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浅析
殷仲民.张博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
要】交易机制作为市场机制运作的核心,对增进市场交易效率有着突出的作用。我国票据市场现有交易机制
从市场质量角度分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为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借鉴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进行变革和改进。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在我国票据市场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建议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票据市场更为有效的交易机制。
【关键词】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报价驱动【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2768(2006)02一0073一03
国近年来先后设立的二板市场中也得到普通采用。
2.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在指令驱动交易机制中.市场参与者向作为价格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的指令簿提交买卖指令.指令簿上的指令按照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匹配成交.或者成为指令簿上的新指令等待成交。包括我国沪深交易所在内的许多亚洲新兴金融市场多采用指令驱动交易机制。
3.混合交易机制。混合交易机制是指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和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在不同程度上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在该交易所专营商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扮演经纪人的经纪人(broker’sbroker)和做市商双重角色。前者指佣金经纪人(commissionbroker)可以将当时价格下不能立即执行的指令移交给专营商.由其将这些指令输入限价指令簿.如果随后这些指令得到执行.专营商将从佣金经纪人处获得佣金,这类似于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后者是指某一证券的注册专营商有义务提供该证券的买卖报价并维持其交易.当买卖指令暂时失衡时有义务用自己的帐户进行交易.以弥补供需缺口.这是典型的报价驱动交易机制。
(三)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
不同交易机制的适用性在于其对金融市场质量的影响.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金融市场质量可以通过流动性、稳定性、有效性、鲁棒性、交易成本和透明度等指标加以衡量。
格拉斯和斯蒂格勒认为流动性是测量交易机制对价格影响程度的指标.是交易者在没有价格大幅度波动情况下迅速买入和卖出的能力.是既定价格水平下的最大成交能力.对流动性的测度可以通过市场宽度、市场深度、交易弹性、交易及时性和交易影响力等加以反映:稳定性是指证券价格变动的频繁度和幅度.即证券价格短期的波动程度及其调节平衡能力;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反映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或者说是信息融入价格的效率;鲁棒性(Robust)表示当一个控制系统中的参数发生摄动时,系统能否保持正常工作的一种特性或属性,描述的是指市场发展的恒定水平.即市场抵御冲击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交易成本是指完成市场交易的现实和潜在经济支出.包括确定性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两部分.前者包括交易手续费和交易
一、交易机制概述
(一)交易机制的提出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市场机制的运作被视为一个资源配置的“黑箱”.或者是简单地通过单向拍卖方式自发地实现瓦尔拉斯均衡过程。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德姆塞次(Demsetz)于1968年在《经济》杂志上发表名为《交易成本》的论文,正式奠定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并第一次将交易机制引入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认为金融市场还存在另一类非瓦尔拉斯均衡。众多实证分析和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不同交易机制下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指令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随之产生变化并对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交易机制的设计与选择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涉及“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市场价格形成机理、市场组织结构、市场交易机制及市场参与者行为等微观层面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大规模膨胀、现代电子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等现象.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交易机制研究的原动力.
(二)交易机制的内涵
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Amihud,Y,HMendleson认为现存交易机制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报价驱动交易机制(Ouote
Driven
Svstem)。二是指令驱动交易机制(0rder
Driven
System),
三是混合交易机制(}Iv疏dsvstem),即前两种机制的混合。
1.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在报价驱动交易机制中.由做市商
(marketmaker)对所做市的证券进行双向报价,并有义务在既
定的交易数量范围内以买卖报价向任何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在报价驱动交易机制下做市商有维持市场有序和稳定的责任.作为补偿做市商可以在交易中获得价差收益。该交易机制不仅在海外一些最主要证券交易所如NASDAO市场、伦敦股票交易所、法兰克福市场以及巴黎新市场等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在各
f收稿日期】2005一03一07
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
【作者简介】殷仲民(1955一),男,陕西乾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张博(1974一),男,陕西西安人,西安
73
税.后者也称执行成本,是交易过程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成本.包括买卖价差、交易时间成本和市场影响力成本;透明度是指市场信息传递的范围、速度和分布状况。包括交易前的透明性和交易后的透明性两部分。
二、票据市场交易机制现状
(一)票据市场现状
我国票据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虽几起几落.但总体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票据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所占地位不断提高.并成为货币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见表1)。
裹1
1∞9年.2004年中国票据市场交易状况
单位:亿元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2004年年度签发3840705212699161392.77万3.4万年度承兑507667001284315332年度贴现2499630017645230734.44万
龟5万
年度再贴现11501258
27789501065.24
223.7
未到期金额1595212873471.28万
1.5万贴现余额5472239520089341.02万
再贴现余额
500
1256
665
68
825
3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在我国票据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票据市场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主要反映为票据市场诚信危机导致的承兑、贴现风险,以及违背真实票据原则出现的票据空贴、空转现象和蔓延的套取以及挪用银行资金现象.先后发生的数起票据大案引起了业务和监管层面的普遍关注.有学者甚至以“票据之乱”来对此加以概括。因此.现阶段有必要针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瓶颈.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同时.对原有的票据市场交易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不断完善。
l二l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
我国票据市场按交易层次主要集中于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票据市场.前者如各家商业银行开办的票据贴现窗口.后者包括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扩大票据交换范围形成的区域性票据交换市场。在2003年6月正式开通的“中国票据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也只能作为全国性的票据市场的奠基之笔。还不具有现实、完备的交易功能和机制。在实践中,我国票据市场主要采用在柜台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物票据、手工操作模式,交易机制上可以归结为单向拍卖机制.即通过商业银行开设票据窗口、票据柜台和票据营业部模式向客户提供票据承兑和贴现服务.其实质为单向的授信和融资机制。
从交易机制角度分析.我国票据市场目前的交易方式主要反映为通过票据承兑实现的社会资金相互融通和通过贴现实现的短期贷款的票据化转变.由于目前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含转贴现)占比过高.这使得我国票据市场呈现银行信用一统天下的格局.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并没有在市场中独立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的信用基础的薄弱性和票据市场发展的脆弱性。纵观我国票据市场的起落沉浮.无不例外的与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息息相关.这种缺乏独立性和自身稳定性的市场结构.严重制约了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进程。
三、现有交易机制下票据市场质量分析
《一)流动性
我国票据市场由于采用单向报价的柜台交易方式.并且主要交易费率由国家统一规定浮动区间并缺乏弹性.因此传统的
74
流动性计量方式难以测度其流动性水平.但可以借鉴换手率.
通过票据背书次数来从一个侧面来加以反映。据2003年票据交易抽样调查显示.69.8%的票据背书次数只有1次.2次.背书5次以上的票据仅占7.1%.票据平均背书次数仅为1.76次.这表明我国目前票据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通过向银行办理贴现来完成资金融通.而通过企业间背书方式完成交易的程度仍相对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性。与此同时.相对于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发展也较为滞后,就转贴现而言.2004年其在票据市场交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4.4%.并且主要是由中小商业银行单向地转贴现票据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反映出与贴现类似的资金依赖关系:而再贴现在票据市场交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并持续快速下降.2001年再贴现规模为2778亿元.而2004年已经下降到223.7亿元.再贴现在贴现和再贴现总额中所占比重也由2001年13.6%下降到2004年的0.49%.这说明再贴现基本已经淡出了票据市场.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之后.除少量的转贴现之外。绝大多数票据都会形成沉淀并持有到期.而不再进行进一步的票据交易来盘活票据资源.从而导致市场整体交易层次和方向单一、流动性低。
(二)稳定性
我国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身缺乏独立性.票据市场交易总量和价格水平受制于诸多因素.导致市场发展过程中经常是大起大落。在1999年~2001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家商业银行采用跑马圈地式的经营策略导致市场交易总量激增.与之相伴随贴现率持续走低:而在票据市场稽查呼声渐涨的2002年以来.票据市场交易增速明显下降.并导致贴现率迅速攀升.原先较为顺畅的转贴现变得困难而再贴现交易更是呈现萎缩状态。在价格波动幅度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条件下.市场供求缺口呈现扩大的态势。
(三)有效性
我国票据市场总体上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价格管制.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出清过程是建立在供求缺口存在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变相的资金短缺和配给。在这种背景下,显据兑付风险等相关信息并不能在现行价格中反映.而更多的是在票据签发承兑等审查环节中加以反映和控制.这从一个侧面(四)鲁棒性
我国票据市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五)交易成本
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成本中确定性成本主要包括相对固性价格所含概的信息是较为有限的,而诸如出票人信誉度、票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仍旧存在着价格信息含量有限、市场有效性不足的缺陷。
还不完善.市场本身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自我修复能力较低,从控制论角度分析,该市场运行机制鲁棒性较低。~方面,这表现为票据市场对银行体系资金支持的高度依赖.当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的时候.票据市场往往获得长足的发展.反之在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背景下.票据市场发展动力和增幅明显减弱:另一方面.较低的鲁棒性也反映在对信用危机冲击的自我修复能力低下.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背景下.集中暴露的票据违规和欺诈行为一度导致票据市场发展停滞.而交易机制自身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自我修复进程缓慢.
定的票据承兑费用、贴现费用、再贴现费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的转贴现费用。从目前确定性成本水平来看.其费率水平大致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0%左右.对于资
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殷仲民, 张博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生产力研究
PRODUCTIVITY RESEARCH2006,""(2)0次
参考文献(11条)
1. Diamond Douglas. Ragurham G Rajan 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theory of Banking 2000(02)
2. Domowitz Ian Automating the price discovery proc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regulatoryimplications 1992(04)
3. 安东尼·M·桑托莫罗 金融市场、工具与结构 2000
4. 阙方平 中国票据市场:路径依赖与轨迹创新[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1999(03)5. 秦池江 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定位[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2(01)6. 孙健. 薛永玲 从制度创新看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1(07)7. 王晓春 流动性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及其机制的选择[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07)8. 黄俊辉. 王浣尘 不同交易机制之比较研究 2001(12)
9. 李晖 交易机制市场绩效评价与发展二板市场的机制选择[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2(06)10. 王秀丽 中国票据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2003(11)
11. 张从文 票据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期刊论文]-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1(08)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张博. ZHANG Bo 我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解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
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票据市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锁定"状态.在制度变迁需求客观存在的同时,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但仍有必要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增加新制度的供给.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lyj200602028.aspx
授权使用: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授权号:91865204-7190-4105-bc15-9e55011017e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浅析
殷仲民.张博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
要】交易机制作为市场机制运作的核心,对增进市场交易效率有着突出的作用。我国票据市场现有交易机制
从市场质量角度分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为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借鉴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进行变革和改进。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在我国票据市场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建议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票据市场更为有效的交易机制。
【关键词】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报价驱动【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2768(2006)02一0073一03
国近年来先后设立的二板市场中也得到普通采用。
2.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在指令驱动交易机制中.市场参与者向作为价格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的指令簿提交买卖指令.指令簿上的指令按照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匹配成交.或者成为指令簿上的新指令等待成交。包括我国沪深交易所在内的许多亚洲新兴金融市场多采用指令驱动交易机制。
3.混合交易机制。混合交易机制是指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和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在不同程度上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在该交易所专营商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扮演经纪人的经纪人(broker’sbroker)和做市商双重角色。前者指佣金经纪人(commissionbroker)可以将当时价格下不能立即执行的指令移交给专营商.由其将这些指令输入限价指令簿.如果随后这些指令得到执行.专营商将从佣金经纪人处获得佣金,这类似于指令驱动交易机制;后者是指某一证券的注册专营商有义务提供该证券的买卖报价并维持其交易.当买卖指令暂时失衡时有义务用自己的帐户进行交易.以弥补供需缺口.这是典型的报价驱动交易机制。
(三)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
不同交易机制的适用性在于其对金融市场质量的影响.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金融市场质量可以通过流动性、稳定性、有效性、鲁棒性、交易成本和透明度等指标加以衡量。
格拉斯和斯蒂格勒认为流动性是测量交易机制对价格影响程度的指标.是交易者在没有价格大幅度波动情况下迅速买入和卖出的能力.是既定价格水平下的最大成交能力.对流动性的测度可以通过市场宽度、市场深度、交易弹性、交易及时性和交易影响力等加以反映:稳定性是指证券价格变动的频繁度和幅度.即证券价格短期的波动程度及其调节平衡能力;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反映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或者说是信息融入价格的效率;鲁棒性(Robust)表示当一个控制系统中的参数发生摄动时,系统能否保持正常工作的一种特性或属性,描述的是指市场发展的恒定水平.即市场抵御冲击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交易成本是指完成市场交易的现实和潜在经济支出.包括确定性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两部分.前者包括交易手续费和交易
一、交易机制概述
(一)交易机制的提出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市场机制的运作被视为一个资源配置的“黑箱”.或者是简单地通过单向拍卖方式自发地实现瓦尔拉斯均衡过程。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德姆塞次(Demsetz)于1968年在《经济》杂志上发表名为《交易成本》的论文,正式奠定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并第一次将交易机制引入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认为金融市场还存在另一类非瓦尔拉斯均衡。众多实证分析和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不同交易机制下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指令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随之产生变化并对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交易机制的设计与选择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涉及“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市场价格形成机理、市场组织结构、市场交易机制及市场参与者行为等微观层面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大规模膨胀、现代电子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等现象.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交易机制研究的原动力.
(二)交易机制的内涵
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Amihud,Y,HMendleson认为现存交易机制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报价驱动交易机制(Ouote
Driven
Svstem)。二是指令驱动交易机制(0rder
Driven
System),
三是混合交易机制(}Iv疏dsvstem),即前两种机制的混合。
1.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在报价驱动交易机制中.由做市商
(marketmaker)对所做市的证券进行双向报价,并有义务在既
定的交易数量范围内以买卖报价向任何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在报价驱动交易机制下做市商有维持市场有序和稳定的责任.作为补偿做市商可以在交易中获得价差收益。该交易机制不仅在海外一些最主要证券交易所如NASDAO市场、伦敦股票交易所、法兰克福市场以及巴黎新市场等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在各
f收稿日期】2005一03一07
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
【作者简介】殷仲民(1955一),男,陕西乾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张博(1974一),男,陕西西安人,西安
73
税.后者也称执行成本,是交易过程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成本.包括买卖价差、交易时间成本和市场影响力成本;透明度是指市场信息传递的范围、速度和分布状况。包括交易前的透明性和交易后的透明性两部分。
二、票据市场交易机制现状
(一)票据市场现状
我国票据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虽几起几落.但总体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票据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所占地位不断提高.并成为货币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见表1)。
裹1
1∞9年.2004年中国票据市场交易状况
单位:亿元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2004年年度签发3840705212699161392.77万3.4万年度承兑507667001284315332年度贴现2499630017645230734.44万
龟5万
年度再贴现11501258
27789501065.24
223.7
未到期金额1595212873471.28万
1.5万贴现余额5472239520089341.02万
再贴现余额
500
1256
665
68
825
3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在我国票据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票据市场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主要反映为票据市场诚信危机导致的承兑、贴现风险,以及违背真实票据原则出现的票据空贴、空转现象和蔓延的套取以及挪用银行资金现象.先后发生的数起票据大案引起了业务和监管层面的普遍关注.有学者甚至以“票据之乱”来对此加以概括。因此.现阶段有必要针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瓶颈.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同时.对原有的票据市场交易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不断完善。
l二l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
我国票据市场按交易层次主要集中于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票据市场.前者如各家商业银行开办的票据贴现窗口.后者包括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扩大票据交换范围形成的区域性票据交换市场。在2003年6月正式开通的“中国票据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也只能作为全国性的票据市场的奠基之笔。还不具有现实、完备的交易功能和机制。在实践中,我国票据市场主要采用在柜台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物票据、手工操作模式,交易机制上可以归结为单向拍卖机制.即通过商业银行开设票据窗口、票据柜台和票据营业部模式向客户提供票据承兑和贴现服务.其实质为单向的授信和融资机制。
从交易机制角度分析.我国票据市场目前的交易方式主要反映为通过票据承兑实现的社会资金相互融通和通过贴现实现的短期贷款的票据化转变.由于目前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含转贴现)占比过高.这使得我国票据市场呈现银行信用一统天下的格局.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并没有在市场中独立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的信用基础的薄弱性和票据市场发展的脆弱性。纵观我国票据市场的起落沉浮.无不例外的与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息息相关.这种缺乏独立性和自身稳定性的市场结构.严重制约了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进程。
三、现有交易机制下票据市场质量分析
《一)流动性
我国票据市场由于采用单向报价的柜台交易方式.并且主要交易费率由国家统一规定浮动区间并缺乏弹性.因此传统的
74
流动性计量方式难以测度其流动性水平.但可以借鉴换手率.
通过票据背书次数来从一个侧面来加以反映。据2003年票据交易抽样调查显示.69.8%的票据背书次数只有1次.2次.背书5次以上的票据仅占7.1%.票据平均背书次数仅为1.76次.这表明我国目前票据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通过向银行办理贴现来完成资金融通.而通过企业间背书方式完成交易的程度仍相对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性。与此同时.相对于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发展也较为滞后,就转贴现而言.2004年其在票据市场交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4.4%.并且主要是由中小商业银行单向地转贴现票据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反映出与贴现类似的资金依赖关系:而再贴现在票据市场交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并持续快速下降.2001年再贴现规模为2778亿元.而2004年已经下降到223.7亿元.再贴现在贴现和再贴现总额中所占比重也由2001年13.6%下降到2004年的0.49%.这说明再贴现基本已经淡出了票据市场.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之后.除少量的转贴现之外。绝大多数票据都会形成沉淀并持有到期.而不再进行进一步的票据交易来盘活票据资源.从而导致市场整体交易层次和方向单一、流动性低。
(二)稳定性
我国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身缺乏独立性.票据市场交易总量和价格水平受制于诸多因素.导致市场发展过程中经常是大起大落。在1999年~2001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家商业银行采用跑马圈地式的经营策略导致市场交易总量激增.与之相伴随贴现率持续走低:而在票据市场稽查呼声渐涨的2002年以来.票据市场交易增速明显下降.并导致贴现率迅速攀升.原先较为顺畅的转贴现变得困难而再贴现交易更是呈现萎缩状态。在价格波动幅度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条件下.市场供求缺口呈现扩大的态势。
(三)有效性
我国票据市场总体上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价格管制.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出清过程是建立在供求缺口存在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变相的资金短缺和配给。在这种背景下,显据兑付风险等相关信息并不能在现行价格中反映.而更多的是在票据签发承兑等审查环节中加以反映和控制.这从一个侧面(四)鲁棒性
我国票据市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五)交易成本
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成本中确定性成本主要包括相对固性价格所含概的信息是较为有限的,而诸如出票人信誉度、票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仍旧存在着价格信息含量有限、市场有效性不足的缺陷。
还不完善.市场本身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自我修复能力较低,从控制论角度分析,该市场运行机制鲁棒性较低。~方面,这表现为票据市场对银行体系资金支持的高度依赖.当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的时候.票据市场往往获得长足的发展.反之在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背景下.票据市场发展动力和增幅明显减弱:另一方面.较低的鲁棒性也反映在对信用危机冲击的自我修复能力低下.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背景下.集中暴露的票据违规和欺诈行为一度导致票据市场发展停滞.而交易机制自身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自我修复进程缓慢.
定的票据承兑费用、贴现费用、再贴现费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的转贴现费用。从目前确定性成本水平来看.其费率水平大致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0%左右.对于资
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殷仲民, 张博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生产力研究
PRODUCTIVITY RESEARCH2006,""(2)0次
参考文献(11条)
1. Diamond Douglas. Ragurham G Rajan 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theory of Banking 2000(02)
2. Domowitz Ian Automating the price discovery proc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regulatoryimplications 1992(04)
3. 安东尼·M·桑托莫罗 金融市场、工具与结构 2000
4. 阙方平 中国票据市场:路径依赖与轨迹创新[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1999(03)5. 秦池江 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定位[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2(01)6. 孙健. 薛永玲 从制度创新看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1(07)7. 王晓春 流动性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及其机制的选择[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07)8. 黄俊辉. 王浣尘 不同交易机制之比较研究 2001(12)
9. 李晖 交易机制市场绩效评价与发展二板市场的机制选择[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2(06)10. 王秀丽 中国票据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2003(11)
11. 张从文 票据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期刊论文]-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1(08)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张博. ZHANG Bo 我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解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
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票据市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锁定"状态.在制度变迁需求客观存在的同时,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但仍有必要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增加新制度的供给.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lyj200602028.aspx
授权使用: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授权号:91865204-7190-4105-bc15-9e55011017e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