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4卷第7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4.No.72006年7月      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JUL.2006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韦浩明

[摘 要]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通过人的思维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它对区域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目的在于探寻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69-03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作铺垫。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贺州市工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初步展示出贺州人民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求强求富的精神风貌。然而,贺州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上,加工型的不多;地域上集中于八步附近,其他县、乡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主要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又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贺州市政府依据“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以“富民为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的方案,逐步实现贺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目标。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观念的转变与接受程度。因为“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的内源式发展。农村发展干预期望实现的就是农村社区的变化,一种正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由

[1]

社区人口来体现与实现”。因此,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区域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一、区域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差别,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强调的是循规蹈矩,现代工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发展。历史上,工业从传统农业中逐渐分离,经历了个体、家庭、手工业、机器工业等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发展更离不开与农业的协调,离不开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和区域人才的支持。这些来自农业的劳动者参与工业劳动,自然把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带到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认可,任何一个劳动者,无论工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私营企业主、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着,会用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各种事物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不仅要考虑资源要素,而且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成长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受影响程度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族群传统文化和地方实际,贺州市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因此走出农田、乡村,实现了农村富余

二、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化的基本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农不稳,无工不

贺州市2005年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贺州经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

69

富,无商不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种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最好的谋生手段,他们恋乡、恋土,又希望谋取新的职业来发家致富。现在,发展工业的机遇已经到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组,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工资高,已经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制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贺州与珠三角不仅有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劳动力充足,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相似的优势。从目前贺州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考察,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发展必然、也必须有文化作为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业发展、富裕生活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

[2](P32)

件”。传统文化循规蹈矩,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总要看别人怎么做、有无先例,缺乏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敢于突破传统的实用操作型人才的培植。贺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富足,欠缺的是劳动技术、技能。这与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农村群众和地方学校教育都以“升学”为重点,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忽视学生将来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养成,不愿意到技校去学习、培训,认为上技校没有出息。为此,转变观念,重视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掌握,是发展贺州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前提。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但仅限于就业培训,忽视了发展的培训,对将来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合理的培训、培养计划。所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从在校生抓起,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不能仅仅偏重于理论的空洞学习,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劳动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并符合客观现实的自知、知识、能力、态度和手段,作为初级人才培养的铺垫。二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贺州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掌握的主要是农业70

劳动技能,要使他们从“务农”向“务工”转变,需要相应的观念与技能转轨,实现转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培训。培训的着眼点首先是符合当地就业需要的短期训练,以增进群众的劳动技能为目的;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技术人员甚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高、中、低档次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开发劳动力资源,目的在于破除农民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封闭保守、计划经济等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效能感、时间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集体。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植,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观念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贺州地处多种区域强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厚实、中庸的成分,又有岭南文化重利、实惠、商、新、实、活、变等特性,也有山居民族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这种文化整合的中心点在于培植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带动群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以现有龙头企业、个体生产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者为基础进行培育。这些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既能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发展生产,又备受地方领导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地方群众观念的潜力。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必须注意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因为贺州市的企业家大都以广东的发展模式为样板,注重学习、模仿、转化和某种程度的创新,“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传统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一是宗族观念的影响;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缺乏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视角;三是迷信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唯我独尊。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必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增强创新意识,明白工业经济是技术大众化、产品单一性、使用长期性的,只要拥有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的道理,这是培植贺州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也是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根本要求。

其次,招商引资办企业,借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贺州传统文化的兼容杂合性,既有吸纳中原资金、技术的基础,又有承接“东厂西移”的岭南文化土壤,而且客家文化的海外联谊,有利于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和范围。无论南下、西移,还是海外华侨、港、澳、台投资,都有相应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大理石、锡、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得天独厚,都是招商引资的潜在资源。并且,通过外来企业落户,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贺州,有利于摆脱传统小生产者的心态,促进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向发展中的乡村工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从资源和技术角度出发,把生产种植大户逐步引导并最终向企业家过渡。以农业为主的贺州,工业化道路的演进,离不开农民这一重要群体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的培育。贺州工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冲击,而且要确保发展后劲,必须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发展、壮大,即内生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造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从生成于民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生产经营者中选取、培植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基层,从事生产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通过他们诱导广大农民逐步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这种诱导,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质在于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逐步过渡。因为工业化的发芽、生根,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培植源于传统文化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可以有效地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间接推进贺州工业化的进程。

(三)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培植乡村民营工业企业

乡村民营企业由群众自主经营,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种类型,可以是集体的、个体的,也可以是联户组合股份制的,甚至是合资、合作的。这种企业的兴办,往往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经营管理者善于利用血缘、地缘的优势把企业做强作大。生产资料来自地方,劳动力来自宗亲、血亲或者近邻,间接地把农业生产者纳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中,促使乡村

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乡镇企业在运作中移植亲缘关系和家庭伦理规则作为自己的组织规范,毋须使刚刚进厂成为工人的农民经历适应现代科层制度

的过程,并因此能大大降低在企业管理方面付出的代价。”

[3]

“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常常)

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为内外有别的佣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

[4]

原则与家长权威。”这种方式对于当前贺州乡村企业的发展相当适合。当然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肯定其遵纪守法、有难相助、睦邻友好的积极一面,又要防止其危害社会因素的产生。

三、结束语

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特点,对发展工业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温州模式”还是“广东模式”,都打着深深的区域文化烙印。发展贺州工业,要求农业及其他经济部门必须从属于工业,无论是组织、经营还是管理方式,都需要向工业化过渡。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竞争、鄙视科学、轻商、宗族制度等生长于自然经济土壤的习俗、观念、行为方式,制约着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必然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必须扬弃。对于传统文化贵在持中、重视整体利益、提倡协同、求真务实、互相帮助、重情操、讲修养、讲团结等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部分,应该加以利用和重新塑造。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挖掘本地文化,发挥优势,创造宽松和良好的发展、服务环境,促成地方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速群众的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树立“你投资发财,我开发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文化多元的向心力,重视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各行业繁荣,促成贺州市工业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创造变化的空间———农民发展创新的原动力

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4).

[2]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李培林.中国乡村里的都市工业[J].社会学研究,

1995,(1).

[4]郭于华.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变革[J].

读书,1996,(10).

[责任编辑:白 云]

71

第4卷第7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4.No.72006年7月      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JUL.2006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韦浩明

[摘 要]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通过人的思维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它对区域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目的在于探寻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69-03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作铺垫。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贺州市工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初步展示出贺州人民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求强求富的精神风貌。然而,贺州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上,加工型的不多;地域上集中于八步附近,其他县、乡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主要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又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贺州市政府依据“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以“富民为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的方案,逐步实现贺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目标。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观念的转变与接受程度。因为“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的内源式发展。农村发展干预期望实现的就是农村社区的变化,一种正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由

[1]

社区人口来体现与实现”。因此,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区域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一、区域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差别,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强调的是循规蹈矩,现代工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发展。历史上,工业从传统农业中逐渐分离,经历了个体、家庭、手工业、机器工业等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发展更离不开与农业的协调,离不开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和区域人才的支持。这些来自农业的劳动者参与工业劳动,自然把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带到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认可,任何一个劳动者,无论工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私营企业主、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着,会用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各种事物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不仅要考虑资源要素,而且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成长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受影响程度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族群传统文化和地方实际,贺州市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因此走出农田、乡村,实现了农村富余

二、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化的基本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农不稳,无工不

贺州市2005年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贺州经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

69

富,无商不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种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最好的谋生手段,他们恋乡、恋土,又希望谋取新的职业来发家致富。现在,发展工业的机遇已经到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组,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工资高,已经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制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贺州与珠三角不仅有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劳动力充足,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相似的优势。从目前贺州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考察,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发展必然、也必须有文化作为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业发展、富裕生活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

[2](P32)

件”。传统文化循规蹈矩,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总要看别人怎么做、有无先例,缺乏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敢于突破传统的实用操作型人才的培植。贺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富足,欠缺的是劳动技术、技能。这与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农村群众和地方学校教育都以“升学”为重点,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忽视学生将来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养成,不愿意到技校去学习、培训,认为上技校没有出息。为此,转变观念,重视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掌握,是发展贺州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前提。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但仅限于就业培训,忽视了发展的培训,对将来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合理的培训、培养计划。所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从在校生抓起,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不能仅仅偏重于理论的空洞学习,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劳动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并符合客观现实的自知、知识、能力、态度和手段,作为初级人才培养的铺垫。二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贺州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掌握的主要是农业70

劳动技能,要使他们从“务农”向“务工”转变,需要相应的观念与技能转轨,实现转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培训。培训的着眼点首先是符合当地就业需要的短期训练,以增进群众的劳动技能为目的;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技术人员甚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高、中、低档次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开发劳动力资源,目的在于破除农民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封闭保守、计划经济等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效能感、时间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集体。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植,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观念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贺州地处多种区域强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厚实、中庸的成分,又有岭南文化重利、实惠、商、新、实、活、变等特性,也有山居民族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这种文化整合的中心点在于培植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带动群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以现有龙头企业、个体生产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者为基础进行培育。这些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既能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发展生产,又备受地方领导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地方群众观念的潜力。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必须注意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因为贺州市的企业家大都以广东的发展模式为样板,注重学习、模仿、转化和某种程度的创新,“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传统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一是宗族观念的影响;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缺乏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视角;三是迷信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唯我独尊。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必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增强创新意识,明白工业经济是技术大众化、产品单一性、使用长期性的,只要拥有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的道理,这是培植贺州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也是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根本要求。

其次,招商引资办企业,借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贺州传统文化的兼容杂合性,既有吸纳中原资金、技术的基础,又有承接“东厂西移”的岭南文化土壤,而且客家文化的海外联谊,有利于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和范围。无论南下、西移,还是海外华侨、港、澳、台投资,都有相应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大理石、锡、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得天独厚,都是招商引资的潜在资源。并且,通过外来企业落户,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贺州,有利于摆脱传统小生产者的心态,促进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向发展中的乡村工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从资源和技术角度出发,把生产种植大户逐步引导并最终向企业家过渡。以农业为主的贺州,工业化道路的演进,离不开农民这一重要群体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的培育。贺州工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冲击,而且要确保发展后劲,必须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发展、壮大,即内生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造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从生成于民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生产经营者中选取、培植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基层,从事生产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通过他们诱导广大农民逐步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这种诱导,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质在于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逐步过渡。因为工业化的发芽、生根,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培植源于传统文化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可以有效地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间接推进贺州工业化的进程。

(三)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培植乡村民营工业企业

乡村民营企业由群众自主经营,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种类型,可以是集体的、个体的,也可以是联户组合股份制的,甚至是合资、合作的。这种企业的兴办,往往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经营管理者善于利用血缘、地缘的优势把企业做强作大。生产资料来自地方,劳动力来自宗亲、血亲或者近邻,间接地把农业生产者纳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中,促使乡村

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乡镇企业在运作中移植亲缘关系和家庭伦理规则作为自己的组织规范,毋须使刚刚进厂成为工人的农民经历适应现代科层制度

的过程,并因此能大大降低在企业管理方面付出的代价。”

[3]

“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常常)

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为内外有别的佣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

[4]

原则与家长权威。”这种方式对于当前贺州乡村企业的发展相当适合。当然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肯定其遵纪守法、有难相助、睦邻友好的积极一面,又要防止其危害社会因素的产生。

三、结束语

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特点,对发展工业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温州模式”还是“广东模式”,都打着深深的区域文化烙印。发展贺州工业,要求农业及其他经济部门必须从属于工业,无论是组织、经营还是管理方式,都需要向工业化过渡。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竞争、鄙视科学、轻商、宗族制度等生长于自然经济土壤的习俗、观念、行为方式,制约着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必然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必须扬弃。对于传统文化贵在持中、重视整体利益、提倡协同、求真务实、互相帮助、重情操、讲修养、讲团结等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部分,应该加以利用和重新塑造。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挖掘本地文化,发挥优势,创造宽松和良好的发展、服务环境,促成地方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速群众的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树立“你投资发财,我开发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文化多元的向心力,重视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各行业繁荣,促成贺州市工业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创造变化的空间———农民发展创新的原动力

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4).

[2]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李培林.中国乡村里的都市工业[J].社会学研究,

1995,(1).

[4]郭于华.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变革[J].

读书,1996,(10).

[责任编辑:白 云]

71


相关内容

  •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
  • Industrial Economic 产业经济研究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 何富春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成为国际之间竞争能力的表现.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产 ...

  •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
  • 作者:任珺 2011年12期 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谈到其意义和作用时,以下两个西方理论观点经常被提及:其一,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这一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门类,其在区域分布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资源条件与优势.经济绩效.产业集中度及运输通讯成本等 ...

  • 经济地理学
  • 经 济 地 理 学 复 习 资 料 第一章:绪论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二.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 ...

  •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 一定地域 ...

  • 我国四大板块产业集聚经济效应探析
  • 作者:李占国孙久文 经济问题探索 2011年04期 一.引言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1890)较早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1)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柔性化.(2)集聚促进了劳动分工,使得不同的公司可以专业化生产产品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并提 ...

  •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部经济模式通过改变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部经济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的实质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经 ...

  • 李小建版-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 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 > : 由 1889 年苏格兰学者 奇泽姆 ( G . G ...

  • 可持续创新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生命周期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可持续创新 论文摘要:基 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以可持续创新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导向,从分析系统的 构成入手,在创新主体网络.创新氛围.创新基础.创新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措 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经济发展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