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賞析
鄭寧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是那個時代的文人的精神風貌的體現,有著積極樂觀的理想政治抱負,同時又蔑視榮華富貴,他個性非常強烈,故其詩時而激昂高歌,時而低聲吟唱,既想把握現實又不滿足於現實。
一般認為此詩大抵是天寶三年(744)在長安時所作,他素有遠大的抱負,立志要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詩人設下一個幽靜的背景,一壺酒,花前月下獨自斟酌,可能很快就把自己給灌醉,才能在蕭條寂寥之處,憑空起勢,做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奇妙的想像。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正面地對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酒醉時才會與月和影同飲,而酒醒之後同桌共飲的
《月下獨酌》有「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白《行路難.其二》)般的落魄和遭際,。也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难.其三》)樣的書憤之作,而且憤慨之情更為深沉,因為只有悲憤到了極點,才能講出從此以後只希望跟它們永遠結成一種無情的交遊,大家約定在高渺而又虛無的雲漢上相會。最後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是詩人在經過情感的波動之後,找到自我麻醉的方法,「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就是一首很好的旁證,既明月無可待,就讓其於歌罷曲終處拋棄一切俗情,此時表達的也同樣是一份
跟很多唐人一樣,李白一生除了長安三年外,不是漫遊於山水之間,就是隱居學道。他曾
此詩本是浪漫主義的手法,思想完全不受拘勒,獨步千古的荒誕想像,而語言卻又如此樸實,兩者看似矛盾,卻竟結合和諧。這正是李白熱情豪邁和天真坦率的緣故。
参考文獻:
1. 《唐詩的風采》,劉開揚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2. 《唐詩三百首》,辛農編,地球出版社1999年;
3.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4. 《神話與詩》,聞一多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5.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編,學林有限公司,1982年。
《月下獨酌》賞析
鄭寧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是那個時代的文人的精神風貌的體現,有著積極樂觀的理想政治抱負,同時又蔑視榮華富貴,他個性非常強烈,故其詩時而激昂高歌,時而低聲吟唱,既想把握現實又不滿足於現實。
一般認為此詩大抵是天寶三年(744)在長安時所作,他素有遠大的抱負,立志要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詩人設下一個幽靜的背景,一壺酒,花前月下獨自斟酌,可能很快就把自己給灌醉,才能在蕭條寂寥之處,憑空起勢,做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奇妙的想像。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正面地對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酒醉時才會與月和影同飲,而酒醒之後同桌共飲的
《月下獨酌》有「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白《行路難.其二》)般的落魄和遭際,。也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难.其三》)樣的書憤之作,而且憤慨之情更為深沉,因為只有悲憤到了極點,才能講出從此以後只希望跟它們永遠結成一種無情的交遊,大家約定在高渺而又虛無的雲漢上相會。最後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是詩人在經過情感的波動之後,找到自我麻醉的方法,「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就是一首很好的旁證,既明月無可待,就讓其於歌罷曲終處拋棄一切俗情,此時表達的也同樣是一份
跟很多唐人一樣,李白一生除了長安三年外,不是漫遊於山水之間,就是隱居學道。他曾
此詩本是浪漫主義的手法,思想完全不受拘勒,獨步千古的荒誕想像,而語言卻又如此樸實,兩者看似矛盾,卻竟結合和諧。這正是李白熱情豪邁和天真坦率的緣故。
参考文獻:
1. 《唐詩的風采》,劉開揚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2. 《唐詩三百首》,辛農編,地球出版社1999年;
3.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4. 《神話與詩》,聞一多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5.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編,學林有限公司,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