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稿,同报纸、通讯社发的新闻稿在写作上有若干相同之处,但是广播稿写出来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因此在写作上就与报纸通讯社发表的新闻稿又有若干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主要源于一个“听”字。声音具有易逝性,往往一听而过。因此,人们听广播很难像读报纸那样,没明白可以回过头来再读一遍,甚至还可以一段一句慢慢读,听广播没有反复听、仔细思考、咀嚼的机会。这样,广播要取得最佳的收听效果,广播稿的写作就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上述弱点,作品要力求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住广播自身的特点。
一、内容宜精练概括,忌纷纭庞杂。广播稿最好是一事一报,单一主题。内容纷繁的报道,即使都很重要也很难叫人都记住,所以应善于择其要。再丰富的素材,也要高度提炼浓缩,做到抓住基本内容,阐明基本观点,报道基本事实。有些人写稿常常忽略这一广播稿写作规律,总喜欢全一点,常常出现多主题或主题分枝的情况,这样反而影响了宣传效果。例如,最近一篇宾县全县优先补发拖欠中小学教师1995年度工资的稿件,主要反映宾县“再穷不能穷教育”、尊师重教落到实处的主题,这本来就够了,可作者却笔锋一转,又写了“目前,社会有人对教育重视不够,脑体倒挂,分配不均”等问题,在编辑这篇稿件时,只好把这一部分删掉。
二、篇幅宜短小,忌长篇大论。广播稿应以短新闻为主,提倡多写二三百字的新闻,最多不宜超过五六百字。因为长新闻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取得好的收听效果。洋洋千言的报道,听众往往记住这部分而忘了那部分,记住后面的而忘了前面的,真正耐心听到底的是极少数的。
三、结构宜时间顺序,忌倒叙、插叙。在文章结构上,常常运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报刊杂志上很普遍,但在广播稿写作上却是一大忌。因为倒叙、插叙不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这样写往往叫人听不明白,如有的报道一开篇就用很长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精彩的场面,或者一个曲折的事件,然后概括一句话:这就是记者在某某工地见到的劳动场面,或者这件事就发生在某某农贸市场等等。这样的写法往往使听众一开始就莫名其妙,听半天不知怎么回事,如果精力稍不集中,即使听完了也稀里糊涂。1992年,笔者采写的《王大娘赶“财神”》一稿,全文不到三百字,开头写:农历腊月廿三这天,宁远镇南祥街居民王化珍,正忙着为全家人赶做小年饭。接着写进来一个送“门神”、“财神”的人,然后写王大娘如何赶走“财神”。这篇稿件受到同行和听众的好评。一些听众听后来信说:“这篇文章短小精悍,顺序合理,听后感到还没听够。”所以,广播稿一般情况下都要按时间顺序写,尽可能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同时,段落也要力求简洁明了,每段都具有完整的意义。
四、语言宜通俗简短,忌生涩冗繁。语言通俗、句子简短、一听就懂是广播语言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广播稿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为了让听众听懂,写广播稿要尽量用主谓结构的顺句少用倒装句,多有单句少用复句,多用标准语言、常用词汇,少用文言、方言和冷僻生造字词。 为了让人听得清,避免造成同音近音歧义,应尽量多用双音节词。如“但是”、“曾经”、“因为”,而少用单音节词,如“但”、“可”。标题语言应尽量选用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而少用含义不清或不完整的字、词或词组。 为了让人愿意听,广播稿的语言还要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适当讲究平仄,避免播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如“孤山云峰映于水中”仄声字太少,语调缺少变化,感染力就不强。■
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稿,同报纸、通讯社发的新闻稿在写作上有若干相同之处,但是广播稿写出来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因此在写作上就与报纸通讯社发表的新闻稿又有若干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主要源于一个“听”字。声音具有易逝性,往往一听而过。因此,人们听广播很难像读报纸那样,没明白可以回过头来再读一遍,甚至还可以一段一句慢慢读,听广播没有反复听、仔细思考、咀嚼的机会。这样,广播要取得最佳的收听效果,广播稿的写作就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上述弱点,作品要力求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住广播自身的特点。
一、内容宜精练概括,忌纷纭庞杂。广播稿最好是一事一报,单一主题。内容纷繁的报道,即使都很重要也很难叫人都记住,所以应善于择其要。再丰富的素材,也要高度提炼浓缩,做到抓住基本内容,阐明基本观点,报道基本事实。有些人写稿常常忽略这一广播稿写作规律,总喜欢全一点,常常出现多主题或主题分枝的情况,这样反而影响了宣传效果。例如,最近一篇宾县全县优先补发拖欠中小学教师1995年度工资的稿件,主要反映宾县“再穷不能穷教育”、尊师重教落到实处的主题,这本来就够了,可作者却笔锋一转,又写了“目前,社会有人对教育重视不够,脑体倒挂,分配不均”等问题,在编辑这篇稿件时,只好把这一部分删掉。
二、篇幅宜短小,忌长篇大论。广播稿应以短新闻为主,提倡多写二三百字的新闻,最多不宜超过五六百字。因为长新闻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取得好的收听效果。洋洋千言的报道,听众往往记住这部分而忘了那部分,记住后面的而忘了前面的,真正耐心听到底的是极少数的。
三、结构宜时间顺序,忌倒叙、插叙。在文章结构上,常常运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报刊杂志上很普遍,但在广播稿写作上却是一大忌。因为倒叙、插叙不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这样写往往叫人听不明白,如有的报道一开篇就用很长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精彩的场面,或者一个曲折的事件,然后概括一句话:这就是记者在某某工地见到的劳动场面,或者这件事就发生在某某农贸市场等等。这样的写法往往使听众一开始就莫名其妙,听半天不知怎么回事,如果精力稍不集中,即使听完了也稀里糊涂。1992年,笔者采写的《王大娘赶“财神”》一稿,全文不到三百字,开头写:农历腊月廿三这天,宁远镇南祥街居民王化珍,正忙着为全家人赶做小年饭。接着写进来一个送“门神”、“财神”的人,然后写王大娘如何赶走“财神”。这篇稿件受到同行和听众的好评。一些听众听后来信说:“这篇文章短小精悍,顺序合理,听后感到还没听够。”所以,广播稿一般情况下都要按时间顺序写,尽可能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同时,段落也要力求简洁明了,每段都具有完整的意义。
四、语言宜通俗简短,忌生涩冗繁。语言通俗、句子简短、一听就懂是广播语言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广播稿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为了让听众听懂,写广播稿要尽量用主谓结构的顺句少用倒装句,多有单句少用复句,多用标准语言、常用词汇,少用文言、方言和冷僻生造字词。 为了让人听得清,避免造成同音近音歧义,应尽量多用双音节词。如“但是”、“曾经”、“因为”,而少用单音节词,如“但”、“可”。标题语言应尽量选用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而少用含义不清或不完整的字、词或词组。 为了让人愿意听,广播稿的语言还要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适当讲究平仄,避免播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如“孤山云峰映于水中”仄声字太少,语调缺少变化,感染力就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