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简介

邓子恢

邓子恢(1896.8.17—1972.12.10),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邓建中。

生于福建龙岩东肖区龙泉乡泉井村。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曾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回国。五四运动后,曾于1921年在龙岩参与组织进步青年团体“奇山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与组织江西崇义县“五一”暴动,随后回龙岩,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1928年3月与郭滴人等领导龙岩后田农民起义。4月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后到永定参与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农民运动。7月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7军19师57团党代表。1929年3月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组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配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入闽作战,并参与领导创建闽西苏区。同年7月主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3月起,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闽西红军学校政治委员和红12军政治委员,致力于闽西苏区和红军的建设。1930年10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闽西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部长。先后到闽中、闽东、闽西地区发动与领导农民运动,整顿红军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财政人民委员。主持建立和统一中央苏区的财政制度,制定发展苏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返回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后任副主席,与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闽西地区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37年7月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闽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达成该地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协议。1938年3月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2支队由闽西开赴皖南后,留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部长,坚决贯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协助张云逸等率部向东发展,开创淮南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0年3月在来安县半塔集组织指挥不足千人的部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韩德勤部8个团的进攻。同年5月参与组建淮南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兼任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4师政治委员和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共淮北区委员会书记。在1942年冬季反“扫荡”中,与师长彭雪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率主力部队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迂回转战33天,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后参与指挥山子头等战役。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华中解放区的建设,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945年冬起先后参与组织指挥高邮、苏中、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到山东,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参与领导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在渤海地区与张云逸组建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军民支援前线。1948年5月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淮海战役后方支前的组织工作。1949年3月被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解放中南的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中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参与领导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的斗争。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曾被选为中共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年12月10日病逝于北京。著有《龙岩被压迫阶级的现状及其出路》(1926)、《福建抗战的基本问题》(1937)、《新四军怎样做政治工作》(1938)、《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合著,1959)等。

邓子恢

邓子恢(1896.8.17—1972.12.10),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邓建中。

生于福建龙岩东肖区龙泉乡泉井村。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曾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回国。五四运动后,曾于1921年在龙岩参与组织进步青年团体“奇山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与组织江西崇义县“五一”暴动,随后回龙岩,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1928年3月与郭滴人等领导龙岩后田农民起义。4月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后到永定参与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农民运动。7月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7军19师57团党代表。1929年3月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组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配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入闽作战,并参与领导创建闽西苏区。同年7月主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3月起,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闽西红军学校政治委员和红12军政治委员,致力于闽西苏区和红军的建设。1930年10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闽西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部长。先后到闽中、闽东、闽西地区发动与领导农民运动,整顿红军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财政人民委员。主持建立和统一中央苏区的财政制度,制定发展苏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返回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后任副主席,与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闽西地区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37年7月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闽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达成该地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协议。1938年3月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2支队由闽西开赴皖南后,留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部长,坚决贯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协助张云逸等率部向东发展,开创淮南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0年3月在来安县半塔集组织指挥不足千人的部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韩德勤部8个团的进攻。同年5月参与组建淮南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兼任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4师政治委员和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共淮北区委员会书记。在1942年冬季反“扫荡”中,与师长彭雪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率主力部队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迂回转战33天,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后参与指挥山子头等战役。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华中解放区的建设,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945年冬起先后参与组织指挥高邮、苏中、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到山东,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参与领导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在渤海地区与张云逸组建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军民支援前线。1948年5月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淮海战役后方支前的组织工作。1949年3月被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解放中南的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中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参与领导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的斗争。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曾被选为中共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年12月10日病逝于北京。著有《龙岩被压迫阶级的现状及其出路》(1926)、《福建抗战的基本问题》(1937)、《新四军怎样做政治工作》(1938)、《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合著,1959)等。


相关内容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简介
  •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 ...

  • 中国林业工程部队第二师(四野156师)简介
  • 第四野战军43军156师的前身是1948年1月28日由吉林军区基干武装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6师,同年8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11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为第156师,邓克明任师长.该师是一支以朝鲜族为大多数的朝汉族混合部队,该师部队军政素质较好,战斗力较强. 156师下属466团的前 ...

  • 女儿眼中的邓子恢
  •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老农-- 没有乡亲们支持就没有今天 我(本文口述者邓小燕)上小学时,父亲(即邓子恢,1896―1972年, ...

  • 郦道元人物简介
  • 郦道元人物简介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 ...

  • 中国自留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 [文章编号]1009-3729(2011)05-0091-06��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5793.htm �� [摘 要]自留地最先出现在东北.山西等老解放区一些农民自发的合作化运动中,1950年代末取得合法地位,此后经历了"大跃进" ...

  • 中国共产党中央地方局
  • 中国共产党中央地方局历任书记 中央北方局书记:李大钊(1924-1925).王荷波(1927).贺昌(1930-1933).孔原(1933-1935).高文华(1935-1936).刘少奇(1936-1938).杨尚昆(1938-1942).彭德怀(1942-1943).邓小平(1943-1945) ...

  • 农业合作化
  •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 ...

  •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
  • 私营工商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的高潮迅速在全国掀起. 图为参加公私合营的上海市工商界代表 北京市各界2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图为农民代表向毛泽东献报喜信 195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五年或 ...

  • 高三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 高三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姆渡氏族与半坡氏族的文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