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第26卷 第6期  2003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6 No. 6  Nov. 2003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朱冠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100871)

摘 要:情态动词大都是多义词, 同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被用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历时地看, 这种多义性是一种情态意义向另一种情态意义演化的结果。汉语单音情态动词也表现出了这种多义性, 喻, 而转喻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 单音情态动词; 语义发展机制; 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0622of Modal Auxiliaries

ZHU Guan 2ming

Literature Department , Beijing University , Beijing , 100871, China )

Abstract :are usually polysemous , and they may belo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modality. This is a result of mean 2ing extension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 of Chinese monosyllabic modal auxiliaries are metaphor and/or metonymy , of which the latter is of more importance.

K ey w ords :Chinese ; monosyllabic modal auxiliaries ; mechanisms of meaning extension ; grammaticalization

  1. 情态与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

情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 其核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观点或态度。(Lyons , 1977:452、739) 语言中表示情态的形式多种多样, 同英语一样, 汉语中情态

类型

知识情态

程度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

可能他~到上海了应该化~到上海了一定他~到上海了

该  允可以你~进来应该你~进来必须你~进来

道义情态

范畴的核心成员是情态动词。参照Lyons (1977) 、

Palmer (1986、1990) 、Bybee (1994) 等对英语情态动词的分析, 我们把汉语情态动词做如下的分类(以较为典型的情态动词为例词代表) :①

动力情态

估  价

主语指向Ⅰ能他~说德语Ⅱ愿意我~一个人去

要学生~遵守考场纪律

中性(条件) 能从苏州一小时就~到上海

Ⅰ配他不~当班长Ⅱ值得这本书~看

) 真  知识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他到上海”

实性做出可能/盖然/必然的主观判断和推测; 道义情态该允类表示说话人对句子主语实施某一动作的态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无关, 主语指向类表示句子主语的能力或意愿, 中性(条件) 类表示一种客观

的可能性/必然性。本文对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

③发展机制的讨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分类。

2. 情态动词的多义性

同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被用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

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施加主观的影响, 估价类与主语指向类均与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这种语义程度无关, 但估价类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动力情

收稿日期:2003-06-21

作者简介:朱冠明(1973-) , 男, 湖北公安县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词汇史研究。

     ・4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态意义, 这是一个带有语言共性的现象, 许多不同

谱系语言中的情态动词都表现出这一特性。以英语为例, can 、must 等词均能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例1-3转引自Palmer 1990)

(1) Who knows ? It can go either way. |I have no doubt that I m ust do what I can to protect the

it quite a change being back in London.

以上例句中can 和must 分别表示可能性和必然性, 例(1) 属动力情态中性类, 例(2) 属道义情态, 例(3) 属知识情态。  汉语中大多数单音情态动词同样也具有这种多

义性。因为“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是最典型

wife. 的情态意义, 下面的统计也集中在这类意义上, 不

(2) Can I pinch a ciggie ? ∃—Course you can . 包括表能力、意愿的动力情态主语指向类和表估价Would you like a menthol or a plain ? |Y ou m ust keep 的道义情态估价类。以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everything to yourself , be discreet. 《摩诃僧礻氏律》中的单音情态动词为例, 各词语义

(3) John can πt be in his office. |Y ou m ust find 类型如下表:

可能性情态动词

类  型

动力情态道义情态知识情态

+++

盖然性情态动词

+

+

++

++

+

++

++

当宜+++

+

++

++

++

++

注:氏律》, 但在其他同期文献中出现; 各义项的例句请参见朱冠明2002, 此处略去。

  上表除“中”外, 其他词均有2-3个义项, 即可以表达2-3种类型的情态意义。从分属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前者是社会物质域, 后者是逻辑认知域。但它们可通过相同的意象图式———

共时的角度看, 这些情态动词是多义词; 从历时的“作用力图式”来理解。

最早用图式理论来解释情态动词语义的是角度看, 这种多义性是各情态动词语义引申发展的

结果。一般说来, 知识情态义的出现在时代上总是Talmy (1988) , 他借用Johnson (1987:47) 的作用力

晚于其他两类情态义。分析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图式分析了情态动词must 、may 和can 的道义情态

, 可分为3种:(转引自发展的机制, 共时上, 就是要解释各个义项之间有意义。所谓“作用力图式”怎样的联系; 历时上, 就是要解释情态动词的多义性是如何形成的, 即如何由某个义项发展出另外的义项。下文首先介绍“隐喻”、“转喻和推论”这两种认知心理机制在情态动词语义发展中的作用。

3. 隐喻、转喻和推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 使多义词各义项间发生联系(历时地看, 即某个义项之所以能引申出另外的义项) 的两种最重要的认知过程便是隐喻和转喻。(

参见Taylor , 1989:122)

311 隐喻

图1

Saeed , 2000:311-312)

推动力图式: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 物体会沿

着外力的方向移动。如图1:

  阻碍物图式:如果外力碰到障碍, 外力会有不同的反应, 或反弹变向, 或推动障碍物继续前行, 或绕过障碍物。如图2:

隐喻就是一种将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心理机制。所谓意象图式, 其基本精神是, “由于我们存在和活动于这个世界的

物理经验———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实施和经受作用力, 等等———我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结构, 并用这些概念结构来组织那些涉及更抽象的领域的思想”。(Saeed , 2000:308) 同一情态动词的不同语义———比如may 和must 的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

图2

  障碍移除图式:障碍物被(另外因素) 移除

后, 作用力得以继续沿原方向前行。如图3:

  第6期朱冠明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45・

语法化的机制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ybee 认为,

隐喻作为某种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然性, 这对must 一词非常适合, 因为道义情态的must 只能出现在表将来的语境中, 而知识情态的must 只能出现在

图3

  以may 为例, Talmy 分析说, may 的典型用法表示“允许”即是移除障碍物或消除潜在障碍的例子。如:

(4) Y ou m ay enter the studio when the light goes out.

表过去或现在的语境中, 二者根本不可能同现, 所以must 从道义情态到知识情态只能是突发性的转变。但是may 的情况不同, 根据历史语料, may 的语法化是个渐变的过程, 有一个历史阶段may 可以同时有道义的和知识的两种解释, 或者说表道义情态可能性的may 同时暗示着知识情态可能性。如:

(9) e ar a sleper ynsly e mon may slyde hider. ——Y ou sleeper that some 2one in ”

) , 现代英may , 表示一种现实世界的可能性。, 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情态可能性, 因此可以说上例是有歧义的:

(10) “Someone can sneak in here ”implies

这句话中, may 表示的意思就是“进入工作间的某种潜在的障碍被认定为消除掉了”。

Sweetser (1990:59-61) 在Talmy 的基础上更

进一步提出, may 界不存在潜在的障碍, 辑推论世界的对应, “someone may sneak in here ”. 性映射。:暗示和推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说话人暗示,

(5) John m ay go. ———“John is not barred by 听话人根据其暗示进行推论, 这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交流的一种必然的模式, 是由对话的“经济原(6) John m ay be there. ———“I am not barred 则”或曰“省力原则”所决定的。从说话人的角by my premises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he is there. ”度, 要求他所说不超过所须, 即用尽量简洁的方式

也就是说, may 的道义情态义基于一个基本的来表达他的思想; 从听话人的角度, 要求说话人所“障碍移除图式”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出知识情态义。

同样, must 的道义情态义也是基于“推动力图式”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出知识情态义:

(7) Y ou m ust come home by ten. (Mom said so. ) ———“The direct force (of Mom πs authority ) compels you to come home by ten. ”

(8) Y ou m ust have been home last night. conclusion that you were home. ”

Talmy 和Sweetser 用隐喻理论和作用力图式对(my or some other ) authority from going. ”

说尽其所能。这两个要求之间存在一种说话人和听

话人双方都意识到的张力, 结果便导致听话人尽可能地从说话人的话语中(通过推论) 提取信息, 包括暗示。(Bybee , 1994:286; 并参见沈家煊, 1998) 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 这种暗示意义便逐渐固化为词汇本身的意义。这样, 暗示和推论对新的语义的产生可分为三步:首先, 原义暗示新义; 其次, 原义与新义共现; 第三, 新义独立运用。正是从这种推论中may 获得了知识情态意义。

暗示和推论是一种语用原则, 即交际双方采用的心理手段, 其认知基础在于人类共通的认知机制———转喻。Lakoff (1987:78) 提出建立转喻的原理:存在一个有某种背景条件(比如某个机构A 位于某处B ) 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那么两个要素A 和B 之间便可能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一个要素B 便可以替代另一个要素A 。如下例用Washington 替代美国政府:

(11) Washington is insensitive to the needs of ordinary people.

———

“The available (direct ) evidence compels me to the

英语情态动词语义发展机制的解释对理解汉语情态动词语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尽管笔者对Sweetser 试图用隐喻来解释所有英语情态动词的语

义发展机制这一点并不赞同。相比而言, 我们认为Bybee (1994) 的分析更有说服力。

312 转喻和推论

情态动词从道义情态义到知识情态义的演变, Sweetser 认为其中的机制是隐喻, 而Bybee 在探讨

     ・4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转喻的核心在于B 和A 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尔”的能力, 但同时暗示外界条件(比如“我”不由B 能够推及A , 暗示和推论即是以此为基础。上被杀) 允许他“事尔”。这种暗示的意义逐渐固化举may 处于语义发展中间状态的用例(9) , 正是该为“能”的词义, “能”便可以主要表示外在条件

词旧义和新义之间关联性的表现。Bybee 因此认为的允许, 即客观条件和环境决定的完成某一动作的推论在情态动词的语义发展中比隐喻更重要, 因为可能性, “能”成为中性类情态动词:

(15) 惠伯曰:“丧, 亲之终也。虽不能始, 善语言事实表明更多的情态动词(英语中除may 外还

) 包括can 、should 、will 等) 的语义发展都存在如上终可也。……”(《左传・文公十五年》

例(9) 那样的中间状态。“不能始”并非指不具备“始”的内在能力, 这里

4. 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机制———以“能”、与内在能力无关, 而是指外在条件(父母亲生年“须”为例早) 限制而不具备“始”的可能性。

以上Sweetser 、Bybee 等人关于情态动词语义“能”从表身体能力到表综合能力再到表中性发展机制的分析, 是建立在对大量不同谱系语言的可能性的发展, 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 也是基于对人类共通的和最体现出来, 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的分析, 因此对研究汉语情态法, :动词语义的发展机制不无借鉴作用。下面以“能”、“须”两个情态动词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1 能

《说文解字》十篇上。能兽坚中, 。”“坚中”谓骨节健实, , 白豹”郭璞注“骨节强直, 。“能”本义是指一种似熊的动物, 引申而指人, 因从动物到人这一引申过程凸显的是“能”这一动物的“骨节坚实而强壮”, 故我们推测最初指人时当指具有超凡的身体能力的人, 然后指人具有超凡的身体能力。后者如下例所示:

(12) 公曰:“不如杀之, 是不可鞭。荦有力焉,

(《左传・) 能投盖于稷门。”庄公三十二年》

从指动物到指人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引申显然是隐喻性的转换, 我们不可能找到处于同时既指动

能”出现在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语境中时, “能”也暗示一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表推测, 或表许可。李明先生认为, 反诘语气能带来说话者强烈的怀疑色彩或给“能”附上情理的色彩。(2001:82-83) 如:

(16) 国无主, 其能久乎! (《左传・襄公二十九

) 年》

(17) 富辰言于王曰:“请如大叔。诗曰:‘协

比其邻, 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 焉能怨诸侯

) 之不睦?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16) 既有因客观外在条件(国无主) 限制而不存在“久”的可能性, 也表示说话人从“国无主”这一事实而推测“国不可能久”, 因而处于中性类与知识情态类共现的一种中间状态, 但因反诘语气带来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其知识情态义更加凸显。同样, 例(17) 表示说话人从情理上不允许

物又指人的中间状态的“能”。但即便是运用身体能力来完成某一动作, 同时也必须有心智的支持,

即心理能力与身体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很自然“怨诸侯之不睦”意味也很浓, 因而“能”可看做

属于道义情态。“能”便引申出表示心理能力的意思来:

(13)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左传・) 再比如《摩诃僧礻氏律》中“能”与“或、脱”庄公十年》

同样道理引申出表示一种综合能力, 即完成某一动这种表主观推测的副词共现时, “能”也强烈地暗

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 如“脱能持去(22/作综合运用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

(14) 齐商人杀舍而让元。元曰:“尔求之久239a ) ”、“或能不喜(22/392a ) ”这样的用例中矣。我能事尔, 尔不可使多蓄憾, 将免我乎? 尔为“能”已经是知识情态类情态动词。

) 之! ”(《左传・文公十四年》

以上“能”的3种“能力”义共同点在于都是

句子主语内在具备的条件, 是主语指向的情态动

词。但同时句子主语在完成某一动作时, 往往还受全独立的用法。(李明, 2001:84) 如:

(18) 郭强说:“……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 并非仅仅取决于内在能力。不就是提醒一下吗? 方雨

以(14) 为例, “我能事尔”指句子主语具备“事林不能提醒? ”方雨林无奈地:“能, 能。还有什么

知识情态类的“能”直到现代汉语还主要用在疑问句中, 且经常有歧义(即与表中性类可能义两可) ; 道义情态类的“能”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完

  第6期朱冠明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47・

) 要提醒的? 快说。”(《大雪无痕》

综上分析, “能”的语义发展, 除由指动物引申到指人这一步外, 其余每一步发展, 都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即原为A 义同时暗示B 义的情形。因此转喻和推论是情态动词“能”语义发展的主要机

⑦制。其发展途径如下

:

  412 须

李明先生对助动词“须”的形成有细致的描述:(以下例19-24转引自李明, 2001:26-27)

作为一般动词, “须”是“ ”的假借, 义为“等待”, 《今文尚书》和《诗经》中各有1例:

(19) 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尚书・) 多方》(20) 人涉 ) 须我友。(《诗经・邶风》否,  

由“等待”义而发展出“有待于”之义:

(21) 夫恃貌而论情者, 其情恶也; ) 质者, 其质衰也。(《韩非子・解老》

(22) 非子产(持) [待, 公须问以定邪

以上两例同时也可理解为“须要”, 以下两例

则更倾向于理解为“须要”:

(23) 故事或无益, 而益者须之; 无效, 而效

) 者待之。(《论衡・非韩》

(24) 明法恐之, 。(《论) 衡・非韩》

“, “须要”, 是情“须”在东汉产

“义到“有待于”再到“须要”完全是, 并不存在从某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突变, 因此这一阶段的“须”的语义发展机制只能是转喻和推论。其演变途径可图示如下:

  上例(24) “不须考奸”表示客观条件下句子

) 主语(句中未出现, 实为与“下”相对的“上”不存在“考奸”的必要性, “须”是中性类情态动词。下例在语义上有歧义:

(25) 有人病两脚蹩不能行,  诣佗, 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 不复须看脉。”(《三国志・方

) 技传》裴注引《华佗别传》

) 家家总须到。(《王梵志诗》卷5《兀兀自绕身》

(28) 太宗遂召见, 翼奏曰:“若作公使, 义无

得理。臣请私行诣彼, 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张

) 怀 《书断列传》卷3《购兰亭序》

同英语must 从道义情态到知识情态的发展一样, 我们认为“须”的知识情态义来源于它的道义情态义, 是一种突变性的隐喻转换, 原因在于:从笔者调查的语言材料看, 六朝道义类“须”主要用于表达一种现实的必要性, 即从说话人说出“须VP ”句之刻起听话人便承担了实施“VP ”的义务,

“须”既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下不再有“看脉”的必要性, 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劝阻, 表示说话人主观认为“不必再看脉”。下例“须”与“必”连用, 只能理解为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实施某一行为的必要性的指令, 属道义情态:

(26) 诏曰:“……若繁文滞劾, 证逮遐广, 必

本记・须亲察, 以尽情状。自后依旧听讼。”(《宋书・

) 孝武帝》

“VP ”指向现在, 类似现代汉语的“你得明天来”这种要求听话人在将来实施VP 的“须”还未出现; 而唐初产生的知识情态“须”只出现在对将来事件表推测的语境中, 即“须VP ”中“VP ”指向将来, 类似现代汉语“楼上乒乓响, 那两口子一定又在吵架了”、“屋里乱糟糟的, 一定有人来过”这种表对现在和过去事件的推测的用例并未出现, 因

此二者不存在中间状态。以(26) 、(28) 为例, 利用“推动力图式”, 借用Sweetser 对must 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对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须”做出相一致的解释:

(29) ……必须亲察, 以尽情状。———一种直

“须”从例(24) 到例(26) 并以例(25) 作为中间状态过渡阶段发展出道义情态义, 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转喻和推论在其中发生作用。

唐初“须”又发展出了表知识情态必然性, 义为“一定、会”, 表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推测。如:

(27) 枉法剥众生, 财是人髓脑。报绝还他债,

     ・4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接作用力(来自皇帝诏书的权威) 推动听话人亲察。

(30) ……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一种事实(臣私行诣彼) 推动说话人得出将“得二王杂帖三数通”的结论。

情态动词“须”这一阶段的语义发展图示如下:

须(中性)

转喻

隐喻

隐喻对此没有足够的解释力。

⑦Bybee 等(1994:25) 认为, “在语法化的途径中, 隐喻只在更接近词汇的那一端发生作用, 而不是使语法形式向表示越来越抽象的语法意义发展的动力。”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发展机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情态动词“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也只在“容”由表空间的动词义“容纳”向表中性可能性发展这一阶段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参见朱冠明2002:41-42)

⑧柳士镇先生也指出助动词“须”于汉代产生, 所举用例最早见于东汉:“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 不须复加邑地之

) 宠”。(《汉书・王莽传》

ϖ须(道义) ϖ须(知识)

5. 小结

以上我们以“能”和“须”为例, 着重分析了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在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

义发展中的作用。语言的演变一般说来是一种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 汉语情态动词也不例外。从语言事实看, 汉语一般动词(或形容词) 演变为情态动词, 一种情态意义发展出另一种情态意义, 中间往往存在过渡状态, 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法化) , 包括Bybee 提出的除“隐喻”和“推论”外的“泛化、和谐、吸收”, 以及Hopper 提出的“重新分析、类比”等等, 在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 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做介绍和分析。总之,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些共通的机制, 这正是语言共性的表现。注释:

①关于情态意义、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与分类等的讨论, 请参见朱冠明(2002:9-17) 。②李明先生(2001:5; 2002) 把汉语助动词分为“认识、道义、条件、估价”四类, 与本文分类大体一致, 只是未将主语指向类纳入助动词范围, 且估价类独立为一类, 没有隶属于道义类。

③根据我们的研究, 汉语双音情态动词与单音情态动词相比有着很不相同的语义发展途径, 对此将另文讨论。④参见Sweetser (1990:49) 、Palmer (1986:121-123) 。⑤Bybee 等(1994:195) 指出:“知识情态类意义晚于、且来源于施事指向类意义, 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事实上, 对英语情态动词而言, 从现有的文献看, 其知识情态类用法很晚才普遍运用。”汉语中“能、容、应、须”等词的知识情态义的出现时代也晚于其他类情态义, 详见朱冠明(2002) 。

⑥此外Hopper 等(1993:82-86) 还举了动词go 引申出表将来义、表时间的while 引申出表让步义两个例子, 都是基于转喻这一认知机制、通过推论来实现的, 并认为

参考文献:

[1]李明. [D ].北京大学博[2][3]][5]

士学位论文, 2001.

李明. [].语言学论丛(第辑) , :[M ].上海:汉语大词, .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M ].北京:商务

印书馆, 1999.

[6]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当代语言学, 1998, (3) . [7]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 (4) .

[8]文旭. 《语法化》评介[J].当代语言学, 1998, (3) . [9]朱冠明. 《摩诃僧礻氏律》情态动词研究[D ].复旦大学

博士论文, 2002.

[10]Bybee , J. et al. The Evolution of Gram m ar [M ].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4.

[11]Hopper , P. J. &Traugott , E. C. Gram m aticaliz 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12]Lakoff , G.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

W 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7.

[13]Lyons , J. Sem antics [M ].2vol. , Cambridge :Cam 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7.

[14]Palmer , F. R.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M ].

2nd ed. London :Longman , 1990.

[15]Palmer , F. R. Mood and Modality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6.

[16]Saeed , J. I. Sem an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0. [17]Sweetser ,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 atics :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 antic st ruc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 [18]Taylor , J. R. L inguistic Categoriz ation :Prototypes in

L inguistic

Theory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9.

(责任编辑 梁 利)

  第26卷 第6期  2003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6 No. 6  Nov. 2003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朱冠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100871)

摘 要:情态动词大都是多义词, 同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被用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历时地看, 这种多义性是一种情态意义向另一种情态意义演化的结果。汉语单音情态动词也表现出了这种多义性, 喻, 而转喻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 单音情态动词; 语义发展机制; 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0622of Modal Auxiliaries

ZHU Guan 2ming

Literature Department , Beijing University , Beijing , 100871, China )

Abstract :are usually polysemous , and they may belo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modality. This is a result of mean 2ing extension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 of Chinese monosyllabic modal auxiliaries are metaphor and/or metonymy , of which the latter is of more importance.

K ey w ords :Chinese ; monosyllabic modal auxiliaries ; mechanisms of meaning extension ; grammaticalization

  1. 情态与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

情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 其核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观点或态度。(Lyons , 1977:452、739) 语言中表示情态的形式多种多样, 同英语一样, 汉语中情态

类型

知识情态

程度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

可能他~到上海了应该化~到上海了一定他~到上海了

该  允可以你~进来应该你~进来必须你~进来

道义情态

范畴的核心成员是情态动词。参照Lyons (1977) 、

Palmer (1986、1990) 、Bybee (1994) 等对英语情态动词的分析, 我们把汉语情态动词做如下的分类(以较为典型的情态动词为例词代表) :①

动力情态

估  价

主语指向Ⅰ能他~说德语Ⅱ愿意我~一个人去

要学生~遵守考场纪律

中性(条件) 能从苏州一小时就~到上海

Ⅰ配他不~当班长Ⅱ值得这本书~看

) 真  知识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他到上海”

实性做出可能/盖然/必然的主观判断和推测; 道义情态该允类表示说话人对句子主语实施某一动作的态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无关, 主语指向类表示句子主语的能力或意愿, 中性(条件) 类表示一种客观

的可能性/必然性。本文对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

③发展机制的讨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分类。

2. 情态动词的多义性

同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被用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

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施加主观的影响, 估价类与主语指向类均与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这种语义程度无关, 但估价类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动力情

收稿日期:2003-06-21

作者简介:朱冠明(1973-) , 男, 湖北公安县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词汇史研究。

     ・4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态意义, 这是一个带有语言共性的现象, 许多不同

谱系语言中的情态动词都表现出这一特性。以英语为例, can 、must 等词均能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例1-3转引自Palmer 1990)

(1) Who knows ? It can go either way. |I have no doubt that I m ust do what I can to protect the

it quite a change being back in London.

以上例句中can 和must 分别表示可能性和必然性, 例(1) 属动力情态中性类, 例(2) 属道义情态, 例(3) 属知识情态。  汉语中大多数单音情态动词同样也具有这种多

义性。因为“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是最典型

wife. 的情态意义, 下面的统计也集中在这类意义上, 不

(2) Can I pinch a ciggie ? ∃—Course you can . 包括表能力、意愿的动力情态主语指向类和表估价Would you like a menthol or a plain ? |Y ou m ust keep 的道义情态估价类。以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everything to yourself , be discreet. 《摩诃僧礻氏律》中的单音情态动词为例, 各词语义

(3) John can πt be in his office. |Y ou m ust find 类型如下表:

可能性情态动词

类  型

动力情态道义情态知识情态

+++

盖然性情态动词

+

+

++

++

+

++

++

当宜+++

+

++

++

++

++

注:氏律》, 但在其他同期文献中出现; 各义项的例句请参见朱冠明2002, 此处略去。

  上表除“中”外, 其他词均有2-3个义项, 即可以表达2-3种类型的情态意义。从分属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前者是社会物质域, 后者是逻辑认知域。但它们可通过相同的意象图式———

共时的角度看, 这些情态动词是多义词; 从历时的“作用力图式”来理解。

最早用图式理论来解释情态动词语义的是角度看, 这种多义性是各情态动词语义引申发展的

结果。一般说来, 知识情态义的出现在时代上总是Talmy (1988) , 他借用Johnson (1987:47) 的作用力

晚于其他两类情态义。分析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图式分析了情态动词must 、may 和can 的道义情态

, 可分为3种:(转引自发展的机制, 共时上, 就是要解释各个义项之间有意义。所谓“作用力图式”怎样的联系; 历时上, 就是要解释情态动词的多义性是如何形成的, 即如何由某个义项发展出另外的义项。下文首先介绍“隐喻”、“转喻和推论”这两种认知心理机制在情态动词语义发展中的作用。

3. 隐喻、转喻和推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 使多义词各义项间发生联系(历时地看, 即某个义项之所以能引申出另外的义项) 的两种最重要的认知过程便是隐喻和转喻。(

参见Taylor , 1989:122)

311 隐喻

图1

Saeed , 2000:311-312)

推动力图式: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 物体会沿

着外力的方向移动。如图1:

  阻碍物图式:如果外力碰到障碍, 外力会有不同的反应, 或反弹变向, 或推动障碍物继续前行, 或绕过障碍物。如图2:

隐喻就是一种将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心理机制。所谓意象图式, 其基本精神是, “由于我们存在和活动于这个世界的

物理经验———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实施和经受作用力, 等等———我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结构, 并用这些概念结构来组织那些涉及更抽象的领域的思想”。(Saeed , 2000:308) 同一情态动词的不同语义———比如may 和must 的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

图2

  障碍移除图式:障碍物被(另外因素) 移除

后, 作用力得以继续沿原方向前行。如图3:

  第6期朱冠明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45・

语法化的机制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ybee 认为,

隐喻作为某种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然性, 这对must 一词非常适合, 因为道义情态的must 只能出现在表将来的语境中, 而知识情态的must 只能出现在

图3

  以may 为例, Talmy 分析说, may 的典型用法表示“允许”即是移除障碍物或消除潜在障碍的例子。如:

(4) Y ou m ay enter the studio when the light goes out.

表过去或现在的语境中, 二者根本不可能同现, 所以must 从道义情态到知识情态只能是突发性的转变。但是may 的情况不同, 根据历史语料, may 的语法化是个渐变的过程, 有一个历史阶段may 可以同时有道义的和知识的两种解释, 或者说表道义情态可能性的may 同时暗示着知识情态可能性。如:

(9) e ar a sleper ynsly e mon may slyde hider. ——Y ou sleeper that some 2one in ”

) , 现代英may , 表示一种现实世界的可能性。, 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情态可能性, 因此可以说上例是有歧义的:

(10) “Someone can sneak in here ”implies

这句话中, may 表示的意思就是“进入工作间的某种潜在的障碍被认定为消除掉了”。

Sweetser (1990:59-61) 在Talmy 的基础上更

进一步提出, may 界不存在潜在的障碍, 辑推论世界的对应, “someone may sneak in here ”. 性映射。:暗示和推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说话人暗示,

(5) John m ay go. ———“John is not barred by 听话人根据其暗示进行推论, 这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交流的一种必然的模式, 是由对话的“经济原(6) John m ay be there. ———“I am not barred 则”或曰“省力原则”所决定的。从说话人的角by my premises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he is there. ”度, 要求他所说不超过所须, 即用尽量简洁的方式

也就是说, may 的道义情态义基于一个基本的来表达他的思想; 从听话人的角度, 要求说话人所“障碍移除图式”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出知识情态义。

同样, must 的道义情态义也是基于“推动力图式”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出知识情态义:

(7) Y ou m ust come home by ten. (Mom said so. ) ———“The direct force (of Mom πs authority ) compels you to come home by ten. ”

(8) Y ou m ust have been home last night. conclusion that you were home. ”

Talmy 和Sweetser 用隐喻理论和作用力图式对(my or some other ) authority from going. ”

说尽其所能。这两个要求之间存在一种说话人和听

话人双方都意识到的张力, 结果便导致听话人尽可能地从说话人的话语中(通过推论) 提取信息, 包括暗示。(Bybee , 1994:286; 并参见沈家煊, 1998) 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 这种暗示意义便逐渐固化为词汇本身的意义。这样, 暗示和推论对新的语义的产生可分为三步:首先, 原义暗示新义; 其次, 原义与新义共现; 第三, 新义独立运用。正是从这种推论中may 获得了知识情态意义。

暗示和推论是一种语用原则, 即交际双方采用的心理手段, 其认知基础在于人类共通的认知机制———转喻。Lakoff (1987:78) 提出建立转喻的原理:存在一个有某种背景条件(比如某个机构A 位于某处B ) 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那么两个要素A 和B 之间便可能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一个要素B 便可以替代另一个要素A 。如下例用Washington 替代美国政府:

(11) Washington is insensitive to the needs of ordinary people.

———

“The available (direct ) evidence compels me to the

英语情态动词语义发展机制的解释对理解汉语情态动词语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尽管笔者对Sweetser 试图用隐喻来解释所有英语情态动词的语

义发展机制这一点并不赞同。相比而言, 我们认为Bybee (1994) 的分析更有说服力。

312 转喻和推论

情态动词从道义情态义到知识情态义的演变, Sweetser 认为其中的机制是隐喻, 而Bybee 在探讨

     ・4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转喻的核心在于B 和A 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尔”的能力, 但同时暗示外界条件(比如“我”不由B 能够推及A , 暗示和推论即是以此为基础。上被杀) 允许他“事尔”。这种暗示的意义逐渐固化举may 处于语义发展中间状态的用例(9) , 正是该为“能”的词义, “能”便可以主要表示外在条件

词旧义和新义之间关联性的表现。Bybee 因此认为的允许, 即客观条件和环境决定的完成某一动作的推论在情态动词的语义发展中比隐喻更重要, 因为可能性, “能”成为中性类情态动词:

(15) 惠伯曰:“丧, 亲之终也。虽不能始, 善语言事实表明更多的情态动词(英语中除may 外还

) 包括can 、should 、will 等) 的语义发展都存在如上终可也。……”(《左传・文公十五年》

例(9) 那样的中间状态。“不能始”并非指不具备“始”的内在能力, 这里

4. 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机制———以“能”、与内在能力无关, 而是指外在条件(父母亲生年“须”为例早) 限制而不具备“始”的可能性。

以上Sweetser 、Bybee 等人关于情态动词语义“能”从表身体能力到表综合能力再到表中性发展机制的分析, 是建立在对大量不同谱系语言的可能性的发展, 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 也是基于对人类共通的和最体现出来, 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的分析, 因此对研究汉语情态法, :动词语义的发展机制不无借鉴作用。下面以“能”、“须”两个情态动词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1 能

《说文解字》十篇上。能兽坚中, 。”“坚中”谓骨节健实, , 白豹”郭璞注“骨节强直, 。“能”本义是指一种似熊的动物, 引申而指人, 因从动物到人这一引申过程凸显的是“能”这一动物的“骨节坚实而强壮”, 故我们推测最初指人时当指具有超凡的身体能力的人, 然后指人具有超凡的身体能力。后者如下例所示:

(12) 公曰:“不如杀之, 是不可鞭。荦有力焉,

(《左传・) 能投盖于稷门。”庄公三十二年》

从指动物到指人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引申显然是隐喻性的转换, 我们不可能找到处于同时既指动

能”出现在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语境中时, “能”也暗示一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表推测, 或表许可。李明先生认为, 反诘语气能带来说话者强烈的怀疑色彩或给“能”附上情理的色彩。(2001:82-83) 如:

(16) 国无主, 其能久乎! (《左传・襄公二十九

) 年》

(17) 富辰言于王曰:“请如大叔。诗曰:‘协

比其邻, 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 焉能怨诸侯

) 之不睦?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16) 既有因客观外在条件(国无主) 限制而不存在“久”的可能性, 也表示说话人从“国无主”这一事实而推测“国不可能久”, 因而处于中性类与知识情态类共现的一种中间状态, 但因反诘语气带来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其知识情态义更加凸显。同样, 例(17) 表示说话人从情理上不允许

物又指人的中间状态的“能”。但即便是运用身体能力来完成某一动作, 同时也必须有心智的支持,

即心理能力与身体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很自然“怨诸侯之不睦”意味也很浓, 因而“能”可看做

属于道义情态。“能”便引申出表示心理能力的意思来:

(13)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左传・) 再比如《摩诃僧礻氏律》中“能”与“或、脱”庄公十年》

同样道理引申出表示一种综合能力, 即完成某一动这种表主观推测的副词共现时, “能”也强烈地暗

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 如“脱能持去(22/作综合运用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

(14) 齐商人杀舍而让元。元曰:“尔求之久239a ) ”、“或能不喜(22/392a ) ”这样的用例中矣。我能事尔, 尔不可使多蓄憾, 将免我乎? 尔为“能”已经是知识情态类情态动词。

) 之! ”(《左传・文公十四年》

以上“能”的3种“能力”义共同点在于都是

句子主语内在具备的条件, 是主语指向的情态动

词。但同时句子主语在完成某一动作时, 往往还受全独立的用法。(李明, 2001:84) 如:

(18) 郭强说:“……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 并非仅仅取决于内在能力。不就是提醒一下吗? 方雨

以(14) 为例, “我能事尔”指句子主语具备“事林不能提醒? ”方雨林无奈地:“能, 能。还有什么

知识情态类的“能”直到现代汉语还主要用在疑问句中, 且经常有歧义(即与表中性类可能义两可) ; 道义情态类的“能”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完

  第6期朱冠明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     ・47・

) 要提醒的? 快说。”(《大雪无痕》

综上分析, “能”的语义发展, 除由指动物引申到指人这一步外, 其余每一步发展, 都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即原为A 义同时暗示B 义的情形。因此转喻和推论是情态动词“能”语义发展的主要机

⑦制。其发展途径如下

:

  412 须

李明先生对助动词“须”的形成有细致的描述:(以下例19-24转引自李明, 2001:26-27)

作为一般动词, “须”是“ ”的假借, 义为“等待”, 《今文尚书》和《诗经》中各有1例:

(19) 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尚书・) 多方》(20) 人涉 ) 须我友。(《诗经・邶风》否,  

由“等待”义而发展出“有待于”之义:

(21) 夫恃貌而论情者, 其情恶也; ) 质者, 其质衰也。(《韩非子・解老》

(22) 非子产(持) [待, 公须问以定邪

以上两例同时也可理解为“须要”, 以下两例

则更倾向于理解为“须要”:

(23) 故事或无益, 而益者须之; 无效, 而效

) 者待之。(《论衡・非韩》

(24) 明法恐之, 。(《论) 衡・非韩》

“, “须要”, 是情“须”在东汉产

“义到“有待于”再到“须要”完全是, 并不存在从某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突变, 因此这一阶段的“须”的语义发展机制只能是转喻和推论。其演变途径可图示如下:

  上例(24) “不须考奸”表示客观条件下句子

) 主语(句中未出现, 实为与“下”相对的“上”不存在“考奸”的必要性, “须”是中性类情态动词。下例在语义上有歧义:

(25) 有人病两脚蹩不能行,  诣佗, 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 不复须看脉。”(《三国志・方

) 技传》裴注引《华佗别传》

) 家家总须到。(《王梵志诗》卷5《兀兀自绕身》

(28) 太宗遂召见, 翼奏曰:“若作公使, 义无

得理。臣请私行诣彼, 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张

) 怀 《书断列传》卷3《购兰亭序》

同英语must 从道义情态到知识情态的发展一样, 我们认为“须”的知识情态义来源于它的道义情态义, 是一种突变性的隐喻转换, 原因在于:从笔者调查的语言材料看, 六朝道义类“须”主要用于表达一种现实的必要性, 即从说话人说出“须VP ”句之刻起听话人便承担了实施“VP ”的义务,

“须”既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下不再有“看脉”的必要性, 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劝阻, 表示说话人主观认为“不必再看脉”。下例“须”与“必”连用, 只能理解为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实施某一行为的必要性的指令, 属道义情态:

(26) 诏曰:“……若繁文滞劾, 证逮遐广, 必

本记・须亲察, 以尽情状。自后依旧听讼。”(《宋书・

) 孝武帝》

“VP ”指向现在, 类似现代汉语的“你得明天来”这种要求听话人在将来实施VP 的“须”还未出现; 而唐初产生的知识情态“须”只出现在对将来事件表推测的语境中, 即“须VP ”中“VP ”指向将来, 类似现代汉语“楼上乒乓响, 那两口子一定又在吵架了”、“屋里乱糟糟的, 一定有人来过”这种表对现在和过去事件的推测的用例并未出现, 因

此二者不存在中间状态。以(26) 、(28) 为例, 利用“推动力图式”, 借用Sweetser 对must 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对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须”做出相一致的解释:

(29) ……必须亲察, 以尽情状。———一种直

“须”从例(24) 到例(26) 并以例(25) 作为中间状态过渡阶段发展出道义情态义, 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转喻和推论在其中发生作用。

唐初“须”又发展出了表知识情态必然性, 义为“一定、会”, 表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推测。如:

(27) 枉法剥众生, 财是人髓脑。报绝还他债,

     ・4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接作用力(来自皇帝诏书的权威) 推动听话人亲察。

(30) ……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一种事实(臣私行诣彼) 推动说话人得出将“得二王杂帖三数通”的结论。

情态动词“须”这一阶段的语义发展图示如下:

须(中性)

转喻

隐喻

隐喻对此没有足够的解释力。

⑦Bybee 等(1994:25) 认为, “在语法化的途径中, 隐喻只在更接近词汇的那一端发生作用, 而不是使语法形式向表示越来越抽象的语法意义发展的动力。”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发展机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情态动词“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也只在“容”由表空间的动词义“容纳”向表中性可能性发展这一阶段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参见朱冠明2002:41-42)

⑧柳士镇先生也指出助动词“须”于汉代产生, 所举用例最早见于东汉:“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 不须复加邑地之

) 宠”。(《汉书・王莽传》

ϖ须(道义) ϖ须(知识)

5. 小结

以上我们以“能”和“须”为例, 着重分析了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在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

义发展中的作用。语言的演变一般说来是一种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 汉语情态动词也不例外。从语言事实看, 汉语一般动词(或形容词) 演变为情态动词, 一种情态意义发展出另一种情态意义, 中间往往存在过渡状态, 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法化) , 包括Bybee 提出的除“隐喻”和“推论”外的“泛化、和谐、吸收”, 以及Hopper 提出的“重新分析、类比”等等, 在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 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做介绍和分析。总之, 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些共通的机制, 这正是语言共性的表现。注释:

①关于情态意义、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与分类等的讨论, 请参见朱冠明(2002:9-17) 。②李明先生(2001:5; 2002) 把汉语助动词分为“认识、道义、条件、估价”四类, 与本文分类大体一致, 只是未将主语指向类纳入助动词范围, 且估价类独立为一类, 没有隶属于道义类。

③根据我们的研究, 汉语双音情态动词与单音情态动词相比有着很不相同的语义发展途径, 对此将另文讨论。④参见Sweetser (1990:49) 、Palmer (1986:121-123) 。⑤Bybee 等(1994:195) 指出:“知识情态类意义晚于、且来源于施事指向类意义, 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事实上, 对英语情态动词而言, 从现有的文献看, 其知识情态类用法很晚才普遍运用。”汉语中“能、容、应、须”等词的知识情态义的出现时代也晚于其他类情态义, 详见朱冠明(2002) 。

⑥此外Hopper 等(1993:82-86) 还举了动词go 引申出表将来义、表时间的while 引申出表让步义两个例子, 都是基于转喻这一认知机制、通过推论来实现的, 并认为

参考文献:

[1]李明. [D ].北京大学博[2][3]][5]

士学位论文, 2001.

李明. [].语言学论丛(第辑) , :[M ].上海:汉语大词, .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M ].北京:商务

印书馆, 1999.

[6]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当代语言学, 1998, (3) . [7]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 (4) .

[8]文旭. 《语法化》评介[J].当代语言学, 1998, (3) . [9]朱冠明. 《摩诃僧礻氏律》情态动词研究[D ].复旦大学

博士论文, 2002.

[10]Bybee , J. et al. The Evolution of Gram m ar [M ].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4.

[11]Hopper , P. J. &Traugott , E. C. Gram m aticaliz 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12]Lakoff , G.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

W 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7.

[13]Lyons , J. Sem antics [M ].2vol. , Cambridge :Cam 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7.

[14]Palmer , F. R.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M ].

2nd ed. London :Longman , 1990.

[15]Palmer , F. R. Mood and Modality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6.

[16]Saeed , J. I. Sem an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0. [17]Sweetser ,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 atics :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 antic st ruc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 [18]Taylor , J. R. L inguistic Categoriz ation :Prototypes in

L inguistic

Theory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9.

(责任编辑 梁 利)


相关内容

  •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获得_杨贝
  • DOI:10.16131/j.cnki.cn44-1669/g4.2013.01.010 2013年第1期 No.1 2013 华文教学与研究 TCSOL Studies 总第49期 Sum No.49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获得① 杨 贝1,董燕萍 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东, ...

  •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子成分)(第22节)
  • (2007-04-19 11:19:01) 分类:教育教学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子成分)(第22节) 四.补语 补语是谓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久"等意思,或者表示程度,常常由"得"引出. 1.补语的类型 从语义上看,补语可以是 ...

  • 比较德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位置
  •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学科教育 比较德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位置 陈 鹤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 德语和中文的表达式中都有很多表示否定的方法, 可以通过句子语气重音, 可以通过疑问代词, 当然也可以通过否定词.本文, 笔者主要写的是关于用否定词来实现否定, 并且将眼光主要集中在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否 ...

  • 汉语中的副.介.连词
  • 汉语中的副词 一.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 表示范围:都.全.总.总共.共.统统.仅仅.只.光.净.一概.一律.一 ...

  •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香港"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 ...

  •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Q iqihar U niversity(Phi&Soc Sci) January. 2005 2005年1月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张晓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关键词]动词; ...

  •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 2009年1月第26卷第l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l唧alof Hubei J蚰.2009 V01.26 Nnl UIlive玛时ofEd塑tion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杜玉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 ...

  • 如何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否定转移
  • 如何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否定转移 凤凰中学 黎起文 内容摘要:否定转移的句子在初中英语教材里渐次出现.这种句子,是学生感到困惑但必须掌握的.不理解它的确切含义,很容易把意思弄错. 关键词: 否定转移 含义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Unit 6 (35页) 3a中出现了否定转移的句子,即:I don't ...

  • 什么是语法范畴
  • 什么是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什么意思? 语法范畴就是对各种语法意义的归类.而广义的语法范畴也包括名词.动词等词类,甚至包括句子(句法范畴).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