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 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 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 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 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 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 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 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关键词:文化翻译;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 03-0087-03

Abstract :M eaning s ar 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ntex t , w hich bears the pr ag matic cultur e . T 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ncepts of co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 ur e , establishes the tr anslato r -center ed a daptation theo-r etical framew or k in humanistic netwo rks of tr anslatio n pr ocess to analyze the pra gmatic cult ur e in the dy namic m ulti-dimensio nal contex t including lit erat ur e tr anslatio n, o ver seas-or iented publicity tr anslat ion and tour ism mater ial translatio n thro ugh a dapting to the lang uag e str uct ur e, mind, so cial w or ld, phy sical wo rld, m aking the tar ge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 agmat ic v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ur ce lang uag e . Key words :culture tr anslation ; co nt ext   1. 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 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 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 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 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 语旨, 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 语式, 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 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 情景语境, 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 文本语境, 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 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为交际语境和境, 而态存在, 展而不断发展更新, 而就给定的; 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 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 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 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 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 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

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

因素分析的结合, 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 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 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 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 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 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 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 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 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 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 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 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 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平衡两者的关系, 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 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 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 做出语境假设, 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 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 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做

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明示, 同时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 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 选择最佳的译语。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 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 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 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 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 顺应性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 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成功的译文是原交际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接受者的要求或阅读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的吻合, 体现原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3. 语境顺应的文化取向

V erschur en 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 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 将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 给我们翻译学中语境的研究带来了新鲜空气。V er -schuren 认为, 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 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 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 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 体现跨学科性特征。Ver schur en 的语言选择综观使人们全面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复杂性, 同时也为探讨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 源语文本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 述者(即译者) 在理解过程中, 当然要顺应源语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 但在翻译时, 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时代的时间环境, 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 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 这样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时间的顺应性说明了“重译”的必要性。其次, 化语境的密切关系看, 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 就要适应特定的语境条件, 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交关系等, 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 并相应采取翻译策略。再者, , 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 而且有变异性。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 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 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中的语言选择, 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多维语境下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文化能力, 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意识形态、读者的感受等等。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 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 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 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 译者的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一般情况下, 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 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 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 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 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 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 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 也可以是对原

语文化赞同, 吸收原语文化的精髓。翻译活动不单单是文化表层内容的横向移植, 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 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因此译者在从事这种活动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资源、认知图式、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的理解, 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并对其翻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 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 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 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理解原文, 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 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化因素, 我们引入关联—顺应选择论, 并在这一框架下讨论语用文化在多维语境下的转译。维索尔伦从跨学科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性概念与生物学的“顺应”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 也是可行的。目前为止已有人对各种各样受到较多限制的语言现象进行过较多局部性的顺应论描写和解释(V er schuren, 1999) 。  4. 语境融合的文化翻译

4. 1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en 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 而且也并不限于谈话双方, 还包括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篇内衔接(co hesion) 指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篇际制约(inter -t ext ualit y) 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线性序列(sequencing ) 指顺应性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因素, 例如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变化, 做出不同的选择。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 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T o pro mot 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 S. r elat ions,

China needs to kno w the U nited States bet ter and vice v ersa.

汉语为了加强语气, 有时为了求得句子平衡或出于修辞考虑, 往往使用重复, 但英译不必如此, 应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信息传递出来, 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

4. 2心理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en 把心理语境的顺应看作语用学研究的顺应论的重要因素。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而交际中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交际另一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把原文中每一句话都看成是某一个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 来顺应当时的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

今天饭菜不好, 请多包涵。来, 先干一杯。

这是中国人在家招待客人时的客套话, 以表示热情、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但如果按照字面翻译, 西方客人难以理解。为此, 翻译时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 依据语境进行文化调节, 传递出符合中国与西方人心理的信息。此句可以译为:

T hey are best dishes we'r e able t o prepar e. P lease make yo urself at home. N ow , to ever yo ne, cheers!

4. 3社交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顺应无处不在。翻译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 也就是说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而在所有社交世界的因素中, 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翻译活动中我们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 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 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要顺应这种原文的社交语境, 注意既翻译出它的真实含义, 还要考虑到我国的预期读者的社交语境对这个词语的要求, 那就是必须使读者能够理解。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老舍:《柳家大院》)

在具体的社交语境中, 译者必须追索原语的信息与语用的用意, 体会原语隐含的情感。本句中的“三孙子”在字面上是一个亲属的称谓, 但在尊卑关系严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三孙子”无疑是刻毒的话语, 译者顺应原语的感情意义与社交目的, 用西方特色表示诅咒语“be hang ed ”转译, 较好地表达了原语语用含义——嘲弄与鄙薄的感情色彩。

4. 4物理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翻译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 它包括有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的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身体姿势、手势, 以及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V er -schueren 的语境顺应理论却给在不同的深层文化语境中求得间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不管是什么译语, 译者都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第三、四句的译文为:

O nly an o ld fisherm an in a lo nely bo at , A 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 ver ed w ith snow. (许渊冲, 1988)

这首诗堪称“诗情画意”的经典杰作, 它构建的形象格外鲜明生动, 通过诗景中的时空, 暗寓作者在险恶环境中保持高洁人格和崇高理想的形象。三、四句译文移植原语的形象, 虽然简化了原诗形象, 但在不影响形象主体的条件下顺应了语言表达的接受性, 体现整体艺术效果。同时, 我们发觉一些惯用表达法如成语等, 体现一定的语用文化特征, 若套译可以较好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例如:A bsence makes the hear t gr ow fo nder . (越是不见越想念。) Y ou can't have yo ur cake and eat it t oo . (两者不可兼得。) Yo u ca n't t each a n o ld dog new t ricks. (年逾花甲不堪教。) 这些例子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些例子的翻译从不同时空上取得了原语文化的深层次上的间接表现等值。

4. 5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文化呈现文化趋同和文化差异共存的态势。不同文化在这一态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的交叉、

碰撞和冲突,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过程中。这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这要求译者要顺应语境的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策略性的处理, 翻译原语的语用文化。例如, 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 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的。因而, 译者要努力顺应汉语的文化特点, 将其艺术性体现在译文之中。同时注意原语与译语的认知与思维的差异, 把握文化中的语用意向。例如:

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 ”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Chair man M ao talked with Chen's w ife. He w as t o kno w that they had a ha ppy ho me life.

在中国的文化中, 长辈或上司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 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 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直译, 就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所以, 译者可采用间接、模糊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5. 结语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为文化的翻译, 语用学翻译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转换, 更注重语言内外的意义转换。我们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在翻译中的转译, 目的让我们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为了更好地平衡双语的文化倾向, 我们强调翻译过程的平等对话, 以译者为中心, 关注翻译中多维语境、交际者智力、认知以及语言隐含的文化等因素对语用文化翻译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多维语境顺应的关联, 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和认知效果, 为语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多维语境顺应论认为, 译语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下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一个不断优化译语的选择过程。语用文化的翻译在不同的多维语境的融合中, 译者必须发挥其中心的作用, 才能把握和平衡文化的取向, 顺应社会语言网络下的各要素, 保证跨文化、跨国际交流的成功。我们将多维语境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 为翻译学提供新的视角, 对推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起积极的意义。 *本文曾得到广东商学院曾文雄教授的指点, 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Vers churen, J. Under standing P rag matics [M ]. London:Arnold ,

1999.

[2]Sperber, D. &W ils on , D. R elev 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 -tion [M ]. Oxford :Blackw ell , 1995.

[3]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陈春华. [J]. , 2003(2). [5]冯广艺. 语境适应论[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6]西稹光正. 语境研究论文集[C ].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作者简介:杨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文化与翻译, 商务英语。

收稿日期 2005-09-06责任编校 薛旭辉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 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 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 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 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 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 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 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关键词:文化翻译;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 03-0087-03

Abstract :M eaning s ar 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ntex t , w hich bears the pr ag matic cultur e . T 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ncepts of co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 ur e , establishes the tr anslato r -center ed a daptation theo-r etical framew or k in humanistic netwo rks of tr anslatio n pr ocess to analyze the pra gmatic cult ur e in the dy namic m ulti-dimensio nal contex t including lit erat ur e tr anslatio n, o ver seas-or iented publicity tr anslat ion and tour ism mater ial translatio n thro ugh a dapting to the lang uag e str uct ur e, mind, so cial w or ld, phy sical wo rld, m aking the tar ge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 agmat ic v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ur ce lang uag e . Key words :culture tr anslation ; co nt ext   1. 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 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 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 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 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 语旨, 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 语式, 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 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 情景语境, 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 文本语境, 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 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为交际语境和境, 而态存在, 展而不断发展更新, 而就给定的; 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 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 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 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 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 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

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

因素分析的结合, 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 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 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 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 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 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 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 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 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 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 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 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 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平衡两者的关系, 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 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 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 做出语境假设, 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 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 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做

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明示, 同时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 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 选择最佳的译语。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 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 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 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 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 顺应性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 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成功的译文是原交际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接受者的要求或阅读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的吻合, 体现原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3. 语境顺应的文化取向

V erschur en 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 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 将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 给我们翻译学中语境的研究带来了新鲜空气。V er -schuren 认为, 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 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 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 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 体现跨学科性特征。Ver schur en 的语言选择综观使人们全面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复杂性, 同时也为探讨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 源语文本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 述者(即译者) 在理解过程中, 当然要顺应源语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 但在翻译时, 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时代的时间环境, 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 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 这样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时间的顺应性说明了“重译”的必要性。其次, 化语境的密切关系看, 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 就要适应特定的语境条件, 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交关系等, 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 并相应采取翻译策略。再者, , 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 而且有变异性。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 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 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中的语言选择, 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多维语境下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文化能力, 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意识形态、读者的感受等等。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 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 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 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 译者的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一般情况下, 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 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 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 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 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 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 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 也可以是对原

语文化赞同, 吸收原语文化的精髓。翻译活动不单单是文化表层内容的横向移植, 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 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因此译者在从事这种活动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资源、认知图式、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的理解, 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并对其翻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 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 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 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理解原文, 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 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化因素, 我们引入关联—顺应选择论, 并在这一框架下讨论语用文化在多维语境下的转译。维索尔伦从跨学科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性概念与生物学的“顺应”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 也是可行的。目前为止已有人对各种各样受到较多限制的语言现象进行过较多局部性的顺应论描写和解释(V er schuren, 1999) 。  4. 语境融合的文化翻译

4. 1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en 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 而且也并不限于谈话双方, 还包括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篇内衔接(co hesion) 指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篇际制约(inter -t ext ualit y) 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线性序列(sequencing ) 指顺应性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因素, 例如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变化, 做出不同的选择。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 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T o pro mot 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 S. r elat ions,

China needs to kno w the U nited States bet ter and vice v ersa.

汉语为了加强语气, 有时为了求得句子平衡或出于修辞考虑, 往往使用重复, 但英译不必如此, 应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信息传递出来, 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

4. 2心理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en 把心理语境的顺应看作语用学研究的顺应论的重要因素。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而交际中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交际另一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把原文中每一句话都看成是某一个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 来顺应当时的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

今天饭菜不好, 请多包涵。来, 先干一杯。

这是中国人在家招待客人时的客套话, 以表示热情、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但如果按照字面翻译, 西方客人难以理解。为此, 翻译时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 依据语境进行文化调节, 传递出符合中国与西方人心理的信息。此句可以译为:

T hey are best dishes we'r e able t o prepar e. P lease make yo urself at home. N ow , to ever yo ne, cheers!

4. 3社交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顺应无处不在。翻译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 也就是说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而在所有社交世界的因素中, 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翻译活动中我们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 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 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要顺应这种原文的社交语境, 注意既翻译出它的真实含义, 还要考虑到我国的预期读者的社交语境对这个词语的要求, 那就是必须使读者能够理解。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老舍:《柳家大院》)

在具体的社交语境中, 译者必须追索原语的信息与语用的用意, 体会原语隐含的情感。本句中的“三孙子”在字面上是一个亲属的称谓, 但在尊卑关系严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三孙子”无疑是刻毒的话语, 译者顺应原语的感情意义与社交目的, 用西方特色表示诅咒语“be hang ed ”转译, 较好地表达了原语语用含义——嘲弄与鄙薄的感情色彩。

4. 4物理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翻译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 它包括有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的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身体姿势、手势, 以及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V er -schueren 的语境顺应理论却给在不同的深层文化语境中求得间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不管是什么译语, 译者都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第三、四句的译文为:

O nly an o ld fisherm an in a lo nely bo at , A 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 ver ed w ith snow. (许渊冲, 1988)

这首诗堪称“诗情画意”的经典杰作, 它构建的形象格外鲜明生动, 通过诗景中的时空, 暗寓作者在险恶环境中保持高洁人格和崇高理想的形象。三、四句译文移植原语的形象, 虽然简化了原诗形象, 但在不影响形象主体的条件下顺应了语言表达的接受性, 体现整体艺术效果。同时, 我们发觉一些惯用表达法如成语等, 体现一定的语用文化特征, 若套译可以较好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例如:A bsence makes the hear t gr ow fo nder . (越是不见越想念。) Y ou can't have yo ur cake and eat it t oo . (两者不可兼得。) Yo u ca n't t each a n o ld dog new t ricks. (年逾花甲不堪教。) 这些例子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些例子的翻译从不同时空上取得了原语文化的深层次上的间接表现等值。

4. 5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文化呈现文化趋同和文化差异共存的态势。不同文化在这一态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的交叉、

碰撞和冲突,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过程中。这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这要求译者要顺应语境的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策略性的处理, 翻译原语的语用文化。例如, 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 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的。因而, 译者要努力顺应汉语的文化特点, 将其艺术性体现在译文之中。同时注意原语与译语的认知与思维的差异, 把握文化中的语用意向。例如:

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 ”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Chair man M ao talked with Chen's w ife. He w as t o kno w that they had a ha ppy ho me life.

在中国的文化中, 长辈或上司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 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 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直译, 就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所以, 译者可采用间接、模糊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5. 结语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为文化的翻译, 语用学翻译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转换, 更注重语言内外的意义转换。我们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在翻译中的转译, 目的让我们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为了更好地平衡双语的文化倾向, 我们强调翻译过程的平等对话, 以译者为中心, 关注翻译中多维语境、交际者智力、认知以及语言隐含的文化等因素对语用文化翻译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多维语境顺应的关联, 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和认知效果, 为语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多维语境顺应论认为, 译语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下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一个不断优化译语的选择过程。语用文化的翻译在不同的多维语境的融合中, 译者必须发挥其中心的作用, 才能把握和平衡文化的取向, 顺应社会语言网络下的各要素, 保证跨文化、跨国际交流的成功。我们将多维语境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 为翻译学提供新的视角, 对推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起积极的意义。 *本文曾得到广东商学院曾文雄教授的指点, 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Vers churen, J. Under standing P rag matics [M ]. London:Arnold ,

1999.

[2]Sperber, D. &W ils on , D. R elev 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 -tion [M ]. Oxford :Blackw ell , 1995.

[3]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陈春华. [J]. , 2003(2). [5]冯广艺. 语境适应论[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6]西稹光正. 语境研究论文集[C ].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作者简介:杨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文化与翻译, 商务英语。

收稿日期 2005-09-06责任编校 薛旭辉


相关内容

  • 顺应论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 摘 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内容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外宣中存在一些问题.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以钧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译者应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音译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外宣翻译,提高外 ...

  •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_论语_
  • 第26卷第2期Vol.26No.2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年4月 Apr.2010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论语> 李昕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 ...

  • 元语用意识分析
  • 元语用意识视角下的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的分 析 摘要:元语用意识是顺应论框架下的理论,人们在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元语用意识的支配.一般情况下,话语中元语用意识的高低与话语产生的语效成正比.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受到广泛好评,本文通过从元语用意识角度出发,对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 ...

  • 多重视角下的_创造性叛逆_解读
  • 新乡学院学报第32016年7月3卷 第7期 Vol.33 o.7JournalofXinxianUniversitJul.2016 N gy 创造性叛逆"解读多重视角下的" 吴秀群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自提出之日起,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肯定它, ...

  •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翻译
  • 2007年第12期(总第64期) 职业圈 ZHIYEQUAN NO.12.2007 (CumulativetyN0.64)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翻译 黄艳峰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这些 ...

  •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
  • 上海翻译 20llNo.4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 邹彦群 满 颖 孟艳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键词为"公示语"和"标识语"的文章为统计源,从论文发表时段.理论依托.错误类别.翻译策略.误译原因 ...

  • 被操控的翻译
  • 摘 要: "十年"文革的语境变量充满了政治角力和阶级革命.本文借助勒费维尔操控论中的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观,描述在当权赞助人即"文革"集团的干预下,以"反帝反封"和"斗资批修"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及"革命性第 ...

  •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探 ...

  • 近年部分院校硕士论文题目
  • 近年部分院校硕士论文题目 这里收集了近年来部分院校硕士论文的题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CNKI).由于保护版权尊重知识产权的要求,没有得到中国期刊网或者论文作者的授权,语言文化翻译网站不能提供全文,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论文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以及论文提交时间,以便于读者查找.需要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