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重点中学的校本教材!

第一章 氮族元素

第一节 氮和磷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氮族元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族。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_____个电子,最高化合价都是_____。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_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氮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_____。

⒉ 通常情况下氮气很不活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其它物质反应。其中有一种物质能还原氮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在电闪雷鸣的雨天,氮气在空气中发生以下一系列的变化:

N 2、O 2 NO NO 2 HNO 3 ①放电 ② O 2 ③H 2O

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理”。有关反应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 磷在不充足的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过量的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磷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形式存在于矿石中,磷的单质有多同素异形体,其中最常见的是有毒的_______和无毒的_______。

二、基础练习

⒈ 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CO 2 B .H 2 C.NO D.NO 2

⒉ 在在NO 2与水的反应中,关于NO 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是氧化剂 B.只是还原剂 C.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D.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⒊ 下列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

A.HCl B.H 2S C.PH 3 D .SiH 4

⒋ 下列气体中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

A.CO B.SO 2 C.NO 2 D.Cl 2

⒌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 )

A.H 3PO 4 B.H 2CO 3 C.HBO 3 D.HNO 3

⒍ X、Y、Z三种气体都是大气污染物,在工业上通常都用碱吸收。已知X是化石燃料的产物之一,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Y是一种单质,其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易溶于水。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 X 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Y 与消石灰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Z 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在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和b mol O2 。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 a A. B.a C.a D .a

⒉ 砷为第四周期ⅤA 族元素,根据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B.可以有-3、+3、+5等多种化合价

C.AS 2O 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 3PO 4弱

D .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⒊ 关于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磷可用于制造安全火柴

B.红磷和白磷均有毒

C.少量白磷应保存在水中

D .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260℃可转化为红磷

⒋ 在NO 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之比为( )

A.3∶1 B.1∶3 C.2∶1 D .1∶2

⒌ 将盛有N 2和NO 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的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N 2和NO 2的体积比是( )

A.3∶1 B.1∶3 C.1∶1 D .1∶2

⒍ 空气中的_______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因素,它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氮的氧化物NO x 可以破坏臭氧层,其过程可简单表示为:O 3+NO===NO2+O2,NO 2+O===NO+O2,这两个反应循环反复,导致O 3在大气平流层中起_________作用。臭氧层被破坏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氨和氨盐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氨气是_____色、有________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___,液态氨在汽化时_____大量的热,利用这一性质,常用液氨作__________。

⒉ 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氨的化学性质:①氨的水溶液叫_____,显____性(填“酸”或“碱”);②氨与酸的反应(用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

⒋ 实验室制取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__,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型,

氨分子是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CO 2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型,是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⒉ 在做氨的喷泉实验时:收集NH 3的烧瓶必须干燥的原因是NH 3______溶于水;从胶头滴管里挤出的少量水的作用是溶解______,使烧瓶内气压______烧瓶外大气压;在烧瓶中滴入几滴酚酞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与______、______相同;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中收集氨的试管口放置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使产生的氨通过________,以除去其中的_________。

+⒋ NH 4的检验方法:

① 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

+变_____,则证明样品中含有中NH 4。

② 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

+_____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中NH 4。

二、基础练习

⒈ 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条件下能稳定共存的是( )

A.NH 3、O 2、HCl B.N 2、H 2、HCl

C.CO 2、NO 、O 2 D .H 2S 、O 2、SO 2

⒉ 氨水中含氮的微粒最多的是( )

A.NH 3 B.NH 3·H 2O C.NH 4+ D .OH -

⒊ 限用一种试剂,经过一次实验就能鉴别NH 4Cl 、(NH4) 2SO 4、NaCl 、Na 2SO 4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

A.NaOH 溶液 B.AgNO 3溶液 C.Ba(OH)2溶液 D.BaCl 2溶液 ⒋ 在四片玻璃上分别滴有下列溶液,当氨气靠近滴有( )的玻璃片时,有白烟产生。

A.浓硫酸 B.浓磷酸 C.浓硝酸 D .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⒌ 下列混合物可用加热方法分离的是( )

A.碘和氯化铵 B.硝酸钾和二氧化锰

C.硫酸钾氯酸钾 D .氯化铵和氯化钡

⒍ 用一体积的水吸收560体积(标准状况)氨,所得氨水的密度为0.89 g/mL。 ① 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② 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下列溶液中密度最小的是( )

A.12 mol/L盐酸 B.98% 硫酸

C.12 mol/L氨水 D .6mol/L氨水

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非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B.以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 .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⒊ 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 、CO 2、NH 3、HCl 、H 2和水蒸汽中的一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中一定含有( )

A.HCl 、CO 2、H 2 B.CO 、H 2、H 2O

C.CO 、H 2、NH 3 D .HCl 、CO 、H 2O

⒋ 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NH 3 B.H 2S C.SO 2 D .O 2

⒌ 将碳酸氢铵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氯化钙的容器,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H 2O B.CO 2 C.O 2 D .NH 3

⒍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右图为化学教学中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1).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__

A . HCl和H 2O B. O2和H 2O

C . NH3和H 2O D. CO2和NaOH 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

置。 图1

① 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 与稀盐酸 B. NaHCO3与NaOH 溶液

C .CaCO 3与稀硫酸 D. NH4HCO 3与稀盐酸

② 在图2的锥形瓶外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 . 浓硫酸 B. 食盐 C. 硝酸钾 D. 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③ 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上

部烧瓶内气体压强________;图2是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_________

(均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 (填

右上图或右下图)装置的原理相似。 图2

第三节 硝酸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硝酸的化学性质:

⑴ 不稳定性: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 强氧化性:

① 硝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发生反应。 如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 + 4HNO 3(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呈_____色;铜与稀硝酸较缓慢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Cu + 8HNO3(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气体______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______色。

② 也能与许多非金属反应,如:

3Cu + 8HNO3(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 分别将盛有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烧杯露置于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量增大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浓HNO 3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_______)叫王水,它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能够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__________等溶解。

⒉ 使用硝酸(特别是浓硝酸)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__冲洗,再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洗涤。

二、基础练习

⒈ 不能产生H 2的反应是( )

A.Al 与稀HNO 3 B.Al 与稀H 2SO 4

C.Na 与H 2O D .Fe 与稀HCl

⒉ 硝酸应该避光保存是因为它具有( )

A.强酸性 B.强氧化性 C.不稳定性 D .挥发性

⒊ 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 D .浓盐酸

⒋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是(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⒌ 加热下列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H 4Cl B.NH 4HCO 3 C.浓盐酸 D .浓硝酸

⒍ 两份铜的试样分别与浓硫酸、稀硝酸反应。

⑴ 若消耗的硫酸和硝酸物质的量相同,则两份铜的试样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⑵ 若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则两份铜的试样的质量比是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用铜铜器贮存

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地反应

D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

⒉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 气体生成Cu (NO 3)2

C.与S 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 2SO 4和NO 2

D .与Na 2CO 3反应时放出CO 2气体生成NaNO 3

⒊ 在铜与浓HNO 3反应中,若有1 mol HNO3被还原,则发生转移的电子是( )

A. 0.25 mol B.0.5 mol C.1 mol D .2 mol

⒋ 锌与某浓度的HNO 3完全反应,消耗的Zn 与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2,则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价态可能是( )

A.+4 B.+2 C.+1 D .0

⒌ 铜跟1 mol/L的硝酸反应,若C (NO 3)下降0.2 mol/L,则C (H +)下降( )

A.0.2 mol/L B.0.4 mol/L C.0.6 mol/L D .0.8 mol/L

⒍ 工业上拟用铜和硝酸来制备Cu(NO3) 2·3H 2O ,下面是三个同学提出的方案:

甲方案:铜 + 浓HNO 3 ─→蒸发结晶

乙方案:铜 + 稀HNO 3─→蒸发结晶

空气加热丙方案:铜蒸发结晶 氧化铜 蒸发结晶

硝酸

你认为______方案最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间有______转移。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____,____电子,被____ 化合价____,____电子,被____

⒊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用化合价升降法):

① 标价态:正确标出反应前后价态变化元素的__________。

② 列变化:确定反应前后同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数。

③ 求总数:求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_____。

④ 配计数:确定氧化(还原)剂、氧化(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⒋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的依据:

① _______守恒:反应前后个元素原子(或离子)个数相等;

② _______守恒:反应前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二、基础练习

三、提高练习

⒈ 下列物质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

A.Fe 2+ ─→Fe B.Cl ─→ Cl 2

3+-

C.Mg (OH )2 ─→ MgO D .MnO 4─→ MnO 2

⒉ 在黑火药发生的反应中:2KNO 3 +S+ C ═ K 2S+N2+3CO2↑被还原的元素是( )

A.氮和氧 B.碳 C.氮和硫 D .氮和碳

⒊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B.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C.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一定是不同的物质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⒋ 在化学反应中8NH 3+3Cl2═6NH 4Cl+N2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3∶8 B.8∶3 C.3∶2 D .3∶1

⒌ 在离子方程式中:xR 2+ + yH + + O 2 ═ mR 3+ + nH 2O 中,系数m 的值为( )

A.2x B. C.2 D .4

⒍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⑴ □Ag + □HNO 3 ── □AgNO 3 + NO ↑ + H 2O

⑵ □Cl 2 + □NaOH △ y NaCl + □NaClO 3 + □H 2O

⑶ □KMnO 4 + □FeSO 4 + □H 2SO 4── □Fe 2(SO4) 2 + □K 2SO 4 + □

MnSO 4 + □H 2O

第五节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化学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之间符合化学方程式所确定的定量关系,但在实际生产中,投入的反应物往往不能恰好反应,故在计算生成物的量,应先进行过量的计算,这就是有关过量判断的计算。

⑴ 过量问题的计算题通常的标志是:同时给出两种反应物的量。

⑵ 过量问题的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分两步:

① 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

② 按量________(填“过量”或“不足”)者计算。

⒉ 多步反应的计算:

在实际生产中,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链接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称为多步反应。

⑴ 关系式法

用关系式法进行多步反应的计算时,一般步骤为:

① 写出各步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

② 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______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③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④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_____的关系和____条件进行计算。 ⑵ 元素守恒法:原料中某一关键元素理论上若全部转入产物中,则该元素的实际量(不是质量分数)在两种物质中应______(填“相等”和“不相等”)。

⒊ 具体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⑴ 转化率 ═ 实际利用(或转化)原料量 ╳ 100 % 实际投入原料总量

⑵ 产率 ═ 产品实际产量 ╳ 100 %

产品理论产量

⑶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纳为_________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⑷ 元素的损失率 ═ 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二、基础练习

三、提高练习

⒈ 将3.4g 铁粉加到60 ml 6.0%BaCl2 溶液与15g 10%d H 2SO 4溶液(密度为1.028g/cm3)中,能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

A.1.1L B.1.2L C.1.3L D .1.4L

⒉ 某工厂每天要烧掉含硫1.6%的烟煤100t ,排放出的SO 2严重地污染环境。如果变废为宝,把这些SO 2回收利用,那么,在理论上每年(以360d 计算)可生产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 )

A.1.2×103 t B.1.6×103 t C.1.8×103 t D .2.0×103 t ⒊ 3.84g Cu与100 ml 2.0 mol/L稀HNO 3溶液充分反应。假设反应后溶液仍为100 mL,

-则此时溶液中N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2 mol/L B.1.4 mol/L C.1.6 mol/L D .1.8 mol/L

⒋ 将1.92g 铜粉与一定量的浓HNO 3反应,当铜完全作用时,收集到气体1.12L (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的HNO 3物质的量为( )

A.0.08 mol B.0.10 mol C.0.11 mol D .0.13 mol ⒌ 2 mol/L的盐酸与硫酸各100 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3,则往盐酸中加入的铁粉的质量是( )

A.2.8g B.5.6g C.8.4g D .11.2g

-⒍ 2.7g 某铵态氮肥(不含NO 3)与过量Ca(OH)2混合后加热,将放出的氨气通入25

mL 2 mol/L H2SO 4溶液中,氨被充分吸收后,剩余的H 2SO 4恰好跟20 mL 3 mol/L NaOH溶液反应。则该铵态氮肥中所含的N 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所含N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第一章 氮族元素

第一节 氮和磷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氮族元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族。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_____个电子,最高化合价都是_____。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_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氮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_____。

⒉ 通常情况下氮气很不活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其它物质反应。其中有一种物质能还原氮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在电闪雷鸣的雨天,氮气在空气中发生以下一系列的变化:

N 2、O 2 NO NO 2 HNO 3 ①放电 ② O 2 ③H 2O

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理”。有关反应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 磷在不充足的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过量的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磷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形式存在于矿石中,磷的单质有多同素异形体,其中最常见的是有毒的_______和无毒的_______。

二、基础练习

⒈ 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CO 2 B .H 2 C.NO D.NO 2

⒉ 在在NO 2与水的反应中,关于NO 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是氧化剂 B.只是还原剂 C.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D.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⒊ 下列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

A.HCl B.H 2S C.PH 3 D .SiH 4

⒋ 下列气体中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

A.CO B.SO 2 C.NO 2 D.Cl 2

⒌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 )

A.H 3PO 4 B.H 2CO 3 C.HBO 3 D.HNO 3

⒍ X、Y、Z三种气体都是大气污染物,在工业上通常都用碱吸收。已知X是化石燃料的产物之一,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Y是一种单质,其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易溶于水。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 X 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Y 与消石灰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Z 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在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和b mol O2 。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 a A. B.a C.a D .a

⒉ 砷为第四周期ⅤA 族元素,根据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B.可以有-3、+3、+5等多种化合价

C.AS 2O 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 3PO 4弱

D .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⒊ 关于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磷可用于制造安全火柴

B.红磷和白磷均有毒

C.少量白磷应保存在水中

D .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260℃可转化为红磷

⒋ 在NO 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之比为( )

A.3∶1 B.1∶3 C.2∶1 D .1∶2

⒌ 将盛有N 2和NO 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的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N 2和NO 2的体积比是( )

A.3∶1 B.1∶3 C.1∶1 D .1∶2

⒍ 空气中的_______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因素,它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氮的氧化物NO x 可以破坏臭氧层,其过程可简单表示为:O 3+NO===NO2+O2,NO 2+O===NO+O2,这两个反应循环反复,导致O 3在大气平流层中起_________作用。臭氧层被破坏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氨和氨盐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氨气是_____色、有________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___,液态氨在汽化时_____大量的热,利用这一性质,常用液氨作__________。

⒉ 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氨的化学性质:①氨的水溶液叫_____,显____性(填“酸”或“碱”);②氨与酸的反应(用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

⒋ 实验室制取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__,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型,

氨分子是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CO 2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型,是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⒉ 在做氨的喷泉实验时:收集NH 3的烧瓶必须干燥的原因是NH 3______溶于水;从胶头滴管里挤出的少量水的作用是溶解______,使烧瓶内气压______烧瓶外大气压;在烧瓶中滴入几滴酚酞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与______、______相同;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中收集氨的试管口放置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使产生的氨通过________,以除去其中的_________。

+⒋ NH 4的检验方法:

① 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

+变_____,则证明样品中含有中NH 4。

② 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

+_____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中NH 4。

二、基础练习

⒈ 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条件下能稳定共存的是( )

A.NH 3、O 2、HCl B.N 2、H 2、HCl

C.CO 2、NO 、O 2 D .H 2S 、O 2、SO 2

⒉ 氨水中含氮的微粒最多的是( )

A.NH 3 B.NH 3·H 2O C.NH 4+ D .OH -

⒊ 限用一种试剂,经过一次实验就能鉴别NH 4Cl 、(NH4) 2SO 4、NaCl 、Na 2SO 4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

A.NaOH 溶液 B.AgNO 3溶液 C.Ba(OH)2溶液 D.BaCl 2溶液 ⒋ 在四片玻璃上分别滴有下列溶液,当氨气靠近滴有( )的玻璃片时,有白烟产生。

A.浓硫酸 B.浓磷酸 C.浓硝酸 D .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⒌ 下列混合物可用加热方法分离的是( )

A.碘和氯化铵 B.硝酸钾和二氧化锰

C.硫酸钾氯酸钾 D .氯化铵和氯化钡

⒍ 用一体积的水吸收560体积(标准状况)氨,所得氨水的密度为0.89 g/mL。 ① 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② 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下列溶液中密度最小的是( )

A.12 mol/L盐酸 B.98% 硫酸

C.12 mol/L氨水 D .6mol/L氨水

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非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B.以极性键结合起来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 .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⒊ 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 、CO 2、NH 3、HCl 、H 2和水蒸汽中的一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中一定含有( )

A.HCl 、CO 2、H 2 B.CO 、H 2、H 2O

C.CO 、H 2、NH 3 D .HCl 、CO 、H 2O

⒋ 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NH 3 B.H 2S C.SO 2 D .O 2

⒌ 将碳酸氢铵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氯化钙的容器,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H 2O B.CO 2 C.O 2 D .NH 3

⒍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右图为化学教学中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1).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__

A . HCl和H 2O B. O2和H 2O

C . NH3和H 2O D. CO2和NaOH 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

置。 图1

① 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 与稀盐酸 B. NaHCO3与NaOH 溶液

C .CaCO 3与稀硫酸 D. NH4HCO 3与稀盐酸

② 在图2的锥形瓶外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 . 浓硫酸 B. 食盐 C. 硝酸钾 D. 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③ 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上

部烧瓶内气体压强________;图2是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_________

(均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 (填

右上图或右下图)装置的原理相似。 图2

第三节 硝酸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⒈ 硝酸的化学性质:

⑴ 不稳定性: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 强氧化性:

① 硝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发生反应。 如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 + 4HNO 3(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呈_____色;铜与稀硝酸较缓慢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Cu + 8HNO3(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气体______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______色。

② 也能与许多非金属反应,如:

3Cu + 8HNO3(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 分别将盛有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烧杯露置于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量增大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浓HNO 3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_______)叫王水,它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能够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__________等溶解。

⒉ 使用硝酸(特别是浓硝酸)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__冲洗,再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洗涤。

二、基础练习

⒈ 不能产生H 2的反应是( )

A.Al 与稀HNO 3 B.Al 与稀H 2SO 4

C.Na 与H 2O D .Fe 与稀HCl

⒉ 硝酸应该避光保存是因为它具有( )

A.强酸性 B.强氧化性 C.不稳定性 D .挥发性

⒊ 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 D .浓盐酸

⒋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是(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补加适量硝酸

⒌ 加热下列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H 4Cl B.NH 4HCO 3 C.浓盐酸 D .浓硝酸

⒍ 两份铜的试样分别与浓硫酸、稀硝酸反应。

⑴ 若消耗的硫酸和硝酸物质的量相同,则两份铜的试样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⑵ 若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则两份铜的试样的质量比是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⒈ 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用铜铜器贮存

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地反应

D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

⒉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 气体生成Cu (NO 3)2

C.与S 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 2SO 4和NO 2

D .与Na 2CO 3反应时放出CO 2气体生成NaNO 3

⒊ 在铜与浓HNO 3反应中,若有1 mol HNO3被还原,则发生转移的电子是( )

A. 0.25 mol B.0.5 mol C.1 mol D .2 mol

⒋ 锌与某浓度的HNO 3完全反应,消耗的Zn 与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2,则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价态可能是( )

A.+4 B.+2 C.+1 D .0

⒌ 铜跟1 mol/L的硝酸反应,若C (NO 3)下降0.2 mol/L,则C (H +)下降( )

A.0.2 mol/L B.0.4 mol/L C.0.6 mol/L D .0.8 mol/L

⒍ 工业上拟用铜和硝酸来制备Cu(NO3) 2·3H 2O ,下面是三个同学提出的方案:

甲方案:铜 + 浓HNO 3 ─→蒸发结晶

乙方案:铜 + 稀HNO 3─→蒸发结晶

空气加热丙方案:铜蒸发结晶 氧化铜 蒸发结晶

硝酸

你认为______方案最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间有______转移。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____,____电子,被____ 化合价____,____电子,被____

⒊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用化合价升降法):

① 标价态:正确标出反应前后价态变化元素的__________。

② 列变化:确定反应前后同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数。

③ 求总数:求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_____。

④ 配计数:确定氧化(还原)剂、氧化(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⒋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的依据:

① _______守恒:反应前后个元素原子(或离子)个数相等;

② _______守恒:反应前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二、基础练习

三、提高练习

⒈ 下列物质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

A.Fe 2+ ─→Fe B.Cl ─→ Cl 2

3+-

C.Mg (OH )2 ─→ MgO D .MnO 4─→ MnO 2

⒉ 在黑火药发生的反应中:2KNO 3 +S+ C ═ K 2S+N2+3CO2↑被还原的元素是( )

A.氮和氧 B.碳 C.氮和硫 D .氮和碳

⒊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B.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C.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一定是不同的物质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⒋ 在化学反应中8NH 3+3Cl2═6NH 4Cl+N2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3∶8 B.8∶3 C.3∶2 D .3∶1

⒌ 在离子方程式中:xR 2+ + yH + + O 2 ═ mR 3+ + nH 2O 中,系数m 的值为( )

A.2x B. C.2 D .4

⒍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⑴ □Ag + □HNO 3 ── □AgNO 3 + NO ↑ + H 2O

⑵ □Cl 2 + □NaOH △ y NaCl + □NaClO 3 + □H 2O

⑶ □KMnO 4 + □FeSO 4 + □H 2SO 4── □Fe 2(SO4) 2 + □K 2SO 4 + □

MnSO 4 + □H 2O

第五节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基础知识提要

(一)会考知识提要

(二)高考知识提要

⒈ 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化学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之间符合化学方程式所确定的定量关系,但在实际生产中,投入的反应物往往不能恰好反应,故在计算生成物的量,应先进行过量的计算,这就是有关过量判断的计算。

⑴ 过量问题的计算题通常的标志是:同时给出两种反应物的量。

⑵ 过量问题的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分两步:

① 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

② 按量________(填“过量”或“不足”)者计算。

⒉ 多步反应的计算:

在实际生产中,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链接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称为多步反应。

⑴ 关系式法

用关系式法进行多步反应的计算时,一般步骤为:

① 写出各步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

② 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______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③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④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_____的关系和____条件进行计算。 ⑵ 元素守恒法:原料中某一关键元素理论上若全部转入产物中,则该元素的实际量(不是质量分数)在两种物质中应______(填“相等”和“不相等”)。

⒊ 具体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⑴ 转化率 ═ 实际利用(或转化)原料量 ╳ 100 % 实际投入原料总量

⑵ 产率 ═ 产品实际产量 ╳ 100 %

产品理论产量

⑶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纳为_________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⑷ 元素的损失率 ═ 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二、基础练习

三、提高练习

⒈ 将3.4g 铁粉加到60 ml 6.0%BaCl2 溶液与15g 10%d H 2SO 4溶液(密度为1.028g/cm3)中,能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

A.1.1L B.1.2L C.1.3L D .1.4L

⒉ 某工厂每天要烧掉含硫1.6%的烟煤100t ,排放出的SO 2严重地污染环境。如果变废为宝,把这些SO 2回收利用,那么,在理论上每年(以360d 计算)可生产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 )

A.1.2×103 t B.1.6×103 t C.1.8×103 t D .2.0×103 t ⒊ 3.84g Cu与100 ml 2.0 mol/L稀HNO 3溶液充分反应。假设反应后溶液仍为100 mL,

-则此时溶液中N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2 mol/L B.1.4 mol/L C.1.6 mol/L D .1.8 mol/L

⒋ 将1.92g 铜粉与一定量的浓HNO 3反应,当铜完全作用时,收集到气体1.12L (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的HNO 3物质的量为( )

A.0.08 mol B.0.10 mol C.0.11 mol D .0.13 mol ⒌ 2 mol/L的盐酸与硫酸各100 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3,则往盐酸中加入的铁粉的质量是( )

A.2.8g B.5.6g C.8.4g D .11.2g

-⒍ 2.7g 某铵态氮肥(不含NO 3)与过量Ca(OH)2混合后加热,将放出的氨气通入25

mL 2 mol/L H2SO 4溶液中,氨被充分吸收后,剩余的H 2SO 4恰好跟20 mL 3 mol/L NaOH溶液反应。则该铵态氮肥中所含的N 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所含N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相关内容

  •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10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10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 ...

  • 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 重庆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校长(主任)您好!填写问卷前请先仔细阅读: 此次调研是重庆市2014年专项调研项目"重庆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调查",此次调查只是总体上了解全市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课程整合情况,发现一些典型成果与经验,不对你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 ...

  • 小学新六艺课程研究的工作汇报
  •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11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11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 ...

  • 在中学英语校本研修中有效观课议课的探索
  • [特别关注] 在中学英语校本研修中有效观课议课的探索 张理英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 400015) 摘要: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提出了提高教师观课议课有效性的方法和要求.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观课议课有效性 "观课"与"听课&q ...

  • 科研论文写作培训通知
  • "教育科研与教育论文写作专题培训" 授课专题及专家简介 培训时间:2012年5月19-20日 参培对象:学校教科室主任及课题组主研人员 培训地点:待定 [讲座专题] , 专题1:实施有效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授课专家: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 专题2: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 ...

  • 校本培训掠影(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小结)
  • 长沙镇一心中心小学校本培训掠影 --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小结 教师是学校的人才资源,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阅历较浅,教学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或者一段时间的重点扶持和培养,才能成为可用之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业 ...

  • 发展特色美术教育
  • 浅谈如何发展特色美术教育 摘要: 本文是我对美术特色教学的一点经验和看法.试图通过陶艺, 折扇等民间艺术来促进美术教 学的发展,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特色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是陶艺和折扇的历史和文化:最后我是怎样进行美术特色教学的. 关键词: 特色教育 陶器艺术 创新精神 校本教材 ...

  • 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
  • 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2011.03-07) 20110723 一.项目实验区和试点学校 目前已经与云南迪庆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西南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西藏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等五家机构进行了沟通.除了华南师范大学因为部分教师适逢高考考试 ...

  • 足球队实施方案
  • 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体群字[2009]54号)的文件要求,省.市.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有关精神,了推动我校足球活动的开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