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

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

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

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

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

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

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

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

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

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

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

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

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

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

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

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其表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

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E。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

1、对诗词词句的准确理解。高考对古诗词的鉴赏,实际上是一种简单鉴赏,即对诗句内容的准确理解。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弄清楚诗词句的表层意义,然后再进行深入地理解。

2、对全诗(词)主旨的概括,即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

和概括。

3、分析作者的态度。即对某个事物的态度、某个人物态度、某种历史态度、某个社会态度、对人生的态

度等等的分析。态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诗(词)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借助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

4、评价诗歌的意义。即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

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数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写杨柳的丰姿,写其生长的环境,是否有所寄寓?试作分析。

答:这首咏物诗,抒发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注释]出自南唐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频,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

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 ,只言行路远。”

这首诗的第三句“春风无限潇湘意”中的“意”是什么“意”?

答:这个“意”,表现了诗人怀念“骚人”之情,也包含了“骚人”寄寓诗中的怀念作者之意。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① 身:竦身。②绦镟:绦,系鹰用的丝绳;镟:转轴。③轩楹:(堂前廊柱),此指画鹰的

悬桂之地。④“何当”句,含希望之意。

此诗写画上的鹰,呼之欲出,试说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怎样一种志向?

答:这首诗,写于杜甫年青时。诗中的鹰,充满“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它表现了诗人充满青春

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语言平易,试举例说明。

答:“我家”二字,亲切之中含有洒脱自豪的韵味。

2、试对第三、四句表现的诗人情操进行评价。

答:“不要人夸”两句表达了孤芳自赏。不向世俗献媚的忠贞、纯洁的操守。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王昭君

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注释]①汉主,指汉元帝。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不肯以黄金贿赂宫中画师毛延寿,故毛延寿怀恨在

心,故意丑画王昭君,使其不得汉元帝宠幸。待她自请远嫁时,元帝方知其品貌非凡,但后悔已迟,于是

在昭君走后,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②妍媸:美丑。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全方位的诠释

答:1、从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产生的结果看,谴责了贿赂之行。2、从毛延寿丑画王昭君看,谴责小人

残害忠良。3、谴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鹿门山,隐逸圣地。②庞公:汉末隐士庞德。

诗中时空顺序十分清楚,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诗中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江汉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

路。这自然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全诗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活动在伊犁河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

1、诗中的“静”字用得很好,试结合全诗,说说这个“静”,好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静”字,写出了边关和平宁静的生活,它把今日的和平和昔时战乱作了明暗交织的对比。

并与下句“销”挽合,写出了战争阴狸消散净尽,日月光华照彻寰宇的景象。

2、试分析全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唱入云的和平统一的颂歌。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为什么用得好?

答:“自”是“自由自在,自得共乐。逍遥自在”之意。诗人连用两个字表现了坦荡淡泊的胸怀。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

象征社会风浪。结尾两句,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练习。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虚实相生”是诗歌的常用手法,试说说《长安秋望》实景与虚景。

答:实景有“楼”“天”“南山”,虚景有“秋色”。

2、试比较两首诗所写景物的共同特点。

答:2、这两首诗,所写景物气势健举,意境高远。如杜诗无尘的“镜天”(象明镜一样的天空)王诗“依

山尽”的“白日”,“入海流”的“黄河”。

3、《登鹳雀楼》比《长安秋望》写得更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 王诗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诗中巧妙地蕴含着哲理。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石蟊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扬花更飘荡,扬花只是一春忙。

1、本诗寓动于静、静中有动体现在哪两个词上?试作分析。

答:1、“弄”,描写了柳枝在怡荡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动态,“满”写出了柳絮过去、现在飞落的过程,静中

有动。

2、诗人化虚为实,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描绘之中。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花名,即辛夷花。这两种植物都是初夏的常见之物。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写出景物怎样的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最后两句怎样抒怀?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怀?

答:写出了景物清幽、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诗人志

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词后三个小题。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

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个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注释]①三吴:古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属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东部一带。②参差:形

容房屋高低大小不齐。③天堑:此指钱塘江。④珠玑:指珍珠宝物。⑤重湖:西湖分里湖外湖两区。⑥羌

管:笛子。⑦弄:吹奏。⑧泛:漂浮。⑨高牙:大官的仪仗队伍。⑩图:描绘。凤池:借指朝廷。

1、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江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太平景象。

2、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勾画出特征,对赞美钱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试举一例说明。

答:如选取不同季节的“桂花”“荷花”,均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的景物;“三秋”点明桂花飘香的季节,

“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色。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匠心?

答:①呼应开头,使首尾相合;总括全篇,突出地赞美题旨。②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权的“政绩”,

表颂扬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①觳皱:有皱纹的纱。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依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本词上片极写繁花盛开、蜂蝶争喧的景象,表现出对春意昂然的春天的无比陶醉。着一“闹” 字,

运用通感手法,化静为动,把春景的绚丽、春天的活力点染得极为生动。。

2、古今许多论者在充分肯定词的上片,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的同时,对全词的基调和主旨的

评价却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本词上片写春天的绚丽景色却有独到之处,但下片却不能相称,用了一些陈词滥调,充满了追逐欢乐

的庸俗情趣,如“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笑千金轻一笑”,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消极人生态度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

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以当筵虎士,

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释]①秋事促西风:意即“西风促秋事”。②地:助词。③关河:山河。④衰翁:作者自称。⑤虎士:指

在场的将领岳德。⑥云中:可解释为地名。汉时云中是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边郡,魏尚、李广都曾在此击

溃匈奴的军队。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哪两层

意思?

答: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的年岁大。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3、作者在词中主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处境?

答:报国无门和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的处境。 十五、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元)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

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注释]①庙宇:指宗庙社稷。②旌节:朝迁使臣所持的符节。③士夫:泛指人民。④丘陵:指祖宗陵墓。

⑤銮舆:天子的车驾,这里代指天子。

1、以青史留名;“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二句的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的嫉恨,最终被陷害至死 。

2 描写岳飞惨遭杀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谴责了投降派的罪恶。

3、简析结尾“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三句的含义和特色。

答:这三句把作者对岳飞的深切缅怀之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寓于形象的画面之中,给人留下无限回

味的余地。

十六、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

采茶歌 四时佳兴(春)

(元)钟嗣成

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 天气氤氲,花柳精

神。驾香轮,弛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 叹芳辰,已三分,

二分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 怕黄昏。

[注释]① 残腊:残冬。②社日:农家祭祀土神的日子,在春分前后。③中和:即中和节,在农历二

月初一。④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⑤东君:指春神。

1、这首曲子从诗人情绪的转换和意境的营造上可以分为三个乐章,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 乐章的主要内

容。

答:(1)描写春到人间的步履匆匆。(2)描写春日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3)极写春归的寂寞和惜春的

叹息。

2、“东风北岸冰消尽”中的“东风”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东风”吹向“北岸冰消尽”?

答:“东风”指“春风”。河的北岸向阳,而且春风容易吹到,所以作者这样说。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字词用得极为精妙。任选一个字作赏析。

答:“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出”突出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

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

美的身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一种盎然生气。

2、词的下片描绘了诗人自我形象,试对这一形象作分析。

答:“白发戴花”句,活画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人生”句写失意的苦闷和排遣苦闷的方式。而

这些把一个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太守”形象表现得极为突出。统领以下词句的作用;表现了词人对东

坡的怀念和归耕东坡的感情。

山水诗:清新优美 田园诗:恬淡宁谧 咏史诗:雄浑壮阔 送别诗:依依不舍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羁旅行役诗:深沉凄凉 宫廷诗:缠绵婉转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i):沙漠。

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

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

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

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

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

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

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

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

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

含蓄蕴藉,耐 人寻味。

【思想感情】: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诗

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但是大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确定

的,特别是0所选的小诗,其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中国0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

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1994年《菊花》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

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

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 是人生哲理

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 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 光。诗歌的思想内

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中所写

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思想感情

0考查的主要有三点: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大雁—思归、羌笛—思乡、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一失意等);③抒

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2)内容主旨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①借景物抒情;②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0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伤时

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为功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忧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代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

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 梦 令

严 蕊

道 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诗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要循序渐近。

第(1)题的三问是互相关联的。这个典故是不陌生的。而第3问“由此可知”是题眼,从《桃花源记》

而悟出这首词写的是 桃花。

第(2)题要求就感情和写法作出评价,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只好仅从自己读诗的感受写起。

【答案】(1)武陵人偶入桃源一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

(2)词人以桃花自况,表现自己内心高洁脱俗。首二句自问自答,设置悬念,又将桃花外形划出来,似梨似杏。第三句则承首二句而来,说桃花的色,有红有白,一株双色,煞是别致,叠字简炼地刻画了桃花的外部形状。第四句则宕开一笔,描写桃花的性情,别有情味,可见此花与众不同。以上四句由外到内,刻画了桃花形象,但并无一语道破此花究为何花,让人入其彀中。“曾记,曾记”语言反复似提醒,似告诉,谜底似将揭开,但仍琵琶遮面,用语亲切可人。末句则借陶文典故,言其出身。此花原非尘世俗物,自有高洁之致。全词咏叹桃花,从其形,从其色,从其性,从其格,咏物实是自言心性,自己不仅美丽可人,而且性情高洁。

【例2】

【双调】蟾宫 曲·怀古

查 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1)“霸业成空,遗恨无穷”中的“恨”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未尾两 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是却是人尽皆知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具有元曲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元曲的特点,但因为用填空题型 ,所以难度是不大的。

【 答案】(1)遗憾

(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 消极无为

(3)诸葛亮(或孔明) 姜太公(或吕尚) 雅俗共赏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先找出原诗中的“小景”、“小事”或“小物”,再找出与之相应的“大境

界 ”、“大内容”或“大主题”;然后再具体分析“小景”、“小事”或“小物”与“大境界”、“大内容”或“大主题”的关系。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 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

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

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

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

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

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

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

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

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

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

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

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

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

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

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

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其表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

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E。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

1、对诗词词句的准确理解。高考对古诗词的鉴赏,实际上是一种简单鉴赏,即对诗句内容的准确理解。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弄清楚诗词句的表层意义,然后再进行深入地理解。

2、对全诗(词)主旨的概括,即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

和概括。

3、分析作者的态度。即对某个事物的态度、某个人物态度、某种历史态度、某个社会态度、对人生的态

度等等的分析。态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诗(词)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借助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

4、评价诗歌的意义。即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

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数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写杨柳的丰姿,写其生长的环境,是否有所寄寓?试作分析。

答:这首咏物诗,抒发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注释]出自南唐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频,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

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 ,只言行路远。”

这首诗的第三句“春风无限潇湘意”中的“意”是什么“意”?

答:这个“意”,表现了诗人怀念“骚人”之情,也包含了“骚人”寄寓诗中的怀念作者之意。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① 身:竦身。②绦镟:绦,系鹰用的丝绳;镟:转轴。③轩楹:(堂前廊柱),此指画鹰的

悬桂之地。④“何当”句,含希望之意。

此诗写画上的鹰,呼之欲出,试说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怎样一种志向?

答:这首诗,写于杜甫年青时。诗中的鹰,充满“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它表现了诗人充满青春

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语言平易,试举例说明。

答:“我家”二字,亲切之中含有洒脱自豪的韵味。

2、试对第三、四句表现的诗人情操进行评价。

答:“不要人夸”两句表达了孤芳自赏。不向世俗献媚的忠贞、纯洁的操守。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王昭君

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注释]①汉主,指汉元帝。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不肯以黄金贿赂宫中画师毛延寿,故毛延寿怀恨在

心,故意丑画王昭君,使其不得汉元帝宠幸。待她自请远嫁时,元帝方知其品貌非凡,但后悔已迟,于是

在昭君走后,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②妍媸:美丑。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全方位的诠释

答:1、从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产生的结果看,谴责了贿赂之行。2、从毛延寿丑画王昭君看,谴责小人

残害忠良。3、谴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鹿门山,隐逸圣地。②庞公:汉末隐士庞德。

诗中时空顺序十分清楚,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诗中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江汉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

路。这自然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全诗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活动在伊犁河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

1、诗中的“静”字用得很好,试结合全诗,说说这个“静”,好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静”字,写出了边关和平宁静的生活,它把今日的和平和昔时战乱作了明暗交织的对比。

并与下句“销”挽合,写出了战争阴狸消散净尽,日月光华照彻寰宇的景象。

2、试分析全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唱入云的和平统一的颂歌。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为什么用得好?

答:“自”是“自由自在,自得共乐。逍遥自在”之意。诗人连用两个字表现了坦荡淡泊的胸怀。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

象征社会风浪。结尾两句,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练习。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虚实相生”是诗歌的常用手法,试说说《长安秋望》实景与虚景。

答:实景有“楼”“天”“南山”,虚景有“秋色”。

2、试比较两首诗所写景物的共同特点。

答:2、这两首诗,所写景物气势健举,意境高远。如杜诗无尘的“镜天”(象明镜一样的天空)王诗“依

山尽”的“白日”,“入海流”的“黄河”。

3、《登鹳雀楼》比《长安秋望》写得更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 王诗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诗中巧妙地蕴含着哲理。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石蟊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扬花更飘荡,扬花只是一春忙。

1、本诗寓动于静、静中有动体现在哪两个词上?试作分析。

答:1、“弄”,描写了柳枝在怡荡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动态,“满”写出了柳絮过去、现在飞落的过程,静中

有动。

2、诗人化虚为实,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描绘之中。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花名,即辛夷花。这两种植物都是初夏的常见之物。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写出景物怎样的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最后两句怎样抒怀?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怀?

答:写出了景物清幽、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诗人志

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词后三个小题。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

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个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注释]①三吴:古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属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东部一带。②参差:形

容房屋高低大小不齐。③天堑:此指钱塘江。④珠玑:指珍珠宝物。⑤重湖:西湖分里湖外湖两区。⑥羌

管:笛子。⑦弄:吹奏。⑧泛:漂浮。⑨高牙:大官的仪仗队伍。⑩图:描绘。凤池:借指朝廷。

1、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江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太平景象。

2、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勾画出特征,对赞美钱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试举一例说明。

答:如选取不同季节的“桂花”“荷花”,均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的景物;“三秋”点明桂花飘香的季节,

“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色。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匠心?

答:①呼应开头,使首尾相合;总括全篇,突出地赞美题旨。②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权的“政绩”,

表颂扬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①觳皱:有皱纹的纱。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依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本词上片极写繁花盛开、蜂蝶争喧的景象,表现出对春意昂然的春天的无比陶醉。着一“闹” 字,

运用通感手法,化静为动,把春景的绚丽、春天的活力点染得极为生动。。

2、古今许多论者在充分肯定词的上片,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的同时,对全词的基调和主旨的

评价却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本词上片写春天的绚丽景色却有独到之处,但下片却不能相称,用了一些陈词滥调,充满了追逐欢乐

的庸俗情趣,如“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笑千金轻一笑”,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消极人生态度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

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以当筵虎士,

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释]①秋事促西风:意即“西风促秋事”。②地:助词。③关河:山河。④衰翁:作者自称。⑤虎士:指

在场的将领岳德。⑥云中:可解释为地名。汉时云中是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边郡,魏尚、李广都曾在此击

溃匈奴的军队。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哪两层

意思?

答: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的年岁大。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3、作者在词中主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处境?

答:报国无门和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的处境。 十五、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元)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

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注释]①庙宇:指宗庙社稷。②旌节:朝迁使臣所持的符节。③士夫:泛指人民。④丘陵:指祖宗陵墓。

⑤銮舆:天子的车驾,这里代指天子。

1、以青史留名;“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二句的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的嫉恨,最终被陷害至死 。

2 描写岳飞惨遭杀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谴责了投降派的罪恶。

3、简析结尾“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三句的含义和特色。

答:这三句把作者对岳飞的深切缅怀之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寓于形象的画面之中,给人留下无限回

味的余地。

十六、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

采茶歌 四时佳兴(春)

(元)钟嗣成

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 天气氤氲,花柳精

神。驾香轮,弛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 叹芳辰,已三分,

二分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 怕黄昏。

[注释]① 残腊:残冬。②社日:农家祭祀土神的日子,在春分前后。③中和:即中和节,在农历二

月初一。④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⑤东君:指春神。

1、这首曲子从诗人情绪的转换和意境的营造上可以分为三个乐章,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 乐章的主要内

容。

答:(1)描写春到人间的步履匆匆。(2)描写春日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3)极写春归的寂寞和惜春的

叹息。

2、“东风北岸冰消尽”中的“东风”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东风”吹向“北岸冰消尽”?

答:“东风”指“春风”。河的北岸向阳,而且春风容易吹到,所以作者这样说。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字词用得极为精妙。任选一个字作赏析。

答:“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出”突出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

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

美的身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一种盎然生气。

2、词的下片描绘了诗人自我形象,试对这一形象作分析。

答:“白发戴花”句,活画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人生”句写失意的苦闷和排遣苦闷的方式。而

这些把一个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太守”形象表现得极为突出。统领以下词句的作用;表现了词人对东

坡的怀念和归耕东坡的感情。

山水诗:清新优美 田园诗:恬淡宁谧 咏史诗:雄浑壮阔 送别诗:依依不舍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羁旅行役诗:深沉凄凉 宫廷诗:缠绵婉转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i):沙漠。

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

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

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

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

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

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

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

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

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

含蓄蕴藉,耐 人寻味。

【思想感情】: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诗

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但是大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确定

的,特别是0所选的小诗,其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中国0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

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1994年《菊花》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

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

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 是人生哲理

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 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 光。诗歌的思想内

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中所写

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思想感情

0考查的主要有三点: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大雁—思归、羌笛—思乡、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一失意等);③抒

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2)内容主旨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①借景物抒情;②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0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伤时

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为功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忧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代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

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 梦 令

严 蕊

道 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诗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要循序渐近。

第(1)题的三问是互相关联的。这个典故是不陌生的。而第3问“由此可知”是题眼,从《桃花源记》

而悟出这首词写的是 桃花。

第(2)题要求就感情和写法作出评价,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只好仅从自己读诗的感受写起。

【答案】(1)武陵人偶入桃源一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

(2)词人以桃花自况,表现自己内心高洁脱俗。首二句自问自答,设置悬念,又将桃花外形划出来,似梨似杏。第三句则承首二句而来,说桃花的色,有红有白,一株双色,煞是别致,叠字简炼地刻画了桃花的外部形状。第四句则宕开一笔,描写桃花的性情,别有情味,可见此花与众不同。以上四句由外到内,刻画了桃花形象,但并无一语道破此花究为何花,让人入其彀中。“曾记,曾记”语言反复似提醒,似告诉,谜底似将揭开,但仍琵琶遮面,用语亲切可人。末句则借陶文典故,言其出身。此花原非尘世俗物,自有高洁之致。全词咏叹桃花,从其形,从其色,从其性,从其格,咏物实是自言心性,自己不仅美丽可人,而且性情高洁。

【例2】

【双调】蟾宫 曲·怀古

查 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1)“霸业成空,遗恨无穷”中的“恨”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未尾两 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是却是人尽皆知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具有元曲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元曲的特点,但因为用填空题型 ,所以难度是不大的。

【 答案】(1)遗憾

(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 消极无为

(3)诸葛亮(或孔明) 姜太公(或吕尚) 雅俗共赏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先找出原诗中的“小景”、“小事”或“小物”,再找出与之相应的“大境

界 ”、“大内容”或“大主题”;然后再具体分析“小景”、“小事”或“小物”与“大境界”、“大内容”或“大主题”的关系。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 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相关内容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刘 向 福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 ...

  •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 一.意象与意境 1.知识准备--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 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

  •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 意境分析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 ...

  • 诗歌鉴赏知识点
  • 一.诗歌鉴赏的形象: A. 知识点:(一)景物形象(意象):内涵固定性.丰富性 常见的意象含义: 1. 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2. 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脍.捣衣.双鲤 3. 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夕阳 4. 抒怀类: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 5. 闲适类: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自己整理打印版)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杨传益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 ...

  •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一.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方法指导学生,学生合作探究诗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先对考试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 二.一丝不苟话考纲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 ...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________鉴赏古代诗词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了解高考考纲 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 ...

  • 鉴赏诗歌的形象
  •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情分析--把握高考之脉 新课标<考试大纲>表述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考点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1)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 ...

  • 高考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 考什么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 ...

  • 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说课稿
  • <形象鉴赏之人物形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象鉴赏中人物形象> 考点阐释:2012年考纲对此部分的要求是,能够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情分析:高考对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