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选读
期末论文
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人类学方向)
13145062
马爱琳
《红蜡烛与人鱼》读后感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借助于对于小川未明所处的日本的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思潮,来进一步对于《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最终以本则童话为例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试图总结出小川未明童话创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字:小川未明童心主义红蜡烛与人鱼
一直以来,固有的印象之中,童话故事总是美好的,梦幻的,充满了粉红色的气息和浪漫的色彩,王子和公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在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亦或者平凡的少女,历尽磨难,终于变成公主,找到幸福„„印象之中,这种“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应该是每一个童话中的结尾。儿时读这则童话时,被书上的美人鱼插图吸引,总觉得美人鱼是个大美人,肯定会找到幸福,找到王子,但是满满的少女心,还是没有换来一个令人开心的结局。印象之中,关于美人鱼的童话大多是悲惨的,惋惜的。为了真爱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变成泡沫的美人鱼;为了报恩,最终被残忍抛弃的美人鱼„„关于美人鱼的故事之中,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伤感。
回到《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故事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母爱,善良的人鱼,奸诈的商人,狠心的老夫妻,母爱,感恩,善良,恶毒,自私,贪婪,狡诈„„在这篇童话之中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读罢此文,不禁感叹,如此二元对立的形象和主题,到底适不适合拿来给儿童读呢?孩子的童年要不要让他们过早的认识到人性中“恶”的一面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童话故事,并不仅仅的单一包含着歌颂美好,以美满的情节为结尾。一方面来说,童话故事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儿童的心智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虽然说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味的灌输美好的人性之善给他们,对于儿童的发展是有利的么?会不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呢?我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童话故事与“黑暗童话”是有区别的,所谓的黑暗童话,是利用了一些暴力的,血腥的手法,将原来的童话进行了加工,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工过的童话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利的。但是,童话虽然是童话,但也是要透过童话这个载体,来向儿童传达出某些东西的。
从作者这个角度来说,小川未明身处于当时日本的大正时期,那个时期是被看作是发现人性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童话,纯粹是为了孩子的,注重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这个时期的思潮就是童心主义,儿童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个时期提倡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人来看待。对于儿童无偿的爱和对于艺术力量的信仰结合就产生了童心主义。这种童心主义具有双重性,一是追求儿童形象,用童话童谣表现童心,二是努力挖掘成人潜在的童心。
《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故事是创作于大正10年,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发行,童话尖锐的抨击了充斥在人间的那种算计,自私自利的丑陋的一面童话一改往日的叙事式的表现手法,侧重运用描写手法表达情感。所以在这则童话之中,开头和结尾都有详细细致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而对于黑暗的大海,怒吼的海浪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色彩灰暗,单纯。而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是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恐惧,阴暗的海的描写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与此同时,心理描写也有多处,其中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心理描写,形象的表达出来人鱼母亲想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人类抚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浓浓的母爱,小川未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人鱼表现了出来,体现出了他对于光明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于孩子的热爱,是童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在文章的主题表达上,小川未明的人道主义正义感贯穿始终,他同情弱者,强烈希望弱者幸福,但是对于利欲熏心的人异常冷酷。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于不公平的愤怒构成了全文的主题。
从上文对于《红蜡烛与美人鱼》的描写手法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小川未明的童话作品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把儿童看作是儿童,尊重儿童的文学观。用艺术的表现方式表达对于儿童的爱,即童心主义的体现。其二是将寓意挂失与自然地美丽,神秘的惊愕融为一体,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其三是灰暗,寂寞不安的气氛背后,流露出作者对于正义,爱和美的满腔激情。尊重儿童的空想,通过成人的观察讲述儿童心中真实的情感。
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选读
期末论文
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人类学方向)
13145062
马爱琳
《红蜡烛与人鱼》读后感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借助于对于小川未明所处的日本的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思潮,来进一步对于《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最终以本则童话为例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试图总结出小川未明童话创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字:小川未明童心主义红蜡烛与人鱼
一直以来,固有的印象之中,童话故事总是美好的,梦幻的,充满了粉红色的气息和浪漫的色彩,王子和公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在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亦或者平凡的少女,历尽磨难,终于变成公主,找到幸福„„印象之中,这种“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应该是每一个童话中的结尾。儿时读这则童话时,被书上的美人鱼插图吸引,总觉得美人鱼是个大美人,肯定会找到幸福,找到王子,但是满满的少女心,还是没有换来一个令人开心的结局。印象之中,关于美人鱼的童话大多是悲惨的,惋惜的。为了真爱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变成泡沫的美人鱼;为了报恩,最终被残忍抛弃的美人鱼„„关于美人鱼的故事之中,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伤感。
回到《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故事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母爱,善良的人鱼,奸诈的商人,狠心的老夫妻,母爱,感恩,善良,恶毒,自私,贪婪,狡诈„„在这篇童话之中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读罢此文,不禁感叹,如此二元对立的形象和主题,到底适不适合拿来给儿童读呢?孩子的童年要不要让他们过早的认识到人性中“恶”的一面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童话故事,并不仅仅的单一包含着歌颂美好,以美满的情节为结尾。一方面来说,童话故事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儿童的心智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虽然说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味的灌输美好的人性之善给他们,对于儿童的发展是有利的么?会不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呢?我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童话故事与“黑暗童话”是有区别的,所谓的黑暗童话,是利用了一些暴力的,血腥的手法,将原来的童话进行了加工,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工过的童话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利的。但是,童话虽然是童话,但也是要透过童话这个载体,来向儿童传达出某些东西的。
从作者这个角度来说,小川未明身处于当时日本的大正时期,那个时期是被看作是发现人性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童话,纯粹是为了孩子的,注重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这个时期的思潮就是童心主义,儿童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个时期提倡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人来看待。对于儿童无偿的爱和对于艺术力量的信仰结合就产生了童心主义。这种童心主义具有双重性,一是追求儿童形象,用童话童谣表现童心,二是努力挖掘成人潜在的童心。
《红蜡烛与人鱼》这则童话故事是创作于大正10年,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发行,童话尖锐的抨击了充斥在人间的那种算计,自私自利的丑陋的一面童话一改往日的叙事式的表现手法,侧重运用描写手法表达情感。所以在这则童话之中,开头和结尾都有详细细致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而对于黑暗的大海,怒吼的海浪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色彩灰暗,单纯。而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是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恐惧,阴暗的海的描写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与此同时,心理描写也有多处,其中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心理描写,形象的表达出来人鱼母亲想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人类抚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浓浓的母爱,小川未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人鱼表现了出来,体现出了他对于光明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于孩子的热爱,是童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在文章的主题表达上,小川未明的人道主义正义感贯穿始终,他同情弱者,强烈希望弱者幸福,但是对于利欲熏心的人异常冷酷。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于不公平的愤怒构成了全文的主题。
从上文对于《红蜡烛与美人鱼》的描写手法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小川未明的童话作品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把儿童看作是儿童,尊重儿童的文学观。用艺术的表现方式表达对于儿童的爱,即童心主义的体现。其二是将寓意挂失与自然地美丽,神秘的惊愕融为一体,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其三是灰暗,寂寞不安的气氛背后,流露出作者对于正义,爱和美的满腔激情。尊重儿童的空想,通过成人的观察讲述儿童心中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