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二)(徐健顺)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家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识的?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以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治?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严重不成比例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在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自己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一穷二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有人说,是反右、文革,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吓掉了。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仰、无品格、无作为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革?积极进行反右、文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子吗?这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想做就能做的事情。得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独立人格。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革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仰。改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仰。教育产业化,老师上了台,还有什么脸面对学生?学生说: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师道不存,学生的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上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这次去欧洲,看到中国人开始流散了。以前中国人是不流散的。不管到哪里,都有唐人街。有的是政府划的,有的是自发形成的。现在没有自发的唐人街了。中国人在国外不再聚居。以前为什么能聚居呢?因为有长老。不是钱,不是政策,那些都不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没有长老了。长老是什么人?就是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儒士。有长老就有气场,有儒士就有道场。我看到欧洲教堂林立,最大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以前我们也是这样的,孔庙和宗祠林立。孔庙和宗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跟学校在一起。这是两位一体。西方是分开的,教堂和学校分别存在,分别进行教育。我们是合在一起的。现在海外的中文学校,还有孔子学院,只是school,没有church,老师只教知识不传道,不传文化,当然就没有长老,也没有道场。中国人无从聚起,于是大家都谈怎样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是对的,但是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当地人也期望你能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可你只是脱中入欧,令人失望。我们中国也是不断地聚集人的,聚来的人的数量是原有华夏人的十倍百倍以上。你看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吗?他们好像各自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的,但是又能互相谐和,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形态。

不仅是在欧洲,尤其是在中国,如果这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幸福,就得发展林立的道场。现在我们有村庄、有小区,有居委会,有文明办,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但是仍然没有道场。大家仍然对面不相识,每个人都说孤独所以上微信去摇朋友。以前的宗祠也许不适合现在,但是道场应该是永存的。中国的道场从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的。那不是西方式的学校,而是道场式的学校。所有的居民都是学生。这里没有神仙鬼怪,也不讲利益竞争。这里会讲健身养生,但也会讲舍生取义。这里以人格教育为主旨。所有的人也都是同学,学道的同学。什么时候中国的每个村庄和小区都有这样一个道场,什么时候大学有这样一个师资专业,什么时候农村大学生愿意返乡做一名道场老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叫做小康社会。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跟好多人说过,也尝试过,但是,好遥远啊。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吗?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下面所讲的古代教育方法,就仅仅是技巧了。

编辑:彭听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家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识的?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以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治?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严重不成比例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在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自己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一穷二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有人说,是反右、文革,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吓掉了。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仰、无品格、无作为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革?积极进行反右、文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子吗?这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想做就能做的事情。得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独立人格。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革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仰。改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仰。教育产业化,老师上了台,还有什么脸面对学生?学生说: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师道不存,学生的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上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这次去欧洲,看到中国人开始流散了。以前中国人是不流散的。不管到哪里,都有唐人街。有的是政府划的,有的是自发形成的。现在没有自发的唐人街了。中国人在国外不再聚居。以前为什么能聚居呢?因为有长老。不是钱,不是政策,那些都不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没有长老了。长老是什么人?就是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儒士。有长老就有气场,有儒士就有道场。我看到欧洲教堂林立,最大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以前我们也是这样的,孔庙和宗祠林立。孔庙和宗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跟学校在一起。这是两位一体。西方是分开的,教堂和学校分别存在,分别进行教育。我们是合在一起的。现在海外的中文学校,还有孔子学院,只是school,没有church,老师只教知识不传道,不传文化,当然就没有长老,也没有道场。中国人无从聚起,于是大家都谈怎样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是对的,但是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当地人也期望你能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可你只是脱中入欧,令人失望。我们中国也是不断地聚集人的,聚来的人的数量是原有华夏人的十倍百倍以上。你看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吗?他们好像各自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的,但是又能互相谐和,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形态。

不仅是在欧洲,尤其是在中国,如果这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幸福,就得发展林立的道场。现在我们有村庄、有小区,有居委会,有文明办,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但是仍然没有道场。大家仍然对面不相识,每个人都说孤独所以上微信去摇朋友。以前的宗祠也许不适合现在,但是道场应该是永存的。中国的道场从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的。那不是西方式的学校,而是道场式的学校。所有的居民都是学生。这里没有神仙鬼怪,也不讲利益竞争。这里会讲健身养生,但也会讲舍生取义。这里以人格教育为主旨。所有的人也都是同学,学道的同学。什么时候中国的每个村庄和小区都有这样一个道场,什么时候大学有这样一个师资专业,什么时候农村大学生愿意返乡做一名道场老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叫做小康社会。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跟好多人说过,也尝试过,但是,好遥远啊。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吗?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下面所讲的古代教育方法,就仅仅是技巧了。

编辑:彭听


相关内容

  • 为诗正名 为文正义|中国儒士精神
  •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 ...

  • 风雨走廊宣传内容
  • 风雨走廊宣传内容 一.儒家 二.明德班 2013年九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重大项目课题"吟诵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在明德广地实验学校开办"国学实验班". 此课题组在全国仅有两个试点,其一设在明德广地实验学校,另一个则设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实验 ...

  • 汉语汉字的演变历史&华夏文明创建发展
  •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 ...

  • 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 什么是吟诵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呢? 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 àn ,它的声母是h ,韵母是an ,声调 ...

  •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要:本文是关于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探索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国学 小学 教育 团队成员: 当下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缺失是越来越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教育上做了相关工作,但教育是百年大计,其效果并非一 ...

  • 品读国学经典之感悟
  •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 ...

  • 2011[龙门亮剑]高三一轮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测试(七)
  • 专题测试(七) 科学类作品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优惠级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 ...

  • 当代大学生的国学使命
  • 当代大学生的国学使命 系 别: 大众传媒系 学生姓名: 何云波 专业班级: 新闻一班 学 号: [1**********] 指导教师: 2011 年4 月12 日 摘 要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研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门学问.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 ...

  • 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
  • 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 本科培养方案(新)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国学试验班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世界上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人类必须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量齐观,我们必须从我国固有文明中吸取营养,造就一批学习和研究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级专门人才.秉此宗旨,本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