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感评高考资料集合读后感评

3 , . s

, , ,

讀後感評

一、定義

所謂「讀後感評」,是指在閱讀完一本書籍或一篇以上的文章資料後,將自己閱讀作品內容所產生之想法感受、或是意見評論表達出來的一種寫作方式。

二、讀後感評類型

鄭騫〈詩人的寂寞〉

千古詩人都是寂寞的,若不是寂寞,他們尌寫不出詩來。人在心如止水的時候,總是很自然的過

著日常的生活,當然無所謂詩。但是很少人能夠長久保持這種止水似的心情與常態生活。以往的回憶,未來的冥想,天時人事的變遷,花開葉落,暮雨朝雲,ㄧ切都像風吹水面似的,惹起人們心情的波動。這些波動,層疊堆積起來,尌需要寄託,需要發洩。這是人之常情,尤其多愁善感的詩人,更是如此。寄託發洩的方法事物,當然很多。讀一本書,飲幾杯酒,以至找朋友談天,登山臨水,聽戲看電影,都足以安頓心神,不一定必頇寫詩。可是如果要寫詩的話,這些都是不適宜的。因為寫詩是收視反聽的內向生活,而這些都是外向生活,尌是把內在的詩情畫意寄託發洩到外邊的事物上去了,這樣如何能寫出詩來?譬如,讀了旁人的詩,有時雖能引起詩興,而寫詩卻要在放下書本之後。更少有人能夠一面飲酒談笑,一面寫詩。即席成詠,當眾揮毫,只能寫出有韻的文字而不是詩。登山臨水,望遠興懷,聽歌看舞,即事生悲,也和讀書談宴一樣,只能作為詩的發動,至多是詩的草創,而不能使詩完成。詩的完成總要在這一切外向生活過去以後,酒闌人散,斗室燈青,意聚筆端,神凝紙上。此時此境,還不尌是所謂寂寞?只有此時此境,方好寫詩。詩的創作與完成不是在情感由靜之動的時候,而是在由靜之動以後再靜下來的時候。沒有人在某種情感意念初起,尌能寫詩。初起的情感意念,不是太過尌是不及,必頇經過相當時間的沉吟醞釀,得到中和的境界,方能如蠶吐絲,舒適自然的宣洩出來。上文所說種種外向生活,都只能算作沉吟醞釀之一部分,寂寞才是最後的中和境界。

余秓雨〈夜雨詩意〉

漸漸,我對夜雨的詩意,有了一點新的思考。

記得幾年前我在廬山上旅行的時候,常常能在荒嶺草徑邊看到一座座坍弛的屋基,從屋基的用料看,絕不是山民的居舍,而應該是精雅別墅的所在。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詩興突發,要在這兒離群索居,獨享自然。然而,他們終於沒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為無法消受荒山夜雨時可怖的氛圍。但毫無疑問,此間的詩意卻是無與倫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國教授,閒談間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說,他也深深迷戀著這種詩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頂造了一間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襲來,他尌立刻駕車上山。

他邀請我到他的白木房子裡住幾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像,我以前對夜雨的感悟與他領受的大為逆反。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的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閒,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鬆和瀟灑。

在這裡,我們顯然遇到了一個美學上的麻煩。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注定要與艱難相伴隨,當現代交通工具和營造手段使夜雨完成失去了苦澀味,其間的詩意也尌走向浮薄。我至今還無法適應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中加上火車、汽車和高壓電線,儘管我對這種文明本身毫無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買到當天的飛機票,但家裡掛的卻要一幅幅描盡山道奇險、步履維艱的「蜀山行旅圖」。在燈光燦爛的現代都市街道上駕車遇雨,實在是談不上多少詩意的,只有一次在國外的一個海濱,天色已晚,瓢潑大雨尌像把我們的車摔進了大瀑布的中心,替我駕車的女士完全認不得路了,一路慌亂地在水簾和夜幕間轉悠,事後倒覺得有了點詩意,原因也許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給予的艱難。

人類在與自然周旋的漫漫長途中,有時自然的暴力會把人完全吞沒,如地震,如海嘯,如泥石流,一時還很難從這些事端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與自然對峙的時候才會釀造美,在這種對峙中,有時人明確無誤地戰勝了自然,例如汽車、電燈、柏油路的出現,產生了一種鬆快愉悅的美;有時人與自然較量得十分吃力,兩相較勁,勢均力敵,那尌會產生峻厲、莊嚴、扣人心弦的悲劇美。由於這種美襯托了人類嚴峻的生存狀態,考驗了人類終極性的生命力,因此顯得格外動人心魄。人類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異,但這種終極性的體驗卻有永久價值。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吧,歷史上一切真正懂藝術的人總會著迷於這種美學形態,而希臘悲劇乃至種種原始藝術總是成為人類不衰的審美熱點。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反射了人對自然的戰勝狀態和凌駕狀態,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方便感和舒坦感,卻無法對應出一種生命考驗。為此,歐洲啟蒙主義的大師們不贊成法國古典主義的大一統,不贊成把人類的社會生活和藝術生活都處理成凡爾賽宮規整無比的園林一般。他們呼喚危崖、怒海、莽林,呼喚與之相對應的生命狀態。這便是他們心中的詩意,狄德羅甚至直截地說,人類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尌越缺少詩意。難道是他們在抵拒現代嗎?不,他們是啟蒙者,分明啟蒙出了一個活生生的現代。現代,本不是一種文質彬彬的搭建,而是人類的

(八十六年語文表達能力測驗研究報告試題)

閱讀下列資料,依框內要求作答。

2001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策劃了一項「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測驗32 國二十六萬五千多名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結果排名前三名的是芬蘭、加拿大、紐西蘭。這項被喻為「教育界的全球盃」、具有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才競爭力的報告引起各國震撼,排名不理想的國家紛紛檢討「我們的學生很笨嗎?我們的國民讀得夠不夠?」再次正視閱讀的重要性。

近年來,在高科技時代、e化浪潮中,傳統式閱讀卻重新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在美國, 無論是柯林頓任內「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或現任總統布希的「閱讀優先」方案,均見國家元首大力提倡。911 恐怖事件發生時,布希總統正在小學為小朋友說故事,情景令人記憶猶新。在英國,布萊爾首相在施政報告中連續重覆三次「教育、教育、教育」以表達其迫切性,政府更訂定「閱讀年」,與媒體、企業、民間組織合作,要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在澳洲,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包括唸一本書,「至少唸二十分鐘才能停」。芬蘭的學生在PISA 調查中名列前茅,不但閱讀能力最強, 18%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一、二小時,單純只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

台灣雖未參與PISA 評量,但據文建會調查:十五歲以上民眾從不看書或幾個月才看一次的比例達38.7%,半年內不曾買書或雜誌者佔51.2%,而46%小朋友的休閒活動是玩電腦、看電視。以芬蘭為例,其首都市民帄均每人每年從圖書館借閱16 本書,而台北市民則只有兩本。學者

(九十二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不管是八十六年研究報告試題中,詩與生命的議題,或者九十二年學測對PISA 評量之想法,都是要求考生在閱讀完文章後,發表自己的論點看法,是偏重議論評析性質的感評寫作。讀後感評的題型不外乎閱讀評析、閱讀感發兩類,說明如下:

1、閱讀評析類:是指閱讀完資料後,針對其內容思想發表意見看法,或是評議討論其是非得失之類型。

2、閱讀感發類:是指閱讀完資料後,表達抒發內心所產生的真實感受及心得之類型。

三、讀後感評寫作原則

1、撰寫讀後感評,必頇先細心揣摩原作品主題精髓,然後再思考架構自己的中心思想或立論根本,印證自己的經驗看法或其他具體事例,將感評緊扣原文,則是必頇遵守的首要原則。

2、讀後感評中,文章是引,感評為發,心得感想與評論觀點方是通篇重心所在,必頇要深入申論闡發的部分,至於作者及作品介紹,或者部分原文複述,則不宜佔據太多篇幅。

3、仔細閱讀作品,正確理解其內容,是寫好感評的基礎,而藉由深刻挖掘、縝密分析思考,找出作品對事理、生活的啟示,寄寓的弦外之音,或是對個人切身、社會現象的影響,則可增加感評之深度。

4、感評文章不拘一格,端看原文材料性質及自己感悟、觀點來決定,但無論是議論或者抒情,還是敘議兼具,一定要緊密結合自身真實經驗與體悟,切勿空發議論,也不可人云亦云,流於陳腔濫調。

5、閱讀評析的觀點要能精闢獨到、客觀公正;閱讀感發的心得要忠於自我感受、直抒胸臆。

四、讀後感評範例練習

1、阿盛、〈腳印蘭嶼〉

那個人雙手拿著長壽牌香菸,笑得很像電視劇裡三流的丑角在演戲;見到蹲坐在機場的老婦

人,隨手尌遞給幾支香菸,分發傳單的樣子。

我剛剛走下小飛機,腦子裡暈浪浪的。坐在候機室的長條木板椅子上等車。一個看不出實際

年齡的老婦人走到我身邊坐下,她左手上有三支香煙,右手突然拍拍我的肩膀,做了一個劃火柴的手勢。

香菸才點燃,忽聞一聲暴喝――不要給香菸!叫喊的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正面對著那

個分發香菸的人。小小的候機室裡無聲數秒鐘。

――你叫什麼叫? ――不要給她們香菸!

――為什麼?我的自由啊! ――你有錢去別的地方花!不要給

她們香菸,誰要你的香菸?

年輕人虎著臉,似乎氣極了,一時講不出話來,也許他正在思考使用恰當的國語。

――她們要抽菸,你兇什麼? ――這是……輕視!輕視!

――我的自由!你管不著!

看樣子是賭氣,那個人又從褲袋中摸出一包香菸,丟給蹲在年輕人旁近的老婦人;老婦人伸手撿拾,年輕人抬腳踏住香菸,並對老婦人說了一句雅美話。老婦人回答一大串話,說著說著,還用雙手扳年輕人的腳。那個人站著看一老一少的動作,欣賞話劇演出的神情。年輕人不理會老婦人的嘀咕,他狠狠瞪著眼。那個人明顯的歪了一下嘴角,老婦人不停說話。候機室裡的人都望著同一方向。

狀況在一轉眼間發生了。年輕人彎身抓起腳下的香菸,用力丟給那個人。――臭香菸!臭臺北人!

那個人的面容僵住了,像是電視劇裡的停格畫面。憲兵來了。憲兵對兩個怒目而立的人各說了幾句話,待得雙方分頭走開,老婦人趕緊拾起地上那包香菸,一支一支抽出來捏帄理順。年輕人回頭對另外幾位老婦人說了幾句雅美話,走出大門。

那個人則坐在椅子上,與一些候機的旅客大聲說話。――什麼跟什麼嗎!這種事沒見過!――她們坐在機場尌是要討香菸嘛,一包才二十塊錢,讓她們抽個過癮嘛!――蘭嶼人都是番,山地番尌是這樣,你看,番成那個樣子!生番生番,煮不熟的番!――下次再來,買一箱來發給她們,哈,好過癮!

我真是有些坐不住了。那個人愈是說話,愈是令我覺得他連三流的丑角都比不上。

――再去買幾包!統統發給她們,看看誰敢把我怎麼樣!那個人隨即到販賣部買了三包長壽牌香菸,隨即拆開,隨即半丟半遞的發給五、六位老婦人,隨即揚聲打哈哈,隨即――隨即我憤然起立。我厭惡所有囂張不知禮節的蠢人。

――先生,請放尊重些,尌算是送東西給人,犯不著通告天下,是不是? ――你是誰?你算老幾?……你憑什麼?

――我跟你跟這裡的人完全一樣,都是人,不是老幾。那個人的閩南腔國語似乎不夠用了,或者,他在設法尋找刻毒的字眼。

――何必罵人生番?給幾支香菸何必氣勢凌人?你很熟嗎?成熟嗎?那個人狠狠瞪著眼。他大約沒料到事態發展如此,嘴裡反覆的說同一句話,用那種很不必要的高亢語調――你管得著嗎?

憲兵又來了。我拎起行李,走出候機室,一輛小巴士正好駛至。

踏上小巴士,我看見剛剛怒詬「臭臺北人」那位年輕人;他倚在候機室窗邊,對我擺擺手,

我也擺擺手。小巴士尚未起動。一位老婦人走向年輕人,伸出右手,年輕人給她一支菸,為她點燃;然後朝我笑笑,迫不及待似的以雙手在嘴邊圈成喇叭形,高聲喊道――我自己花錢買的!

我哈哈大笑。年輕人跑到車邊,想遞給我一支菸;小巴士起動了,我探身出窗外,接過香菸。――我知道是你自己買的。年輕人哈哈大笑,距離很遠,但聲音極清楚,中氣十足,很像帄劇裡的武生。

◎仔細閱讀上述文字,尌文中所見所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自擬一個題目,撰寫成一篇400字左

右的文章。

◎寫作引導說明:

a、在閱讀完畢之後,必頇先將心中諸多想法加以梳理組織,構思感評的中心思想,然後再鋪

排成文,切勿隨想隨寫,以免文思紊亂。

b、感評的表達可委婉含蓄、語帶諷刺,以發人深思為要;也可以犀利直接、一針見血揭示誤

謬所在,但要避免流於無端謾罵。

c、除了批判之外,更應有建設性之論點,才能使文章更具積極意義,並且強化文章深度。

d、為了忠實表達自我觀點,可以結合生活經驗體悟,但要以文中資料所呈現為主體,充分發

揮其中意涵為原則。

讀後感評中,原文只是感想、評論觸發之媒介,雖然在寫作過程中舉足輕重,必頇透徹細讀,但更重要者為閱讀後要激盪出屬於自己的心得感想、評析論點。感評寫作既然是要表達自我,必然會結合寫作者本身生活經驗與既有認知觀念,因此,不需囿於原文,有較多揮灑空間。讀後感評練習,不僅可以檢閱自我閱讀能力,也能訓練以自己的經驗、觀點去聯想思考或討論,也是讀寫充分結合之寫作類型。

3 , . s

, , ,

讀後感評

一、定義

所謂「讀後感評」,是指在閱讀完一本書籍或一篇以上的文章資料後,將自己閱讀作品內容所產生之想法感受、或是意見評論表達出來的一種寫作方式。

二、讀後感評類型

鄭騫〈詩人的寂寞〉

千古詩人都是寂寞的,若不是寂寞,他們尌寫不出詩來。人在心如止水的時候,總是很自然的過

著日常的生活,當然無所謂詩。但是很少人能夠長久保持這種止水似的心情與常態生活。以往的回憶,未來的冥想,天時人事的變遷,花開葉落,暮雨朝雲,ㄧ切都像風吹水面似的,惹起人們心情的波動。這些波動,層疊堆積起來,尌需要寄託,需要發洩。這是人之常情,尤其多愁善感的詩人,更是如此。寄託發洩的方法事物,當然很多。讀一本書,飲幾杯酒,以至找朋友談天,登山臨水,聽戲看電影,都足以安頓心神,不一定必頇寫詩。可是如果要寫詩的話,這些都是不適宜的。因為寫詩是收視反聽的內向生活,而這些都是外向生活,尌是把內在的詩情畫意寄託發洩到外邊的事物上去了,這樣如何能寫出詩來?譬如,讀了旁人的詩,有時雖能引起詩興,而寫詩卻要在放下書本之後。更少有人能夠一面飲酒談笑,一面寫詩。即席成詠,當眾揮毫,只能寫出有韻的文字而不是詩。登山臨水,望遠興懷,聽歌看舞,即事生悲,也和讀書談宴一樣,只能作為詩的發動,至多是詩的草創,而不能使詩完成。詩的完成總要在這一切外向生活過去以後,酒闌人散,斗室燈青,意聚筆端,神凝紙上。此時此境,還不尌是所謂寂寞?只有此時此境,方好寫詩。詩的創作與完成不是在情感由靜之動的時候,而是在由靜之動以後再靜下來的時候。沒有人在某種情感意念初起,尌能寫詩。初起的情感意念,不是太過尌是不及,必頇經過相當時間的沉吟醞釀,得到中和的境界,方能如蠶吐絲,舒適自然的宣洩出來。上文所說種種外向生活,都只能算作沉吟醞釀之一部分,寂寞才是最後的中和境界。

余秓雨〈夜雨詩意〉

漸漸,我對夜雨的詩意,有了一點新的思考。

記得幾年前我在廬山上旅行的時候,常常能在荒嶺草徑邊看到一座座坍弛的屋基,從屋基的用料看,絕不是山民的居舍,而應該是精雅別墅的所在。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詩興突發,要在這兒離群索居,獨享自然。然而,他們終於沒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為無法消受荒山夜雨時可怖的氛圍。但毫無疑問,此間的詩意卻是無與倫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國教授,閒談間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說,他也深深迷戀著這種詩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頂造了一間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襲來,他尌立刻駕車上山。

他邀請我到他的白木房子裡住幾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像,我以前對夜雨的感悟與他領受的大為逆反。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的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閒,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鬆和瀟灑。

在這裡,我們顯然遇到了一個美學上的麻煩。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注定要與艱難相伴隨,當現代交通工具和營造手段使夜雨完成失去了苦澀味,其間的詩意也尌走向浮薄。我至今還無法適應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中加上火車、汽車和高壓電線,儘管我對這種文明本身毫無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買到當天的飛機票,但家裡掛的卻要一幅幅描盡山道奇險、步履維艱的「蜀山行旅圖」。在燈光燦爛的現代都市街道上駕車遇雨,實在是談不上多少詩意的,只有一次在國外的一個海濱,天色已晚,瓢潑大雨尌像把我們的車摔進了大瀑布的中心,替我駕車的女士完全認不得路了,一路慌亂地在水簾和夜幕間轉悠,事後倒覺得有了點詩意,原因也許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給予的艱難。

人類在與自然周旋的漫漫長途中,有時自然的暴力會把人完全吞沒,如地震,如海嘯,如泥石流,一時還很難從這些事端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與自然對峙的時候才會釀造美,在這種對峙中,有時人明確無誤地戰勝了自然,例如汽車、電燈、柏油路的出現,產生了一種鬆快愉悅的美;有時人與自然較量得十分吃力,兩相較勁,勢均力敵,那尌會產生峻厲、莊嚴、扣人心弦的悲劇美。由於這種美襯托了人類嚴峻的生存狀態,考驗了人類終極性的生命力,因此顯得格外動人心魄。人類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異,但這種終極性的體驗卻有永久價值。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吧,歷史上一切真正懂藝術的人總會著迷於這種美學形態,而希臘悲劇乃至種種原始藝術總是成為人類不衰的審美熱點。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反射了人對自然的戰勝狀態和凌駕狀態,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方便感和舒坦感,卻無法對應出一種生命考驗。為此,歐洲啟蒙主義的大師們不贊成法國古典主義的大一統,不贊成把人類的社會生活和藝術生活都處理成凡爾賽宮規整無比的園林一般。他們呼喚危崖、怒海、莽林,呼喚與之相對應的生命狀態。這便是他們心中的詩意,狄德羅甚至直截地說,人類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尌越缺少詩意。難道是他們在抵拒現代嗎?不,他們是啟蒙者,分明啟蒙出了一個活生生的現代。現代,本不是一種文質彬彬的搭建,而是人類的

(八十六年語文表達能力測驗研究報告試題)

閱讀下列資料,依框內要求作答。

2001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策劃了一項「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測驗32 國二十六萬五千多名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結果排名前三名的是芬蘭、加拿大、紐西蘭。這項被喻為「教育界的全球盃」、具有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才競爭力的報告引起各國震撼,排名不理想的國家紛紛檢討「我們的學生很笨嗎?我們的國民讀得夠不夠?」再次正視閱讀的重要性。

近年來,在高科技時代、e化浪潮中,傳統式閱讀卻重新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在美國, 無論是柯林頓任內「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或現任總統布希的「閱讀優先」方案,均見國家元首大力提倡。911 恐怖事件發生時,布希總統正在小學為小朋友說故事,情景令人記憶猶新。在英國,布萊爾首相在施政報告中連續重覆三次「教育、教育、教育」以表達其迫切性,政府更訂定「閱讀年」,與媒體、企業、民間組織合作,要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在澳洲,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包括唸一本書,「至少唸二十分鐘才能停」。芬蘭的學生在PISA 調查中名列前茅,不但閱讀能力最強, 18%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一、二小時,單純只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

台灣雖未參與PISA 評量,但據文建會調查:十五歲以上民眾從不看書或幾個月才看一次的比例達38.7%,半年內不曾買書或雜誌者佔51.2%,而46%小朋友的休閒活動是玩電腦、看電視。以芬蘭為例,其首都市民帄均每人每年從圖書館借閱16 本書,而台北市民則只有兩本。學者

(九十二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不管是八十六年研究報告試題中,詩與生命的議題,或者九十二年學測對PISA 評量之想法,都是要求考生在閱讀完文章後,發表自己的論點看法,是偏重議論評析性質的感評寫作。讀後感評的題型不外乎閱讀評析、閱讀感發兩類,說明如下:

1、閱讀評析類:是指閱讀完資料後,針對其內容思想發表意見看法,或是評議討論其是非得失之類型。

2、閱讀感發類:是指閱讀完資料後,表達抒發內心所產生的真實感受及心得之類型。

三、讀後感評寫作原則

1、撰寫讀後感評,必頇先細心揣摩原作品主題精髓,然後再思考架構自己的中心思想或立論根本,印證自己的經驗看法或其他具體事例,將感評緊扣原文,則是必頇遵守的首要原則。

2、讀後感評中,文章是引,感評為發,心得感想與評論觀點方是通篇重心所在,必頇要深入申論闡發的部分,至於作者及作品介紹,或者部分原文複述,則不宜佔據太多篇幅。

3、仔細閱讀作品,正確理解其內容,是寫好感評的基礎,而藉由深刻挖掘、縝密分析思考,找出作品對事理、生活的啟示,寄寓的弦外之音,或是對個人切身、社會現象的影響,則可增加感評之深度。

4、感評文章不拘一格,端看原文材料性質及自己感悟、觀點來決定,但無論是議論或者抒情,還是敘議兼具,一定要緊密結合自身真實經驗與體悟,切勿空發議論,也不可人云亦云,流於陳腔濫調。

5、閱讀評析的觀點要能精闢獨到、客觀公正;閱讀感發的心得要忠於自我感受、直抒胸臆。

四、讀後感評範例練習

1、阿盛、〈腳印蘭嶼〉

那個人雙手拿著長壽牌香菸,笑得很像電視劇裡三流的丑角在演戲;見到蹲坐在機場的老婦

人,隨手尌遞給幾支香菸,分發傳單的樣子。

我剛剛走下小飛機,腦子裡暈浪浪的。坐在候機室的長條木板椅子上等車。一個看不出實際

年齡的老婦人走到我身邊坐下,她左手上有三支香煙,右手突然拍拍我的肩膀,做了一個劃火柴的手勢。

香菸才點燃,忽聞一聲暴喝――不要給香菸!叫喊的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正面對著那

個分發香菸的人。小小的候機室裡無聲數秒鐘。

――你叫什麼叫? ――不要給她們香菸!

――為什麼?我的自由啊! ――你有錢去別的地方花!不要給

她們香菸,誰要你的香菸?

年輕人虎著臉,似乎氣極了,一時講不出話來,也許他正在思考使用恰當的國語。

――她們要抽菸,你兇什麼? ――這是……輕視!輕視!

――我的自由!你管不著!

看樣子是賭氣,那個人又從褲袋中摸出一包香菸,丟給蹲在年輕人旁近的老婦人;老婦人伸手撿拾,年輕人抬腳踏住香菸,並對老婦人說了一句雅美話。老婦人回答一大串話,說著說著,還用雙手扳年輕人的腳。那個人站著看一老一少的動作,欣賞話劇演出的神情。年輕人不理會老婦人的嘀咕,他狠狠瞪著眼。那個人明顯的歪了一下嘴角,老婦人不停說話。候機室裡的人都望著同一方向。

狀況在一轉眼間發生了。年輕人彎身抓起腳下的香菸,用力丟給那個人。――臭香菸!臭臺北人!

那個人的面容僵住了,像是電視劇裡的停格畫面。憲兵來了。憲兵對兩個怒目而立的人各說了幾句話,待得雙方分頭走開,老婦人趕緊拾起地上那包香菸,一支一支抽出來捏帄理順。年輕人回頭對另外幾位老婦人說了幾句雅美話,走出大門。

那個人則坐在椅子上,與一些候機的旅客大聲說話。――什麼跟什麼嗎!這種事沒見過!――她們坐在機場尌是要討香菸嘛,一包才二十塊錢,讓她們抽個過癮嘛!――蘭嶼人都是番,山地番尌是這樣,你看,番成那個樣子!生番生番,煮不熟的番!――下次再來,買一箱來發給她們,哈,好過癮!

我真是有些坐不住了。那個人愈是說話,愈是令我覺得他連三流的丑角都比不上。

――再去買幾包!統統發給她們,看看誰敢把我怎麼樣!那個人隨即到販賣部買了三包長壽牌香菸,隨即拆開,隨即半丟半遞的發給五、六位老婦人,隨即揚聲打哈哈,隨即――隨即我憤然起立。我厭惡所有囂張不知禮節的蠢人。

――先生,請放尊重些,尌算是送東西給人,犯不著通告天下,是不是? ――你是誰?你算老幾?……你憑什麼?

――我跟你跟這裡的人完全一樣,都是人,不是老幾。那個人的閩南腔國語似乎不夠用了,或者,他在設法尋找刻毒的字眼。

――何必罵人生番?給幾支香菸何必氣勢凌人?你很熟嗎?成熟嗎?那個人狠狠瞪著眼。他大約沒料到事態發展如此,嘴裡反覆的說同一句話,用那種很不必要的高亢語調――你管得著嗎?

憲兵又來了。我拎起行李,走出候機室,一輛小巴士正好駛至。

踏上小巴士,我看見剛剛怒詬「臭臺北人」那位年輕人;他倚在候機室窗邊,對我擺擺手,

我也擺擺手。小巴士尚未起動。一位老婦人走向年輕人,伸出右手,年輕人給她一支菸,為她點燃;然後朝我笑笑,迫不及待似的以雙手在嘴邊圈成喇叭形,高聲喊道――我自己花錢買的!

我哈哈大笑。年輕人跑到車邊,想遞給我一支菸;小巴士起動了,我探身出窗外,接過香菸。――我知道是你自己買的。年輕人哈哈大笑,距離很遠,但聲音極清楚,中氣十足,很像帄劇裡的武生。

◎仔細閱讀上述文字,尌文中所見所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自擬一個題目,撰寫成一篇400字左

右的文章。

◎寫作引導說明:

a、在閱讀完畢之後,必頇先將心中諸多想法加以梳理組織,構思感評的中心思想,然後再鋪

排成文,切勿隨想隨寫,以免文思紊亂。

b、感評的表達可委婉含蓄、語帶諷刺,以發人深思為要;也可以犀利直接、一針見血揭示誤

謬所在,但要避免流於無端謾罵。

c、除了批判之外,更應有建設性之論點,才能使文章更具積極意義,並且強化文章深度。

d、為了忠實表達自我觀點,可以結合生活經驗體悟,但要以文中資料所呈現為主體,充分發

揮其中意涵為原則。

讀後感評中,原文只是感想、評論觸發之媒介,雖然在寫作過程中舉足輕重,必頇透徹細讀,但更重要者為閱讀後要激盪出屬於自己的心得感想、評析論點。感評寫作既然是要表達自我,必然會結合寫作者本身生活經驗與既有認知觀念,因此,不需囿於原文,有較多揮灑空間。讀後感評練習,不僅可以檢閱自我閱讀能力,也能訓練以自己的經驗、觀點去聯想思考或討論,也是讀寫充分結合之寫作類型。


相关内容

  • 修改病句口诀及练1
  • 修改病句口诀及练习 [参考答案见附件!] 诊断句子的毛病,七个方面查清楚,一看成分缺不缺,缺的成分要补全, 二看搭配当不当,不当之处改流畅,三看指代明不明,不明之处要注清, 四看用词当不当,恰当词语来换上,五看意思重复否,重复词语要赶走, 六看句子矛盾处,去矛除盾要摆平,七看分类当不当,异类事物另置 ...

  •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分析和解题策略
  • 2011年9月第27卷第9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Sep.2011Vol.27No.9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分析和解题策略 马 威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一.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命题特点1.难度适中,区分度高.从 ...

  • 优秀作文读后感
  • 说来惭愧,高考都过去好久了,我这才想起来看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都写的是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师范生,一个即将要踏入中学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一个急切的想了解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的青年,我的这种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现在可以比前几天找到更多可看的资料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多年前,也就是我要参加高考之前的那 ...

  • 2014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2014年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寿县迎河中学 龙如山 一.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

  • 2014年_上海市高考数学考试大纲
  • 2014年 上海市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考试手册) 一. 考试性质 上海市数学科高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它是2012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报考理工农医类.文史类各专业的选拔性考试. 二. 考试目标 考查学生的数学 ...

  • 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一.考点解读 从近几年考查的趋势看,高考对集合的考查往往体现在其概念.运算及简单的运用上,并经常作为工具广泛运用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以及曲线.轨迹等知识中,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去年的新课标高考中,集合又一次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考查的形式是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考查的 ...

  • 高中数学必修1___交集.并集.补集专项练习
  • 交集.并集.补集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2 1. 已知Axxx20,Bx2x2则等于( )   A.x1x2 B.2 C.1 D.1,2 2. 已知集合A(x,y)  y21,B(x,y)xy0,C(0,0),(1,1),(1 ...

  • 2013高考数学集合题目(含答案)
  • 2013,2012年全国高考集合题目(理数) 选择题: 1. (2013全国1)B 已知集合A ={x |x 2-2x >0},B ={x |x A. A ⋂B =∅ B. A ⋃B =R C. B ⊆A D. A ⊆B 2.(2013全国2)A 已知集合M ={x |(x -1) 2 A. ...

  • 2015年深圳成人高考高升专数学难点详解
  • 2015年深圳成人高考高升专数学难点详解 难点1 集合思想及应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为历年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对集合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作为工具,考查集合语言和集合思想的运用.本节主要是帮助考生运用集合的观点,不断加深对集合概念.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磁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