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州舭oYu
—■—■■■■■■■■_
KEYAN
I;藤麟I磐髑
对媳3七X”赢考改革的
@@@@
。顾建辛
在连续五年全国多数省市实施“3+x”高考改革之后,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特别是对“3+x”考试的内容设置、命题形式、学科组合等已成为社会、学校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几个人们关注的问题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观点之一:通过实施“3+x”的高考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意味着存在竞争。即使我省高中生及同龄人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25%,但同样存在着对高校性质、品牌的选择,因此,学生学业负担重,实际上是一种升学压力大的具体体现。
在现阶段的中国,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并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学生课业负担重归咎于高考制度或高考形式以及高考科目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希望通过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愿望也只不过是一种奢想。无论是“3+2”或是“3+x”,更有人提出“3+x+l”等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获胜,他必须其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不可否认,少考一科,在精神上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是考试学科少,单一学科的难度就有可能要提高,因此,减少科目实
际上这只是一种“心理慰藉”,只能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罢了。更何况目前学生的负担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不存在增加或减轻的说法,只要有高考制度在,负担就不会消失。
观点之二:通过“3+x”高考科目的改
革。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
关于中小学的教育与学生的素质脱节的问题已谈论了多年,希望通过高考制度和高考形式及内容的改革,实现所谓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也是人们的期望之一。但现实状况告知我们:通过高考科目的改革不能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
目前学校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家庭对一所学校评价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以及重点大学的入取率的高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中,中学教育中应试的内涵不但不会减少,只会是愈来愈严重。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在昭示人们,作为选拔人才的检验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手段,考试有利有弊,尽管由于人的品格品质具有隐蔽性或伪饰性特点,仅靠书面考试是难
-●-_l_■-■_o一
鞭谂塞.塑.k垒盟鱼型i!垒堕堕!!!型
.
以全面把握的,但就文化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而言,书面考试是绝对可以测评的。那么,只要有考试存在,人们针对考试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强化训练的教育方式始终不会消亡。
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素质教育实际与应试本身无关。中学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应该是革除那种“误尽苍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而非高考形式、高考科目或是高考竞争本身。否则,我们会陷入一面认定考试不能测评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另一面又承认中小学教学内容原本就与无素质无关,这样一个对教育或考试功能的片面理解、逻辑关系混乱的泥潭之中。
观点之三:通过对“X”科目内容的改革,引领中学课程的改革
高校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但要有利于选拔人才,还必须要考虑学科的建设,更应该给基础教育一个好的导向。“3+x”高考的改革方案就是希望从“三个有助于”出发,尤其是对“x”科目在内容上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在形式上突出科目的选择性、开放性。无可否认,人们对“X”科目内容设置时的这种理想,确实能为高校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建立一定有效的机制,而且对中小学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种针对“x”科目进行的内容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是值得肯定的,只是限于多年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所谓的“x综合”仍是单科教学的“堆积”,教学实际偏离了设置“x综合”科目的本意。
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一点: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它的存在不是大学预科,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教育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它与
高考科目设置与内容选定并非一定要有完全的一致性。而目前强调高考内容与课程设置关系的一致性,实际也是在应试环境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思维结果。
课程改革或是高考改革,都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目前中学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大调整,要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到促使知识向素质品格和能力的转化上。与此同时,作为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的高考内容,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对“x”科目的设置。由此可以这样理解:中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将引领高考内容的改革,而高考内容、形式的选择与改革,又将促进整个中学教育大纲的改革。同时,我们又必须调整高考指挥棒的价值取向,在高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依然存在且较强大的现实背景之下,在深化高考内容的改革中,必须切合我们中学教学的实际,要充分考虑中学教学的具体J隋况。在探索高考科目设置时,应尽量减少其对中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考改革关键是课程设置标准问题,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能力的提高将成为空谈,这不是单纯通过对“x”科目内容的设置,将“x”科目内容设置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或文理综合就能解决的。同样,我们也能这样理解:对“x”科目内容的设置应服从、服务于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的固有逻辑,而对“x”科目内容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x”这个变数的灵活性,逐渐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也让我们的中学生真正拥有个性成长的空间,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察,以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育真正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顾建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310007]
对"3+X"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顾建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310007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RESEARCH ON EDUCATION2004(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何雪峰 拷问与反思——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期刊论文]-教育科学论坛2010(6)
2. 巢蓉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留给高考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3(3)
3. 汪金元. 汪龙. Wang Jin-yuan. Wang Long 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纵览[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2009(3)4. 张静. Zhang jing 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期刊论文]-教育与考试2010(2)
5. 王泽来. Wang Zelai 30年来高考改革的成就、纷争与理想[期刊论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6. 曹丽芳 从三省新课改来看我国高考改革动向[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2010,30(8)7. 何雪峰. He Xuefeng 高考改革方向刍论[期刊论文]-现代教育论丛2010(4)
8. 王伟宜. WANG Wei-yi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9. "教育考试'九五'科研"高考标准分研究课题组 我国高考实施标准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报告[会议论文]-2002
10. 林丹 埋葬偏见:考试改革的"观念"变革——从我国的高考改革现状谈起[期刊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jyky200408013.aspx
sHANG州舭oYu
—■—■■■■■■■■_
KEYAN
I;藤麟I磐髑
对媳3七X”赢考改革的
@@@@
。顾建辛
在连续五年全国多数省市实施“3+x”高考改革之后,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特别是对“3+x”考试的内容设置、命题形式、学科组合等已成为社会、学校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几个人们关注的问题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观点之一:通过实施“3+x”的高考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意味着存在竞争。即使我省高中生及同龄人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25%,但同样存在着对高校性质、品牌的选择,因此,学生学业负担重,实际上是一种升学压力大的具体体现。
在现阶段的中国,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并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学生课业负担重归咎于高考制度或高考形式以及高考科目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希望通过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愿望也只不过是一种奢想。无论是“3+2”或是“3+x”,更有人提出“3+x+l”等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获胜,他必须其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不可否认,少考一科,在精神上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是考试学科少,单一学科的难度就有可能要提高,因此,减少科目实
际上这只是一种“心理慰藉”,只能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罢了。更何况目前学生的负担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不存在增加或减轻的说法,只要有高考制度在,负担就不会消失。
观点之二:通过“3+x”高考科目的改
革。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
关于中小学的教育与学生的素质脱节的问题已谈论了多年,希望通过高考制度和高考形式及内容的改革,实现所谓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也是人们的期望之一。但现实状况告知我们:通过高考科目的改革不能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
目前学校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家庭对一所学校评价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以及重点大学的入取率的高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中,中学教育中应试的内涵不但不会减少,只会是愈来愈严重。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在昭示人们,作为选拔人才的检验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手段,考试有利有弊,尽管由于人的品格品质具有隐蔽性或伪饰性特点,仅靠书面考试是难
-●-_l_■-■_o一
鞭谂塞.塑.k垒盟鱼型i!垒堕堕!!!型
.
以全面把握的,但就文化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而言,书面考试是绝对可以测评的。那么,只要有考试存在,人们针对考试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强化训练的教育方式始终不会消亡。
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素质教育实际与应试本身无关。中学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应该是革除那种“误尽苍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而非高考形式、高考科目或是高考竞争本身。否则,我们会陷入一面认定考试不能测评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另一面又承认中小学教学内容原本就与无素质无关,这样一个对教育或考试功能的片面理解、逻辑关系混乱的泥潭之中。
观点之三:通过对“X”科目内容的改革,引领中学课程的改革
高校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但要有利于选拔人才,还必须要考虑学科的建设,更应该给基础教育一个好的导向。“3+x”高考的改革方案就是希望从“三个有助于”出发,尤其是对“x”科目在内容上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在形式上突出科目的选择性、开放性。无可否认,人们对“X”科目内容设置时的这种理想,确实能为高校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建立一定有效的机制,而且对中小学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种针对“x”科目进行的内容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是值得肯定的,只是限于多年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所谓的“x综合”仍是单科教学的“堆积”,教学实际偏离了设置“x综合”科目的本意。
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一点: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它的存在不是大学预科,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教育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它与
高考科目设置与内容选定并非一定要有完全的一致性。而目前强调高考内容与课程设置关系的一致性,实际也是在应试环境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思维结果。
课程改革或是高考改革,都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目前中学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大调整,要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到促使知识向素质品格和能力的转化上。与此同时,作为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的高考内容,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对“x”科目的设置。由此可以这样理解:中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将引领高考内容的改革,而高考内容、形式的选择与改革,又将促进整个中学教育大纲的改革。同时,我们又必须调整高考指挥棒的价值取向,在高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依然存在且较强大的现实背景之下,在深化高考内容的改革中,必须切合我们中学教学的实际,要充分考虑中学教学的具体J隋况。在探索高考科目设置时,应尽量减少其对中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考改革关键是课程设置标准问题,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能力的提高将成为空谈,这不是单纯通过对“x”科目内容的设置,将“x”科目内容设置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或文理综合就能解决的。同样,我们也能这样理解:对“x”科目内容的设置应服从、服务于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的固有逻辑,而对“x”科目内容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x”这个变数的灵活性,逐渐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也让我们的中学生真正拥有个性成长的空间,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察,以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育真正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顾建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310007]
对"3+X"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顾建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310007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RESEARCH ON EDUCATION2004(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何雪峰 拷问与反思——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期刊论文]-教育科学论坛2010(6)
2. 巢蓉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留给高考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3(3)
3. 汪金元. 汪龙. Wang Jin-yuan. Wang Long 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纵览[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2009(3)4. 张静. Zhang jing 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期刊论文]-教育与考试2010(2)
5. 王泽来. Wang Zelai 30年来高考改革的成就、纷争与理想[期刊论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6. 曹丽芳 从三省新课改来看我国高考改革动向[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2010,30(8)7. 何雪峰. He Xuefeng 高考改革方向刍论[期刊论文]-现代教育论丛2010(4)
8. 王伟宜. WANG Wei-yi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9. "教育考试'九五'科研"高考标准分研究课题组 我国高考实施标准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报告[会议论文]-2002
10. 林丹 埋葬偏见:考试改革的"观念"变革——从我国的高考改革现状谈起[期刊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jyky200408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