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董国良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

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 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 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 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产业聚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收稿日期:2005-11-30

配套把长三角地区制度改革引向深入。上海是该区域的中心,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商业等因素,上海正如同北京一样,逐渐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中心,成为各大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的总部基地。江浙也不断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的经济合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随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长三角内部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彼此协调趋向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近几年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渐渐消失,受长三角的强力竞争,珠三角出现了外资转移,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新一轮的动力重组。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2003年以来,随着《CEPA 》相继签署,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如果能抓住这一先机,珠三角必将迎来经济再次起飞。

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实力相对前二者较弱,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分工合作体制障碍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消失,进入可行性操作阶段,

作者简介:董国良,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不均衡。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紧随其后。作为该区域中心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电子、电气、生物医药、各类服务业等,在产业群内位置上升,并渐成主导产业。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实力,近几年后发优势明显,从2001年开始增长程度高于北京,目前就该区域整体而言,主要实现经济更紧密、开放、协调,整体经济实力提升。

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果长期依靠大规模的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 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 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

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下去。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调整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推进西部的改革开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仅为8.51%,而东部为69.88%,全国平均为50.14%,1998-2002年间,西部的对外贸易总量仅占全国的3%-4%,且呈下降趋势。目前西部对外开放度低,整体上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同时,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比例一直居全国最高,国有经济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西部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在西部这种落后地方,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公务员相对工资较高,工作稳定,握有权力,因而西部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内在膨胀力量,可见,今后几年,西部地区要改善发展环境,尤其要改善西部的软环境。在国企改革、改组、改造方面,在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方面,也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西部大开发首先应成为西部大改革、大开放。

第二,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生活设施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西部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计算,西部12个省份中,除陕西外,全部为知识发展低水平地区,有4个地区的知识发展处于极低水平,全国后8位全部在西部。西藏的知识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贵州为38%,知识资源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大量研究显示,投资于人,教育、卫生是最有效的投资,因此,西部开发应该重点帮助西部的“三农”,从改善其生产、生活设施、增加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投入,使西部农民分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从缩小西部的城乡差距入手,缩小东西部差距。

第三,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西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及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均如此。受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着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大开发取得

部工业化、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西部地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据测算,目前农产品加工系数,东部地区高达1.58,而西部地区仅为0.41;西部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09%,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8%,东部分别为45.34%和70.32%。如果西部资源的深加工系数能达到全国水平,则西部经济的增加值将会成倍增长。第四,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目前城镇化率仅为22.3%,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达40%以上,这与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一致,西部的农牧民人口稀少、分散,自然条件差,据现行的人口布局来修路,拉电、通广播电视、办教育和医疗,成本太高效率低下。比较可行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城镇化,对人口聚集。这样可以改善生活条件,降低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

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及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工程的相继完工,西部地区现已具备经济起飞的优势因素。反观东部,虽然也在高速增长,但部分因素正在对传统产业在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约束,如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上升,江浙粤地区2004年的民工荒就是例证。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加工业向原料产地的转移,现在成为了可能,如:新疆优质的棉花,丰富的矿物资源,绿色美味的肉蛋奶等农产品,对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具有很大引力,其他西部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出和优势资源,如:内蒙古的乳品制造业、毛纺织业;甘肃的石油制品业、普通机械修理业等等。东部地区近几年商业用地地价不断上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加,本地消费者对传统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传统工业品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向西部转移;再者东部三大经济圈面临着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国际制造水平竞争力的挑战,他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传统产业实行强制转移或淘汰,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规模扩张的机会,可以通过对西部条件好的工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产总规模,实现传统产品的制造能力西部转移。

目前,西部正加强改善并创造更优越的投资市场与投资渠道。

第一,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第二,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国家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对中亚、南亚国家的开放,极大促进了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在西部地区创业投资有所得税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是一路绿灯,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随着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改善,快捷的交通为东部产业投资者向西部转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西部的原料、产成品也可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报关出口。有价值商机讯息可以在西部中小城市及时获得,西部地区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各种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向西部扩散,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信息软环境,所有这些原来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

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事实上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超过70%的行业有124个,超过50%的有157个,反观中西部地区,中部份额超过50%的仅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仅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仅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另外,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约在70%以上,出口的支持、产业集聚效应、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对外资的吸收等因素是形成东部地区与出口密切相关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不利、资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首先发展的只能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与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已变为西部吸引投资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策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

条件。

(责任编辑:姚兰)

Abstract :Pass for eastern center-west region economic whole development condition for score Xi reach , east region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 takes the 65% of GDP more, east region is faced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ing, Cheng the challenge and task that receives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f high technology , there is also industrial identical problem, the region of central section develops speed in last few years to fall behind east and west , west region develops in last few years fast, every index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higher than nation-wide average level , west big development is strategic to be faced with important adjustment problem, west region has caught Cheng receiv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east region and form self to compare the estate of advantage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good fortune.

Key words: Economy is enclosed;Industrial structure;Estate shifts

(上接32页) 参考文献

[1] 杨明洪.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J]. 商业研究,2002,(2):17~18 .

[2]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 管理现代化,2001,(4):37~40. [3] 任啸.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的现实选择[J]. 福建论坛,2002,(1):27~29.

Abstract : Since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peed is s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pollutive and environmental , can not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our country can only develop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The necessary strategic measure of our country that realize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vigorously; Establish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prote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 the prospering the nation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advantage of manpower resource fully.

Key words: New to industrialize;It is informativ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董国良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

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 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 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 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产业聚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收稿日期:2005-11-30

配套把长三角地区制度改革引向深入。上海是该区域的中心,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商业等因素,上海正如同北京一样,逐渐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中心,成为各大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的总部基地。江浙也不断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的经济合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随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长三角内部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彼此协调趋向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近几年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渐渐消失,受长三角的强力竞争,珠三角出现了外资转移,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新一轮的动力重组。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2003年以来,随着《CEPA 》相继签署,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如果能抓住这一先机,珠三角必将迎来经济再次起飞。

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实力相对前二者较弱,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分工合作体制障碍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消失,进入可行性操作阶段,

作者简介:董国良,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不均衡。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紧随其后。作为该区域中心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电子、电气、生物医药、各类服务业等,在产业群内位置上升,并渐成主导产业。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实力,近几年后发优势明显,从2001年开始增长程度高于北京,目前就该区域整体而言,主要实现经济更紧密、开放、协调,整体经济实力提升。

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果长期依靠大规模的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 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 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

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下去。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调整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推进西部的改革开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仅为8.51%,而东部为69.88%,全国平均为50.14%,1998-2002年间,西部的对外贸易总量仅占全国的3%-4%,且呈下降趋势。目前西部对外开放度低,整体上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同时,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比例一直居全国最高,国有经济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西部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在西部这种落后地方,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公务员相对工资较高,工作稳定,握有权力,因而西部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内在膨胀力量,可见,今后几年,西部地区要改善发展环境,尤其要改善西部的软环境。在国企改革、改组、改造方面,在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方面,也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西部大开发首先应成为西部大改革、大开放。

第二,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生活设施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西部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计算,西部12个省份中,除陕西外,全部为知识发展低水平地区,有4个地区的知识发展处于极低水平,全国后8位全部在西部。西藏的知识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贵州为38%,知识资源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大量研究显示,投资于人,教育、卫生是最有效的投资,因此,西部开发应该重点帮助西部的“三农”,从改善其生产、生活设施、增加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投入,使西部农民分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从缩小西部的城乡差距入手,缩小东西部差距。

第三,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西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及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均如此。受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着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大开发取得

部工业化、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西部地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据测算,目前农产品加工系数,东部地区高达1.58,而西部地区仅为0.41;西部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09%,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8%,东部分别为45.34%和70.32%。如果西部资源的深加工系数能达到全国水平,则西部经济的增加值将会成倍增长。第四,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目前城镇化率仅为22.3%,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达40%以上,这与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一致,西部的农牧民人口稀少、分散,自然条件差,据现行的人口布局来修路,拉电、通广播电视、办教育和医疗,成本太高效率低下。比较可行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城镇化,对人口聚集。这样可以改善生活条件,降低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

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及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工程的相继完工,西部地区现已具备经济起飞的优势因素。反观东部,虽然也在高速增长,但部分因素正在对传统产业在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约束,如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上升,江浙粤地区2004年的民工荒就是例证。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加工业向原料产地的转移,现在成为了可能,如:新疆优质的棉花,丰富的矿物资源,绿色美味的肉蛋奶等农产品,对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具有很大引力,其他西部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出和优势资源,如:内蒙古的乳品制造业、毛纺织业;甘肃的石油制品业、普通机械修理业等等。东部地区近几年商业用地地价不断上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加,本地消费者对传统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传统工业品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向西部转移;再者东部三大经济圈面临着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国际制造水平竞争力的挑战,他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传统产业实行强制转移或淘汰,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规模扩张的机会,可以通过对西部条件好的工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产总规模,实现传统产品的制造能力西部转移。

目前,西部正加强改善并创造更优越的投资市场与投资渠道。

第一,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第二,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国家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对中亚、南亚国家的开放,极大促进了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在西部地区创业投资有所得税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是一路绿灯,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随着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改善,快捷的交通为东部产业投资者向西部转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西部的原料、产成品也可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报关出口。有价值商机讯息可以在西部中小城市及时获得,西部地区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各种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向西部扩散,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信息软环境,所有这些原来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

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事实上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超过70%的行业有124个,超过50%的有157个,反观中西部地区,中部份额超过50%的仅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仅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仅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另外,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约在70%以上,出口的支持、产业集聚效应、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对外资的吸收等因素是形成东部地区与出口密切相关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不利、资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首先发展的只能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与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已变为西部吸引投资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策报告[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

条件。

(责任编辑:姚兰)

Abstract :Pass for eastern center-west region economic whole development condition for score Xi reach , east region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 takes the 65% of GDP more, east region is faced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ing, Cheng the challenge and task that receives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f high technology , there is also industrial identical problem, the region of central section develops speed in last few years to fall behind east and west , west region develops in last few years fast, every index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higher than nation-wide average level , west big development is strategic to be faced with important adjustment problem, west region has caught Cheng receiv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east region and form self to compare the estate of advantage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good fortune.

Key words: Economy is enclosed;Industrial structure;Estate shifts

(上接32页) 参考文献

[1] 杨明洪.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J]. 商业研究,2002,(2):17~18 .

[2]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 管理现代化,2001,(4):37~40. [3] 任啸.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的现实选择[J]. 福建论坛,2002,(1):27~29.

Abstract : Since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peed is s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pollutive and environmental , can not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our country can only develop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The necessary strategic measure of our country that realize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vigorously; Establish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prote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 the prospering the nation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advantage of manpower resource fully.

Key words: New to industrialize;It is informativ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关内容

  • 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行业调查分析及发 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603A8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 ...

  • 2016年建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中国建材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 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83153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

  • 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园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 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67891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 ...

  • 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浅析
  • [摘要]近年来,绿色信贷被国家重视,并由银监会下达发展绿色金融指示.某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在绿色信贷业务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就.本文以绿色信贷在该行东西部发展的不同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行内绿色信贷业务对比分析,得出当前的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 ...

  •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搜集了从1998年到2007年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倍差分法,得出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以及贸易.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在排除样本选择偏误和小样本偏误干扰的前提下,西部地区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较为显著地 ...

  • 2017年软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97978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软件行业研究报告(2017年软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注重指导 企业或投资者了解 ...

  •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张光全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本溪117008) [摘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分配差距状况与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 差异是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

  •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 者 段婕 系 别 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 业 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 级 09 风险管理 学 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 聂霞 导师职称 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 ...

  •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6期(总第154期) 2010年11月 财 经 论 丛 CollectedEssaysonFinanceandEconomics No.6(General,No.154) Nov.2010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黎翠梅,武蔷薇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本文从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