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井冈山精神在提高干部素质中的现实意义

《求实》杂志

论井冈山精神在提高干部素质中的现实意义

唐春 袁帅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前辈在20世纪20年代末,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精神之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之魂。正如2009年春节胡锦涛考察井冈山时所说的“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的,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且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精神营养,是具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强大精神武器。井冈山精神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井冈山精神通过与新时代的内容相结合,对于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唯物史观是坚定信念的一个理论根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唯物史观是井冈山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在这严峻的局势面前,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把一支已不足千人的部队带往井冈山,后

又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合,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道路。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发展,不仅震惊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当局,也使国民党中央政府逐渐感到它已成为心腹之患,因而加强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在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民党加强对根据地的围剿,根据地的生活又十分艰难的形势面前,红色根据地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在当时党内外的一些人和上了井冈山的一些红军中都存有疑问,甚至有人提出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同志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批评了右倾悲观思想,并于1928年10月、11月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两篇重要著作,指出了革命力量“现在是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中国的环境是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统一了红军的思想,坚定了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心和信心,使井冈山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前辈依据辩证唯物史观,建立起坚定的革命信念,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星星之火燃遍了全中国。今天,我们党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已使全国人民整体上进入了小康。但是,就国际的社会主义发展局势来讲,目前又进入了低潮,而且西方正对仅有的几个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在西方的全方位攻势面前,在权力、金钱的诱惑面前,有的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有的甚至蜕变。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坚定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就必须弘扬井冈山精神,并把井冈山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在种种诱惑面前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之上。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没有理论根基的信念是不牢靠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典范

武装夺取政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但是在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武装斗争的这一原则究竟如何实行,是首先武装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还是相反,这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面前必须选择的革命道路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秋收武装暴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地论证中国的农村根据地能够存在、发展的条件,指出: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长期分裂和战争,因而“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去”。“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

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毛泽东同志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是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在毛泽东这一理论指导下,在井冈山之后,赣南、闽西、赣东北、洪湖、湘鄂边、鄂豫皖农村根据地获得了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运用这一理论,在华北、华中和中南等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控制了广大的乡村地区。解放战争初期,我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在西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先后发展了广大解放区,成为夺取城市的据点。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全国革命接近胜利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从1927年开始的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

时至今日,我们已进入了新的世纪。面对新世纪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弘扬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2009年春节胡锦涛同志视察井冈山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既是我党我军的宗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胜利发展的军事斗争,无法实现和保障受苦农民获得土地这个最强烈的愿望,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军事斗争也不可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心实意的支持,难于坚持下去,只会归于失败。红军所以能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所以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和扩大,它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取得人数众多的农民的这种由衷支持。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建党和建军学说的巨大贡献,使初建时期的党和军以便在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建设。

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受苦农民得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连永新出家多年的尼姑也下山嫁人分了地。广大受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党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有了社会基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独创性贡献,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活的灵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中,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原、目的、动力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都应当以人的经济要求、政治要求、精神要求以及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为准则,把人的这三种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社会的根本动力和发展水平的价值尺度。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张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弘扬了井冈山的一切为了群众,一依靠群众的革命精神,而且赋予新世纪的新内容新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干部,永远都要牢记党的宗旨,只有始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在新世纪的众多机遇面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才能 在众多的挑战面前,应对自如,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证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作者简介:唐春,男,江西永新县人,1960年9月生,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江西省井冈山企业集团党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袁帅,男,江西萍乡人1983年4月生,新余市委宣传部干部。

《求实》杂志

论井冈山精神在提高干部素质中的现实意义

唐春 袁帅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前辈在20世纪20年代末,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精神之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之魂。正如2009年春节胡锦涛考察井冈山时所说的“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的,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且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精神营养,是具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强大精神武器。井冈山精神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井冈山精神通过与新时代的内容相结合,对于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唯物史观是坚定信念的一个理论根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唯物史观是井冈山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在这严峻的局势面前,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把一支已不足千人的部队带往井冈山,后

又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合,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道路。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发展,不仅震惊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当局,也使国民党中央政府逐渐感到它已成为心腹之患,因而加强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在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民党加强对根据地的围剿,根据地的生活又十分艰难的形势面前,红色根据地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在当时党内外的一些人和上了井冈山的一些红军中都存有疑问,甚至有人提出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同志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批评了右倾悲观思想,并于1928年10月、11月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两篇重要著作,指出了革命力量“现在是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中国的环境是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统一了红军的思想,坚定了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心和信心,使井冈山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前辈依据辩证唯物史观,建立起坚定的革命信念,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星星之火燃遍了全中国。今天,我们党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已使全国人民整体上进入了小康。但是,就国际的社会主义发展局势来讲,目前又进入了低潮,而且西方正对仅有的几个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在西方的全方位攻势面前,在权力、金钱的诱惑面前,有的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有的甚至蜕变。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坚定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就必须弘扬井冈山精神,并把井冈山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在种种诱惑面前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之上。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没有理论根基的信念是不牢靠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典范

武装夺取政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但是在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武装斗争的这一原则究竟如何实行,是首先武装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还是相反,这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面前必须选择的革命道路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秋收武装暴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地论证中国的农村根据地能够存在、发展的条件,指出: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长期分裂和战争,因而“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去”。“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

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毛泽东同志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是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在毛泽东这一理论指导下,在井冈山之后,赣南、闽西、赣东北、洪湖、湘鄂边、鄂豫皖农村根据地获得了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运用这一理论,在华北、华中和中南等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控制了广大的乡村地区。解放战争初期,我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在西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先后发展了广大解放区,成为夺取城市的据点。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全国革命接近胜利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从1927年开始的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

时至今日,我们已进入了新的世纪。面对新世纪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弘扬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2009年春节胡锦涛同志视察井冈山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既是我党我军的宗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胜利发展的军事斗争,无法实现和保障受苦农民获得土地这个最强烈的愿望,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军事斗争也不可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心实意的支持,难于坚持下去,只会归于失败。红军所以能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所以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和扩大,它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取得人数众多的农民的这种由衷支持。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建党和建军学说的巨大贡献,使初建时期的党和军以便在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建设。

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受苦农民得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连永新出家多年的尼姑也下山嫁人分了地。广大受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党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有了社会基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独创性贡献,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活的灵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中,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原、目的、动力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都应当以人的经济要求、政治要求、精神要求以及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为准则,把人的这三种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社会的根本动力和发展水平的价值尺度。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张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弘扬了井冈山的一切为了群众,一依靠群众的革命精神,而且赋予新世纪的新内容新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干部,永远都要牢记党的宗旨,只有始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在新世纪的众多机遇面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才能 在众多的挑战面前,应对自如,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证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作者简介:唐春,男,江西永新县人,1960年9月生,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江西省井冈山企业集团党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袁帅,男,江西萍乡人1983年4月生,新余市委宣传部干部。


相关内容

  • 2014年党校培训学习总结
  • 为期两个月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对于我来说,两个月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应届毕业生对此做出了学习总结: 一.理论学习使我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在这两个月里,我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行政法律.公共管理.经济理论. ...

  • 党校学员鉴定表
  •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两个月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理论学习使我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在这两个月里,我系统学习了马 ...

  • 党校学习个人小结
  • 为期两个月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两个月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理论学习使我得到了更多的知 ...

  • 党校个人党性锻炼总结
  •   为期两个月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两个月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理论学习使我得到了 ...

  • 井冈山精神系列文章
  • 井冈魂·红土情·中国梦 南昌航空大学辅导员 谢大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谢大进,是南昌航空大学一名普通辅导员.井冈山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今天,就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从一名辅导员的视角,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出生在大山,井冈山精神伴我成长 我家保存着一个箩筐 ...

  • 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1]6(1)
  • <继承革命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教案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1.理想信念的涵义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的真实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持久的活动动机,成为人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升华,是马 ...

  • 四种意识讲话稿材料
  • 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要带着问题学,学就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行为规范."做"就要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找自身存在的差距,针对问题改,自我净化.自 ...

  • 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汇报提纲
  • 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汇报提纲 10月22日,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0号)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党史工作,进 ...

  • 井冈山精神
  • 井冈山精神的几点启示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现代管理教育.短短一周的井冈山生活,我们踏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到黄洋界,进茨坪,去小井红军医院,上烈士陵园,爬红军挑粮小道,参加红色拓展训练,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听着一首首熟悉的革命歌曲,看着一幅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