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必然的双重想象

  从早期的影像作品到近来的装置艺术和架上绘画,汪建伟的艺术创作在唤起观者某种共同知识或经验的同时,也将他们带入疏离和迷惑之境。时间的发展与回溯、空间的建构与消散、事件的发生与结果,这些看似清晰的、相对应的事物的两面在汪建伟的创作中却都指向“不确定性”和“中间地带”,以及对纠结的“共同体”的关注。而这些在近来逐渐发展为对偶然与必然双重性的考量,对可能与不可能、似与不似的探究,对不足与剩余的重新判定。

  正如此次艺术家在长征空间举办的个展题目“...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一个无效的结果”一样,事物诞生的偶然与必然,其导致的结果是否可感可知,这一切并没有绝对的定论,相反更像是观看个体对作品主体的一种双重想象,存在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关联与链接指向的并非是结果,而是一切可能性,艺术家本人也表示,“我为可能性而工作”。展览拗口的题目出自被誉为“诗人之王”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芳・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奇特的文字排列、意象模糊不清的比喻、混乱的思维仿佛带给人们与混沌宇宙接触的体验与历程,与展览标题相呼应,“……绝不会正好被置于永恒的境地”这句诗或许能够更好地说明艺术家在当下的探索与追寻。

  展厅中的二十九件作品没有一件有明确的名字,就连它们自身也缺乏明确的形态。这些不同物品间莫名其妙的拼接,看上去晦涩难懂甚至不合逻辑,但却吸引着人们不断去猜测和尝试,试图探析其中隐含的意义和奥妙。有趣的是,艺术家本人更希望观众能够摆脱题目和意义的束缚,单纯地欣赏和体会作品本身,体验“物”的存在,而非“物品”的价值和附加属性,对于作品来说,前者是主体性的独立与抗争,后者则代表主体性的妥协和腐败。对于那些看惯了“主题性”创作,习惯跟随既定价值做判断的观众来说,作品与其所在的展示空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空间和环境所形成的景观是他们判断作品的依据。而事实真就如此吗?我们眼睛所见、身体所感的东西究竟是“物”本身,还是那些其实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关系网。显然,汪建伟选择了真正可视可触的“物”,在切断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之后,在去除了作品可能拥有的符号概念后,作品能否独立存在,能否从偶然的拼合中得到必然的结果,或是在未知中逐渐消散,这些尝试既给作品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长机会,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观看的位置和方式。

  在汪建伟看来,与其称之为“作品”,不如称其为“生物”,这些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生物在诞生之初并没有什么道理可循,完全来自于未知,但却有可能在不断的生长中促成或偶然或必然的结果。如同他对待媒介的态度,在这场展览中,汪建伟的创作让人们领会到真正的“跨界”和“跨媒介”,即一视同仁。只有在打破了一切界限,剥去了一切规定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才有可能真正去除那些华丽却腐败的“皇帝的新衣”。

  长期以来,对当代艺术的观察与审视不是被缝合在过去的参照系上,就是被抛向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中,所谓的“当代”及“当下”总是被放入各式各样的契约或现成话题中,从而试图凸显这一问题的特殊性。但“当代”存在的价值在于其“一般性”,在于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只有这样,才能还“当代”一个恰当且独立的位置。

  在《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这首诗的最后,诗人这样写道:“骰子一掷,散落一切思想。”展示可能性,展现物本身,这或许才是“当代”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是汪建伟这位哲人艺术家敏锐洞察力带给艺术的一切可能性。

  从早期的影像作品到近来的装置艺术和架上绘画,汪建伟的艺术创作在唤起观者某种共同知识或经验的同时,也将他们带入疏离和迷惑之境。时间的发展与回溯、空间的建构与消散、事件的发生与结果,这些看似清晰的、相对应的事物的两面在汪建伟的创作中却都指向“不确定性”和“中间地带”,以及对纠结的“共同体”的关注。而这些在近来逐渐发展为对偶然与必然双重性的考量,对可能与不可能、似与不似的探究,对不足与剩余的重新判定。

  正如此次艺术家在长征空间举办的个展题目“...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一个无效的结果”一样,事物诞生的偶然与必然,其导致的结果是否可感可知,这一切并没有绝对的定论,相反更像是观看个体对作品主体的一种双重想象,存在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关联与链接指向的并非是结果,而是一切可能性,艺术家本人也表示,“我为可能性而工作”。展览拗口的题目出自被誉为“诗人之王”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芳・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奇特的文字排列、意象模糊不清的比喻、混乱的思维仿佛带给人们与混沌宇宙接触的体验与历程,与展览标题相呼应,“……绝不会正好被置于永恒的境地”这句诗或许能够更好地说明艺术家在当下的探索与追寻。

  展厅中的二十九件作品没有一件有明确的名字,就连它们自身也缺乏明确的形态。这些不同物品间莫名其妙的拼接,看上去晦涩难懂甚至不合逻辑,但却吸引着人们不断去猜测和尝试,试图探析其中隐含的意义和奥妙。有趣的是,艺术家本人更希望观众能够摆脱题目和意义的束缚,单纯地欣赏和体会作品本身,体验“物”的存在,而非“物品”的价值和附加属性,对于作品来说,前者是主体性的独立与抗争,后者则代表主体性的妥协和腐败。对于那些看惯了“主题性”创作,习惯跟随既定价值做判断的观众来说,作品与其所在的展示空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空间和环境所形成的景观是他们判断作品的依据。而事实真就如此吗?我们眼睛所见、身体所感的东西究竟是“物”本身,还是那些其实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关系网。显然,汪建伟选择了真正可视可触的“物”,在切断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之后,在去除了作品可能拥有的符号概念后,作品能否独立存在,能否从偶然的拼合中得到必然的结果,或是在未知中逐渐消散,这些尝试既给作品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长机会,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观看的位置和方式。

  在汪建伟看来,与其称之为“作品”,不如称其为“生物”,这些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生物在诞生之初并没有什么道理可循,完全来自于未知,但却有可能在不断的生长中促成或偶然或必然的结果。如同他对待媒介的态度,在这场展览中,汪建伟的创作让人们领会到真正的“跨界”和“跨媒介”,即一视同仁。只有在打破了一切界限,剥去了一切规定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才有可能真正去除那些华丽却腐败的“皇帝的新衣”。

  长期以来,对当代艺术的观察与审视不是被缝合在过去的参照系上,就是被抛向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中,所谓的“当代”及“当下”总是被放入各式各样的契约或现成话题中,从而试图凸显这一问题的特殊性。但“当代”存在的价值在于其“一般性”,在于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只有这样,才能还“当代”一个恰当且独立的位置。

  在《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这首诗的最后,诗人这样写道:“骰子一掷,散落一切思想。”展示可能性,展现物本身,这或许才是“当代”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是汪建伟这位哲人艺术家敏锐洞察力带给艺术的一切可能性。


相关内容

  • 读[我与地坛]感悟
  • 读<我与地坛>的感悟 <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铁生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作者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作 ...

  • 强者的悲歌
  • 摘 要:<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耐人寻味.本文试着从社会固素,性格因素和命运因素三个方面阐述马丁悲剧结局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社会因素:性格因素:命运因素 Abstract: Martin Eden is a semi-a ...

  • 必然性与偶然性
  • 必然性与偶然性 biranxing yu ouranxing 必然性与偶然性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的方面来反映事物间不同类型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现实中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偶然性是指现实中由非本质的.互相交错的 ...

  • 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平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5期 摘要:风险是一种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风险无处不在,在企业生产中,风险也随时都可能成为现实.全球经济面临着更多的障碍,而全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米兰 昆德 ...

  • 关于文化创造---汪丁丁-汪丁丁-搜狐空间
  • 关于文化创造 为李多钰<小资之死>序 汪丁丁 在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对生存困境更敏感的往往是女性.我们的许多感受,也许我们绝大部分的感受,是不可表达的,除非感受者对语言有极细致的把握.不论如何,这是一个关于文化创造的问题. 一位尚活着的女性哲学家,艾格尼丝.海勒,她是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以 ...

  • 探索偶然性
  • 作者:柳延延 学术季刊 1995年05期 自19世纪中叶概率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向生物学.物理学渗透以来,努力把握这种认识方法去探索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已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科学热潮.今天概率统计在解决现代科学的最重要和最多样化的课题中起着主导地位.但"概率的本性是什么",它是由人 ...

  •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章英国经验主义]课程复习
  • 第十二章英国经验主义 一.洛克的哲学 (一)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 ...

  • 会思想的芦苇??
  • 郁喆隽 / 文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将人比作一株会思考的芦苇.现代人在双重意义上遗忘了这个比喻:一者,人们忘记了自己会思考.他们甘愿做一株不思考的芦苇,乘风起舞,随皮逐流:二者,人们忘记了自己是芦苇.他们在文明的幻象中,将自己假扮为不会朽坏者.于是,思考成了需要逃避的负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