者的研究和争论一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文字背后的深意也吸引着一代代的学者去探讨,这就是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笔者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分析《哈姆莱特》,但因知识的匮乏,分析难免失之偏颇,贻笑大方。感兴趣的作者却不妨将其作为一个视角切入,以便从更多层面做更为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陈海容.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审美亚里士多德的五部悲剧[J].文学评论,2009,(11):20-22.[3]董秋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1):36-38.

[4]梁实秋译.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张可译.莎士比亚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宋艳丽)

167


相关内容

  •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 <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突出集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斗争.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尤其是他的悲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人的命运„„莎 ...

  • [外国文学史](上)思考题及答案
  • <外国文学史>(上)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术语解释 123..4.希腊悲剧的起源.5 6.文艺复兴.7.人文主义.8910."湖畔派"诗人.11.拜伦式英雄.12.<人间喜剧>.1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二.简答题 1 2 3.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4 ...

  • 外国文学史题库及答案
  • 2015年第一学期外国文学复习重点 复习方法 1.理论框架:人本与神本.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文学思潮更迭的动力 2.时空观念:时间上是思潮的分.合与更迭,空间上以爱琴海为中心辐射 3.分析方法:点(作家)线(思潮)面(时代,某个世纪)结合,以线带点,以线带面,抓住思潮,抓住主线.(四大文豪,5大思潮( ...

  • 外国文学史上编简答题
  •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简答题 古代文学 上编 1.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答:1.想象力极强:2.故事性极强:3.哲理性极强. 2.解读"斯芬克斯之谜"这一神话,阐发其中蕴含的哲理. 答:故事:庇比斯城的人得罪天神,赫拉了下一个人面狮身女妖,提问,俄底浦斯解答,女妖跳崖身死. 蕴含 ...

  • 哈姆雷特赏析.docx
  •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曾任该镇镇 ...

  • 外国文学中的悲剧分析
  • 论西方文学中的悲剧 田颂玲 单位: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08中文2班 [1**********] 摘要:各种学者对悲剧的解释,古希腊悲剧主要以人类和神难以战胜命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悲剧,在人文主义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则主要阐释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性的中弱点被扩大了,犹豫,听信谗言,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失 ...

  • 外国文学史填空题
  • <外国文学史>(上)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一.基础知识 &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 奥林匹斯神统谱系 众神之父:宙斯(罗马名朱庇特) 天后:赫拉(罗马名朱诺) 智慧女神:雅典娜 美神和爱神:阿弗罗狄特(罗马名维纳斯) 太阳神:阿 ...

  • 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1]
  • 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 1.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地端(即希腊半岛).爱琴海中数百个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 ...

  •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3月7日---<荷马史诗>:西方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第一部涉及军事题材的作品,西方的源泉之一.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得修记>,它们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是欧洲最早的文学作品,相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