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伤寒论]第六十二条解密

关键词:桂枝新加汤·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推演诊断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文意。发汗后:用麻黄汤发汗后。此为错误治疗。为什么竟能判断是错误治疗呢?依据有二。其一,从后文发汗后的变证“身疼痛,脉沉迟”得知。因为“身疼痛,脉沉迟”出现在发汗后,说明发汗前身不疼痛,脉不沉迟,不沉迟就是浮脉。既然,脉浮,身不疼痛,那就不是麻黄汤证。其二,从发汗后的变证推演而知。首先,外感病中能引起身疼痛的原因只有三种:1,寒邪束表,经脉凝涩;2,风湿相搏,经脉涩滞;3,气荣两虚,经脉不濡。第一种,宜用麻黄汤汗之;第二种,宜用大青龙汤汗之;第三种,宜用桂枝新加汤汗之。其次,若是第一种,用了麻黄汤则愈;若是第二种,虽大青龙汤是正选方,但麻黄汤也能挫败一定的病邪,断不至于“身疼痛,脉沉迟”。因此,可断定本案是桂枝汤证,该证内伤在气,外感风邪,一经麻黄汤发汗,必伤气伤阴,形成“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

身疼痛:身体感到疼痛。疼痛的前提是经脉不通,不通的原因有“经脉凝涩,经脉涩滞,经脉不濡”三种,经上文推演,知属第三种。

脉沉迟:脉象沉迟。沉,首先表明是里证,其次表明气虚;迟,首先表明是血虚,其次也反映气虚推动血流之力减弱。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之:宜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治。为什么呢?因为病家本是气虚伤风的桂枝汤证,经麻黄汤错误发汗后,变成“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本方有温经散寒,补气养荣的功效,故主之。

诊断意。本案是仲景借案说教条。其学术意义有二。其一,界定“桂枝新加汤证”特点是:气荣两虚,经脉不濡。其二,通过演示强调:正确的推演判断法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推演的逻辑格式是:假设推理和演绎推理。

附:桂枝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元阳道人(张敏宁)

关键词:桂枝新加汤·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推演诊断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文意。发汗后:用麻黄汤发汗后。此为错误治疗。为什么竟能判断是错误治疗呢?依据有二。其一,从后文发汗后的变证“身疼痛,脉沉迟”得知。因为“身疼痛,脉沉迟”出现在发汗后,说明发汗前身不疼痛,脉不沉迟,不沉迟就是浮脉。既然,脉浮,身不疼痛,那就不是麻黄汤证。其二,从发汗后的变证推演而知。首先,外感病中能引起身疼痛的原因只有三种:1,寒邪束表,经脉凝涩;2,风湿相搏,经脉涩滞;3,气荣两虚,经脉不濡。第一种,宜用麻黄汤汗之;第二种,宜用大青龙汤汗之;第三种,宜用桂枝新加汤汗之。其次,若是第一种,用了麻黄汤则愈;若是第二种,虽大青龙汤是正选方,但麻黄汤也能挫败一定的病邪,断不至于“身疼痛,脉沉迟”。因此,可断定本案是桂枝汤证,该证内伤在气,外感风邪,一经麻黄汤发汗,必伤气伤阴,形成“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

身疼痛:身体感到疼痛。疼痛的前提是经脉不通,不通的原因有“经脉凝涩,经脉涩滞,经脉不濡”三种,经上文推演,知属第三种。

脉沉迟:脉象沉迟。沉,首先表明是里证,其次表明气虚;迟,首先表明是血虚,其次也反映气虚推动血流之力减弱。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之:宜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治。为什么呢?因为病家本是气虚伤风的桂枝汤证,经麻黄汤错误发汗后,变成“气荣两虚,经脉不濡”证,本方有温经散寒,补气养荣的功效,故主之。

诊断意。本案是仲景借案说教条。其学术意义有二。其一,界定“桂枝新加汤证”特点是:气荣两虚,经脉不濡。其二,通过演示强调:正确的推演判断法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推演的逻辑格式是:假设推理和演绎推理。

附:桂枝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元阳道人(张敏宁)


相关内容

  • (12)[伤寒论]第八十七条解密
  • 关键词:疮家内伤气血·不可用辛温药物 <伤寒论>第八十七条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文意.疮家:疮疡和金创外伤的病家.疮和疖不同,疮的内因或热或湿热,疖的内因或寒结或寒湿.所以,疮家外感只可能是风,湿,燥,热,不可能是寒,即不可能出现太阳伤寒证:疖家外感只可能是寒或风寒 ...

  • (12)[伤寒论]第一百零七条解密
  • 关键词:少阳阳明合病证或少阳太阴合病证虚实相兼时仲景的巧妙处理 <伤寒论>第一百零七条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文意.伤寒十三日: ...

  • (12)[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二条解密
  • 关键词:圣人展示案例分析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二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文意:伤寒五六日:太阳经外感病,已经发生了五六天,到了过经的时间点. 已发汗而复下之:(该病家的治疗历史是)在 ...

  • (12)伤寒论]第三百四十二条解密
  • 关键词:厥阴阴虚外感温热,厥热交替进行,正邪强弱可用厥热天数多少来判断. <伤寒论>第三百四十二条原文: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文意:  伤寒:因厥阴阴虚(肝病已久)引起太阳经外感温热之邪的厥阴病. 发热四日:(温 ...

  • (12)[伤寒论]第四十二条解密
  • <伤寒论>第四十二条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一,文意.太阳病:太阳经层面的外感病 :这是对所有太阳经层面外感病的总称.太阳经层面的外感病可罗列如下:1,太阳伤寒病:因内伤在阳招致寒邪入侵太阳经,脉浮紧,恶寒,体疼.麻黄汤证. 2,太阳伤风病:因内伤在气招致 ...

  • (12)[伤寒论]第四十三条解密
  • <伤寒论>第四十三条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一,文意.太阳病:太阳经层面的外感病.前条已述及,太阳病简要的包括伤寒.风.温.湿.燥五种,若加上复合病邪则更多,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本案属哪一种呢?从下文"下之"治法可知为太阳伤风病. ...

  • (12)[伤寒论]第三百零三条解密
  • 关键词:少阴阳虚外感寒邪,二三天后,表证仍在,补阳补气解表. <伤寒论>第三百零三条原文: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 文意:少阴病:因少阴阳虚引起太阳经外感寒邪的少阴病. 二三日:(太阳经外感期持续了)二三天.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二三天是一个过 ...

  • (12)[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三条解密
  • 关键词:后天保养不慎形成的心脏病 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三条原文: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文意: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脉搏按着觉得跳动缓慢(说明心脏气阳两 ...

  • (12)[伤寒论]第四十八条解密
  • 关键词:二阳并病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除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