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4)厌:满足。

作品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1]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

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

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①忆江南――既是

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⑧剥

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

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

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译诗】 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美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正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 原

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

蓬, 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

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

《牧童》

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表达的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释义: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后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色: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无波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间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作品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4)厌:满足。

作品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1]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

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

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①忆江南――既是

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⑧剥

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

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

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译诗】 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美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正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 原

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

蓬, 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

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

《牧童》

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表达的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释义: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后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色: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无波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间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作品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相关内容

  • 1-1独坐敬亭山教案
  •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意,感悟诗 ...

  • 独坐敬亭山
  •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 ...

  •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
  • 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 ...

  • 1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
  • 1.古诗两首(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 ...

  • 独坐敬亭山李白
  •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1,孤雲獨去閒2.相看3兩不厭4,只有敬亭山. 一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 ...

  • 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_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
  •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_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 ...

  •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 1.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师: ...

  • 目送众鸟高飞尽
  • 查 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07日   第 07 版) 独坐敬亭山 一般说来,人的一生忧多乐少,失意多得意少.诗仙李白的一生,亦如斯.他从狂放少年,走向失意老翁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里反映得清晰如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昨天的李白 ...

  •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一)回顾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

  •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飘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飘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本诗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