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10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10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10-0044-02
《古都》的启示
韦 渊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江苏 无锡 214063)
摘 要:《古都》以千重子的内心成长为重点描写了京都和京都人的生活,借此表达了社会须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同时须保护传统文化以留存“美”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大的传统。
关键词:古都;发展;传统;开放性;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独影自命》中,川端写道:“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余生已不为自己所有,它将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很多学者都引用这句话来证明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回归日本古典的动机,《古都》也常常被认为是古典美的表达。笔者却认为川端所说的日本传统并不仅仅指保护、回归古典,也指开放、吸收外来文化,两者的统一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长久以来,日本文化被认为是继发性的、摄取性的文化,而这一特性又给予了日本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
[1]
特征。主体性和开放性是不可分割的。从古至今,日
洛四季》以记录古都之美,而《古都》可以说是文字形式的《京洛四季》。
川端康成的“恋旧”意识,体现了一个文学家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唤。他用文字记录的古都之美,是一个文学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阅读《古都》,就像是跟随主人公走遍京都的名胜、古迹、民居、商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同时通过了解一处处古迹和典礼的典故、渊源,得以管窥古都的历史,更好地感受古都的“美”。
小说中,京都的美不仅表现为周围的自然景色、四时风物,更表现为她的独特的祭礼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随着四季的变换,京都人举行各种祭礼仪式,从春天的赏樱到准备年事节,中间有三大庙会:时代节、葵节、袛园会。另外有鞍马寺的伐竹会、北野的舞蹈会、上贺茂神社的曲水宴等名目繁多的节日。至于京都各处的名胜古迹,即使一个小小的尼姑庵,也“自有她的掌故”,更何况平安时代内亲王净身斋戒的野野宫,藏有世界名画的神户寺……这处处景观名胜,把古代日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延续到了今天。赋予了京都深深的“美”的底蕴。现在,由周边景观保存完好的17处寺庙、古城等组成的“古京都文化古迹”已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
[5]遗产名录”。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迹不仅使京都拥有独特
本不断通过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这是其开放性;把吸收所得消化、改造、日本化,同时
[2]
保护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即主体性。两者的统一是
日本文化的最大传统。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京都之美和对千重子的内心成长的描写体现了这一点。
一、善于保护传统文化——日本文化的主体性特征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特征,集中反映在对传统事物的保护方面。例如起源于中国的茶道、花道、宫廷音乐、舞蹈等在中国由于战火等原因失传了,在日本却得以保
[3]
存并发展。
《古都》从1961年10月起连载于《朝日新闻》,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响,曾为此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川端康成在招待会上说:“我想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
[4]
东西,所以我常常到京都。”川端对京都怀有深深的感
的美的底蕴,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保护传统文化的绝佳榜样。京都的存在就是日本文化主体性的最好说明。
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日本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日本人被公认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开放性是
情,对在战后全盘西化的风潮中失去的传统美又感到无比惋惜,为此,他曾经邀请好友东山魁夷用画笔描绘《京
收稿日期:2010-03-14
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古都》中,是通过千重子的成长来反映的。
绝大部分有关《古都》的论文均认为川端在《古都》中重视日本古典美的表达,却往往忽视了川端康成更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笔者认为《古都》并不只是回归古典的作品。作者借这部小说中不仅发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唤,更没有忘记提醒读者,要好好吸收外来文化。为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千重子的内心成长。千重子由柔弱到坚强的变化是由她逐步开放自我世界开始的。通过千重子的成长,作者更是在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从开放吸收外来文化中得到力量。
《古都》中的铃虫是一个很有趣的意象。为了让壶中的铃虫很好地生存繁衍,铃虫爱好者们养成了交换雄铃虫的习惯。因为“倘使不经常把别处的雄铃虫放进壶里,而只让同一个壶里的铃虫自行繁殖,那么新生的幼
虫就会变得瘦小体弱。那是反复近亲交配的缘故。”[6]
事
实上不仅铃虫社会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同种族的强大需要新基因,社会也需要新鲜血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铃虫的壶中天地,那么使战后的日本社会迅速强大的就是因为吸收了当时最强国美国的文化。而若把千重子的世界比喻为铃虫的壶中天地,那么使她的世界变得强大的新铃虫无疑就是苗子和龙助。
与苗子相遇之前,弃儿的身份曾经一度使千重子在生活中相当困惑和被动,甚至对养父母是持绝对服从态度的。例如当与青梅竹马的真一说到自己的弃儿身份时:“是对父母绝对服从吗?”“嗯,绝对服从。”“在婚姻问题上也是绝对服从?”“嗯,现在我是打算绝对服从
的。”[7]
这样完全对父母持服从态度的少女在战后60年
代是不多见的。可见当时千重子相当柔弱而且保守。
但是在遇到苗子之后,千重子发生了改变。苗子给千重子的壶中天地带来了生机。苗子“心地纯洁,用心劳动,身体也很健康”。在与千重子相遇之前,她坚强地埋头劳动,借以忘掉身为孤儿的不幸和悲哀;在与千重子相认之后,她用“无法言表的、亲切的暖意”,给千重子带来幸福。而为了不让弃儿的身份给千重子的生活带来哪怕一星半点的妨碍,苗子选择了从千重子的生活中“隐身”。长年身为孤儿的寂寞、寄人篱下的孤苦,想与千重子共享骨肉亲情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为了不影响千重子的地位和幸福,她却选择了远离千重子,远远的守望千重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私而坚强的爱的方式。而苗子的爱情,给了千重子巨大的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千重子与养父母、特别是吉太郎的关系从被动的“绝对服从”到主动的引导鼓励。
邀请吉太郎一起去看樟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意衰败而又无力以至于无兴趣扭转局面的吉太郎生活态度消极,甚至有了隐居的念头。植物园的樟树再高大,他却认为“虽说是老树啊,但令人感到好像大的盆栽一
样”[8]
——被人控制、供人观赏,而又柔弱无力。千重
子就不一样,她年轻,与苗子相认又使她摆脱了长久以来笼罩在心头的被遗弃的阴影,苗子温暖无私的骨肉亲情使她获得了巨大的抚慰与生活的勇气。于是吉太郎眼中像盆栽一样的樟树在她看来非但不柔弱无力,而且在努力生存,寻求发展。“细看的话,不论是樟树树干也罢,奇特的伸展着的枝干也罢,都令人望而生畏,仿佛潜在
着一股巨大的力量”[9]
,一如战后虽然被美国军事占领
并多方制约,却趁机通过努力学习美国的先进文化,终于逐渐从战后的废墟中复原的日本。而这样有主见的千重子不由得使吉太郎心生佩服。“你讲的有道理。万物就像你乌亮亮的头发,都在发展……爸爸的脑袋瓜不灵啦,
老糊涂啦!不,你让我听到了一番精彩的谈话。”[10]
在千重子的成长之路上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大丝绸批发商的长子龙助。龙助英语很好,川端康成安排他出场时他正在做外国人生意的服装店里为美国太太们担任翻译工作。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身担家族重任的积极吸收西方思想的有为青年。他是作为从小对父母“绝对服从”的千重子的“他者”存在的。偶遇龙助并得到指点和支持之后,千重子不卑不亢警告颇有野心的掌柜的一幕让养母阿繁对她刮目相看。
“年轻人,看起来挺老实的,不过也真可怕呀!妈
吓得都发抖了。”[11]但千重子却越发显得“活泼美丽”[12],
成熟而充满魅力。母亲阿繁是传统的日本女性的代表,对丈夫“绝对服从”,年轻时吉太郎留恋花街柳巷,她不敢干涉;年老时吉太郎不顾家业衰败,执着于和服花样设计,她虽然内心着急却不敢制止。可以说,她在传统的日本社会被视为美德的男尊女卑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而年轻的千重子,是在战后民主主义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身上流着的是劳动人民坚强勇敢的血液,并得到了坚强健康的苗子和思想开放、西化的新青年龙助的影响,虽然年轻,却敢于挺身而出保护家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阿繁所不熟悉的“厉害”的千重子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成长,也体现了日本年轻女性的成长,同时也反映出战后西方自由民主和男女平等思想给古老的日本社会带来的生机和进步。
变坚强的千重子反映了开放心灵,向他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社会是由个人组合而成的,所以社会的进步当然更需要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在历史上,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吸收中国隋唐文化,完成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转变;通过明治维新,吸收西洋文化,迅速富国强兵,成为亚洲的最强国;战后,通过吸收美国的先进文化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并跻身发达国(下转51页)
而谈,以独特的政治视角解答在场每一位女性的疑惑,向她们灌输先进思潮,让广大女性提高政治意识,淡化种族观念,充分体现了她的社会价值所在,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
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描述了黑人社区教堂举行的募捐集会,所有的黑人女性都参与了此次活动,也包括萨福。在集会当天,萨福主动请缨,承担起出纳员的职责,“她坐在那里,严格地记录着收到的每一笔钱,她偶尔离开座位,混杂在人群中”。萨福对待自己的职责一丝不苟,尽管很累,但是并没有抱怨,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积极融入社会的激情。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萨福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此次集会共募集了8000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黑人社区的慈善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每一个黑人女性的主体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自强的黑人女性群体,她们积极地入世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互助的精神都是其社会性实现的有力体现。
四、结语
通过聚焦《对抗的力量》小说中几位黑人女性在各个生活层面的活动,可以看出她们都实现了自身价值。她们选择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积极拓展作为个体的主体活动空间,构建幸福婚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萨福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的现实世界中,仍能抵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实现经济基础的独(上接45页)家的行列。迅速吸收学习外来文化是日本得以强大的原因之一。川端康成深深领悟这一点,并且在《古都》中,通过千重子的成长暗喻古都和日本的发展,鼓励人们向世界开放自己,做一只开放的铃虫,强大自己的壶中天地。
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川端康成毕业于东京大学英语系,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旗手,在作品中大量创新地运用当时西方的意识流等写作手法,并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成功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在《古都》中,他也很注重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调和。比如《古都》中所描写的“叮当列车”是作为西洋的新玩意儿很早引进的,却作为日本最古老的电车使用至今。京都人吸收新事物时不迟钝,对待旧事物不粗暴,这可以说是古都魅力永存的源泉,也是京都得以保存下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千年的古都早就引进了西洋的新玩意儿”是开放性的最好诠释;而“古老的叮当电车保留至今还在使用”则体现了京都人“恋旧”和善于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是对主体性的最好说明。“叮当列车”典型的展现了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完美统一,而《古都》中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立,这为她们人格的独立铺平了道路。在经济来源有保障的前提下,黑人女性便可以追求真爱,并能主导婚姻;同时在社会事务参与中尽显自己的主体性。在成长的空间与过程中,她们破茧而出,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认知与习得是对男权机制与种族社会、异质文化价值观的有力冲击。女性主义的一个目的在于取得女性在社会各方面与男性的平等,这样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平等。小说的结尾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温馨与温暖的团圆画面,结局是美满的,这表明黑人女性只有自尊、自爱、独立、团结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才能赢得自由、爱情、尊重;才能构建并实现自身主体性。 参考文献:
[1]Paudline E. Hopkins. Contending Forces--A Romantic Illustrative of Negro Life North and Sout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M]. New York: Doubleday, 1970:32-35.
[3]Robyn L. Rosen. Women’s Studies in the Academ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5-110.
[4]Wilfred L. Guerin, Earle Labor, Lee Morgan, Leanne C. Reesman, John R. Willingham.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6-211.
例如众多的典礼典故、古迹名胜。所以说,古都是日本文化的最大传统——主体性和开放性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也应该和这古都一样,吸收先进文化,积极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保护自身存在的主体性和连续性。我想,这就是川端康成作为一位睿智的长者为战后的日本社会所作的指点。 参考文献:
[1]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
[2]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
[3]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
[4]黎跃进.“《古都》:川端康成的精神故乡”[J].台州师专学报,1995,(12):32.
[5]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51.
[6]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02. [7]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06. [8][9][10]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83.
[11][12]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86.
第19卷 第10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10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10-0044-02
《古都》的启示
韦 渊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江苏 无锡 214063)
摘 要:《古都》以千重子的内心成长为重点描写了京都和京都人的生活,借此表达了社会须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同时须保护传统文化以留存“美”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大的传统。
关键词:古都;发展;传统;开放性;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独影自命》中,川端写道:“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余生已不为自己所有,它将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很多学者都引用这句话来证明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回归日本古典的动机,《古都》也常常被认为是古典美的表达。笔者却认为川端所说的日本传统并不仅仅指保护、回归古典,也指开放、吸收外来文化,两者的统一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长久以来,日本文化被认为是继发性的、摄取性的文化,而这一特性又给予了日本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
[1]
特征。主体性和开放性是不可分割的。从古至今,日
洛四季》以记录古都之美,而《古都》可以说是文字形式的《京洛四季》。
川端康成的“恋旧”意识,体现了一个文学家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唤。他用文字记录的古都之美,是一个文学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阅读《古都》,就像是跟随主人公走遍京都的名胜、古迹、民居、商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同时通过了解一处处古迹和典礼的典故、渊源,得以管窥古都的历史,更好地感受古都的“美”。
小说中,京都的美不仅表现为周围的自然景色、四时风物,更表现为她的独特的祭礼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随着四季的变换,京都人举行各种祭礼仪式,从春天的赏樱到准备年事节,中间有三大庙会:时代节、葵节、袛园会。另外有鞍马寺的伐竹会、北野的舞蹈会、上贺茂神社的曲水宴等名目繁多的节日。至于京都各处的名胜古迹,即使一个小小的尼姑庵,也“自有她的掌故”,更何况平安时代内亲王净身斋戒的野野宫,藏有世界名画的神户寺……这处处景观名胜,把古代日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延续到了今天。赋予了京都深深的“美”的底蕴。现在,由周边景观保存完好的17处寺庙、古城等组成的“古京都文化古迹”已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
[5]遗产名录”。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迹不仅使京都拥有独特
本不断通过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这是其开放性;把吸收所得消化、改造、日本化,同时
[2]
保护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即主体性。两者的统一是
日本文化的最大传统。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京都之美和对千重子的内心成长的描写体现了这一点。
一、善于保护传统文化——日本文化的主体性特征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特征,集中反映在对传统事物的保护方面。例如起源于中国的茶道、花道、宫廷音乐、舞蹈等在中国由于战火等原因失传了,在日本却得以保
[3]
存并发展。
《古都》从1961年10月起连载于《朝日新闻》,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响,曾为此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川端康成在招待会上说:“我想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
[4]
东西,所以我常常到京都。”川端对京都怀有深深的感
的美的底蕴,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保护传统文化的绝佳榜样。京都的存在就是日本文化主体性的最好说明。
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日本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日本人被公认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开放性是
情,对在战后全盘西化的风潮中失去的传统美又感到无比惋惜,为此,他曾经邀请好友东山魁夷用画笔描绘《京
收稿日期:2010-03-14
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古都》中,是通过千重子的成长来反映的。
绝大部分有关《古都》的论文均认为川端在《古都》中重视日本古典美的表达,却往往忽视了川端康成更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笔者认为《古都》并不只是回归古典的作品。作者借这部小说中不仅发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唤,更没有忘记提醒读者,要好好吸收外来文化。为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千重子的内心成长。千重子由柔弱到坚强的变化是由她逐步开放自我世界开始的。通过千重子的成长,作者更是在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从开放吸收外来文化中得到力量。
《古都》中的铃虫是一个很有趣的意象。为了让壶中的铃虫很好地生存繁衍,铃虫爱好者们养成了交换雄铃虫的习惯。因为“倘使不经常把别处的雄铃虫放进壶里,而只让同一个壶里的铃虫自行繁殖,那么新生的幼
虫就会变得瘦小体弱。那是反复近亲交配的缘故。”[6]
事
实上不仅铃虫社会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同种族的强大需要新基因,社会也需要新鲜血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铃虫的壶中天地,那么使战后的日本社会迅速强大的就是因为吸收了当时最强国美国的文化。而若把千重子的世界比喻为铃虫的壶中天地,那么使她的世界变得强大的新铃虫无疑就是苗子和龙助。
与苗子相遇之前,弃儿的身份曾经一度使千重子在生活中相当困惑和被动,甚至对养父母是持绝对服从态度的。例如当与青梅竹马的真一说到自己的弃儿身份时:“是对父母绝对服从吗?”“嗯,绝对服从。”“在婚姻问题上也是绝对服从?”“嗯,现在我是打算绝对服从
的。”[7]
这样完全对父母持服从态度的少女在战后60年
代是不多见的。可见当时千重子相当柔弱而且保守。
但是在遇到苗子之后,千重子发生了改变。苗子给千重子的壶中天地带来了生机。苗子“心地纯洁,用心劳动,身体也很健康”。在与千重子相遇之前,她坚强地埋头劳动,借以忘掉身为孤儿的不幸和悲哀;在与千重子相认之后,她用“无法言表的、亲切的暖意”,给千重子带来幸福。而为了不让弃儿的身份给千重子的生活带来哪怕一星半点的妨碍,苗子选择了从千重子的生活中“隐身”。长年身为孤儿的寂寞、寄人篱下的孤苦,想与千重子共享骨肉亲情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为了不影响千重子的地位和幸福,她却选择了远离千重子,远远的守望千重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私而坚强的爱的方式。而苗子的爱情,给了千重子巨大的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千重子与养父母、特别是吉太郎的关系从被动的“绝对服从”到主动的引导鼓励。
邀请吉太郎一起去看樟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意衰败而又无力以至于无兴趣扭转局面的吉太郎生活态度消极,甚至有了隐居的念头。植物园的樟树再高大,他却认为“虽说是老树啊,但令人感到好像大的盆栽一
样”[8]
——被人控制、供人观赏,而又柔弱无力。千重
子就不一样,她年轻,与苗子相认又使她摆脱了长久以来笼罩在心头的被遗弃的阴影,苗子温暖无私的骨肉亲情使她获得了巨大的抚慰与生活的勇气。于是吉太郎眼中像盆栽一样的樟树在她看来非但不柔弱无力,而且在努力生存,寻求发展。“细看的话,不论是樟树树干也罢,奇特的伸展着的枝干也罢,都令人望而生畏,仿佛潜在
着一股巨大的力量”[9]
,一如战后虽然被美国军事占领
并多方制约,却趁机通过努力学习美国的先进文化,终于逐渐从战后的废墟中复原的日本。而这样有主见的千重子不由得使吉太郎心生佩服。“你讲的有道理。万物就像你乌亮亮的头发,都在发展……爸爸的脑袋瓜不灵啦,
老糊涂啦!不,你让我听到了一番精彩的谈话。”[10]
在千重子的成长之路上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大丝绸批发商的长子龙助。龙助英语很好,川端康成安排他出场时他正在做外国人生意的服装店里为美国太太们担任翻译工作。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身担家族重任的积极吸收西方思想的有为青年。他是作为从小对父母“绝对服从”的千重子的“他者”存在的。偶遇龙助并得到指点和支持之后,千重子不卑不亢警告颇有野心的掌柜的一幕让养母阿繁对她刮目相看。
“年轻人,看起来挺老实的,不过也真可怕呀!妈
吓得都发抖了。”[11]但千重子却越发显得“活泼美丽”[12],
成熟而充满魅力。母亲阿繁是传统的日本女性的代表,对丈夫“绝对服从”,年轻时吉太郎留恋花街柳巷,她不敢干涉;年老时吉太郎不顾家业衰败,执着于和服花样设计,她虽然内心着急却不敢制止。可以说,她在传统的日本社会被视为美德的男尊女卑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而年轻的千重子,是在战后民主主义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身上流着的是劳动人民坚强勇敢的血液,并得到了坚强健康的苗子和思想开放、西化的新青年龙助的影响,虽然年轻,却敢于挺身而出保护家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阿繁所不熟悉的“厉害”的千重子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成长,也体现了日本年轻女性的成长,同时也反映出战后西方自由民主和男女平等思想给古老的日本社会带来的生机和进步。
变坚强的千重子反映了开放心灵,向他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社会是由个人组合而成的,所以社会的进步当然更需要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在历史上,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吸收中国隋唐文化,完成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转变;通过明治维新,吸收西洋文化,迅速富国强兵,成为亚洲的最强国;战后,通过吸收美国的先进文化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并跻身发达国(下转51页)
而谈,以独特的政治视角解答在场每一位女性的疑惑,向她们灌输先进思潮,让广大女性提高政治意识,淡化种族观念,充分体现了她的社会价值所在,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
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描述了黑人社区教堂举行的募捐集会,所有的黑人女性都参与了此次活动,也包括萨福。在集会当天,萨福主动请缨,承担起出纳员的职责,“她坐在那里,严格地记录着收到的每一笔钱,她偶尔离开座位,混杂在人群中”。萨福对待自己的职责一丝不苟,尽管很累,但是并没有抱怨,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积极融入社会的激情。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萨福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此次集会共募集了8000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黑人社区的慈善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每一个黑人女性的主体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自强的黑人女性群体,她们积极地入世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互助的精神都是其社会性实现的有力体现。
四、结语
通过聚焦《对抗的力量》小说中几位黑人女性在各个生活层面的活动,可以看出她们都实现了自身价值。她们选择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积极拓展作为个体的主体活动空间,构建幸福婚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萨福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的现实世界中,仍能抵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实现经济基础的独(上接45页)家的行列。迅速吸收学习外来文化是日本得以强大的原因之一。川端康成深深领悟这一点,并且在《古都》中,通过千重子的成长暗喻古都和日本的发展,鼓励人们向世界开放自己,做一只开放的铃虫,强大自己的壶中天地。
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川端康成毕业于东京大学英语系,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旗手,在作品中大量创新地运用当时西方的意识流等写作手法,并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成功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在《古都》中,他也很注重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调和。比如《古都》中所描写的“叮当列车”是作为西洋的新玩意儿很早引进的,却作为日本最古老的电车使用至今。京都人吸收新事物时不迟钝,对待旧事物不粗暴,这可以说是古都魅力永存的源泉,也是京都得以保存下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千年的古都早就引进了西洋的新玩意儿”是开放性的最好诠释;而“古老的叮当电车保留至今还在使用”则体现了京都人“恋旧”和善于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是对主体性的最好说明。“叮当列车”典型的展现了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完美统一,而《古都》中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立,这为她们人格的独立铺平了道路。在经济来源有保障的前提下,黑人女性便可以追求真爱,并能主导婚姻;同时在社会事务参与中尽显自己的主体性。在成长的空间与过程中,她们破茧而出,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认知与习得是对男权机制与种族社会、异质文化价值观的有力冲击。女性主义的一个目的在于取得女性在社会各方面与男性的平等,这样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平等。小说的结尾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温馨与温暖的团圆画面,结局是美满的,这表明黑人女性只有自尊、自爱、独立、团结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才能赢得自由、爱情、尊重;才能构建并实现自身主体性。 参考文献:
[1]Paudline E. Hopkins. Contending Forces--A Romantic Illustrative of Negro Life North and Sout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M]. New York: Doubleday, 1970:32-35.
[3]Robyn L. Rosen. Women’s Studies in the Academ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5-110.
[4]Wilfred L. Guerin, Earle Labor, Lee Morgan, Leanne C. Reesman, John R. Willingham.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6-211.
例如众多的典礼典故、古迹名胜。所以说,古都是日本文化的最大传统——主体性和开放性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也应该和这古都一样,吸收先进文化,积极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保护自身存在的主体性和连续性。我想,这就是川端康成作为一位睿智的长者为战后的日本社会所作的指点。 参考文献:
[1]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
[2]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
[3]韩立红编著.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
[4]黎跃进.“《古都》:川端康成的精神故乡”[J].台州师专学报,1995,(12):32.
[5]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51.
[6]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02. [7]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06. [8][9][10]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83.
[11][12]川端康成著. 古都·睡美人[M].新潮社,197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