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相识的母亲

  1983年春节,我与德贵在北京我父母那里结婚。回到山东,第一件事,他领我去给他的母亲上坟。他精心准备了几样小菜,还有烟、酒、水果、点心。一一供上,点起三柱香,又替母亲吸燃了香烟。他便长跪不起了。   旷野荒坡,墓冢起伏。料峭寒春,北风呜咽。   天地间,就我们两个人。   我也跪下了。以表达我对一位伟大母亲的敬爱。   我没见过他的母亲。但认识了他,便认识了母亲。一位让我每每想起都难以平静的母亲。   德贵出生8个月,推车子卖苦力的父亲吐血而死。“天”塌了,撇下三男两女5个孩子。不说别的,出殡的钱都没有。41岁的母亲哭够了,抹去泪水,出门找来保人。将5间草房中最好的3间典给了别人。从此,房子永远成了人家的房子,再无力收回。母亲67岁病逝时,指着隔墙而居的那户人家、那3间房子,深感愧对几个已然长大、婚无居所的儿子。   典房子的钱是278元,葬了父亲,还了父亲治病的欠债。便所剩无几了。好心街坊邻居给母亲指一条活路:将小闺女、小儿子送人,带着大些的孩子改嫁吧,不然怎么活呀。母亲望着孩子们,孩子们则抱紧娘,哭着说全家永不分离。母亲含着眼泪笑了,说了声“好孩子”,便拾起父亲用过的车绊,推起父亲推过的木轮车……她早出晚归,以她的血汗养活5个儿女。   推车子运窑货,份量很重。路途很远,根本不是女人干的活儿。母亲一天天、一年年干下来了,她是在舍命呵。这么干了许多年,孩子们一直不得温饱。   饿。德贵童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三四岁时,正逢60年代初那场大饥饿。母亲早晨推车子出门,天黑才能回来。大姐出嫁了,两个哥哥出去打零工。家里,七八岁的小姐姐照看小弟弟。弟弟饿得哭,小姐姐怎么哄都不行,环望周围,家徒四壁,除了一盘土炕,再就是一张桌子、一只炉子了。小姐姐便在桌子、炉子上做开了文章:拿一根铁丝,在炉子里烧得通红。往桌面上给弟弟戳窟窿玩。“滋滋”的声响,缕缕的青烟,铁丝起处,一个个焦黑的窟窿洞穿了桌面……老玩这一种游戏,小弟弟乏味了,咕咕叫的肚子又让他记起了饥饿,又大哭起来。小姐姐也哭了。还有什么办法呢?她犹豫了一下,从墙角一个小罐里抓出一把豆子,将它们放在炉盖上。烙烙,再一粒粒放进弟弟嘴里。好香的炒豆儿呀,弟弟吃着吃着,小手里还攥着豆子。人就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姐姐心里惶恐起来。罐底儿那一点豆子。是母亲到乡下收割完了的地里,一粒一粒捡来的。这点豆子简直就是金豆子,娘嘱咐过不许动的。一把豆子碾了,撒到一锅野菜里,做成“渣豆腐”,就是全家一顿美味的饱饭哪。   母亲回来了,真的带回了野菜。她兴奋地说要给孩子们做一顿喷香喷香的好饭!她揭开罐子,登时怔住了,小女儿“哇”一声哭了……望着戳满黑窟窿的桌子和两个孩子发黑的嘴巴,母亲全明白了。小儿子醒了,欢笑着将手里的豆手放到娘的嘴里,娘吃了,不熟啊,满口豆腥气……母亲终于呜咽出声,将一对小儿女紧紧地揽在了怀里……   德贵至今不吃炒豆。每逢“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我就从街上买些炒豆回来。他是一粒也不吃的,不堪回首。   “从小到大,母亲没打过我。记忆中唯一一次挨揍,是大哥狠狠地踢了我一脚,是母亲命令大哥打的。”这一脚,德贵多次提起。   那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德贵到街坊小博家做作业。作业完成,几个男孩玩闹起来。小博兄弟俩欺负德贵,一人拿一根棍子打他,德贵双手夺棍。不料碰了头顶的灯泡,只听“啪”的一声,灯泡当空爆碎!立时,小博的娘一跺脚,冲德贵“哼”了一声就拔腿出门,不一会儿就拿回一个灯泡换上。   德贵惴惴地回到家,母亲正发愣呢。看见小儿子.母亲大惑不解地说:“奇怪煞了。刚才,小博他娘踹门进来,啥话也不说,踩着床就把咱的灯泡给拧走了,我撵在后头问这是怎么回事。她说问你的小儿去吧!”小儿子吓坏了,低着头坦白了一切。母亲动气了:“成天掐着耳朵嘱咐你,别惹祸别惹祸,你就是不听!咱这样的人家,别人不来惹乎咱,咱就烧高香了,你……”越说越气,浑身发抖。“打”字刚一出口,旁边愤怒的大哥早飞起一脚,将小弟从当屋踢到了院子里。一脚不解气,大哥奔过去欲踢第二脚,母亲哭喊着跑过去抱起小儿子:“不许你给我打他!你弟弟8个月就没了爹呀!别人欺负咱还不够吗?要打你打我吧!呜……”   “俺娘,多么刚强的一个人,有泪不轻弹。记忆里,这是她哭得最悲最恸的一次。父亲死时,她也没有这样。”德贵刻骨铭心。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有一种锥刺般的痛。想起来就痛――不是为他挨大哥那一脚,而是为了那与命运苦苦抗争的要强的母亲。我能理解母亲的哭。一个没了丈夫、没有亲朋相助的女人,男人似的胼手胝足推车子卖命,拼死拼活拖儿带女,不为别的,就为了活出一口气来。可是她太穷了,没有人拿她当回事,她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污辱被损害。男孩子,哪有不调皮不惹祸的(何况事出有因)?如果是别家的孩子碰破了灯泡,那悍妇敢这样吗?她破门而入拧走灯泡的“惊人之举”,犹如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打着母亲的尊严。她哭,她感到多么的屈辱!   1965年。青海建设兵团来山东招支边青年。正在长身体的二哥饿得实在受不住,背着母亲报了名。行期将近,他才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没哭,也没感到特别吃惊,她说去吧去吧,到那里能吃个饱饭!   遥远的青海格尔木,二哥18岁去,38岁回,一去整整20年。20年里,母亲牵挂着他惦念着他。总感到对不起他。二哥在那边结婚了,有了女儿,母亲叫小儿子赶紧写信去:“孩子断了奶,就把她给娘送回来吧,我要亲手把孙女养大。”母亲是要在她的晚年,弥补对老二的亏欠! 1982年初,母亲弥留之际。将已经7岁的孙女丽丽托咐给尚没有女朋友的小儿子,“娘也知道,你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有多么不便,可无论如何。你要替娘带好丽丽。直到有一天把她好好地交给你二哥二嫂。”从此,德贵当爹又当娘,每天还给小姑娘梳小辫儿。   当年那样的生活,孩子们是不可能有条件接受教育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几乎都没进过学堂。吃不是吃。穿不是穿。何谈上学?轮到老小我的他,上学,上学,上学,直到高中。这是母亲的心愿。可惜这代人没碰上好时候。所学不多。但母亲她极希望小儿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凡与“学问”有关的事。地都有求必应。这里就说一件事:那个年代,无书可读,小儿子就提出订些报刊看,母亲高兴地答应了。从70年代初上初中起,到母亲1982年病逝。德贵先后订过《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世界文学》《青春》《书法》等等。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那时候,莫说这么穷的家庭,就是经济宽裕的人家,也没有给孩子订报刊的。从初中到高中,班里订报刊的。始终仅他一个人。多么令人感动吧,孤儿寡母6口之家,母亲和4个哥哥姐姐都不识字。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为他订了那么多年的报刊!这些报刊,使破败的茅草屋有了生气有了吸引力,总有中学同学来阅报借杂志。这

里简直成了课外阅览之家!高中毕业,他也当了教师,订了更多的报刊,又吸引来一群一群的小学生。其中一个孩子叫张宏森,现在已成为知名作家。宏森告诉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诗刊》《人民文学》《世界文学》。是在德贵老师家。那时候,放学不回家。家长就知道我们到老师家读书看报去了,都很放心。”――一个贫穷得小城里罕见的院落,一个依然是徒有四壁的家。天天有邮递员“叮叮铃铃”来送报纸送杂志,常常有中学生、小学生说笑笑出来进去。这在那个文化苍白的年代。是多么的奇异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而这,全赖母亲的支持。   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已戴上眼镜,写的一手好。登门的人更多了:居委会来找他出黑板报,宣传栏,街邻来找他刻喜贴,写契约、写诉状、写对联;那个欺人太甚拧走灯泡的女人。母亲与她绝交已有好多年,她居然也拿着儿子小博的信跨进门坎,小博在很远的建设兵团,来信指名要毕德贵同学代写一分“入团申请书”……直到有一天,全城最有名的一所小学的校长也大驾光临,地说;“大娘哎,我们要请您的小儿子去当教师哩,不知您老同意不同意?”“同意:同意!”母亲朗朗地笑着:爽快地回答。德贵当时不在家,是母亲一诺定终生。他当了教师,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寒门出了个书生,微不足道的穷书生,但在母亲心里,已是快慰无比了。毕竟,祖祖辈辈第一个读书人!每每有人来找小儿子写写画画,她总是一口应承下来。凡母亲答应人家的事。小儿子必是漂漂亮亮地完成。他太懂得母亲的心了;过去穷,连亲戚都躲得远远的,不可能有人有求于你:如今依然是穷,可儿子脑袋不空,肚里有墨水,能够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人了。这么多年啦,人们终于感到了这家人的存在。孤儿寡母,终于让人瞧得起了。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直孤苦无助也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家。如今终于能以一点文化帮别人做点什么了。母亲是多么的高兴啊――助人为乐,母子俩太有体会了。这是一种使人感到尊严、感到价值的快乐!   母亲愈发地看重文化。大哥的孩子上学了,奶奶每天必定要给小孙子“检查”作业。老人是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检查”,一丝不苟,有一回,奶奶的举动令小孙子好生不解:“奶奶,您怎么倒着看作业呢?”奶奶“哦”一声。正过本子继续“检查”表情不变。旁边,她的小儿子忍不住想笑。捂住嘴巴快快跑出去……奶奶检查完作业,小孙子才被允许出去玩。小孙子哪里知道,奶奶是大字不识一个呀。终于有一天,奶奶在小孙子面前露了馅。那天,女教师家访来了。手里拿着个作业本,进门就扬着本子,说这孩子也太粗心了,订个本子都是颠颠倒倒的!孩子的小叔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分,接过本子一瞧,果然,散开的写了作业的纸张,被母亲一针一线缝在了一起,本子平平整整,纸页却有正有倒……“真对不起!俺娘不识字呀。”德贵向老师解释。旁边,他的小侄,眼睛瞪得大大的,听错了似的“什么?俺奶奶不识字?!”女教师听了,感慨不已!   母亲的故事,德贵讲过太多太多,无论是悲是喜。我听了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一个没有职业、没有文化、没有娘家(3岁没了娘,5岁没了爹)的女人,在那样一种难以想象的贫苦中,用自己的双手,带大了5个儿女。这是一位多么刚强、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呀。   母亲,肩上的担子太重太重,身体早早的就被压垮了,才50多岁便积劳成疾:胃病、肺气肿、支气管炎、腰腿痛等等。1982年冬末春初,母亲数病并发,被送进医院。母亲明白,这回是挺不过去啦。她要回家。德贵的哥哥姐姐们都不同意。德贵去征求主治大夫的意见,大夫点头同意了。当时,德贵遭了雷击一般,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同母亲永别的时刻到了。他默默地拨开众人,走近病床,弯上腰,双手轻轻托起母亲,轻轻走出病房,边捷边说:“娘,咱们回家。”母亲在她的小儿子的怀抱里,安详地笑了。德贵双手托抱着母亲,心中惊诧不已:母亲的身子叶片一般,轻得简直没有了份量!娘啊,您为儿女付出太多太多。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把骨头!他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滴滴嗒嗒落在怀中母亲的脸上!   母亲去了,终年67岁。   婚后,第一次上坟,我本不想去的,因为我还不懂得“上坟”是怎么一回事。德贵恳求我:“这次,你一定要去。以后我绝不强求。母亲生前最大的心事,就是我的婚事。我领你去见了娘,娘就含笑九泉了。”   走进婚姻,母亲也在他娓娓地讲述中。悄悄走进我的心扉。年年清明去看母亲,成为我们必做的事情。后来,我们调动工作离开小城,依旧一年一度回去上坟。1987年,我们请山里一位老石匠,给母亲打制了一块石碑。碑铭与碑志,我撰稿,他题写。它们带着我们不尽的思念。深深地镌勒石中。母亲不朽。   今年的清明节,德贵结束了淄博市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恰逢星期天。我们携了9岁的儿子回去祭奠母亲。石碑前,德贵解开风衣。将鲜红的烫了金色国徽的人民代表证。从胸前摘下来,轻轻放到墓前。   春风轻拂,从冬眠中醒来的荒野,草色遥看近却无。   儿子问爸爸:“奶奶多少岁呀?”   爸爸想了想,回答:“奶奶要是活着,今年就79岁啦。奶奶属龙,生日是1916年阴历8月初5。”   德贵还告诉儿子:“奶奶姓徐,叫徐常英。她要是能够见到你和你的妈妈,那该多么好、多么好啊。”      责任编辑:潘小平

  1983年春节,我与德贵在北京我父母那里结婚。回到山东,第一件事,他领我去给他的母亲上坟。他精心准备了几样小菜,还有烟、酒、水果、点心。一一供上,点起三柱香,又替母亲吸燃了香烟。他便长跪不起了。   旷野荒坡,墓冢起伏。料峭寒春,北风呜咽。   天地间,就我们两个人。   我也跪下了。以表达我对一位伟大母亲的敬爱。   我没见过他的母亲。但认识了他,便认识了母亲。一位让我每每想起都难以平静的母亲。   德贵出生8个月,推车子卖苦力的父亲吐血而死。“天”塌了,撇下三男两女5个孩子。不说别的,出殡的钱都没有。41岁的母亲哭够了,抹去泪水,出门找来保人。将5间草房中最好的3间典给了别人。从此,房子永远成了人家的房子,再无力收回。母亲67岁病逝时,指着隔墙而居的那户人家、那3间房子,深感愧对几个已然长大、婚无居所的儿子。   典房子的钱是278元,葬了父亲,还了父亲治病的欠债。便所剩无几了。好心街坊邻居给母亲指一条活路:将小闺女、小儿子送人,带着大些的孩子改嫁吧,不然怎么活呀。母亲望着孩子们,孩子们则抱紧娘,哭着说全家永不分离。母亲含着眼泪笑了,说了声“好孩子”,便拾起父亲用过的车绊,推起父亲推过的木轮车……她早出晚归,以她的血汗养活5个儿女。   推车子运窑货,份量很重。路途很远,根本不是女人干的活儿。母亲一天天、一年年干下来了,她是在舍命呵。这么干了许多年,孩子们一直不得温饱。   饿。德贵童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三四岁时,正逢60年代初那场大饥饿。母亲早晨推车子出门,天黑才能回来。大姐出嫁了,两个哥哥出去打零工。家里,七八岁的小姐姐照看小弟弟。弟弟饿得哭,小姐姐怎么哄都不行,环望周围,家徒四壁,除了一盘土炕,再就是一张桌子、一只炉子了。小姐姐便在桌子、炉子上做开了文章:拿一根铁丝,在炉子里烧得通红。往桌面上给弟弟戳窟窿玩。“滋滋”的声响,缕缕的青烟,铁丝起处,一个个焦黑的窟窿洞穿了桌面……老玩这一种游戏,小弟弟乏味了,咕咕叫的肚子又让他记起了饥饿,又大哭起来。小姐姐也哭了。还有什么办法呢?她犹豫了一下,从墙角一个小罐里抓出一把豆子,将它们放在炉盖上。烙烙,再一粒粒放进弟弟嘴里。好香的炒豆儿呀,弟弟吃着吃着,小手里还攥着豆子。人就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姐姐心里惶恐起来。罐底儿那一点豆子。是母亲到乡下收割完了的地里,一粒一粒捡来的。这点豆子简直就是金豆子,娘嘱咐过不许动的。一把豆子碾了,撒到一锅野菜里,做成“渣豆腐”,就是全家一顿美味的饱饭哪。   母亲回来了,真的带回了野菜。她兴奋地说要给孩子们做一顿喷香喷香的好饭!她揭开罐子,登时怔住了,小女儿“哇”一声哭了……望着戳满黑窟窿的桌子和两个孩子发黑的嘴巴,母亲全明白了。小儿子醒了,欢笑着将手里的豆手放到娘的嘴里,娘吃了,不熟啊,满口豆腥气……母亲终于呜咽出声,将一对小儿女紧紧地揽在了怀里……   德贵至今不吃炒豆。每逢“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我就从街上买些炒豆回来。他是一粒也不吃的,不堪回首。   “从小到大,母亲没打过我。记忆中唯一一次挨揍,是大哥狠狠地踢了我一脚,是母亲命令大哥打的。”这一脚,德贵多次提起。   那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德贵到街坊小博家做作业。作业完成,几个男孩玩闹起来。小博兄弟俩欺负德贵,一人拿一根棍子打他,德贵双手夺棍。不料碰了头顶的灯泡,只听“啪”的一声,灯泡当空爆碎!立时,小博的娘一跺脚,冲德贵“哼”了一声就拔腿出门,不一会儿就拿回一个灯泡换上。   德贵惴惴地回到家,母亲正发愣呢。看见小儿子.母亲大惑不解地说:“奇怪煞了。刚才,小博他娘踹门进来,啥话也不说,踩着床就把咱的灯泡给拧走了,我撵在后头问这是怎么回事。她说问你的小儿去吧!”小儿子吓坏了,低着头坦白了一切。母亲动气了:“成天掐着耳朵嘱咐你,别惹祸别惹祸,你就是不听!咱这样的人家,别人不来惹乎咱,咱就烧高香了,你……”越说越气,浑身发抖。“打”字刚一出口,旁边愤怒的大哥早飞起一脚,将小弟从当屋踢到了院子里。一脚不解气,大哥奔过去欲踢第二脚,母亲哭喊着跑过去抱起小儿子:“不许你给我打他!你弟弟8个月就没了爹呀!别人欺负咱还不够吗?要打你打我吧!呜……”   “俺娘,多么刚强的一个人,有泪不轻弹。记忆里,这是她哭得最悲最恸的一次。父亲死时,她也没有这样。”德贵刻骨铭心。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有一种锥刺般的痛。想起来就痛――不是为他挨大哥那一脚,而是为了那与命运苦苦抗争的要强的母亲。我能理解母亲的哭。一个没了丈夫、没有亲朋相助的女人,男人似的胼手胝足推车子卖命,拼死拼活拖儿带女,不为别的,就为了活出一口气来。可是她太穷了,没有人拿她当回事,她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污辱被损害。男孩子,哪有不调皮不惹祸的(何况事出有因)?如果是别家的孩子碰破了灯泡,那悍妇敢这样吗?她破门而入拧走灯泡的“惊人之举”,犹如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打着母亲的尊严。她哭,她感到多么的屈辱!   1965年。青海建设兵团来山东招支边青年。正在长身体的二哥饿得实在受不住,背着母亲报了名。行期将近,他才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没哭,也没感到特别吃惊,她说去吧去吧,到那里能吃个饱饭!   遥远的青海格尔木,二哥18岁去,38岁回,一去整整20年。20年里,母亲牵挂着他惦念着他。总感到对不起他。二哥在那边结婚了,有了女儿,母亲叫小儿子赶紧写信去:“孩子断了奶,就把她给娘送回来吧,我要亲手把孙女养大。”母亲是要在她的晚年,弥补对老二的亏欠! 1982年初,母亲弥留之际。将已经7岁的孙女丽丽托咐给尚没有女朋友的小儿子,“娘也知道,你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有多么不便,可无论如何。你要替娘带好丽丽。直到有一天把她好好地交给你二哥二嫂。”从此,德贵当爹又当娘,每天还给小姑娘梳小辫儿。   当年那样的生活,孩子们是不可能有条件接受教育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几乎都没进过学堂。吃不是吃。穿不是穿。何谈上学?轮到老小我的他,上学,上学,上学,直到高中。这是母亲的心愿。可惜这代人没碰上好时候。所学不多。但母亲她极希望小儿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凡与“学问”有关的事。地都有求必应。这里就说一件事:那个年代,无书可读,小儿子就提出订些报刊看,母亲高兴地答应了。从70年代初上初中起,到母亲1982年病逝。德贵先后订过《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世界文学》《青春》《书法》等等。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那时候,莫说这么穷的家庭,就是经济宽裕的人家,也没有给孩子订报刊的。从初中到高中,班里订报刊的。始终仅他一个人。多么令人感动吧,孤儿寡母6口之家,母亲和4个哥哥姐姐都不识字。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为他订了那么多年的报刊!这些报刊,使破败的茅草屋有了生气有了吸引力,总有中学同学来阅报借杂志。这

里简直成了课外阅览之家!高中毕业,他也当了教师,订了更多的报刊,又吸引来一群一群的小学生。其中一个孩子叫张宏森,现在已成为知名作家。宏森告诉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诗刊》《人民文学》《世界文学》。是在德贵老师家。那时候,放学不回家。家长就知道我们到老师家读书看报去了,都很放心。”――一个贫穷得小城里罕见的院落,一个依然是徒有四壁的家。天天有邮递员“叮叮铃铃”来送报纸送杂志,常常有中学生、小学生说笑笑出来进去。这在那个文化苍白的年代。是多么的奇异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而这,全赖母亲的支持。   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已戴上眼镜,写的一手好。登门的人更多了:居委会来找他出黑板报,宣传栏,街邻来找他刻喜贴,写契约、写诉状、写对联;那个欺人太甚拧走灯泡的女人。母亲与她绝交已有好多年,她居然也拿着儿子小博的信跨进门坎,小博在很远的建设兵团,来信指名要毕德贵同学代写一分“入团申请书”……直到有一天,全城最有名的一所小学的校长也大驾光临,地说;“大娘哎,我们要请您的小儿子去当教师哩,不知您老同意不同意?”“同意:同意!”母亲朗朗地笑着:爽快地回答。德贵当时不在家,是母亲一诺定终生。他当了教师,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寒门出了个书生,微不足道的穷书生,但在母亲心里,已是快慰无比了。毕竟,祖祖辈辈第一个读书人!每每有人来找小儿子写写画画,她总是一口应承下来。凡母亲答应人家的事。小儿子必是漂漂亮亮地完成。他太懂得母亲的心了;过去穷,连亲戚都躲得远远的,不可能有人有求于你:如今依然是穷,可儿子脑袋不空,肚里有墨水,能够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人了。这么多年啦,人们终于感到了这家人的存在。孤儿寡母,终于让人瞧得起了。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直孤苦无助也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家。如今终于能以一点文化帮别人做点什么了。母亲是多么的高兴啊――助人为乐,母子俩太有体会了。这是一种使人感到尊严、感到价值的快乐!   母亲愈发地看重文化。大哥的孩子上学了,奶奶每天必定要给小孙子“检查”作业。老人是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检查”,一丝不苟,有一回,奶奶的举动令小孙子好生不解:“奶奶,您怎么倒着看作业呢?”奶奶“哦”一声。正过本子继续“检查”表情不变。旁边,她的小儿子忍不住想笑。捂住嘴巴快快跑出去……奶奶检查完作业,小孙子才被允许出去玩。小孙子哪里知道,奶奶是大字不识一个呀。终于有一天,奶奶在小孙子面前露了馅。那天,女教师家访来了。手里拿着个作业本,进门就扬着本子,说这孩子也太粗心了,订个本子都是颠颠倒倒的!孩子的小叔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分,接过本子一瞧,果然,散开的写了作业的纸张,被母亲一针一线缝在了一起,本子平平整整,纸页却有正有倒……“真对不起!俺娘不识字呀。”德贵向老师解释。旁边,他的小侄,眼睛瞪得大大的,听错了似的“什么?俺奶奶不识字?!”女教师听了,感慨不已!   母亲的故事,德贵讲过太多太多,无论是悲是喜。我听了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一个没有职业、没有文化、没有娘家(3岁没了娘,5岁没了爹)的女人,在那样一种难以想象的贫苦中,用自己的双手,带大了5个儿女。这是一位多么刚强、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呀。   母亲,肩上的担子太重太重,身体早早的就被压垮了,才50多岁便积劳成疾:胃病、肺气肿、支气管炎、腰腿痛等等。1982年冬末春初,母亲数病并发,被送进医院。母亲明白,这回是挺不过去啦。她要回家。德贵的哥哥姐姐们都不同意。德贵去征求主治大夫的意见,大夫点头同意了。当时,德贵遭了雷击一般,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同母亲永别的时刻到了。他默默地拨开众人,走近病床,弯上腰,双手轻轻托起母亲,轻轻走出病房,边捷边说:“娘,咱们回家。”母亲在她的小儿子的怀抱里,安详地笑了。德贵双手托抱着母亲,心中惊诧不已:母亲的身子叶片一般,轻得简直没有了份量!娘啊,您为儿女付出太多太多。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把骨头!他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滴滴嗒嗒落在怀中母亲的脸上!   母亲去了,终年67岁。   婚后,第一次上坟,我本不想去的,因为我还不懂得“上坟”是怎么一回事。德贵恳求我:“这次,你一定要去。以后我绝不强求。母亲生前最大的心事,就是我的婚事。我领你去见了娘,娘就含笑九泉了。”   走进婚姻,母亲也在他娓娓地讲述中。悄悄走进我的心扉。年年清明去看母亲,成为我们必做的事情。后来,我们调动工作离开小城,依旧一年一度回去上坟。1987年,我们请山里一位老石匠,给母亲打制了一块石碑。碑铭与碑志,我撰稿,他题写。它们带着我们不尽的思念。深深地镌勒石中。母亲不朽。   今年的清明节,德贵结束了淄博市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恰逢星期天。我们携了9岁的儿子回去祭奠母亲。石碑前,德贵解开风衣。将鲜红的烫了金色国徽的人民代表证。从胸前摘下来,轻轻放到墓前。   春风轻拂,从冬眠中醒来的荒野,草色遥看近却无。   儿子问爸爸:“奶奶多少岁呀?”   爸爸想了想,回答:“奶奶要是活着,今年就79岁啦。奶奶属龙,生日是1916年阴历8月初5。”   德贵还告诉儿子:“奶奶姓徐,叫徐常英。她要是能够见到你和你的妈妈,那该多么好、多么好啊。”      责任编辑:潘小平


相关内容

  • 新娘婚礼贺词
  • 教您新娘贺词怎么写: 现代婚礼上,比较少的有让新娘宣读新娘贺词,但如果做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贺词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势必是一个感人的场面. 一般来说,此刻新娘最想表达的是对父母多年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在此,婚礼贺词网为新娘们准备了一些致词的板式,希望可以满足每位新娘想表达的感激心声! 婚礼新娘致辞 ...

  • 舞蹈汇演主持词
  • 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词 男:鲜花涌动,心潮涌动,大地涌动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女:队旗猎猎,鼓号阵阵,星星火炬照亮了张张纯真的笑脸。 男:今天,一个灿烂辉煌,充满喜庆的日子; 女:今天,一个孕育理想,充满希望的日子; 合: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百余条红领巾欢聚一堂!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参加我们长 ...

  • 小学文艺汇演主持词
  • 男:鲜花涌动,心潮涌动,大地涌动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女:队旗猎猎,鼓号阵阵,星星火炬照亮了张张纯真的笑脸。 男:今天,一个灿烂辉煌,充满喜庆的日子; 女:今天,一个孕育理想,充满希望的日子; 合: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百余条红领巾欢聚一堂!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参加我们长河小学六一文艺汇演的领导 ...

  • 既然无缘,何必誓言
  • 文:忧郁 编辑:冰心 不要等我流泪,你才明白我的悲伤. 不要等我消失,你才知道我的存在. 如果,你不想留在我的世界里,那我也不需要你. --题记/忧郁 夜晚,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没有睡.在想些什么?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段故事,无法述说.就只能放任那些在深夜里对自己倾述.其实,很多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 ...

  • 一路有你(5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一路有你(500字) 作文 一个人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坎坷的让人揪心: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孤单的无聊:在一条笔直的小路上,简单的无奈.而当这条小路出现两双脚印,一切都将改变.弯弯曲的小路耐人寻味:幽静的小路,充满回音:笔直的小路,畅通无阻.我,选择了弯弯曲曲.坎坷.耐人寻味的小路.走 ...

  • 张小娴简短爱情语录
  • 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 失望太多的时候,不能停留,只有带着希望大胆的朝前走. 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然後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又变得很远,甚

  • 千里姻缘 风雨人生
  • 北雁南飞又北归,寒来暑往几轮回:日月如梭飞逝去,青春变得鬓发灰.日子过得真快,我和我爱人结婚已64年了.这是怎样的64年啊!充满着幸福和温馨.风雨与坎坷. 回首我们的婚姻,真是缘分,又有点传奇.您想,我在北京,她在内蒙古包头市,怎么能走在一起呢?真是应了古话: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牵红 ...

  • 异样的风景
  • [摘 要]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量级的女性作家,方方的创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她的创作多集中于对现实苦难悲剧的描写,让人读后产生一种深刻的沉重感,并由此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无奈.本文从小说<风景>入手,分析方方笔下的那片异样的风景! [关键词]方方:<风景>:异样:人性 女作家方 ...

  • 灵异鬼故事 | 转世
  • 当我醒来的时候,周围已经不是熟悉的环境,白茫茫的一片,就像北国飘雪的冬天,但我没有丝毫胆怯,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我只是一只土狗,生活在乡土,有着黄土一般的皮毛,甚至连性格也是土里土气的.但我却不是一只土鳖,我很清楚人类社会的一切. 可是我现在却失忆了.换句话说,我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包括我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