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邹义东

一、课前系统 (一) 、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 、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邹义东

一、课前系统 (一) 、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 、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内容

  •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 <热力环流>教案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刘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 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能力目标:学会画热力环流示意图: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 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大气环境 ...

  • 高中地理说课稿
  •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课属于新课.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练习反馈这四个环节来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分析 从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 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 节内 ...

  •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 活页作业(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 C.大气辐射 2.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逆辐射--C 解析:由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 ...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 设计者:哈斯 一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

  • 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试卷一
  • 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试卷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8.在此季节,农民这 ...

  • 高一地理试卷及参考答案
  •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联考 高一 地理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黄如论中学游学弘 融城中学林爱娟 审核:闽侯三中张华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注意:答案一 ...

  • 高一地理期中试题(定)
  • 天祝二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卷 该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Ⅱ卷,第Ⅰ.Ⅱ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共25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夜晚晴朗的天空看到的点 ...

  •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和反气旋教学设计
  • 湘教版第二章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设计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湘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的内容. 1.教材结构: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 ...

  •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补
  •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地理试卷(2011.01)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涂(30小题,每题3分,共90分). 2011年1月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一直存在,仅今年就将有约10颗小 ...