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货币制度

香港货币制度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政府当局就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并不遗余力地推进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港英当局调整了金融制度以利于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种种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着意转换消极不干预经济的角色,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达到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的目的。货币制度的变化就是金融制度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香港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2次年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共同影响 香港的货币制度具有独特之处。在香港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港币的发行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由两家商业银行和香港政府共同承担。自19世纪中叶至今 香港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英镑汇兑本位制、外汇汇兑本位制和联系汇率制度四个时期。货币制度变化中的两个时期即由英镑汇兑本位制到外汇汇兑本位制 由外汇汇兑本位制到联系汇率制度主要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完成的。

英镑汇兑本位制在香港延续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12月6日~1972年7月6日,除1941年12月25日~1945年9月23日之外,香港一直实行这种货币制度。一段时间内,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存货币相当坚挺。这一货币本位制在香港实施较好。二战后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世界货币制度进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英镑和港币的固定联系遭受冲击。1949年和1967年英镑先后出现两次大幅度的贬值。英镑汇率波动影响港币的稳定。香港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失。1972年6英国政府在6月23日宣布任由英镑浮动 英镑区成员只限于英国和爱尔兰。海外英镑区成员成为历史名词。随后,1972年7月6日 香港政府宣布港币与英镑脱钩与美元挂钩,当时港币的汇率是1美元=5.65港元,允许外汇市场汇率在这一汇率上下2.25% 的幅度内波动。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港英当局于1974年11月取消港元与美元的固定联系同时取消外汇管制,首次宣布港元自由浮动。在这一货币制度之下,作为纸币发行准备金的外汇基金不再只是由单一的英镑金融资产构成,还包括美元等多种外汇资产。这一时期的香港货币制度也可称为外汇本位制。这一货币制度直到1983年才被联系汇率制度所取代。

随着香港三家发钞银行地位的确立与新会计制度的运行,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联系汇率制正式生成。但直到1987联汇制的内容才逐步完善。联汇制最重要的特点是: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一方面,外汇基金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官方预定的1:7:8的汇率水平。在联汇制下,港元发行须由发钞行按照规定的7.8港元兑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挂牌银行向发钞行取得现钞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进行兑换;回笼货币时,同样要分别以负债证明书和港元换回美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固定汇率的银行同业港元买卖市场。另一方面,在外汇公开市场上,港元却是自由浮动的,无论是银行同业

之间还是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交易,汇率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

案例分析:

所谓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恰当的货币体制会带来潜在的货币危机。

本案例中,香港的货币制度也经历了从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的变迁历程。香港目前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是由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形成的特有的货币制度。从本质上说,联系汇率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它的运作方式是利用银行同业现钞市场和公开外汇市场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汇率向官方汇率靠拢。一般情况下,联系汇率制可以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使市场汇率趋近官方汇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港府仍需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维持该制度正常运作。

10多年来联系汇率的实施进程显示出其对香港经济发展具有不容抹煞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迅速扭转港元贬值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港府宣布实施联系汇率后,港元兑美元市场汇率迅速回升,不到一周便恢复至接近官方汇率的水平。另一方面,保持港元兑美元汇率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宏观政策与对外经贸关系的协调。这一案例也说明,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制度都是适应特定时候的经济香港的货币制度正是这样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香港货币制度是香港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恰当的货币体制会带来潜在的货币危机。

2010年01月07日,香港金管局宣布,香港截至2009年12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255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2%,在全球名列第七。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资产总额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10倍,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55%。外汇储备排行前六位的分别是中国内地、日本、俄罗斯、台湾地区、印度和韩国。[1]

香港货币制度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政府当局就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并不遗余力地推进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港英当局调整了金融制度以利于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种种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着意转换消极不干预经济的角色,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达到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的目的。货币制度的变化就是金融制度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香港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2次年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共同影响 香港的货币制度具有独特之处。在香港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港币的发行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由两家商业银行和香港政府共同承担。自19世纪中叶至今 香港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英镑汇兑本位制、外汇汇兑本位制和联系汇率制度四个时期。货币制度变化中的两个时期即由英镑汇兑本位制到外汇汇兑本位制 由外汇汇兑本位制到联系汇率制度主要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完成的。

英镑汇兑本位制在香港延续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12月6日~1972年7月6日,除1941年12月25日~1945年9月23日之外,香港一直实行这种货币制度。一段时间内,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存货币相当坚挺。这一货币本位制在香港实施较好。二战后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世界货币制度进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英镑和港币的固定联系遭受冲击。1949年和1967年英镑先后出现两次大幅度的贬值。英镑汇率波动影响港币的稳定。香港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失。1972年6英国政府在6月23日宣布任由英镑浮动 英镑区成员只限于英国和爱尔兰。海外英镑区成员成为历史名词。随后,1972年7月6日 香港政府宣布港币与英镑脱钩与美元挂钩,当时港币的汇率是1美元=5.65港元,允许外汇市场汇率在这一汇率上下2.25% 的幅度内波动。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港英当局于1974年11月取消港元与美元的固定联系同时取消外汇管制,首次宣布港元自由浮动。在这一货币制度之下,作为纸币发行准备金的外汇基金不再只是由单一的英镑金融资产构成,还包括美元等多种外汇资产。这一时期的香港货币制度也可称为外汇本位制。这一货币制度直到1983年才被联系汇率制度所取代。

随着香港三家发钞银行地位的确立与新会计制度的运行,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联系汇率制正式生成。但直到1987联汇制的内容才逐步完善。联汇制最重要的特点是: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一方面,外汇基金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官方预定的1:7:8的汇率水平。在联汇制下,港元发行须由发钞行按照规定的7.8港元兑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挂牌银行向发钞行取得现钞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进行兑换;回笼货币时,同样要分别以负债证明书和港元换回美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固定汇率的银行同业港元买卖市场。另一方面,在外汇公开市场上,港元却是自由浮动的,无论是银行同业

之间还是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交易,汇率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

案例分析:

所谓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恰当的货币体制会带来潜在的货币危机。

本案例中,香港的货币制度也经历了从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的变迁历程。香港目前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是由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形成的特有的货币制度。从本质上说,联系汇率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它的运作方式是利用银行同业现钞市场和公开外汇市场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汇率向官方汇率靠拢。一般情况下,联系汇率制可以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使市场汇率趋近官方汇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港府仍需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维持该制度正常运作。

10多年来联系汇率的实施进程显示出其对香港经济发展具有不容抹煞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迅速扭转港元贬值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港府宣布实施联系汇率后,港元兑美元市场汇率迅速回升,不到一周便恢复至接近官方汇率的水平。另一方面,保持港元兑美元汇率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宏观政策与对外经贸关系的协调。这一案例也说明,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制度都是适应特定时候的经济香港的货币制度正是这样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香港货币制度是香港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恰当的货币体制会带来潜在的货币危机。

2010年01月07日,香港金管局宣布,香港截至2009年12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255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2%,在全球名列第七。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资产总额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10倍,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55%。外汇储备排行前六位的分别是中国内地、日本、俄罗斯、台湾地区、印度和韩国。[1]


相关内容

  • 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 国际金融 >(32课时)课程论文评阅表 教师签名: 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09020921 2009级财管2班 吴芳华 [摘要]自1983年10月开始实行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对稳定香港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香港目前高通货膨胀和实际负利率并存的局面,使联系汇率制备受压力 ...

  •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0年3月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黄志飞 李倩茜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乡,453007: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06) 摘 要: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的一种形式.最早的货币局是1849年在毛里求 ...

  •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
  • 实行联系汇率前后香港的经济形势发展 从1974到1983年实施浮动汇率期间香港期间,外贸出现大幅度逆差,物价飞涨.汇率波动巨大.从1983年起实行与美圆挂钩的联系汇率安排到1994年汇率浮动仅在7.72和7.93之间以0.17个基本点位波动:人均收入比1984年增长3倍多.通胀方面1984-1993 ...

  • 香港汇率制度进退两难
  • 瑞士上周实际上实行了瑞士法郎与欧元的挂钩,而与此同时,一场关于是否要结束长达27年的港元与美元挂钩汇率制度的争论在香港愈演愈盛. 自1983年开始施行1美元兑7.8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以来,香港受益良多. 它安稳度过了主权由英国向中国的移交.亚洲金融危机和投机者的反复攻击. 但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 ...

  • 浅谈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未来的选择
  • [ 要 ] 近期 以来 , 摘 由于全球经济 下滑 , 界经 济格局发 世 生 较 大 变化 , 元 的 世 界 货 币地 位 受 到 冲 击 , 势 美元 理 论 导 美 弱 致 港 币与 美元 的 联 系汇 率 制 度 走 到 一 个 比较 尴 尬 的 境 地 短 期 实上 , 多年来 港币 的 ...

  •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_高海红
  •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 高海红余永定 [内容提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职能范围.规模和地域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民币目前看还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中人民币的私人使用增加:将刺激针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套利活动: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导致 ...

  •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
  •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 货币一体化趋势 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看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下的多元储备浮动汇率制现在又向少元化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体系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变迁 1. ...

  • 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 金融在线 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李德甫 杨南丽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本文表达了如下想法:1.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必须首先是自由兑换货币;2.算货币其范围十分有限;3.,,,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的前提是实现自由兑换.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结算前提;; 继20 ...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国际金融学试卷2007年
  • 一. 名词解释 1. 外汇平准基金 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称为外汇平准基金,它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当外汇汇率上升, 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方式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