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生与保健和健康关系的研究
学 校:信阳师范学院
院 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 号:
姓 名:曹晓东
专 业:地理信息系统
科 目:日常急救与医疗保健 指导老师:李红敬
[1**********]
对于养生与保健这个词,以前只是听过,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理解。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解下,我对养生与保健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所为保健,就是保护健康;养生与保健就是保养护理身体的健康,是人长寿。养生与保健是紧密相随的。养生与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长寿,还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之,养生与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的目的的科学理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就重视养生之道,经后世医学家、养生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派别。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例如传统的气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等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这充分说明了养生与保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只有你是健康的,你才有精力去做你想做的,去为你的理想奋斗,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世界卫
生组织(WHO )对它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状态。
上面的定义说明,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有生命质量的满意度。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长寿的先决条件;第二,是心理和行为健康。它包括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很显然,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是不健康行为;第三,是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和谐,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养生保健,首先我们要了解哪些行为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
第一,饮食不当会危害身体健康。人的健康需要汲取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吃”的营养不是靠“大鱼大肉”实现,其实吃的好不等于营养好,不是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俗语吗?如果不注意饮食平衡,暴饮暴食或偏食都有害健康。
第二,不运动影响健康。运动属于行为营养。比如有人计算,一个人3天不活动,他的体力丧失5%,如果坐在办公桌前一个月没做任何活动,他的身体状况只有一个月前的60%那么好。人不运动身体发胖,增加脂肪。脂肪增加,毛细血管就会增长,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如果过度安闲,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和脑力活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会使人气血凝滞不畅,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肌肉筋骨功能减弱,从而少食消瘦,或则发胖臃肿;或则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
动则心悸,气喘、出汗,“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
第三,心理疾病侵扰健康。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关系相当复杂,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有些人不适应这些,容易造成心态不好,精神压力大,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失眠,精神萎靡,心烦意乱等亚健康的表现,甚至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病、忧郁症等心身疾病。心理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来自心理学家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因为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心理恶化的进程。
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健康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热点,保健养生已成了公共的话题,现实中不是流传这样一些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病就是挣钱”、“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人们已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关注。如果我们不懂保健,天天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那么势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还是生理的、心理和社会的一种完美的状态。人要获得健康,生活方式也极为重要,从呱呱坠地到髦耋之年,生活中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有害因素会时时侵扰你,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养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方式。 保健养生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如何让身心过得健康愉快又有价值(意义),使人觉得充实、乐观、从容。
前面,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保健和健康的关系以及影响健康的三大因素,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即:如何进行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保健的方法很多,养生方法的选择和中医的辩证施治一样,每个人的正确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进行养生与保健。
同时,养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调理,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心理、药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靠一个功法、一个祖传秘方、一张食谱、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须是长期的关注和坚持。
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平衡心理等三个方面内容。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等。
首先,我们要做到合理饮食,平衡饮食。我们身体的营养主要靠“食”补充,需要每天科学的进餐,这是饮食营养。研究发现,人类的膳食结构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荤素搭配,且各种营养素的搭配也应均衡,应当多摄取植物性蛋白、淀粉和纤维,少摄取动物性蛋白和脂肪,同时还应少摄取糖类和盐分。怎样做到大致的合理膳食呢?有专家解释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其中,“一”是指一天一袋牛奶;“二”是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三”是三分高蛋白;“四”是有精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500克蔬菜和水果;“红”是一天一个西红柿;“黄”是指多吃含维生素A 的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等蔬菜;“绿”
是指多喝绿茶,绿茶里有茶酡酚,而茶酡酚是抗癌的;“白”是指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粥不但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还对糖尿病、减肥特别好;“黑”是指黑木耳。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黑木耳吃后能使血液变稀,不容易得脑血栓和冠心病。
其次,要做到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运动是行为营养,是维持健康的非常重要的要素,我国古代养生家早已把运动作为延年益寿的一大法宝。《三国志. 华佗传》引华佗语:“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讲了一句流传了二千四百年的话:“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现代人类学和医学证明,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也要注意一下问题。
第一,早上别锻炼。早上,人的基础血压高,基础体温高,肾上腺素比傍晚高4倍。早上的树木里全是二氧化碳,要等到太阳出来,日光和叶绿素反映才能产生氧气。
第二,老年人不要猛起。有的人腾的就起来,一下子心肌梗死了。要慢慢起,先动动胳膊动动腿,再按摩一下心脏,坐一两分种再起来。这样子没一个得心脏病的。
第三,晚上10-10:30分睡觉是最好的。。。因为(10:00-10:
30)+(1-1.5个小时),人才能进入深睡眠,晚12点-3点是深睡眠的黄金时间。
另外要注意,运动贵在坚持,久必获益。不运动或者过量运动都
不利健康,只有做到适量运动才能炼出健康。每个人的体质和爱好不同,所适应的运动方式不同,应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方式,这样人们才能在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的同时做到养生健体。
最后,要做到平衡心理。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治”,这个“心药”就是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汪绮石在《中外卫生要旨》中指出:“养生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养生先心,心正则神健,神健则体安,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平衡心态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有一个健康和稳定的情绪,我们要努力克服虚荣、妒嫉、冲动等不良个性,培养诚实、开朗、勇敢、热心等良好个性;正视现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要陶冶性情,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保持愉快的心境。
健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良好的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必要的养生保健知识,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养生保健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健康。这样,我们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养生与保健和健康关系的研究
学 校:信阳师范学院
院 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 号:
姓 名:曹晓东
专 业:地理信息系统
科 目:日常急救与医疗保健 指导老师:李红敬
[1**********]
对于养生与保健这个词,以前只是听过,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理解。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解下,我对养生与保健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所为保健,就是保护健康;养生与保健就是保养护理身体的健康,是人长寿。养生与保健是紧密相随的。养生与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长寿,还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之,养生与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的目的的科学理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就重视养生之道,经后世医学家、养生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派别。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例如传统的气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等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这充分说明了养生与保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只有你是健康的,你才有精力去做你想做的,去为你的理想奋斗,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世界卫
生组织(WHO )对它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状态。
上面的定义说明,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有生命质量的满意度。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长寿的先决条件;第二,是心理和行为健康。它包括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很显然,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是不健康行为;第三,是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和谐,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养生保健,首先我们要了解哪些行为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
第一,饮食不当会危害身体健康。人的健康需要汲取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吃”的营养不是靠“大鱼大肉”实现,其实吃的好不等于营养好,不是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俗语吗?如果不注意饮食平衡,暴饮暴食或偏食都有害健康。
第二,不运动影响健康。运动属于行为营养。比如有人计算,一个人3天不活动,他的体力丧失5%,如果坐在办公桌前一个月没做任何活动,他的身体状况只有一个月前的60%那么好。人不运动身体发胖,增加脂肪。脂肪增加,毛细血管就会增长,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如果过度安闲,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和脑力活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会使人气血凝滞不畅,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肌肉筋骨功能减弱,从而少食消瘦,或则发胖臃肿;或则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
动则心悸,气喘、出汗,“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
第三,心理疾病侵扰健康。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关系相当复杂,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有些人不适应这些,容易造成心态不好,精神压力大,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失眠,精神萎靡,心烦意乱等亚健康的表现,甚至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病、忧郁症等心身疾病。心理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来自心理学家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因为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心理恶化的进程。
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健康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热点,保健养生已成了公共的话题,现实中不是流传这样一些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病就是挣钱”、“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人们已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关注。如果我们不懂保健,天天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那么势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还是生理的、心理和社会的一种完美的状态。人要获得健康,生活方式也极为重要,从呱呱坠地到髦耋之年,生活中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有害因素会时时侵扰你,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养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方式。 保健养生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如何让身心过得健康愉快又有价值(意义),使人觉得充实、乐观、从容。
前面,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保健和健康的关系以及影响健康的三大因素,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即:如何进行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保健的方法很多,养生方法的选择和中医的辩证施治一样,每个人的正确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进行养生与保健。
同时,养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调理,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心理、药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靠一个功法、一个祖传秘方、一张食谱、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须是长期的关注和坚持。
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平衡心理等三个方面内容。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等。
首先,我们要做到合理饮食,平衡饮食。我们身体的营养主要靠“食”补充,需要每天科学的进餐,这是饮食营养。研究发现,人类的膳食结构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荤素搭配,且各种营养素的搭配也应均衡,应当多摄取植物性蛋白、淀粉和纤维,少摄取动物性蛋白和脂肪,同时还应少摄取糖类和盐分。怎样做到大致的合理膳食呢?有专家解释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其中,“一”是指一天一袋牛奶;“二”是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三”是三分高蛋白;“四”是有精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500克蔬菜和水果;“红”是一天一个西红柿;“黄”是指多吃含维生素A 的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等蔬菜;“绿”
是指多喝绿茶,绿茶里有茶酡酚,而茶酡酚是抗癌的;“白”是指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粥不但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还对糖尿病、减肥特别好;“黑”是指黑木耳。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黑木耳吃后能使血液变稀,不容易得脑血栓和冠心病。
其次,要做到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运动是行为营养,是维持健康的非常重要的要素,我国古代养生家早已把运动作为延年益寿的一大法宝。《三国志. 华佗传》引华佗语:“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讲了一句流传了二千四百年的话:“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现代人类学和医学证明,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也要注意一下问题。
第一,早上别锻炼。早上,人的基础血压高,基础体温高,肾上腺素比傍晚高4倍。早上的树木里全是二氧化碳,要等到太阳出来,日光和叶绿素反映才能产生氧气。
第二,老年人不要猛起。有的人腾的就起来,一下子心肌梗死了。要慢慢起,先动动胳膊动动腿,再按摩一下心脏,坐一两分种再起来。这样子没一个得心脏病的。
第三,晚上10-10:30分睡觉是最好的。。。因为(10:00-10:
30)+(1-1.5个小时),人才能进入深睡眠,晚12点-3点是深睡眠的黄金时间。
另外要注意,运动贵在坚持,久必获益。不运动或者过量运动都
不利健康,只有做到适量运动才能炼出健康。每个人的体质和爱好不同,所适应的运动方式不同,应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方式,这样人们才能在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的同时做到养生健体。
最后,要做到平衡心理。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治”,这个“心药”就是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汪绮石在《中外卫生要旨》中指出:“养生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养生先心,心正则神健,神健则体安,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平衡心态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有一个健康和稳定的情绪,我们要努力克服虚荣、妒嫉、冲动等不良个性,培养诚实、开朗、勇敢、热心等良好个性;正视现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要陶冶性情,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保持愉快的心境。
健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良好的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必要的养生保健知识,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养生保健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健康。这样,我们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