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东扩及对欧洲均势的影响

作者:邹传锋

世界经济研究 1995年09期

   冷战后,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欧洲原有的力量均势开始失衡,使得东欧地区出现大片所谓的‘权力真空’地带。被两极体制压抑了几十年的形形色色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和领土纠纷纷纷抬头,在欧洲东部引发了危机和冲突,并点燃了几处战火,其中以波黑内战为典型,从而形成了威胁欧洲和平的新热源。传统的欧洲安全机制如北约和西欧联盟因限于原先的使命和势力范围,对平抑东欧的动乱和冲突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使得‘集体安全’机制失灵。同时,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扩张主义色彩日渐浓厚,这也使美国和西欧盟国担心俄罗斯重新染指东欧。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94年初正式提出了北约东进战略,旨在把原华约集团中的一些东欧国家纳入北约的框架之内,把北约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东欧,从而促进欧洲东部的稳定,防止那里的动乱和冲突波及到西欧及遏制俄罗斯恢复帝国的野心。为了不过分刺激俄罗斯,美国又抛出了所谓的‘和平伙伴计划’,作为正式加入北约组织的过渡,并力邀俄罗斯参加该计划。作为原苏联主要后继国的俄罗斯,虽然已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仍然企图在欧洲发挥地区大国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北约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东欧的意图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俄罗斯的威胁。而欧洲的另一主要力量欧洲联盟则对北约的东进战略持矛盾态度;一方面希望北约的东进能稳定东欧的局势;另一方面,又害怕俄罗斯的过激反应会对欧洲安全造成更严重地威胁。因此,西欧国家并不希望北约过快扩大,认为应采取稳妥和谨慎的方式进行,视俄罗斯的反应而定。

   不管怎样,北约的东扩是美国和西欧已确立的战略,它的最终走向取决于美、欧、俄三方战略较量的最终结果。北约的东进战略表明了西方竭力在建立新的欧洲安全机制和安全格局上欲取得战略先手的意图。北约的东进态势和俄罗斯作出的反应将对欧洲安全形势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在欧洲形成新一轮的均势。

  

   一、欧洲的安全形势和北约的新使命

   冷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解放’了的东欧国家进入西方阵营抱有很大希望,认为这是把东欧(除俄罗斯外)彻底纳入西方势力范围的好时机,所以它们大力支持东欧国家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为此,西方国家除了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之外,还提供了不少按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希望以此来彻底改造东欧国家的社会与经济体制,使它们成为“自由共同体”的一员。

   然而,由于东欧国家在战后几十年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滞后性和政府的低效率所遗留的痼疾一时难以消除,加上西方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休克疗法”对东欧国家经济正常运转的损害,使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并不顺利。东欧国家面着政局动荡,经济失衡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困境,并且,国内的社会,宗教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可能使这些国家有崩溃的危险。使欧洲形势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

   美国和西欧虽然不愿看到东国家形势恶化,但由于本身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东欧提供类似“马歇尔计划”那样大规模和卓有成效的援助,再者东欧国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机制与西方截然不同,所谓的“东方马歇尔”计划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东欧国家经历过“改革”的磨难之后,人民对所谓的“民主”力量失去了信心,转而支持主张实行强硬和稳妥政策和措施的政党,这样原共产党又成了许多国家政府和议会中的主要力量。原共产党上台执政后,西方国家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影响力逐渐减少,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那么冷战后西方对东欧推行的政策和付诸的努力有可能彻底破灭和失败。

   在东欧国家局势动荡和前南斯拉夫危机难以解决的形势下,美国提出北约东进战略,有其深刻的战略背景和战略意图。

   首先,东扩战略的实施将使美国和西欧一度削弱的共同安全纽带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再度强化,从而为美国冷战后继续主导欧洲事务奠定基础。

   其次,能够满足东欧国家的安全感,促进东欧的稳定,使东欧的形势不再恶化和逆转。

   再次,实行机能的转变,从对抗高强度、大规模和单一的威胁转向应付低强度、多方位和复杂的地区冲突和危机,从而在欧洲建立起预防危机、干预危机和消除危机的机制。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遏制俄罗斯重建势力范围的扩张势头,防止东欧再次落入俄罗斯手中。

   然而,无论北约东扩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都势必会造成俄罗斯的不满与疑虑。因此北约东扩的具体时机、方式、步骤和对象不得不根据东欧形势的演变和俄罗斯的反应而定。

  

   二、可供选择的北约东扩之路

   北约的东扩如何进行一直是西方讨论的主题。如何在东扩过程中把俄罗斯作出的反应可能形成的危害减低到最少程度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美国兰德公司的防务专家为北约的东扩设计了三条不同的道路,每条道路的选择都根据不同的理由、假设、方式、时机和使命。

   1、缓进之路。东欧国家先加入欧洲联盟,然后再加入北约。这条道路的选择设想俄罗斯对东欧国家的威胁不是迫在眉睫,东欧国家充分的时间首先满足加入欧盟的政治与经济条件,然后,北约的安全网再扩展到东欧。这条道路的优点是对俄罗斯刺激不大,因为东欧加入欧盟至少需要十年到二十年时间,加入北约所需的时间更长。然而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即不难马上满足东欧人的安全感,有可能使东欧国家的政局动荡和经济不稳进一步恶化。从美国的立场来看,这条道路把北约扩大的决定权交给了欧盟使美国和北约显得被动和消极。当然西欧国家肯定欢迎这一方案,因为欧盟在安全事务上的作用将会大大增强。

   2、促进稳定之路。立即把东欧国家吸收进北约,充分满足它们的安全感,使东欧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以利于扩大西方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影响。促进稳定之路可使美国在北约东扩上掌握主动权,但它有可能在促进东欧稳定的同时,却势必会刺激到俄罗斯,俄罗斯必将作出强烈的反应,使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不信任感加深,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危机。

   3、危机反应之路。东扩时机的确定主要根据俄罗斯今后的表现。如果俄罗斯扩张主义政策抬头,对东欧的威胁加剧,那么马上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抗衡俄罗斯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确保东欧国家的安全。如果俄罗斯对内继续实行民主化与自由化政策,对外进一步加强与西方的合作,向“正常”国家演变,那么北约就不急于扩大,甚至不必扩大,因为东欧国家所面临的威胁消除了。

   克林顿政府目前比较倾向于第三条道路,因为美国既可掌握决定东扩时机的主动权,又不必过分刺激俄罗斯。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危机反应”战略事实上是让俄罗斯掌握了北约东扩的主动权,因为北约的是否东扩要看俄罗斯表现好坏。万一俄罗斯局势恶化,北约可能作不出及时反应,东欧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北约将在战略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无论北约选择哪一条道路,俄罗斯的反应始终是西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应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始终持毫不妥协的反对态度。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不管其理由是什么,事实上就是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应该承认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心有其现实的根据,因为西方同俄国的关系自1993年底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之后,已逐渐出现裂痕。

   冷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与俄罗斯的关系一度异常密切。西方指望在“民主斗士”叶利钦总统的领导之下,俄罗斯会抛弃它的扩张主义传统,逐步成为愿与西方世界合作的好伙伴。另外西方在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和防止核扩散上也需要俄罗斯的大力协作。因此美国和西欧的东方政策的重心始终放在俄罗斯身上,奉行‘俄罗斯优先’的原则。

   俄罗斯在独立后,为急切期望加入西方阵营,争取成为发达国家中一员,最初采取的也是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俄罗斯希望在美欧的帮助之下,尽快完成向“民主国家”转变的过渡期,并享有一个全球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事与愿违,局势的发展却与双方的初衷相离。自1994年起,西方与俄罗斯都觉察到对方并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彼此的不信任感却日益加深。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根本的因素是战略利益的冲突。

   西方认为俄罗斯的表现越来越不合自己的胃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遭受严重挫折后,受西方青睐的一批俄国民主派领导人几乎都下了台,而代之以稳健和保守的切尔诺·梅尔金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因此大大削弱了西方对俄决策的影响力。俄罗斯的改革也陷于停滞状态,使西方改造俄罗斯的愿望几乎成了泡影。

   然而,让美国和西欧更不安的是1993年底俄国议会选举后出现的反西方倾向。持强烈民族主义态度的自由民主党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党之后,其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声称要恢复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和作用,矛头直指西方,尤其是美国。日氏的观点和主张在日益沮丧和失落的俄罗斯人中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影响力。另外俄共也逐渐壮大,已成为俄罗斯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向受宠爱的叶利钦也因国内政局的影响,开始利用民族主义的大旗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的一系列不和谐音,正是叶利钦为了证明自己在西方面前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多次动用武力来执行所谓的“维和”使命,表明了它要保持对原苏联地区的控制和影响的决心。俄罗斯一再声称对境外的俄罗斯人的命运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它随意干涉邻国的内政找到了“合法”的借口。

   面对俄罗斯强硬的对外政策,西方把北约扩展到俄罗斯脚下以遏制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至少不能让东欧再回到俄罗斯的怀抱,否则西方在冷战后赢得的一切可能全部失去。

   叶利钦对北约东扩的敌视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苏联帝国崩溃后,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弱了,它只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发挥作用。然而北约东扩一旦成为事实,它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前景也难保证,这是叶利钦决难容忍的。俄罗斯认为北约是冷战的工具,应当解散或在欧安会框架下发挥作用,并主张冷战后欧洲安全应由现成的全欧安全组织欧安会负责,利用其在欧安会中较大的影响力,以取得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美国和西欧并不理会俄罗斯加强欧安会的主张,只是反复强调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威胁,并邀请俄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反对北约东扩无效的情形下,俄罗斯声称要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以抗衡北约的东扩。这些反措施包括加快独联体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和建立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这样,在欧洲地区,又隐约出现了东西方大集团对峙的迹象,从而将形成新的欧洲安全格局。

  

   四、欧洲新一轮均势

   欧洲未来安全格局的走向从北约东扩的态势和俄罗斯表示要采取的相应措施中已初露端倪,即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一些东欧国家在内的北约集团与以俄罗斯为首的由一些独联体国家组成的集团相对峙的局面,重新出现两个势力集团和两个势力范围。

   欧洲的战略格局之所以会向对立的趋势发展是源于西方国家同俄罗斯之间相互不信任感的加深利益冲突的加剧。历史上,西方基督教社会与以俄罗斯为主的由斯拉夫人组成的东正教社会从未真正友好相处过,也缺乏交流。冷战后,双方最初的热情掩盖了彼此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对俄罗斯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政策的抬头产生了警惕,由此提出了北约东扩,以威慑和遏制俄罗斯,使其不能对西欧构成重大威胁。

   同样,俄罗斯从对西方的幻想中清醒后,也怀疑西方对它的真实意图。不容否认,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俄政策就其实质而言是利用俄罗斯,而不是鼓励和支持它发挥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对于美国和其盟友的这种做法,任何一个真正俄罗斯人都不会甘心,俄罗斯人能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尊严。因此,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建立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抗衡北约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是能否把北约的东扩与俄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称之为‘冷战’?暂且不能,至少目前不能。

   首先是因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太弱,它还缺乏与西方实行高强度对抗的能力,对西方的威胁虽然有,但还不算太严重,不致重演美苏高度对抗的场面。

   其次,双方的内部并不紧密一致,缺少明确的对外战略和目标。在北约的内部,美欧之间存在争夺欧洲主导权的矛盾,因此美欧在对俄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而在独联体国家内,与俄罗斯离心的倾向也存在。因此东西方之间不可能做到如北约和华约在冷战中的同仇敌忾。

   再次,冷战后出现的集团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成员的之间的相互安全,维持集团内部的稳定。其威慑对方集团的功能虽有,但只处于次要地位。

   最后,俄罗斯与西方矛盾虽有增加趋势,但一时还到不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双方在销毁核武器,防止核扩散和维持欧洲安全上还有共同需要,因此双方合作的余地还有。再说美俄都不愿承担重开冷战的罪名,也无力进行新冷战。

   如果欧洲再度出现两大集团,划分出两个势力范围,那么欧洲将出现新的均势,形成新的安全格局,而欧洲的形势也会逐步稳定下来。均势是欧洲国际政治中的传统观念,是指多方势力在一定结构下的平衡。冷战后美国和西欧占压倒一切的优势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并不合乎欧洲的传统。而占优势的西方国家对东欧和俄罗斯一直以胜利者的恣态自居,对它们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甚少,却动不动把自己设想好的方案和计划塞给对方,企图按自己的意图改造东欧,这种政治的上的幼雅和轻率不仅没能加快东欧的变革,反而激化了各种危机,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并激发了东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对西方傲慢态度的反感。俄罗斯抛弃对西方的幻想走自己的路,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对西方一边倒政策反思的结果。俄罗斯人解决俄罗斯的事正是大多数觉悟过来的俄罗斯人经过痛苦的经历而得出的结论。

   俄罗斯已于6月初正式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这是一个好迹象。这表明俄罗斯正与西方一起奠定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为双方真诚地展开交流和对话寻找合适的途径,这对欧洲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如果听任美俄各自国内一些喜欢冷战、愿意回到冷战的政客所鼓吹的对抗趋势发展的话,那么在欧洲大陆展开新一轮冷战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新的冷战更具危险性,因为当前的欧洲地区还有许多未确定归宿的‘权力真空’地带。对这些地区的任何争夺,都可能使冷战失控而引发‘热战’。因此,希望保持欧洲长久和平的人民有权利要求西方和俄罗斯采取冷静与克制的态度对待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以客观和现实的方式解决欧洲的危机和冲突,使欧洲能和平的跨入二十一世纪。

作者:邹传锋

世界经济研究 1995年09期

   冷战后,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欧洲原有的力量均势开始失衡,使得东欧地区出现大片所谓的‘权力真空’地带。被两极体制压抑了几十年的形形色色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和领土纠纷纷纷抬头,在欧洲东部引发了危机和冲突,并点燃了几处战火,其中以波黑内战为典型,从而形成了威胁欧洲和平的新热源。传统的欧洲安全机制如北约和西欧联盟因限于原先的使命和势力范围,对平抑东欧的动乱和冲突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使得‘集体安全’机制失灵。同时,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扩张主义色彩日渐浓厚,这也使美国和西欧盟国担心俄罗斯重新染指东欧。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94年初正式提出了北约东进战略,旨在把原华约集团中的一些东欧国家纳入北约的框架之内,把北约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东欧,从而促进欧洲东部的稳定,防止那里的动乱和冲突波及到西欧及遏制俄罗斯恢复帝国的野心。为了不过分刺激俄罗斯,美国又抛出了所谓的‘和平伙伴计划’,作为正式加入北约组织的过渡,并力邀俄罗斯参加该计划。作为原苏联主要后继国的俄罗斯,虽然已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仍然企图在欧洲发挥地区大国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北约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东欧的意图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俄罗斯的威胁。而欧洲的另一主要力量欧洲联盟则对北约的东进战略持矛盾态度;一方面希望北约的东进能稳定东欧的局势;另一方面,又害怕俄罗斯的过激反应会对欧洲安全造成更严重地威胁。因此,西欧国家并不希望北约过快扩大,认为应采取稳妥和谨慎的方式进行,视俄罗斯的反应而定。

   不管怎样,北约的东扩是美国和西欧已确立的战略,它的最终走向取决于美、欧、俄三方战略较量的最终结果。北约的东进战略表明了西方竭力在建立新的欧洲安全机制和安全格局上欲取得战略先手的意图。北约的东进态势和俄罗斯作出的反应将对欧洲安全形势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在欧洲形成新一轮的均势。

  

   一、欧洲的安全形势和北约的新使命

   冷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解放’了的东欧国家进入西方阵营抱有很大希望,认为这是把东欧(除俄罗斯外)彻底纳入西方势力范围的好时机,所以它们大力支持东欧国家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为此,西方国家除了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之外,还提供了不少按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希望以此来彻底改造东欧国家的社会与经济体制,使它们成为“自由共同体”的一员。

   然而,由于东欧国家在战后几十年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滞后性和政府的低效率所遗留的痼疾一时难以消除,加上西方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休克疗法”对东欧国家经济正常运转的损害,使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并不顺利。东欧国家面着政局动荡,经济失衡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困境,并且,国内的社会,宗教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可能使这些国家有崩溃的危险。使欧洲形势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

   美国和西欧虽然不愿看到东国家形势恶化,但由于本身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东欧提供类似“马歇尔计划”那样大规模和卓有成效的援助,再者东欧国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机制与西方截然不同,所谓的“东方马歇尔”计划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东欧国家经历过“改革”的磨难之后,人民对所谓的“民主”力量失去了信心,转而支持主张实行强硬和稳妥政策和措施的政党,这样原共产党又成了许多国家政府和议会中的主要力量。原共产党上台执政后,西方国家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影响力逐渐减少,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那么冷战后西方对东欧推行的政策和付诸的努力有可能彻底破灭和失败。

   在东欧国家局势动荡和前南斯拉夫危机难以解决的形势下,美国提出北约东进战略,有其深刻的战略背景和战略意图。

   首先,东扩战略的实施将使美国和西欧一度削弱的共同安全纽带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再度强化,从而为美国冷战后继续主导欧洲事务奠定基础。

   其次,能够满足东欧国家的安全感,促进东欧的稳定,使东欧的形势不再恶化和逆转。

   再次,实行机能的转变,从对抗高强度、大规模和单一的威胁转向应付低强度、多方位和复杂的地区冲突和危机,从而在欧洲建立起预防危机、干预危机和消除危机的机制。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遏制俄罗斯重建势力范围的扩张势头,防止东欧再次落入俄罗斯手中。

   然而,无论北约东扩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都势必会造成俄罗斯的不满与疑虑。因此北约东扩的具体时机、方式、步骤和对象不得不根据东欧形势的演变和俄罗斯的反应而定。

  

   二、可供选择的北约东扩之路

   北约的东扩如何进行一直是西方讨论的主题。如何在东扩过程中把俄罗斯作出的反应可能形成的危害减低到最少程度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美国兰德公司的防务专家为北约的东扩设计了三条不同的道路,每条道路的选择都根据不同的理由、假设、方式、时机和使命。

   1、缓进之路。东欧国家先加入欧洲联盟,然后再加入北约。这条道路的选择设想俄罗斯对东欧国家的威胁不是迫在眉睫,东欧国家充分的时间首先满足加入欧盟的政治与经济条件,然后,北约的安全网再扩展到东欧。这条道路的优点是对俄罗斯刺激不大,因为东欧加入欧盟至少需要十年到二十年时间,加入北约所需的时间更长。然而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即不难马上满足东欧人的安全感,有可能使东欧国家的政局动荡和经济不稳进一步恶化。从美国的立场来看,这条道路把北约扩大的决定权交给了欧盟使美国和北约显得被动和消极。当然西欧国家肯定欢迎这一方案,因为欧盟在安全事务上的作用将会大大增强。

   2、促进稳定之路。立即把东欧国家吸收进北约,充分满足它们的安全感,使东欧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以利于扩大西方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影响。促进稳定之路可使美国在北约东扩上掌握主动权,但它有可能在促进东欧稳定的同时,却势必会刺激到俄罗斯,俄罗斯必将作出强烈的反应,使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不信任感加深,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危机。

   3、危机反应之路。东扩时机的确定主要根据俄罗斯今后的表现。如果俄罗斯扩张主义政策抬头,对东欧的威胁加剧,那么马上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抗衡俄罗斯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确保东欧国家的安全。如果俄罗斯对内继续实行民主化与自由化政策,对外进一步加强与西方的合作,向“正常”国家演变,那么北约就不急于扩大,甚至不必扩大,因为东欧国家所面临的威胁消除了。

   克林顿政府目前比较倾向于第三条道路,因为美国既可掌握决定东扩时机的主动权,又不必过分刺激俄罗斯。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危机反应”战略事实上是让俄罗斯掌握了北约东扩的主动权,因为北约的是否东扩要看俄罗斯表现好坏。万一俄罗斯局势恶化,北约可能作不出及时反应,东欧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北约将在战略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无论北约选择哪一条道路,俄罗斯的反应始终是西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应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始终持毫不妥协的反对态度。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不管其理由是什么,事实上就是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应该承认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心有其现实的根据,因为西方同俄国的关系自1993年底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之后,已逐渐出现裂痕。

   冷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与俄罗斯的关系一度异常密切。西方指望在“民主斗士”叶利钦总统的领导之下,俄罗斯会抛弃它的扩张主义传统,逐步成为愿与西方世界合作的好伙伴。另外西方在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和防止核扩散上也需要俄罗斯的大力协作。因此美国和西欧的东方政策的重心始终放在俄罗斯身上,奉行‘俄罗斯优先’的原则。

   俄罗斯在独立后,为急切期望加入西方阵营,争取成为发达国家中一员,最初采取的也是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俄罗斯希望在美欧的帮助之下,尽快完成向“民主国家”转变的过渡期,并享有一个全球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事与愿违,局势的发展却与双方的初衷相离。自1994年起,西方与俄罗斯都觉察到对方并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彼此的不信任感却日益加深。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根本的因素是战略利益的冲突。

   西方认为俄罗斯的表现越来越不合自己的胃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遭受严重挫折后,受西方青睐的一批俄国民主派领导人几乎都下了台,而代之以稳健和保守的切尔诺·梅尔金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因此大大削弱了西方对俄决策的影响力。俄罗斯的改革也陷于停滞状态,使西方改造俄罗斯的愿望几乎成了泡影。

   然而,让美国和西欧更不安的是1993年底俄国议会选举后出现的反西方倾向。持强烈民族主义态度的自由民主党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党之后,其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声称要恢复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和作用,矛头直指西方,尤其是美国。日氏的观点和主张在日益沮丧和失落的俄罗斯人中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影响力。另外俄共也逐渐壮大,已成为俄罗斯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向受宠爱的叶利钦也因国内政局的影响,开始利用民族主义的大旗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的一系列不和谐音,正是叶利钦为了证明自己在西方面前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多次动用武力来执行所谓的“维和”使命,表明了它要保持对原苏联地区的控制和影响的决心。俄罗斯一再声称对境外的俄罗斯人的命运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它随意干涉邻国的内政找到了“合法”的借口。

   面对俄罗斯强硬的对外政策,西方把北约扩展到俄罗斯脚下以遏制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至少不能让东欧再回到俄罗斯的怀抱,否则西方在冷战后赢得的一切可能全部失去。

   叶利钦对北约东扩的敌视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苏联帝国崩溃后,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弱了,它只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发挥作用。然而北约东扩一旦成为事实,它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前景也难保证,这是叶利钦决难容忍的。俄罗斯认为北约是冷战的工具,应当解散或在欧安会框架下发挥作用,并主张冷战后欧洲安全应由现成的全欧安全组织欧安会负责,利用其在欧安会中较大的影响力,以取得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美国和西欧并不理会俄罗斯加强欧安会的主张,只是反复强调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威胁,并邀请俄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反对北约东扩无效的情形下,俄罗斯声称要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以抗衡北约的东扩。这些反措施包括加快独联体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和建立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这样,在欧洲地区,又隐约出现了东西方大集团对峙的迹象,从而将形成新的欧洲安全格局。

  

   四、欧洲新一轮均势

   欧洲未来安全格局的走向从北约东扩的态势和俄罗斯表示要采取的相应措施中已初露端倪,即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一些东欧国家在内的北约集团与以俄罗斯为首的由一些独联体国家组成的集团相对峙的局面,重新出现两个势力集团和两个势力范围。

   欧洲的战略格局之所以会向对立的趋势发展是源于西方国家同俄罗斯之间相互不信任感的加深利益冲突的加剧。历史上,西方基督教社会与以俄罗斯为主的由斯拉夫人组成的东正教社会从未真正友好相处过,也缺乏交流。冷战后,双方最初的热情掩盖了彼此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对俄罗斯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政策的抬头产生了警惕,由此提出了北约东扩,以威慑和遏制俄罗斯,使其不能对西欧构成重大威胁。

   同样,俄罗斯从对西方的幻想中清醒后,也怀疑西方对它的真实意图。不容否认,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俄政策就其实质而言是利用俄罗斯,而不是鼓励和支持它发挥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对于美国和其盟友的这种做法,任何一个真正俄罗斯人都不会甘心,俄罗斯人能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尊严。因此,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建立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抗衡北约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是能否把北约的东扩与俄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称之为‘冷战’?暂且不能,至少目前不能。

   首先是因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太弱,它还缺乏与西方实行高强度对抗的能力,对西方的威胁虽然有,但还不算太严重,不致重演美苏高度对抗的场面。

   其次,双方的内部并不紧密一致,缺少明确的对外战略和目标。在北约的内部,美欧之间存在争夺欧洲主导权的矛盾,因此美欧在对俄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而在独联体国家内,与俄罗斯离心的倾向也存在。因此东西方之间不可能做到如北约和华约在冷战中的同仇敌忾。

   再次,冷战后出现的集团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成员的之间的相互安全,维持集团内部的稳定。其威慑对方集团的功能虽有,但只处于次要地位。

   最后,俄罗斯与西方矛盾虽有增加趋势,但一时还到不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双方在销毁核武器,防止核扩散和维持欧洲安全上还有共同需要,因此双方合作的余地还有。再说美俄都不愿承担重开冷战的罪名,也无力进行新冷战。

   如果欧洲再度出现两大集团,划分出两个势力范围,那么欧洲将出现新的均势,形成新的安全格局,而欧洲的形势也会逐步稳定下来。均势是欧洲国际政治中的传统观念,是指多方势力在一定结构下的平衡。冷战后美国和西欧占压倒一切的优势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并不合乎欧洲的传统。而占优势的西方国家对东欧和俄罗斯一直以胜利者的恣态自居,对它们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甚少,却动不动把自己设想好的方案和计划塞给对方,企图按自己的意图改造东欧,这种政治的上的幼雅和轻率不仅没能加快东欧的变革,反而激化了各种危机,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并激发了东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对西方傲慢态度的反感。俄罗斯抛弃对西方的幻想走自己的路,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对西方一边倒政策反思的结果。俄罗斯人解决俄罗斯的事正是大多数觉悟过来的俄罗斯人经过痛苦的经历而得出的结论。

   俄罗斯已于6月初正式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这是一个好迹象。这表明俄罗斯正与西方一起奠定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为双方真诚地展开交流和对话寻找合适的途径,这对欧洲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如果听任美俄各自国内一些喜欢冷战、愿意回到冷战的政客所鼓吹的对抗趋势发展的话,那么在欧洲大陆展开新一轮冷战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新的冷战更具危险性,因为当前的欧洲地区还有许多未确定归宿的‘权力真空’地带。对这些地区的任何争夺,都可能使冷战失控而引发‘热战’。因此,希望保持欧洲长久和平的人民有权利要求西方和俄罗斯采取冷静与克制的态度对待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以客观和现实的方式解决欧洲的危机和冲突,使欧洲能和平的跨入二十一世纪。


相关内容

  •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学案
  •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2)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 ...

  • 孙德刚: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
  • 内容提要:联盟理论一直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充满悖论.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认为均势是联盟形成的关键;以沃尔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则认为威胁平衡是联盟构建的动因;冷战结束后,面对联盟特征所呈现的变化,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从功能和文化 ...

  • 历史~总结世界史
  •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 ...

  • 战后国际关系史
  • 战后国际关系史 思考题 1. 何谓"冷战",试述冷战的缘起. 2. 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其出台背景. 3. 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4. 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区别. 5. 试对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 6. 试析北约组织的形成及意义. 7. 试析社会主义阵 ...

  • 评论:科索沃战争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令对南斯拉夫实施空中打击,震惊世界的科索沃战争牵动了世界的神经. 显然,对中国及其他非北约国家而言,如果北约肢解南斯拉夫的企图得逞,则美国及其盟国就可能将这一模式在亚太及其他地区进一步应用,以打击对其控制世界有"威胁"的国家. 20世纪的美 ...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加强中央集权,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进行的一场内战.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 ...

  • 冷战中的对峙_冷战中的对峙 的教学设计
  •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徐子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 下册的第14课,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 "冷战政策&quo ...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一)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2.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3.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4.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邻国的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 ...

  • 国际关系史
  • <国际关系史专题> 第一讲绪论 一.(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 (三)国际关系史:外交与外交家 (四)课程结构安排 (一)作为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