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的来临(三)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3.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6.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最后的盛世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
清朝的建立:1644年 皇太极
2、盛世的表现:
(1)人口众多: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2)商品经济发达:江南农民种桑养蚕,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手工业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农村――城市)。明中后期的城镇,有一类如北京、南京等主要因政治、军事因素形成,因此工商业兴盛。另外在运河沿线、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发
达,交通便利,又陆续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 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
(3)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王宫的“瓷室”,对中国茶叶的需求)。明清时期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这也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原因之一。
(4)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服务性行业、茶馆、酒楼、戏院等 。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市镇的繁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5)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概况
(1)明朝是在元朝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元亡后,元顺帝与部分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但他们时刻图谋恢复旧业,不断向南发动军事进攻,侵扰明朝的边境,掠夺人口和牲畜,给明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其他的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对明进行扰掠。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明统治者相继起用戚继光等边将,主持边务,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长城。明代的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的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代修筑的。
(2)“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是清康熙皇帝去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古北口长城时写下的诗句。该诗选自《古北口》:“断山窬古北,石闭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 在德不在险。” 康熙在位期间,吸取了以往的历史经验, 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的政策,加强同蒙古等族关系,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政策,显示了与明代完全不同的边防政策。
2、清民族政策:
(1)在河北省承德市修建避暑山庄,(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蒙古:接见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当时场面十分宏大,乾隆皇帝按照夜宴杜尔伯特部台吉三策凌的先例,设灯宴、观火戏等,对刚刚回归的土尔扈特部进行招待安抚。
(3)西藏:赐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除了利用宗教领袖的影响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外,清政府还采取了其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雍正五年(1727年)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调节西藏贵族之间的内部纠纷;乾隆时期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西藏地方发展。
(4)西南:改土归流,从中央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从明代开始,政府就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办法,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这项措施开始实行于明代,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它的推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
(5)清统治者对破坏国家统治的分裂势力予以狠狠打击(粉碎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6)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当时,由于受准噶尔汗噶尔丹东击喀尔喀蒙古的牵制, 清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重大让步。
3、意义: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专制帝国
1、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表现:
(1)朱元璋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2)明设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锦衣卫(可以经过不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明朝厂卫结合的一整套严密的特务机构。厂卫分别受皇帝的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是组织十分严密的军事特务机构,也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设军机处(雍正)。雍正年间,由于连年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往返军报频繁,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雍正七年(1729年)在皇帝住处附近,设立了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也表明清代的皇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
(4)兴文字狱(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等)。清代的文字狱是从康熙朝开始的,以雍正、乾隆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残酷。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5)八股取士。从明代开始,就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和文体的格式,反映了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严密控制,科举制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
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3、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学者对君权神授的批判,对中国近代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影响。 他批判君权神授、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四)来自海上的挑战
1、郑和七下西洋
(1)时间:1405――1433
(2)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而是为了宣扬国威
(3)意义: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4)结果:遭到官员们的反对,被禁止。
2、天主教传入:
(1)明:意大利的利玛窦(学习汉语,熟悉儒家经典,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制品,翻译了《几何原本》介绍欧洲流行的数学理论,绘制世界地图)
(2)清:德国传教士(修改中国历法,医学)
意大利人郎世宁是清朝康熙末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由于他的才华很受康熙帝的赞许,因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成为雍正、乾隆时期宫廷艺术的中坚人物。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建设的西洋楼由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西洋楼的主体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其主要构成部分是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3、葡萄牙人侵占澳门:
(1)时间:1553年
(2)澳门妈祖庙:包含着一种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信念,由此形成的妈祖精神将全世界华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有助于祖国的统一。
4、荷兰人侵占台湾:
(1)时间:17世纪初
(2)台湾历史:
①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卫温将军、诸葛亮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②607、608年,隋将军朱宽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
③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清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流求
④1335年,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⑤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初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当时荷兰殖民者占据着我国台湾,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1661年,他率军从金门出发,包围荷兰殖民者的据点赤嵌城和热兰遮城。经过激烈的战斗,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5、清闭关自守政策:
(1)原因:西方国家的侵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的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会引起统治的不稳。
(2)政策: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
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马戛尔尼访华)。
(3)启示: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的殖民地。19世纪以后,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可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置身于世界的大潮,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1、比较:
2、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郑和为何没有发现新大陆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由于在动因,大地观,地图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4、启示
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我们明白了,处在盛世繁华的明朝,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西欧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但是,就算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如果没有好好抓住这一机会,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的话,这些条件一样不能让国家走向发达、先进。而西欧国家虽然没有拥有这么先进的技术,但在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牢牢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地进行海外的侵略和贸易,让国家走向了繁荣、发达。所以,面对中国再次面临的机遇,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把握世界开放格局的发展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积极进取,加强国际交流,取其精华,掌握国际动态,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让机遇帮助我们更快实现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伟大理想,使中国后来居上,更加强盛,早日实现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
工业文明的来临(三)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3.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6.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最后的盛世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
清朝的建立:1644年 皇太极
2、盛世的表现:
(1)人口众多: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2)商品经济发达:江南农民种桑养蚕,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手工业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农村――城市)。明中后期的城镇,有一类如北京、南京等主要因政治、军事因素形成,因此工商业兴盛。另外在运河沿线、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发
达,交通便利,又陆续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 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
(3)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王宫的“瓷室”,对中国茶叶的需求)。明清时期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这也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原因之一。
(4)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服务性行业、茶馆、酒楼、戏院等 。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市镇的繁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5)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概况
(1)明朝是在元朝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元亡后,元顺帝与部分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但他们时刻图谋恢复旧业,不断向南发动军事进攻,侵扰明朝的边境,掠夺人口和牲畜,给明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其他的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对明进行扰掠。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明统治者相继起用戚继光等边将,主持边务,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长城。明代的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的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代修筑的。
(2)“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是清康熙皇帝去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古北口长城时写下的诗句。该诗选自《古北口》:“断山窬古北,石闭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 在德不在险。” 康熙在位期间,吸取了以往的历史经验, 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的政策,加强同蒙古等族关系,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政策,显示了与明代完全不同的边防政策。
2、清民族政策:
(1)在河北省承德市修建避暑山庄,(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蒙古:接见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当时场面十分宏大,乾隆皇帝按照夜宴杜尔伯特部台吉三策凌的先例,设灯宴、观火戏等,对刚刚回归的土尔扈特部进行招待安抚。
(3)西藏:赐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除了利用宗教领袖的影响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外,清政府还采取了其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雍正五年(1727年)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调节西藏贵族之间的内部纠纷;乾隆时期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西藏地方发展。
(4)西南:改土归流,从中央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从明代开始,政府就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办法,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这项措施开始实行于明代,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它的推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
(5)清统治者对破坏国家统治的分裂势力予以狠狠打击(粉碎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6)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当时,由于受准噶尔汗噶尔丹东击喀尔喀蒙古的牵制, 清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重大让步。
3、意义: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专制帝国
1、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表现:
(1)朱元璋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2)明设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锦衣卫(可以经过不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明朝厂卫结合的一整套严密的特务机构。厂卫分别受皇帝的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是组织十分严密的军事特务机构,也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设军机处(雍正)。雍正年间,由于连年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往返军报频繁,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雍正七年(1729年)在皇帝住处附近,设立了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也表明清代的皇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
(4)兴文字狱(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等)。清代的文字狱是从康熙朝开始的,以雍正、乾隆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残酷。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5)八股取士。从明代开始,就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和文体的格式,反映了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严密控制,科举制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
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3、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学者对君权神授的批判,对中国近代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影响。 他批判君权神授、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四)来自海上的挑战
1、郑和七下西洋
(1)时间:1405――1433
(2)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而是为了宣扬国威
(3)意义: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4)结果:遭到官员们的反对,被禁止。
2、天主教传入:
(1)明:意大利的利玛窦(学习汉语,熟悉儒家经典,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制品,翻译了《几何原本》介绍欧洲流行的数学理论,绘制世界地图)
(2)清:德国传教士(修改中国历法,医学)
意大利人郎世宁是清朝康熙末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由于他的才华很受康熙帝的赞许,因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成为雍正、乾隆时期宫廷艺术的中坚人物。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建设的西洋楼由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西洋楼的主体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其主要构成部分是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3、葡萄牙人侵占澳门:
(1)时间:1553年
(2)澳门妈祖庙:包含着一种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信念,由此形成的妈祖精神将全世界华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有助于祖国的统一。
4、荷兰人侵占台湾:
(1)时间:17世纪初
(2)台湾历史:
①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卫温将军、诸葛亮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②607、608年,隋将军朱宽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
③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清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流求
④1335年,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⑤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初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当时荷兰殖民者占据着我国台湾,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1661年,他率军从金门出发,包围荷兰殖民者的据点赤嵌城和热兰遮城。经过激烈的战斗,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5、清闭关自守政策:
(1)原因:西方国家的侵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的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频繁的交流会引起统治的不稳。
(2)政策: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
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马戛尔尼访华)。
(3)启示: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的殖民地。19世纪以后,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可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置身于世界的大潮,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1、比较:
2、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郑和为何没有发现新大陆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由于在动因,大地观,地图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4、启示
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我们明白了,处在盛世繁华的明朝,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西欧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但是,就算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如果没有好好抓住这一机会,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的话,这些条件一样不能让国家走向发达、先进。而西欧国家虽然没有拥有这么先进的技术,但在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牢牢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地进行海外的侵略和贸易,让国家走向了繁荣、发达。所以,面对中国再次面临的机遇,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把握世界开放格局的发展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积极进取,加强国际交流,取其精华,掌握国际动态,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让机遇帮助我们更快实现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伟大理想,使中国后来居上,更加强盛,早日实现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